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2005—2006年,通过对植物保护学专业的3个年级5个班级总计185名学生中,《昆虫预测预报技术》教学存在问题进行调查,提出加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考试每人一套试卷、考试试卷中出征询意见题等教学改革方法并实施的研究。结果表明成效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植物保护学 效果评估
《昆虫预测预报技术》是高校农业科学类——植物保护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有一些学校将该课程与《昆虫生态学》合并,开设为《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还有一些学校将该课程改名为《病虫害生态预测预报》[1]或《生物信息预测技术》等。因为该课程需要《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2]和《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3]等课程做基础,而数学类课程对农科类学生来说是难学课程。因而,《昆虫预测预报技术》也是教师比较难教学,学生难掌握好的重点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做毕业论文和毕业后要使用的实用型课程。历年来,教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视,但是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笔者为了讲好这门课,专门对以前涉及过该课的教师、学生(包括已毕业学生)进行调查,再针对该课参考教材特点,于2005—2006年间,在3个年级5个班级(植物保护学专业)总计185名学生进行教学改革试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来源不同,基础素质不高
我校招生生源属于全国性二类本科生,属于农科类的1999—2004级植保班学生。依据国家和湖北省招生办规定,在二类本科起分线基础上,可降1—20分录取,实际上生源大多数是降分录取的;1999—2004植保职高班学生,是职业高中参加高考统招进来。这两类生源基础素质都较差。
2 数学类基础课程成绩差
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数学类基础课程学习主要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和《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但因多次教学改革,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设置名称和门数往往有所差异,如将这四门课程合并2—3门,其教学时数也略有差异。其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完数学类基础课后,成绩属于较差类型;数学类基础课程改革后3个年级5个班级(2002—2004级)与改革前3个年级5个班级(1999—2001级)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其差异不显著(表1)[4]。改革后学生平均分数71.1分,成绩分布成正态分布,中等(70—79分)%占21.3%,及格(60—69分)%占32.3%,两项共占53.6%,成绩集中在及格和中等范围。改革前学生平均分数74.0分,成绩分布成正态分布,良好(80—90分)占31.9%,中等(70—79分)%占26.6%,及格(60—69分)%占27.0%,三项共占95.5%,成绩集中在良好、中等和及格范围。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达0.05显著水平;同一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处理间达0.01显著水平。
3 该课程难度大
《昆虫预测预报技术》课程中数学计算所占比例高,当总教学时间40 学时,计算占30学时,当总教学时间30学时,计算占20学时;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和《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等课程基础,而这四门课程学生较难学;上理论课、实验课以及考试要求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目前,学校还没有条件应用计算机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往届生(1999—2001级)《昆虫预测预报技术》课程3个年级5个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属于较差类型,平均分数73.5分。
4 教学效果检查难
依据平时作业、平时表现和开卷考试成绩三项评定学生成绩。开卷考试出A、B卷,平时作业题是相同,由于做题难都大,难免大面积抄袭,抄袭的后果是上课不重要了,上课率自然不会高,认真听课少了,最后知识掌握情况很差。
5 教学互动差
由于历史的原因,老师习惯上课完后,立即离开教室,很少与学生交流教学情况,即使询问,因学生成绩评定师生之间存在博弈关系,学生不敢说对老师不利的话,老师不能随时修改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需要。
6 教学后信息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差
许多学生做毕业论文时和毕业工作后,发现有关《昆虫预测预报技术》知识根本不会做,自学时,难度大,加之有关参考书印刷错误多,最后求助于老师。很明显,教和学两方面都出现问题。
二、几点尝试
1 加强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重点讲清楚,出现问题研究解决方法(如线性回归计算),弄清楚符号的实际意义、数据如何获得,掌握分步计算,有时故意遗漏或错误请学生纠正。讲完后,再出类似题,请1—2名同学上讲台上做和讲解,同时请其他学生对其结果评论。
2 加强实验教学
在以前使用的指导书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重新编写实验指导书,打印后,让学生自己复印。有的数据直接从田间调查所得,有的数据来自我们的科研结果,有的在原来数据基础上适当修改,重点突出理论课不容易掌握好的和实际应用较多部分。在实验课上,从数据获得到计算,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人人过关检查。
3 考试每人一套试卷
由于该课程计算公式较多,不易闭卷考试;考虑考试时教室座位排列,尽量避免学生前后或左右调换试题(使用A、B卷的弊端),考试试题数据确定16套或21套,按学生序号排列。并在上该课程第一天明确告诉学生,考试方式使想抄袭或别人替做是不可能的。同时考虑到试卷分量,5题任选4题或4题任选3题。
4 考试试卷中出征询意见题
在上第一次课时,告诉学生,考试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站在您的角度,谈谈《昆虫预测预报技术》这门课的教授方法(6分)”。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假如您是这门课的教师,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把课教好?如何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吸引到教室来?学生能认真听课?如何检查教学效果?等等。老师在评这一道题分时,假若涉及对任课老师评价,不论对老师评价好坏,都不影响所有试卷评分,只要您认真回答一方面或几方面都会给该题全部分数。学生可查看评分后的试卷,并可提出意见。平时,也征求学生意见,学生对教学关心程度,也作为平时成绩表现好记载。
根据学生意见,考虑条件,能采用的尽量采用,即使不太好的办法,也可以试一试,不行再改就是了。需要学校提供条件,向上面反映。不能做到的,向本级或下一级学生解释其原因。
三、初步成效
1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该课程的重要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考试每人一份试卷等原因,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上课迟到、早退、缺课、旷课的变少了,认真听课、不懂就问得多了。学生心情比较放松。
2 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
由于考试完全独立完成,因而实验课、平时作业非常认真,最后考试成绩明显提高。其研究结果表明,《昆虫预测预报技术》课程改革后3个年级5个班级与改革前3个年级5个班级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其差异极显著(表1)。改革后学生平均分数90.8分,成绩分布成非正态分布,良好(80—90分)占20.0%,优秀(90分以上)占70.8%,两项共占90.8%,成绩偏向在优秀和良好范围;改革前学生平均分数73.5分,成绩分布成正态分布,良好(80—90分)占25.8%,中等(70—79分)占51.6%,两项共占77.4%,成绩集中在良好和中等范围。学生的确学到了真正的知识,毕业论文中计算准确率明显提高,问老师的变少了。
3 教师教学有进步
由于学生的参与,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不断修改教学方案,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了教师教学热情,教学相长。
4工作量增加
毫无疑问,增加了教师工作量,一方面经常修改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要出21套考试试卷,并做21套参考答案,做参考答案可用计算机软件,评阅非常花费时间。
四、 讨论
1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结合使用SPSS、DPS、SAS、EXCEL等软件计算机教学,考试同样实现机考,评阅试卷自动化,减少评阅时间。有关教学改革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建议
每人一试卷的考试方法在一些适合课程中推广,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和《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等课程。
3 记工作量
学校增加有关教师考核工作量,积极鼓励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孝羲主编.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2版)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周兆麟,李敏芝. 数理统计学[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7.
[3]马育华主编. 田间试验和统计[M]. 北京: 农业出版社(第二版),1988.
[4]唐启义, 冯明光. 实用田间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资助(编号2003-2006)(题目:农学类传统专业的改造、整合和提升的研究)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植物保护学 效果评估
《昆虫预测预报技术》是高校农业科学类——植物保护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有一些学校将该课程与《昆虫生态学》合并,开设为《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还有一些学校将该课程改名为《病虫害生态预测预报》[1]或《生物信息预测技术》等。因为该课程需要《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2]和《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3]等课程做基础,而数学类课程对农科类学生来说是难学课程。因而,《昆虫预测预报技术》也是教师比较难教学,学生难掌握好的重点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做毕业论文和毕业后要使用的实用型课程。历年来,教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视,但是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笔者为了讲好这门课,专门对以前涉及过该课的教师、学生(包括已毕业学生)进行调查,再针对该课参考教材特点,于2005—2006年间,在3个年级5个班级(植物保护学专业)总计185名学生进行教学改革试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来源不同,基础素质不高
我校招生生源属于全国性二类本科生,属于农科类的1999—2004级植保班学生。依据国家和湖北省招生办规定,在二类本科起分线基础上,可降1—20分录取,实际上生源大多数是降分录取的;1999—2004植保职高班学生,是职业高中参加高考统招进来。这两类生源基础素质都较差。
2 数学类基础课程成绩差
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数学类基础课程学习主要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和《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但因多次教学改革,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设置名称和门数往往有所差异,如将这四门课程合并2—3门,其教学时数也略有差异。其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完数学类基础课后,成绩属于较差类型;数学类基础课程改革后3个年级5个班级(2002—2004级)与改革前3个年级5个班级(1999—2001级)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其差异不显著(表1)[4]。改革后学生平均分数71.1分,成绩分布成正态分布,中等(70—79分)%占21.3%,及格(60—69分)%占32.3%,两项共占53.6%,成绩集中在及格和中等范围。改革前学生平均分数74.0分,成绩分布成正态分布,良好(80—90分)占31.9%,中等(70—79分)%占26.6%,及格(60—69分)%占27.0%,三项共占95.5%,成绩集中在良好、中等和及格范围。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达0.05显著水平;同一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处理间达0.01显著水平。
3 该课程难度大
《昆虫预测预报技术》课程中数学计算所占比例高,当总教学时间40 学时,计算占30学时,当总教学时间30学时,计算占20学时;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和《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等课程基础,而这四门课程学生较难学;上理论课、实验课以及考试要求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目前,学校还没有条件应用计算机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往届生(1999—2001级)《昆虫预测预报技术》课程3个年级5个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属于较差类型,平均分数73.5分。
4 教学效果检查难
依据平时作业、平时表现和开卷考试成绩三项评定学生成绩。开卷考试出A、B卷,平时作业题是相同,由于做题难都大,难免大面积抄袭,抄袭的后果是上课不重要了,上课率自然不会高,认真听课少了,最后知识掌握情况很差。
5 教学互动差
由于历史的原因,老师习惯上课完后,立即离开教室,很少与学生交流教学情况,即使询问,因学生成绩评定师生之间存在博弈关系,学生不敢说对老师不利的话,老师不能随时修改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需要。
6 教学后信息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差
许多学生做毕业论文时和毕业工作后,发现有关《昆虫预测预报技术》知识根本不会做,自学时,难度大,加之有关参考书印刷错误多,最后求助于老师。很明显,教和学两方面都出现问题。
二、几点尝试
1 加强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重点讲清楚,出现问题研究解决方法(如线性回归计算),弄清楚符号的实际意义、数据如何获得,掌握分步计算,有时故意遗漏或错误请学生纠正。讲完后,再出类似题,请1—2名同学上讲台上做和讲解,同时请其他学生对其结果评论。
2 加强实验教学
在以前使用的指导书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重新编写实验指导书,打印后,让学生自己复印。有的数据直接从田间调查所得,有的数据来自我们的科研结果,有的在原来数据基础上适当修改,重点突出理论课不容易掌握好的和实际应用较多部分。在实验课上,从数据获得到计算,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人人过关检查。
3 考试每人一套试卷
由于该课程计算公式较多,不易闭卷考试;考虑考试时教室座位排列,尽量避免学生前后或左右调换试题(使用A、B卷的弊端),考试试题数据确定16套或21套,按学生序号排列。并在上该课程第一天明确告诉学生,考试方式使想抄袭或别人替做是不可能的。同时考虑到试卷分量,5题任选4题或4题任选3题。
4 考试试卷中出征询意见题
在上第一次课时,告诉学生,考试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站在您的角度,谈谈《昆虫预测预报技术》这门课的教授方法(6分)”。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假如您是这门课的教师,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把课教好?如何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吸引到教室来?学生能认真听课?如何检查教学效果?等等。老师在评这一道题分时,假若涉及对任课老师评价,不论对老师评价好坏,都不影响所有试卷评分,只要您认真回答一方面或几方面都会给该题全部分数。学生可查看评分后的试卷,并可提出意见。平时,也征求学生意见,学生对教学关心程度,也作为平时成绩表现好记载。
根据学生意见,考虑条件,能采用的尽量采用,即使不太好的办法,也可以试一试,不行再改就是了。需要学校提供条件,向上面反映。不能做到的,向本级或下一级学生解释其原因。
三、初步成效
1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该课程的重要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考试每人一份试卷等原因,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上课迟到、早退、缺课、旷课的变少了,认真听课、不懂就问得多了。学生心情比较放松。
2 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
由于考试完全独立完成,因而实验课、平时作业非常认真,最后考试成绩明显提高。其研究结果表明,《昆虫预测预报技术》课程改革后3个年级5个班级与改革前3个年级5个班级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其差异极显著(表1)。改革后学生平均分数90.8分,成绩分布成非正态分布,良好(80—90分)占20.0%,优秀(90分以上)占70.8%,两项共占90.8%,成绩偏向在优秀和良好范围;改革前学生平均分数73.5分,成绩分布成正态分布,良好(80—90分)占25.8%,中等(70—79分)占51.6%,两项共占77.4%,成绩集中在良好和中等范围。学生的确学到了真正的知识,毕业论文中计算准确率明显提高,问老师的变少了。
3 教师教学有进步
由于学生的参与,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不断修改教学方案,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了教师教学热情,教学相长。
4工作量增加
毫无疑问,增加了教师工作量,一方面经常修改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要出21套考试试卷,并做21套参考答案,做参考答案可用计算机软件,评阅非常花费时间。
四、 讨论
1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结合使用SPSS、DPS、SAS、EXCEL等软件计算机教学,考试同样实现机考,评阅试卷自动化,减少评阅时间。有关教学改革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建议
每人一试卷的考试方法在一些适合课程中推广,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和《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等课程。
3 记工作量
学校增加有关教师考核工作量,积极鼓励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孝羲主编.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2版)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周兆麟,李敏芝. 数理统计学[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7.
[3]马育华主编. 田间试验和统计[M]. 北京: 农业出版社(第二版),1988.
[4]唐启义, 冯明光. 实用田间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资助(编号2003-2006)(题目:农学类传统专业的改造、整合和提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