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生活是真的吗?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不会一直延续下去,终将从宇宙中消失,但在消失之前,人类也许能够将强大的计算能力聚集到一起,从每一个细微之处模拟人类的经验。一些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开始怀疑我们是否已经处在模拟时代之中。或许我们已经处在计算机模拟时代,我们所经历的现实只是模拟程序的一部分。
  现代计算机技术极其复杂,随着量子计算的出现,计算机技术变得更加难以捉摸。在这些功能更加强大的计算机的帮助下,我们将能够对更加复杂的物理系统进行大规模模拟,很可能包括完整的生物体,甚至人类。
  实际上,这一想法并不像听起来那样疯狂。两位哲学家辩论称,如果我们相信计算机硬件的最终复杂性,那么我们很可能已经是“祖先模拟”(一种对人类过去进行的模拟重现)的一部分了。与此同时,三位核物理学家基于“每种合乎科学的程序都会引发简化设想”的观念,为验证这一假说提供了一种方法。按照这一思路,如果我们生活在模拟时代,那么我们也许能够利用实验来检验这些设想。
  然而,这两种既合乎逻辑又以经验为根据的观点,只是留下了我们生活在模拟时代的可能性,却无法指出真实和模拟之间的任何区别。实际上,即使我们没有生活在模拟世界之中,核物理学家提出的模拟实验的结果也很有可能得到解释。那么,问题仍然存在:有没有判断我们是否生活在模拟时代的方法呢?
  将来的某一时刻,人类将不复存在,我们都深知这一点。无论是我们完全灭绝,还是留下一个或者多个后人类物种作为我们的继承者,人类都将一去不复返。但是,如果未来我们确实留下了后代,那么他们也许会对创造“祖先模拟”十分感兴趣。到那时,虚拟世界中将到处都是有意识的人。如果这种模拟技术足够普及的话,他们将在更大范围内繁衍生息。如此一来,模拟产物的第一人称经验将大大超过人类的第一人称经验。
  如果你恰巧发现自己拥有清醒的第一人称经验,就将引发一个有趣的问题:在“祖先模拟”的人占大多数的时候,你如何知道自己是人类本身,还是“祖先模拟”的人呢?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他认为,我们必须断定以下三种情形中有一种是正确的:①人类或者类似人类的物种在他们还没有掌握模拟生产技术的时候就已经灭绝了;②“后人类”文明社会对发明或者使用这一技术不感兴趣;③我们大概就是模拟的一部分。我强调“大概”,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有意识的经验是被模拟的经验的可能性会更大。如果另外两个条件(灭绝或缺乏兴趣)不成立的话,那么还有其他更多的方法帮助我们做出判断。
  在博斯特罗姆之前就有人研究了这一可能性。尽管人们认为模拟器的特性差异很大,但我们所感知的现实很可能是虚拟的。除哲学和科学反思之外,人类意识被模拟的观点也是科幻的主要产物。在电影三部曲《黑客帝国》的首部当中,我们了解的世界就是计算机模拟的世界,人类在保持大脑活跃的情况下,身体中的化学元素也能够获得能量。在《黑客帝国》中,人类身处一个完全虚拟的环境中,作为虚拟化身体验世界。然而,仿真世界的瑕疵很多,一些有准备的人能够看出其中的漏洞,而来自“现实世界”的人能够侵入矩阵之中。
  博斯特罗姆的想法有所不同:在他的想象之中,不仅人类,整个宇宙都是模拟的产物,人类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是程序编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我们的思维以及我们与程序中无生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过,博斯特罗姆承认,即使对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来说,在每个层面上对现实事物完全仿真也不切实际。正如我们的科学模拟包含许多抽象的层面,这些层面不需要过多的细节,因此,并不是每一个细节都有必要被模拟。模拟将利用一定的规则和假设,当我们做实验的时候,这些规则和假设就会发挥作用。例如,当模拟系统发现人类观测微观世界的时候,就会根据需要在模拟的相应领域填补足够的细节资料,这样一来,模拟程序就没有必要在每一个细节上监测每一个粒子或者星系;但当需要那些数据的时候,在模拟程序中有关宇宙的丰富信息就会提供一个与之完全一致的现实。人类也没有必要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得模仿,我们关于“自我”的主体意识因环境而异。
  一种星球文明是完全可以被模拟的
  除了回答这些哲学问题外,这一模拟假说还能回答一些科学问题。类似地球的行星并不罕见,因此宇宙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文明,使行星能够在恒星之间交流、穿梭。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迹象。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外星人在哪儿?然而,如果我们生活在模拟时代中,外星人可能不是这个编程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因为计算能力的限制,模拟系统很可能最多只能模拟一个星球的文明。
  同样,物理学家一直在努力探索所有自然力的统一理论,却均以失败告终,这应该也是模拟技术的不足导致的。这个模拟假说甚至可以解决“微调”问题:宇宙具备的特征允许生命的存在,改变这些特征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灭绝。模拟宇宙可以为生命的最终延续而设计,也可以是成功实验的结果。在实验中,许多生命孕育之前的可能性特征都已经被测试过了。现在,宇宙学家进行了相似的实验(虽然简单了点儿),就是为了了解在随机起始条件下,我们的宇宙会是什么样子。
  博斯特罗姆进一步阐述,如果模拟实验程序出现任何错误,在它还没有破坏整个模拟系统的时候计算机就能察觉到异常,操作者可以很容易地校准计算机的状态。或者,操作者可以往回调几秒的时间,将实验调整到还没有出现这一错误的阶段。不过,如果我们生活的模拟时代具备实时纠错的能力,这在很多方面会让我们感到很苦恼。的确,模拟实验很可能让整个科学界陷入困惑。什么才能阻止模拟器改变这些物理法则(要么是检测生命特征的,要么仅仅是扰乱我们头脑的)呢?在这一系统设计中,程序设计者往往变化无常而且心存不良,没有人能察觉到他们的出现。
  博斯特罗姆热衷于“我们很可能生活在模拟时代之中”的观点,但是,面对同一问题,科学家有不同的回答,两者明显的区别源于科学是否与那些能够被实验或观察检验的事物有关。事实证明,我们能够从我们所生活的任何模拟时代中推断出一些事情。   首先,如果我们生活在模拟环境中,就要遵循一套明确的法则,而且这些法则中的任何动态变化都是相对较小的。事实上,模拟假说具备一些潜在的阐释力:我们的宇宙遵循相对简单的法则,原因在于它以前就是这样被编程的。随着程序的运转,模拟器会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可以用来解释2011年的“超光速中微子”:这个模拟程序中有一个错误,我们在这个错误的基础上测得了这一数据,这个错误后来被更正过来(现在,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中微子的速度超过光速的结论是正确的,因为对它的解释是平淡无奇的,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想法)。
  我们生活在模拟时代中,但是,这一事实对我们如何生活毫无影响
  然而,宇宙中没有什么规律能让我们明白38飞碟探索/2014.12生命UnusualStories我们是否处在模拟时代之中。如果模拟程序足够好,程序设计者没有留下任何隐含的信息,那么我们做任何实验都会回到同样的问题:我们有没有生活在模拟时代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多么具有说服力,我们都没法辨别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中。事情的真相可能是:我们生活在模拟时代中,但是,这一事实对我们如何生活毫无影响。
  我们也应该考虑这样的可能性,那就是我们生活在模拟时代,但是,支配这一时代的法则与编程者制定的世界法则不同。毕竟,科学家总是创造一些并不直接与现实世界相符合的模型,但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改善理论。如果这样的模拟不完美,那么计算机编码可能会在其他领域发挥作用。如果宇宙类似于现代核物理学家进行的数值模拟,那么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程序不可避免的简化与基础物理学的预测不一致。
  考虑一下原子核,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构成的。要想弄明白这些“小东西”,就必须了解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核力。但是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没有与自由微粒——比如电子——相一致的处理方法。然而,对物理学家来说,计算超过两个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原子核内部的高能状态下,通常是很困难的。
  核物理学家不是让这些微粒随便移动,而是将它们控制在一个类似三维格点的环境内进行操作,就像原子在固体晶体内一样。当夸克紧密地靠在一起时,能量就会增加,这就迫使它们保持固定距离,确保数量在可控范围内,计算结果就会与我们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相吻合。这种数数值计算就是我们所说的格点量子色动力学。
  虽然格点量子色动力学的简化原理是核物理学家计算出的能够详细描述夸克的唯一方法,但这一原理违背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相对论中,时空是一个连续区,没有特定的方向限制。而另一方面,比如在格点量子色动力学中,格点就有特定的点粒子以及特定的方向(沿着节点之间的连接处)。如果宇宙射线引发的高能碰撞更符合格点量子色动力学的预测,而非相对论中预测的那样,就很可能意味着我们处于一个模拟时代中。
  然而,在几种可能的情况下,这样的偏差同样可能出现在高能状态下,而我们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发现。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时空也许会像格点一样运动,与在模仿环境中运动不同。
  客观地说,核物理学家比恩、达沃迪和萨维奇提出了一种检验模拟假说的方法,但这并不是他们毕生事业的重点。尽管他们非常认真地对待宇宙模拟研究,但他们只是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而不会倾尽毕生精力研究解决方案。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很务实的:问题本身难以捉摸,致使研究这些问题的科学家得不到实质性的回报。尽管人们能够通过阅读科普读物获得一些印象,但是仅靠这些印象来倾尽一生研究有关生命、宇宙、一切事物等这些最大的问题,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重大突破(像20世纪20年代的量子力学革命这样的突破)是非常罕见的,科学通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即使它看起来单调乏味。
  探究宇宙模拟的困难在于提出恰当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要能够把我们引向可测试的推论中。如果我们无法获得实验证据作为理论支撑,那么认为我们生活在模拟当中的令人信服的哲学观点,就会毫无意义。
  科学的魅力往往在于它的概念化、抽象化,甚至它的简单化。即使构成这一模拟程序的基本准则很简单,但要想模拟足够详尽的整个宇宙,包括神志清醒的人,都会非常复杂。当你完全能够从一些简单的事情中学到东西的时候,编制那么复杂的程序就有点过于精致华丽了,这是没有必要的。
  不过,这些都是直观的沉思,它们也许对也许错。好的规避方法就是经验主义,尽管听起来没有情调。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不可能分辨模拟的宇宙和真实的宇宙,那么“我们是否生活在模拟时代”这一问题就变得没有意义:这一现实是我们的,并且是我们的全部。
其他文献
3 0年前,陨石猎人从南极冰场寻获了一块火星岩石。2 0 1 4年1 2月,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航空航天局以及史密森学会的科学家对这块岩石的最新分析揭示出了数十亿年前的火星气候记录。他们报告了陨石内所含矿物质的详细检测数据,证据显示,在那一时期好像有水冲刷了火星表面,火星上曾经形成的生命可能就在那时出现了。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项目科学家,同时也是该报告的主要作者罗比娜·沙欣说:“
期刊
杰夫·马西花费了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太空深处搜寻太阳系外行星和褐矮星。他的开创性工作促使人们发现了超过110颗太阳系外行星,包括首个绕着一颗遥远的恒星的轨道运行的行星系统。现在,马西决定将他的注意力转向探测地外生命这一更难以捉摸的事情上。我们跟马西讨论了他作为一个行星猎人的工作以及他在SETI的新角色。  问:回顾行星猎人取得的巨大进展,你现在对这个领域有什么看法?它将向何处去?  答:最引人
期刊
“有人说,我们从我们的动物祖先身上继承了发动战争的倾向……战争以及其他所有的暴力行为都是在基因水平上被设定好,并且烙印在人类天性之中的……人类有一个‘暴力的大脑’……这些说法从科学上来讲都是不正确的。”  上面这些至今仍回荡在人们耳边的言辞,出自《塞维利亚反暴力声明》。1986年,作为联合国国际和平年的一部分,该声明由当时世界顶级的20位自然和社会学家提出,随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纳,目的是反对“
期刊
物理专业的很多学生在他们早年的学习中都会碰到球形牛这个概念。现实世界里的牛即使长得再壮或喂得再饱,也很难长成球形。这样一来,要想计算物体的体积或面积与其高度之比就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但是,学生们了解到,如果假设牛为完美球体,或者说,牛具有球对称性,这些数字就很容易计算。强加某些潜在的(即使只是近似的)对称性,难题也能变简单。  球形牛的教学内容在本科阶段并没有学完,而是一直延伸到物理学的最前沿。在
期刊
今天我们所称的近东(主要指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国家、亚洲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东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还包括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亚)在四五千年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这里的大部分土地上生活的人是讲闪族语的。这里是阿拉伯和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原先从事畜牧业的闪族牧民,不时从南方阿拉伯半岛枯萎的草原散落到这里。他们落户在地中海沿岸与幼发拉底河流域之间的土地上,给当地的原住民带来了无穷的麻烦。在他们的北方,则是一向将他
期刊
《生活大爆炸》是个很有意思的美剧,它说的是四个年轻物理学家的故事——或者说是他们泡妞的故事。现在,物理学家似乎正在变成令人感兴趣的人群,套用剧中莱纳德的话,简直是“wearethenewalphamales(我们是新一代的型男)”。在四位男主角中,最有意思的是谢尔顿·库伯,我猜别人也会这么想。  谢尔顿非常聪明,而且他处处要告诉别人他非常聪明。物理学家聪明很正常,但谢尔顿还非常博学,甚至无所不知,
期刊
中微子有可能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粒子,人们首次发现它是在2 0世纪5 0年代。它是作为放射性衰变的产物被发现的,其实,核聚变反应也能产生中微子。太阳通过质子—质子链反应与太阳核心的聚变反应产生大量中微子,这使得太阳成为中微子天文学研究的完美对象。但是,2 0世纪6 0年代,当人们第一次开始观测太阳中微子时,却发现了一个被称为“太阳中微子之谜” 的神秘现象。这个问题直到2 0世纪9 0年代才得以解决,证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人们发现德国在以前就已经开展了一些先进的飞行设备与制导导弹的研发工作。虽然这些项目大部分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它们依然是特定时期唯一类似于UFO事件目击者所观测到的飞行物的飞行设备。“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之一的苏联瓜分了德国最新研究的全部数据,此后又有传言说苏联在疯狂地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研发。二者结合起来,警示意义非  同小可。随着穆拉克空军监测中心、白沙导弹试验基地和原子弹
期刊
弗里曼?戴森,享誉世界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曾帮助邦戈鼓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等人创立了量子电动力学。戴森设计了大量的数学方法,还曾带领团队为研究性医院设计过一台生产医用同位素的小功率核反应堆。戴森梦想人类能乘坐着由原子弹驱动的宇宙飞船探索太阳系。他还撰写技术专著和科普读物,并执笔为《纽约书评》撰写过很多评论。已过90高龄的戴森(戴森出生于1923年12月15日)现在正在思考一个新的数学
期刊
2008年夏天,下曼哈顿城区的世贸中心遗址“归零地”上正在施工。工人们向下挖掘到基岩时发现了一个10多米深的巨大壶穴,四周的裂缝中填满了不同种类的岩石。担任顾问的地质学家很快就识别出这些岩石,它们是被碾过基岩的巨大冰川从数千米外携带而来的。在之后的某段时间里,融化的冰川形成急流,钻出了这一巨大的壶穴。  从纽约的壶穴到海水下的森林,我们身边的种种证据都证明冰川曾经遍布世界。最近一次的大冰期大约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