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不代表能力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dy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杜书伍先生现任联强国际集团总裁兼执行长。杜先生首创销售、配送、维修三合一的创新经营模式,在杜先生的领导下,联强国际集团已成长为亚太最大3C通路商,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IT百强,并获“台湾十大国际品牌”、“台湾最佳管理企业”等殊誉,杜先生个人也被推选为“台湾信息产业开拓史十大关键人物”。
  当我们谈论到一个人的“能力”时,一般人通常认为这是指个人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追求能力的成长时,也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不断吸收与提升。但是,我们常会发现,两个专业知识水平相当的人去处理、执行相同的事物,产生的结果与成效却往往并不一样;甚至有些专业知识相对较低的人,处理起事物来反而得到比较好的结果。为什么会如此呢?
  仔细分析“能力”的内涵,其实包含了三大部分,“专业知识”固然是其中之一,但除此之外,还包括执行、处理事物的方法与经验,即“执行能力”;以及学习、反省检讨的能力,即“学习能力”。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成事,并且不断提升精进的基本条件。
  “执行能力”牵涉的层面相当广泛且细腻。首先,要能掌握不同事务间的轻重缓急,要懂得阶段性、循序渐进推展的道理;执行事务时,必然要与其他人沟通协调,因此,沟通技巧与方法不可或缺;事务的发展不可能靠一个人就能完成,必须懂得倡导的技巧与方法,并且知道如何把一群人组织起来,分工合作将一件事务“做出来”;由于执行事务必然牵涉到“人”,所以,认知人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质也很重要……等等。诸如上述种种,都属于“执行能力”的范畴。
  至于“学习能力”,则是专业知识、执行能力两方面能否精进的关键所在,可谓个人能力的基础源头。学习能力除了包含态度上是否有心要学,以及是否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外,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一点是:持续的自我反省检讨,也是个人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不能时时自我反省检讨,学习的成效便大打折扣。
  个人能力的成长,必须上述三方面均衡发展,不可偏废。有些人专业知识非常丰富专精,谈起事来头头是道,但到了实际执行时,得到的结果却是奇差无比。事实上,只有专业知识而缺乏执行能力,并不足以成事,所有谈论的事务即使再理想,也都只是空中楼阁。没办法执行落实以得到最后结果,就没有丝毫价值可言。
  反过来说,如果执行能力很强,但是缺乏专业知识的话,则因为无法正确地分辨、判断事物,而很容易把事务执行到错误的方向。虽然最后还是把事情做出来了,但是却没有把事情做“对”,这种情况同样无法产生好的结果。
  专业知识、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是能力的三大部分,一个人必须这三者兼具才可以称得上是“有能力”。学习能力是个人能力的基础;具有专业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避免走错方向;而执行能力强,才能产生结果与价值来。一个人也唯有三者同时注重、均衡发展,其能力才可真正地提升。
  
  (文章编号:3070714,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66556619)
其他文献
武汉M商贸公司的宋总,是一个“卖场关系管理明星”。据说,甲国际连锁的采购因为他对单品毛利贡献的阐释做得细致而精准,把他尊称为“ARPU先生”;乙家电连锁的上上下下,亲切地称已进入“大宋”年龄段的他为“小宋”;学识渊博、性情儒雅的丙仓储连锁老总,只要一和他聊起书法,就像是遇到了知音……  跟卖场打交道,他有什么特殊心得呢?    重诺守信    2006年,因不满某国际知名品牌突然提出的“绝对不能经
期刊
营销经理大部分是综合人才,阅历、素质、思维和悟性都非常高。这样一支高素质、综合型的队伍,如何才能管理好?    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变数,同样一件事情可能有无数种解决方法,这让我们似乎有些无所适从。万幸的是,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其规律同样可被总结、复制、推广。笔者倡导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做一个综合型的营销老总。    用好流程和制度,建立起管理下属的标准    管理科学最核心的要义,是用流程和制度去
期刊
有些销售经理的职业生涯总是命运多舛,他们的一生基本都在奔波中抱怨旧主和寻觅明君。纵观这些销售经理的职业生涯,我们发现,他们在工作中曾经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但却在那如烟花般的一炫之后,便陷入沉寂。  是什么让他们败走麦城?是什么让他们一蹶不振?是什么让他们在营销人生中找不着北了?  现实中,总有一些销售经理,把带有强烈外部因素的偶然成功当成是自身能力的硕果,被飘红的业绩和如潮的嘉奖冲昏了头脑。最后,不
期刊
“我用的是最先进的管理软件,打开电脑一查就能知道库房有哪些产品,有多少,什么时候需要进货……”但管理的最终对象不是商品,而是人。    [真实案例1]    几天前我去拜访一个经销商,碰巧赶上他整理库房。一个收废品的也在现场忙得不亦乐乎,成捆成捆的过期海报和堆箱,被抬上了废品车——要知道,这些堆箱是经销商花3.5元一个从厂家买的啊!结果干干净净、连包装都没坏,就被4毛钱一斤给卖掉了。  我边和经销
期刊
前任经理一味迁就惯坏了经销商,区域回款一落千丈。新任经理面对渠道规矩已经坏了的区域市场,想把它扳正谈何容易?!看来只能先从增量市场入手,立起规矩后,再反噬老市场。    2006年初,业绩出色的张经理,从湖南省省级经理升为大区经理,负责磐古公司风雨飘摇的华北市场。  磐古公司主要产品是实木地板,年销售额3亿元左右,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主要市场在华中、华南,华北市场也曾一度占据公司1/3的销售份额。
期刊
骤然失重的年代    尽管本土的第一家超市在1981年就诞生了,但中国连锁零售的真正井喷,却是以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为标志的。法国人教会了中国同行什么才是最有市场统治力的零售业态。  面对连锁超市巨大的出货量,经销商还没来得及欣喜,便被各种“费用”搞懵了。习惯于搞批发的经销商搞不懂连锁超市这个新玩意儿:  为什么要那么长的账期?不是给了扣点了吗,为什么还要交通道费?采购怎么那么会杀价,我都不知
期刊
13年前,像当时的“统一”这样规模的润滑油公司在中国有近4000家;13年后, “统一”销售额达30亿元,跻身国内三大润滑油品牌。  从把润滑油当作大众消费品来营销,到开发、扶持潜力巨大的客户作为销售终端,“统一”润滑油依靠不断创新,完成了13年增长500倍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纵观国内润滑油3000多家企业,主流营销手段还是业务员跑单帮找客户,还是不断地打折促销。而近日“统一”润滑油第10
期刊
和采购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客情”。有了一个“‘情”字,原本单纯的买卖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  采购经理通常重视大品牌客户,重视高灵活性的客户,但从个人行为动机上分析,最重视的还是客情好的客户。大品牌客户是“不做也得做”;高灵活性客户是“不做白不做”;而客情好的客户“就是要你做”。  现在业界流行“潜规则”做客情。这些做法如此流行,都快成为“显规则”了。那么是不是只有拿出大把大把的钞票,才能砸
期刊
很多女性购物是为了“犒劳自己”。这时候价格根本就不是问题,商品的档次、价格能否达到“犒赏”级别才是问题。把你的店和“成功后的犒赏”联系在一起,是最好的营销结果。    “低价”和其他几个传统的营销概念(如“质优”),似乎成了大多数零售商的营销利器。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变?我们又该向什么地方去改变?    从“每日低价”到“每日平价加”    考究起来,零售业界对“低价”的迷信,有其历史背景。  数
期刊
新品在终端卖出去了,看起来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但如果你不清楚顾客的满意度,下一周期的发展趋势就难以精确预估。  因此,不妨将销售票据、售后质保、信息调查三份表格捆绑在一起,组成《顾客服务表》,请顾客以打√形式,填写服务过程中,员工的问候、讲解、试穿是否满意?所购产品的保养、维护介绍是否满意?是第几次接受我们的服务,选择我们的商品?公司最吸引顾客的是品牌质量、价格和还是服务?  没有人愿意在违背自己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