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要“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每一篇文章都有无数“美”的因素。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典范之作。让学生从语言、情景、哲理的角度品味,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陶冶,促进正确世界观,树立完善人格。
【关键词】审美教学 语言美 自然美 哲思美 陶冶情操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要“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同时《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可见,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每一篇文章都有无数“美”的因素。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使语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活动,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与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陶冶,促进正确世界观,树立完善人格。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典范之作。可谓景美、情美、理美,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理并茂。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古人伟大的情操、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一、感受《赤壁赋》的语言美
文章语言美通过感悟形成表象,入境见形,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教师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悟审美对象,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进行深层的理解
(一)、字词的音韵美铿锵美
这篇文章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同时又不乏诗的韵律,押韵自由,语音和谐动听,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感。文中多处运用押韵的字如:间、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等。 文中再加上虚词“之”、“兮”、“而”、“以”、“于”、“乎”和叠音词“飘飘”“渺渺”“袅袅”这些虚词和叠词的运用,学生读起来显得音节和谐,句式整齐,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气势,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二)、骈散相间句式参差美
文中大量对偶句和散句错落有致,优美动人。使语言既活泼又严谨,既参差又工整,读来跌宕多姿,铿锵悦耳,富有韵味。如开篇描绘出秋江的澄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令人陶醉!诵读时语言清丽文势畅达,秋江夜色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历历在目。“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笔势流畅,如信手拈来。不知不觉就沉浸在这种和谐舒缓,如行云流水般的音乐境界中。苏轼的文章有气势,有文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整散结合的语言风格,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美感。
(三)、比喻、反问连缀流转美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五个比喻连缀而下,将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使读者情不自禁联想到人的七情六欲,也将作者从乐的云霄带入悲凉幽怨的深潭。将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真切形象,感情由轻松到沉重、由愉快到抑郁,使读者不知不觉地就被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去倾听下面的对话。议论中三个反问句蝉联叠用,结构上形成排比,文笔一气而下,纵横驰骋想想自己的遭遇,岁月的蹉跎,不禁悲从中来。
二、感受《赤壁赋》的自然美
《赤壁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的画面:月出东山,秋风习习,江面微波荡漾,横无际涯。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从视觉到听觉、触觉的全面愉悦。作者笔下的赤壁夜景清澈静谧,它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人间的浮躁,一切都是那么纯净美好!面对如此江山风月,作者顷刻间忘却了人间的烦恼、仕途的磨难,情不自禁地进入了一种飘飘欲仙的状态。”遇美景而欢欣,赏美景而忘情,自然之美因人而更甚,人因自然而又更加陶醉,于是游江赏景之人与赤壁的清澈静谧之景就融合为一了。让学生描绘苏轼笔下之景,感受文中之情,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意趣和生活情趣, 更含有遗世独立的生命意趣。让我们感受到自然情景与人格情境的完美融合,作者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
三、感受《赤壁赋》的哲思美
作者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哀,主客观矛盾的惆怅, “心”与“物”不能完全相融的苦闷。由水月而仰观宇宙、俯察自身,在静观中超越得失与自我的思想局限,进入哲学本体思考之境。他借水月为喻,用盈与虚的辩证关系说明世间的万物和人生其实都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在仿佛永不消逝的水月中,感觉到永恒同样潜伏在自己的体内:“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用不着去羡慕无穷的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最终因为自己具有与天地宇宙一致的“变中寓有不变”的本性而欣喜,为自身融入自然而满足。超脱的人生态度使作者摆脱了政治的苦闷,内心由先前的悲凉不平转向了平静淡然,精神也由此得到升华与解脱。苏轼由此获得高度的精神上的大自由、大解脱和大超越,进而达到感悟宇宙、人生真谛的“至乐”之境,这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苏轼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品格,在孤独内省中磨练心志,平息了愤怒与不平,淡化了紧张与不适,思考人生,调适心态,逐渐形成了宠辱不惊、正气凛然的独立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洗涤、升华学生的灵魂、思想,使学生回味无穷,在精神上得到一种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赤壁赋》之所以传诵至今,经久不衰,滋润了一代又一代文学作者,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它们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语文教学活动富有美育培养学生的向真、向善、向美的感情,感受文章的无限魅力,更利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