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本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备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前奏,能否按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进行有效的备课,是教师能否顺利开展新课程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前提。
一、研究课标,解读教材,设计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号、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因此,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是语文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先认真研读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分析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如何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掌握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指导备课的全过程,将语文课程标准当成必备的工具书,伴随自己教学行为的全过程。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蓝本,是教学的一个例子,更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媒介。作为导读身份先行阅读的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的语言,分析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把握教材所承担的在发展学生能力、人格、个性等方面的内涵,而且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创造,把教材转化成接近学生的学材。但由于现在使用的新教材是按课程标准编写的,它改变了传统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结构体系以及教学功能,教师刚接触新教材时,不‘定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清楚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拿到新教材后,首先要浏览一遍,对教材先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对每章节进行详细阅读,弄清教材每个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分析教材各知识点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以及需要拓展的知识。
新课程的有效备课要求教师克服只分析不体验、只书写不实践的纸上谈兵式的备课,强调教师要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在研究教材时要边思考如何设计教学过程边及时记下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不同教学思路。对于需要补充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及时到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查找,甚至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开展调查访问。
二、师生结构、分析学情,共享资源
新课程倡导教学时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还要研究学生。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家长、社会成员交流,了解学生生活环境的生活习惯,了解学生生活经验背景,丰富教师自己的课程资源,为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打下基础,让学生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经验走进语文学科课堂,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因为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同一知识点,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在学习时就可能提出不同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备课不是教师封闭式的个人行为,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备课过程。教师课前应与学生多交流,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使自己的教学获得学生的支持,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一种被尊重、被认可的幸福感。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增强教案对学生的亲和力,被学生接受和喜爱。
三、确定教学目标,预设教学策略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根据国家学科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要求制定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编写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并且教学活动从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需要思考落实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首先,要确定主要教学行为和教学组织形式。其次,构建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让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改变教案的编写方式,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对教学中每个环节既确定一条理想化的思路,又设计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教学路径,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策略。如语文陈述性知识是静态的知识,教学时主要采用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程序性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教学主要采用提供例证和练习反馈等教学策略。
四、精心准备教学案例,预设教学问题
具有典型特征的教学案例,有助于把繁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助于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布鲁纳有句名言:“任何的基础知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这个“某种形式”就是教师能举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并且与学科的基础知识密切相关的实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生活转化为知识,而又用知识去认识生活的过程,任何脱离生活的教学都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选取与知识体系有内在联系能反映知识的本质特征的案例。
课堂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一直被视为一种最重要的有效教学策略。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表达。会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面向全体、类型多样、层次不同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研究课标,解读教材,设计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号、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因此,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是语文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先认真研读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分析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如何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掌握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指导备课的全过程,将语文课程标准当成必备的工具书,伴随自己教学行为的全过程。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蓝本,是教学的一个例子,更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媒介。作为导读身份先行阅读的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的语言,分析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把握教材所承担的在发展学生能力、人格、个性等方面的内涵,而且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创造,把教材转化成接近学生的学材。但由于现在使用的新教材是按课程标准编写的,它改变了传统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结构体系以及教学功能,教师刚接触新教材时,不‘定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清楚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拿到新教材后,首先要浏览一遍,对教材先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对每章节进行详细阅读,弄清教材每个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分析教材各知识点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以及需要拓展的知识。
新课程的有效备课要求教师克服只分析不体验、只书写不实践的纸上谈兵式的备课,强调教师要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在研究教材时要边思考如何设计教学过程边及时记下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不同教学思路。对于需要补充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及时到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查找,甚至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开展调查访问。
二、师生结构、分析学情,共享资源
新课程倡导教学时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还要研究学生。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家长、社会成员交流,了解学生生活环境的生活习惯,了解学生生活经验背景,丰富教师自己的课程资源,为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打下基础,让学生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经验走进语文学科课堂,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因为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同一知识点,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在学习时就可能提出不同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备课不是教师封闭式的个人行为,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备课过程。教师课前应与学生多交流,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使自己的教学获得学生的支持,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一种被尊重、被认可的幸福感。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增强教案对学生的亲和力,被学生接受和喜爱。
三、确定教学目标,预设教学策略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根据国家学科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要求制定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编写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并且教学活动从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需要思考落实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首先,要确定主要教学行为和教学组织形式。其次,构建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让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改变教案的编写方式,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对教学中每个环节既确定一条理想化的思路,又设计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教学路径,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策略。如语文陈述性知识是静态的知识,教学时主要采用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程序性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教学主要采用提供例证和练习反馈等教学策略。
四、精心准备教学案例,预设教学问题
具有典型特征的教学案例,有助于把繁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助于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布鲁纳有句名言:“任何的基础知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这个“某种形式”就是教师能举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并且与学科的基础知识密切相关的实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生活转化为知识,而又用知识去认识生活的过程,任何脱离生活的教学都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选取与知识体系有内在联系能反映知识的本质特征的案例。
课堂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一直被视为一种最重要的有效教学策略。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表达。会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面向全体、类型多样、层次不同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