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强劲的高端人群
中国一向被视为便宜货的生产大国,但这几年国际奢侈品展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却给早在坊间被极度关注的高端消费群体正式贴上了标签。高端产品的营销,一直是近几年业内人士关注的新领域,本文即以酒为例,探讨这其中的操作机巧。
中国是产酒大国、饮酒大国,更是送酒大国,金九银十,再加上土节洋节扎堆的年底,都是众酒商必争的档期。近几年各大厂家纷纷进军高档酒市场,使得这个以往被认定为狭窄的小众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什么才算高档酒?至今业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为了便于分析,这里暂定为零售价格不低于普通产品5倍的产品。
有什么价格,就有什么顾客。喝二锅头的与品XO的,自然不是一类人。高档酒的目标顾客群有其特有的消费心理和偏好,这是你营销策略的基本根据。
产品和包装
1.包装可推出大规格,比如1.5升、3升,满足部分群体求大的心理,和特定区域(比如广东、福建)喜筵的需要。
2.包装的色调和主视觉,要尊重传统但不囿于传统。针对北方市场的包装盒体积要大。
3.盒型要有新意,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充分考虑卖场货架的长宽高,避免因规格问题不能上架陈列:二是应预计到此种产品各级经销商的订货频率低(一般只在厂家有季节返点的春节或中秋节订货),货物长期在渠道内部流转,因此重量不可过大(尤其是含有2瓶以上产品的单盒包装),结构上要做动态承重试验(甩、抛等),避免在流通环节(批发和零售的仓储、运输、装卸和店面销售)的残损,以免厂家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花在退、换、补偿残品上。
4.包装内赠品,可考虑用同一产品小包装,既节约成本,又令顾客感觉价值颇高。
5.高档产品价值高,要考虑在终端丢失、损坏的风险;另外顾客频繁地触摸、开盒,也会造成包装磨损,可以开发专门的展示盒甚至产品模型,但要注意旺季后回收展示盒,定期更换模型。
6.在度数设计上要全面,考虑到老年人和平时不喝酒的人群。
价格策略
1.全价格体系,不给竞争品牌留价格空档。比如洋酒礼盒的价格体系从高到低。
可以看到,从4到5有一个较大的跳档,近500元的空间,而芝华士双瓶礼盒(零售均价480元)和皇家礼炮(零售均价680元)正是瞄准了这个空间,独占两个价位,其对手至今没有拿出价格与其相当的产品。
2.预留峰期打折的特价空间。旺季高峰,比如八月十几或腊月二十几,各厂家都作特价,假设一瓶红酒的目标价位为99元(生产成本,如酒、酒瓶、包装应控制在25~35元之间,浮动区间受采购规模影响),预计最终打到8折,上市价格为99/(1-20%),即125元左右。
终端促销
无庸讳言,返现金和同品买赠是最有力度的。但是,一来很多大型酒商是上市公司或外资企业,财务审计非常严格;二来很多厂商的促销费用要通过批发商层层垫付,多重环节带来诸多流弊。所以返现无法实施。
于是,同品买赠成为无奈之中的最佳选择,但又要克服促销品被渠道截留的老问题——同类产品作为促销品一旦被截流,就会跨区冲乱价格体系。
建议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按照实际需求确定预算,比如单品A去年同期销量为100000瓶,今年要增长25%,计划进行10+1促销活动,则所需促销品瓶数=100000*(1+25%)*1/10。
第二步,按预算的70%~80%,从一批或二批处借赠品酒(注意预留20%~30%应对市场变化),约定旺季后按照一批进货价结算。赠品酒暂时寄存批发仓库,每次凭出库单或调拨单领取。这样就免去了临时仓储费用和促销品积压的风险。
第三步,与终端店约定,当发生此种促销时,赠品酒先从店里借,按照不同店的销售情况,每周或每三天结算(归还)一次。
第四步,在旺季结束前一周,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预算,决定其余20%的预算是花完,还是移作它用。
第五步,旺季结束后,按照实际借酒量,与批发商按照批发进货价结算。
第六步,凭各店购物小票与总部核销。
渠道政策
要注意控制经销商的结构性库存,防止总库存水平正常,某些战略性单品却过度进货。
高档酒流通价值高,在一定时间内不易贬值,一些分销商往往在旺季大量囤积,一来这些单品价值高,有助于完成厂家规定的销售额,拿到年终返利;二来可以根据进货量和厂家谈条件;三来减轻了低端产品的销售任务压力——可这些低端产品往往是厂家销量最大、在市场份额方面最为重视的产品。
因此,有厂家按照产品线来考核销售额。这有点作用,但旺季时各家销量压力太大,销售额/回款是硬道理,产品线指标是软道理,软道理打不过硬道理。而公司考核销售部门,甚至董事会考核总经理的最重要指标也是销售额,因此往往产品线指标定了也无法实施。
以下是一个厂家区域经理与分销商勾结压货的实例:
某厂家有三款主打产品A、B、C,情况如表。
从表可以看出,为了冲销售额,这个区域分销商在06年囤积了数倍于05年的C产品(由10%提高到了30%),但是该产品的市场份额却没有变化,依然是50%。那没卖出去的C产品到哪里去了?
零售价2988元的C产品,在终端的周转速度可想而知。卖不出去的要么是积压在分销商的仓库里,要么就是以更低的价格冲到了其他市场。而厂家的重点产品A却失去了20%的市场份额。
因此,不要对突然增加的定单沾沾自喜,尤其是高档货。(文章编号:3070708,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66556619)
编辑:王晨[email protected]
中国一向被视为便宜货的生产大国,但这几年国际奢侈品展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却给早在坊间被极度关注的高端消费群体正式贴上了标签。高端产品的营销,一直是近几年业内人士关注的新领域,本文即以酒为例,探讨这其中的操作机巧。
中国是产酒大国、饮酒大国,更是送酒大国,金九银十,再加上土节洋节扎堆的年底,都是众酒商必争的档期。近几年各大厂家纷纷进军高档酒市场,使得这个以往被认定为狭窄的小众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什么才算高档酒?至今业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为了便于分析,这里暂定为零售价格不低于普通产品5倍的产品。
有什么价格,就有什么顾客。喝二锅头的与品XO的,自然不是一类人。高档酒的目标顾客群有其特有的消费心理和偏好,这是你营销策略的基本根据。
产品和包装
1.包装可推出大规格,比如1.5升、3升,满足部分群体求大的心理,和特定区域(比如广东、福建)喜筵的需要。
2.包装的色调和主视觉,要尊重传统但不囿于传统。针对北方市场的包装盒体积要大。
3.盒型要有新意,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充分考虑卖场货架的长宽高,避免因规格问题不能上架陈列:二是应预计到此种产品各级经销商的订货频率低(一般只在厂家有季节返点的春节或中秋节订货),货物长期在渠道内部流转,因此重量不可过大(尤其是含有2瓶以上产品的单盒包装),结构上要做动态承重试验(甩、抛等),避免在流通环节(批发和零售的仓储、运输、装卸和店面销售)的残损,以免厂家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花在退、换、补偿残品上。
4.包装内赠品,可考虑用同一产品小包装,既节约成本,又令顾客感觉价值颇高。
5.高档产品价值高,要考虑在终端丢失、损坏的风险;另外顾客频繁地触摸、开盒,也会造成包装磨损,可以开发专门的展示盒甚至产品模型,但要注意旺季后回收展示盒,定期更换模型。
6.在度数设计上要全面,考虑到老年人和平时不喝酒的人群。
价格策略
1.全价格体系,不给竞争品牌留价格空档。比如洋酒礼盒的价格体系从高到低。
可以看到,从4到5有一个较大的跳档,近500元的空间,而芝华士双瓶礼盒(零售均价480元)和皇家礼炮(零售均价680元)正是瞄准了这个空间,独占两个价位,其对手至今没有拿出价格与其相当的产品。
2.预留峰期打折的特价空间。旺季高峰,比如八月十几或腊月二十几,各厂家都作特价,假设一瓶红酒的目标价位为99元(生产成本,如酒、酒瓶、包装应控制在25~35元之间,浮动区间受采购规模影响),预计最终打到8折,上市价格为99/(1-20%),即125元左右。
终端促销
无庸讳言,返现金和同品买赠是最有力度的。但是,一来很多大型酒商是上市公司或外资企业,财务审计非常严格;二来很多厂商的促销费用要通过批发商层层垫付,多重环节带来诸多流弊。所以返现无法实施。
于是,同品买赠成为无奈之中的最佳选择,但又要克服促销品被渠道截留的老问题——同类产品作为促销品一旦被截流,就会跨区冲乱价格体系。
建议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按照实际需求确定预算,比如单品A去年同期销量为100000瓶,今年要增长25%,计划进行10+1促销活动,则所需促销品瓶数=100000*(1+25%)*1/10。
第二步,按预算的70%~80%,从一批或二批处借赠品酒(注意预留20%~30%应对市场变化),约定旺季后按照一批进货价结算。赠品酒暂时寄存批发仓库,每次凭出库单或调拨单领取。这样就免去了临时仓储费用和促销品积压的风险。
第三步,与终端店约定,当发生此种促销时,赠品酒先从店里借,按照不同店的销售情况,每周或每三天结算(归还)一次。
第四步,在旺季结束前一周,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预算,决定其余20%的预算是花完,还是移作它用。
第五步,旺季结束后,按照实际借酒量,与批发商按照批发进货价结算。
第六步,凭各店购物小票与总部核销。
渠道政策
要注意控制经销商的结构性库存,防止总库存水平正常,某些战略性单品却过度进货。
高档酒流通价值高,在一定时间内不易贬值,一些分销商往往在旺季大量囤积,一来这些单品价值高,有助于完成厂家规定的销售额,拿到年终返利;二来可以根据进货量和厂家谈条件;三来减轻了低端产品的销售任务压力——可这些低端产品往往是厂家销量最大、在市场份额方面最为重视的产品。
因此,有厂家按照产品线来考核销售额。这有点作用,但旺季时各家销量压力太大,销售额/回款是硬道理,产品线指标是软道理,软道理打不过硬道理。而公司考核销售部门,甚至董事会考核总经理的最重要指标也是销售额,因此往往产品线指标定了也无法实施。
以下是一个厂家区域经理与分销商勾结压货的实例:
某厂家有三款主打产品A、B、C,情况如表。
从表可以看出,为了冲销售额,这个区域分销商在06年囤积了数倍于05年的C产品(由10%提高到了30%),但是该产品的市场份额却没有变化,依然是50%。那没卖出去的C产品到哪里去了?
零售价2988元的C产品,在终端的周转速度可想而知。卖不出去的要么是积压在分销商的仓库里,要么就是以更低的价格冲到了其他市场。而厂家的重点产品A却失去了20%的市场份额。
因此,不要对突然增加的定单沾沾自喜,尤其是高档货。(文章编号:3070708,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66556619)
编辑:王晨[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