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学生选择适当作品,并通过对比阅读、问题阅读等适当的方式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新课标的来源”和“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的出炉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必将引起一系列教学内容的革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但是,六大素养和18个基本要点是对学生的宏观要求,是一个“总体框架”,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以也有必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学科的特色,对不同学生提出具体的表现要求。在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毫无疑问是重点问题。阅读教学中最能体现哪些核心素养,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素养,或者说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在高中阶段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
一、高中阅读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学习包括三项基本内容,即语文知识、阅读和写作。在这三项内容中,阅读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进入大学或走向社会后,多数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学常
识),也不需要进行太过复杂的写作,但是阅读却要伴随人的一生。这就说明,阅读能力本身就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同时以阅读为手段来促进学生其他素养的提升也是可行的。但是,必须承认,对于六项核心素养,不能等量齐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方能实现,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等,还需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显然不是单纯通过阅读教学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会议”也提出,根据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科特色,可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表现要求。
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学科内的阅读教学,无须也不可能求得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能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上述八项素质的提升就基本可以算是“功德圆满”了。這八项基本素质其实可以归并为审美能力(含人文积淀、审美情趣)、学习能力(含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多元文化意识(含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策略
承上,笔者提出,通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较为直接地促进学生八项素养的提升,而这八项素养又可以归并为审美能力、学习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那么,在高中阶段,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多元文化意识的建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项基本策略。
第一,选择适合书目。选择适当作品是阅读的前提。教师为学生推荐作品,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一个客观事实是,有些学生喜爱阅读,且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另一些学生则不喜欢阅读,当然其积累也比较薄弱,那么教师为其推荐的作品就应该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推荐作品应该相对简单、通俗、故事性较强;对于那些有阅读基础的学生,推荐作品就应该有一定难度,很难想象一个连武侠小说都看不下去的学生会去阅读《论语》《左传》《百年孤独》。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有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选择,有的学生阅读积累较为丰富,阅读能力较强,他们往往有自己的阅读选择,且很多时候,学生的阅读选择会与教师、家长的想法相违背,此时教师不应对学生的选择盲目否定。比如在笔者的学生时代,很多同学因为看武侠小说而遭到了老师的痛斥,但班上阅读能力最强、作文写得最好的恰恰就是这些看武侠小说的同学。
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也需要由简入繁、由低到高。一般来说,学生阅读总是首先关注故事、情节,进而关注语言、修辞,最后才能关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所以,多数人的阅读一般都是从“故事书”开始的。
第二,对比阅读。对比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常用方式,也是最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的阅读教学方式。对比阅读的要义在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教师可以首先设置一定的“标杆”(如题材、体裁、作者、时代、主题等),让学生阅读同一标杆下的不同作品,去发现其中的不同;也可以反向行之,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阅读,找寻其中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对于高中生而言,开展对比阅读教学,应以教材作品为参照,以课外作品为对比。另外,教师应选择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有利于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建构。比如教材中选录了《老人与海》,笔者就选择《俄狄浦斯王》和《转运汉遇巧洞庭红》两部作品开展对比阅读教学。不难看出,三部作品的主题都是人在面对不幸命运时的态度。通过三部作品的对比阅读,学生就可以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命运观,进而洞悉中西文化渊源之不同。
第三,问题阅读。一部作品,特别是优秀作品,其容量往往是非常大的,以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研究内容进行阅读,其收获也必然不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能够常读常新。但对于高中生而言,将作品全面展开,显然不太现实,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确定出明确的问题。比如对某一文学观念或创作手法的探讨,高中生还没有能力进行这样的研究,所以研究内容要具备一定的普遍性。仍以上述三部作品为例,在教学中,笔者为学生确定的问题是对比三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不同命运观并思考其产生原因。作品中的三位主人公都遭逢了不幸的命运,桑提亚哥84天没有打到鱼,文若虚无论做什么买卖都要赔得底掉,俄狄浦斯更是无法逃出“神谕”的魔咒。再看主人公的不同反应,桑提亚哥选择了抗争,俄狄浦斯选择了忏悔,文若虚选择了出海。其实人的命运就是这样,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在面对不幸命运时也无非这三种态度:抗争、忍耐和躲避。需要注意的是,命运的不幸有时候是“有形”的,即能够找到具体原因的,比如桑提亚哥,他所面对的是浩瀚的大海、破旧的小船和嗜血的群鲨;但有的时候,命运又好像是无形的,比如俄狄浦斯所要面对的是神谕,文若虚面对的是霉运。那么,三位主人公在面对不幸命运时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呢?这就需要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中求解,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在生产技术极端低下的时代,希腊先民必须以最顽强的意志来抗争恶劣的自然环境,才能获取生活资料,可以说,桑提亚哥的形象符合西方读音对古希腊先民的一切想象,也正因此才使《老人与海》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但当命运实在无力抗争时,西方人又将其归于“神谕”,只有忏悔和承受。中国文化则不同,属于农耕文明。在古代,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但物候变化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而是有时风调雨顺,有时灾祸连连。所以,命运在中国文化里从来都是“正邪两赋”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当不幸的命运降临,中国人的观念往往是“树挪死,人挪活”,文若虚卖扇子赔得倾家荡产丝毫也不影响他在出海后赚得盆满钵盈。也就是说,是文化渊源的不同使三位主人公在面对不幸命运时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从中也可以洞察出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命运观。当学生能思考到这一步,阅读教学就应该算是有所收效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的思考。还需强调说明的是,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即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如上述案例中,笔者就综合运用了对比阅读和问题阅读。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式,这里笔者想要表明的是,欲求得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并在与学生的磨合中逐步完善教学方法。
第四,阅读评价。为检验阅读教学的成果,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其实,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也并不追求“大一统”。因此,这里只约略介绍笔者个人的评价方式,笔者一般选择作文的形式对阅读教学进行检验和评价,作文篇幅不拘长短,但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比如对上述三篇作品的教学完成后,就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的作文。愚公也是被命运(两座大山)所阻,他是应该移山呢,还是应该搬家呢,抑或还有其他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观点不存在正确或错误,关键在于他能自圆其说,就应给予积极评价。
参考文献
[1]彭议红.大陆语文教材改进和补充《国学》专门教材的探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2]杨志民.巧设问题,在多元辨析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之友,2016(12).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新课标的来源”和“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的出炉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必将引起一系列教学内容的革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但是,六大素养和18个基本要点是对学生的宏观要求,是一个“总体框架”,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以也有必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学科的特色,对不同学生提出具体的表现要求。在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毫无疑问是重点问题。阅读教学中最能体现哪些核心素养,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素养,或者说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在高中阶段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
一、高中阅读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学习包括三项基本内容,即语文知识、阅读和写作。在这三项内容中,阅读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进入大学或走向社会后,多数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学常
识),也不需要进行太过复杂的写作,但是阅读却要伴随人的一生。这就说明,阅读能力本身就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同时以阅读为手段来促进学生其他素养的提升也是可行的。但是,必须承认,对于六项核心素养,不能等量齐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方能实现,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等,还需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显然不是单纯通过阅读教学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会议”也提出,根据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科特色,可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表现要求。
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学科内的阅读教学,无须也不可能求得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能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上述八项素质的提升就基本可以算是“功德圆满”了。這八项基本素质其实可以归并为审美能力(含人文积淀、审美情趣)、学习能力(含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多元文化意识(含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策略
承上,笔者提出,通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较为直接地促进学生八项素养的提升,而这八项素养又可以归并为审美能力、学习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那么,在高中阶段,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多元文化意识的建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项基本策略。
第一,选择适合书目。选择适当作品是阅读的前提。教师为学生推荐作品,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一个客观事实是,有些学生喜爱阅读,且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另一些学生则不喜欢阅读,当然其积累也比较薄弱,那么教师为其推荐的作品就应该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推荐作品应该相对简单、通俗、故事性较强;对于那些有阅读基础的学生,推荐作品就应该有一定难度,很难想象一个连武侠小说都看不下去的学生会去阅读《论语》《左传》《百年孤独》。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有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选择,有的学生阅读积累较为丰富,阅读能力较强,他们往往有自己的阅读选择,且很多时候,学生的阅读选择会与教师、家长的想法相违背,此时教师不应对学生的选择盲目否定。比如在笔者的学生时代,很多同学因为看武侠小说而遭到了老师的痛斥,但班上阅读能力最强、作文写得最好的恰恰就是这些看武侠小说的同学。
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也需要由简入繁、由低到高。一般来说,学生阅读总是首先关注故事、情节,进而关注语言、修辞,最后才能关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所以,多数人的阅读一般都是从“故事书”开始的。
第二,对比阅读。对比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常用方式,也是最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的阅读教学方式。对比阅读的要义在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教师可以首先设置一定的“标杆”(如题材、体裁、作者、时代、主题等),让学生阅读同一标杆下的不同作品,去发现其中的不同;也可以反向行之,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阅读,找寻其中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对于高中生而言,开展对比阅读教学,应以教材作品为参照,以课外作品为对比。另外,教师应选择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有利于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建构。比如教材中选录了《老人与海》,笔者就选择《俄狄浦斯王》和《转运汉遇巧洞庭红》两部作品开展对比阅读教学。不难看出,三部作品的主题都是人在面对不幸命运时的态度。通过三部作品的对比阅读,学生就可以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命运观,进而洞悉中西文化渊源之不同。
第三,问题阅读。一部作品,特别是优秀作品,其容量往往是非常大的,以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研究内容进行阅读,其收获也必然不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能够常读常新。但对于高中生而言,将作品全面展开,显然不太现实,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确定出明确的问题。比如对某一文学观念或创作手法的探讨,高中生还没有能力进行这样的研究,所以研究内容要具备一定的普遍性。仍以上述三部作品为例,在教学中,笔者为学生确定的问题是对比三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不同命运观并思考其产生原因。作品中的三位主人公都遭逢了不幸的命运,桑提亚哥84天没有打到鱼,文若虚无论做什么买卖都要赔得底掉,俄狄浦斯更是无法逃出“神谕”的魔咒。再看主人公的不同反应,桑提亚哥选择了抗争,俄狄浦斯选择了忏悔,文若虚选择了出海。其实人的命运就是这样,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在面对不幸命运时也无非这三种态度:抗争、忍耐和躲避。需要注意的是,命运的不幸有时候是“有形”的,即能够找到具体原因的,比如桑提亚哥,他所面对的是浩瀚的大海、破旧的小船和嗜血的群鲨;但有的时候,命运又好像是无形的,比如俄狄浦斯所要面对的是神谕,文若虚面对的是霉运。那么,三位主人公在面对不幸命运时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呢?这就需要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中求解,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在生产技术极端低下的时代,希腊先民必须以最顽强的意志来抗争恶劣的自然环境,才能获取生活资料,可以说,桑提亚哥的形象符合西方读音对古希腊先民的一切想象,也正因此才使《老人与海》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但当命运实在无力抗争时,西方人又将其归于“神谕”,只有忏悔和承受。中国文化则不同,属于农耕文明。在古代,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但物候变化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而是有时风调雨顺,有时灾祸连连。所以,命运在中国文化里从来都是“正邪两赋”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当不幸的命运降临,中国人的观念往往是“树挪死,人挪活”,文若虚卖扇子赔得倾家荡产丝毫也不影响他在出海后赚得盆满钵盈。也就是说,是文化渊源的不同使三位主人公在面对不幸命运时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从中也可以洞察出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命运观。当学生能思考到这一步,阅读教学就应该算是有所收效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的思考。还需强调说明的是,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即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如上述案例中,笔者就综合运用了对比阅读和问题阅读。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式,这里笔者想要表明的是,欲求得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并在与学生的磨合中逐步完善教学方法。
第四,阅读评价。为检验阅读教学的成果,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其实,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也并不追求“大一统”。因此,这里只约略介绍笔者个人的评价方式,笔者一般选择作文的形式对阅读教学进行检验和评价,作文篇幅不拘长短,但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比如对上述三篇作品的教学完成后,就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的作文。愚公也是被命运(两座大山)所阻,他是应该移山呢,还是应该搬家呢,抑或还有其他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观点不存在正确或错误,关键在于他能自圆其说,就应给予积极评价。
参考文献
[1]彭议红.大陆语文教材改进和补充《国学》专门教材的探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2]杨志民.巧设问题,在多元辨析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之友,2016(1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