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坐静几,在沉香袅袅之中,拿出一方珍藏已久的玺印,玩赏它的精细与古朴,享受思接千载的乐趣,在张宇晖看来,这就是他所在意的收藏价值。除去藏品负载的财富价值,还原它最本真的面貌,唤醒的是内心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
收藏并非曲高和寡
这是一个有十年历史的专业收藏网站,能够同时为收藏家和普通爱好者提供包罗万象的收藏知识信息,汇集了20万会员,每天2万左右访问量的论坛里卧虎藏龙,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收藏爱好者里,既有拍卖行的老板和业务人员,也有考古领域的专家。盛世收藏网站CEO张宇晖,经营着圈子里口碑最好的网站,却鲜在媒体前露面,他的低调让收藏这个小圈子又平添几分神秘。
但是在张宇晖看来,收藏既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更不是一件高雅得曲高和寡的事。它其实是每个人至少在童年阶段都曾有过的经历:弹珠、火花、邮票甚至花花绿绿的糖纸、零食中附送的卡片……这些几乎我们都曾经珍而重之收藏过的小玩意儿,甚至代表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只是在成长后忙碌的工作和频繁的迁居中,遗失了这种单纯的快乐。
收藏家们延续了这种快乐,玩着玩着,爱好变成了专业,爱好变成了职业。张宇晖自己,就是对钱币、玺印抱有浓厚的兴趣,长期浸淫在玩家小圈子的论坛中,以小范围的收藏、鉴赏、交流为起点,逐渐搭建起了今天涵盖几乎所有门类古今艺术品的盛世收藏网平台;匡时国际的老总董国强也曾是圈里有名的行家——早在九十年代初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北京自发成立了篆刻社团“小刀会”,不仅刻得一方好印,更是对玺印领域的知识了如指掌,一句“弃刀从商”的戏言背后,是对爱好难以割舍,促使了他投身艺术品交易行业。这样的人,在收藏市场中比比皆是。
也有一种人把爱好做成了学问,变成了专家。他们并非科班出身,却在与文物长期打交道中练就了高超的艺术审美眼光,熟知各个时期工艺生产水平及发展脉络。著名的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就曾被人们称之为“京城第一大玩家”。他学识渊博,在自己感兴趣的诸如书画、雕塑、烹饪、建筑等方面都有所涉猎,特别是对工艺美术史及家具中的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独到见解。其实在长期的积淀之后,很多藏家都做出了一番开拓,自发成立会社,自费编辑出版相关门类的学术专著,默默地为文化梳理作出了贡献;声名传得远了,书刊杂志的编辑也会到论坛里找这些隐藏在民间高手约稿。
网络是拍卖会之外的平台
与拍卖行里的紧张气氛、竞价关系不同的是,网络这个平台上所拥有的,更多的是收藏爱好者间友好的分享与交流。尽管目前盛世收藏这类成熟的网站已经具备了藏品交易、专业搜索和鉴定服务等市场化的服务,但最能体现对这个平台的认同和凝聚力的,还是以收藏交流为主体的线下藏友会。由网友自发寻找一个合适的场地,摆上展柜,带上自己平时不轻易示人的藏品,去赴一场千里的约会,品鉴、交流、买卖。
说到收藏与买卖,张宇晖赞同马未都的观点,人应当热爱藏品中蕴含的艺术或者文化价值,而现在很多人是在其中“淘宝”,只在意它的市场价值,缺乏一种对文化的敬畏。尽管收藏之为爱好是带有人类普遍性的,但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它变成一件可以称之为传统的事情,乃是与四季分明、依赖土地农业国家特点紧密相连的,年复一年的秋收冬藏成了根植于先人骨骼中的气质。收藏,也就变成了千年传承下来的精神需求,所谓乱世屯粮,盛世收藏,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涉足到收藏领域,然而一些纯商业买家携带着功利性极强的资本卷过市场,收藏变成了一个快速致富的手段,拍卖场形同证券交易所,这些不健康的形态背后,暴露出一些投资大环境乃至社会心态的浮躁。
谈及是否希望通过网站来呼唤回归藏品的真正文化价值,去体味其中更绵长的财富,张宇晖审慎的言谈之中,似乎没有显示出那么大的野心,只是把盛世收藏网定位在一种更民间、自发、松散的组织,但恰是沉迷而自足的精神状态成为了最好的示范,让每一个靠近这个圈子的人,都感受到了氛围的滋养。不系之舟,任意东西,商家也好,专家也好,身份终究只是收藏爱好带给他们的附加值,赋予他们转换的自由,精神的自由。
(风尚志=FW,张宇晖=张)
FW:之前像鉴定收藏品一类的电视节目一度非常火爆,会不会也经常有人找您来鉴宝?
张:确实是有这样的情况的。一般来说,我可以帮着参谋藏品的真假和新老,但我不给藏品估价。
FW:就是不愿意做?
张:嗯,也有多种因素吧,一来有的时候市场价值和它本身的艺术价值或者文物价值是不稳定的,也没有绝对的关系;二来也确实比较反感,不愿意用钱去衡量一个在我看来有生命的艺术品。
FW:那您觉得,对于您来说收藏的乐趣在于什么?
张:这个很难用语言去形容。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下班回家,拿出一两件你喜欢的收藏在灯下把玩的时候,你能够感到自己与古人隔着时间在进行心灵沟通;你可以通过藏品的古代造型和质感,感受到其中凝聚的记忆与精神气质。对于我来说,藏品所赋予的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更具有吸引力。
收藏并非曲高和寡
这是一个有十年历史的专业收藏网站,能够同时为收藏家和普通爱好者提供包罗万象的收藏知识信息,汇集了20万会员,每天2万左右访问量的论坛里卧虎藏龙,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收藏爱好者里,既有拍卖行的老板和业务人员,也有考古领域的专家。盛世收藏网站CEO张宇晖,经营着圈子里口碑最好的网站,却鲜在媒体前露面,他的低调让收藏这个小圈子又平添几分神秘。
但是在张宇晖看来,收藏既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更不是一件高雅得曲高和寡的事。它其实是每个人至少在童年阶段都曾有过的经历:弹珠、火花、邮票甚至花花绿绿的糖纸、零食中附送的卡片……这些几乎我们都曾经珍而重之收藏过的小玩意儿,甚至代表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只是在成长后忙碌的工作和频繁的迁居中,遗失了这种单纯的快乐。
收藏家们延续了这种快乐,玩着玩着,爱好变成了专业,爱好变成了职业。张宇晖自己,就是对钱币、玺印抱有浓厚的兴趣,长期浸淫在玩家小圈子的论坛中,以小范围的收藏、鉴赏、交流为起点,逐渐搭建起了今天涵盖几乎所有门类古今艺术品的盛世收藏网平台;匡时国际的老总董国强也曾是圈里有名的行家——早在九十年代初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北京自发成立了篆刻社团“小刀会”,不仅刻得一方好印,更是对玺印领域的知识了如指掌,一句“弃刀从商”的戏言背后,是对爱好难以割舍,促使了他投身艺术品交易行业。这样的人,在收藏市场中比比皆是。
也有一种人把爱好做成了学问,变成了专家。他们并非科班出身,却在与文物长期打交道中练就了高超的艺术审美眼光,熟知各个时期工艺生产水平及发展脉络。著名的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就曾被人们称之为“京城第一大玩家”。他学识渊博,在自己感兴趣的诸如书画、雕塑、烹饪、建筑等方面都有所涉猎,特别是对工艺美术史及家具中的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独到见解。其实在长期的积淀之后,很多藏家都做出了一番开拓,自发成立会社,自费编辑出版相关门类的学术专著,默默地为文化梳理作出了贡献;声名传得远了,书刊杂志的编辑也会到论坛里找这些隐藏在民间高手约稿。
网络是拍卖会之外的平台
与拍卖行里的紧张气氛、竞价关系不同的是,网络这个平台上所拥有的,更多的是收藏爱好者间友好的分享与交流。尽管目前盛世收藏这类成熟的网站已经具备了藏品交易、专业搜索和鉴定服务等市场化的服务,但最能体现对这个平台的认同和凝聚力的,还是以收藏交流为主体的线下藏友会。由网友自发寻找一个合适的场地,摆上展柜,带上自己平时不轻易示人的藏品,去赴一场千里的约会,品鉴、交流、买卖。
说到收藏与买卖,张宇晖赞同马未都的观点,人应当热爱藏品中蕴含的艺术或者文化价值,而现在很多人是在其中“淘宝”,只在意它的市场价值,缺乏一种对文化的敬畏。尽管收藏之为爱好是带有人类普遍性的,但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它变成一件可以称之为传统的事情,乃是与四季分明、依赖土地农业国家特点紧密相连的,年复一年的秋收冬藏成了根植于先人骨骼中的气质。收藏,也就变成了千年传承下来的精神需求,所谓乱世屯粮,盛世收藏,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涉足到收藏领域,然而一些纯商业买家携带着功利性极强的资本卷过市场,收藏变成了一个快速致富的手段,拍卖场形同证券交易所,这些不健康的形态背后,暴露出一些投资大环境乃至社会心态的浮躁。
谈及是否希望通过网站来呼唤回归藏品的真正文化价值,去体味其中更绵长的财富,张宇晖审慎的言谈之中,似乎没有显示出那么大的野心,只是把盛世收藏网定位在一种更民间、自发、松散的组织,但恰是沉迷而自足的精神状态成为了最好的示范,让每一个靠近这个圈子的人,都感受到了氛围的滋养。不系之舟,任意东西,商家也好,专家也好,身份终究只是收藏爱好带给他们的附加值,赋予他们转换的自由,精神的自由。
(风尚志=FW,张宇晖=张)
FW:之前像鉴定收藏品一类的电视节目一度非常火爆,会不会也经常有人找您来鉴宝?
张:确实是有这样的情况的。一般来说,我可以帮着参谋藏品的真假和新老,但我不给藏品估价。
FW:就是不愿意做?
张:嗯,也有多种因素吧,一来有的时候市场价值和它本身的艺术价值或者文物价值是不稳定的,也没有绝对的关系;二来也确实比较反感,不愿意用钱去衡量一个在我看来有生命的艺术品。
FW:那您觉得,对于您来说收藏的乐趣在于什么?
张:这个很难用语言去形容。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下班回家,拿出一两件你喜欢的收藏在灯下把玩的时候,你能够感到自己与古人隔着时间在进行心灵沟通;你可以通过藏品的古代造型和质感,感受到其中凝聚的记忆与精神气质。对于我来说,藏品所赋予的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更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