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办”作风
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要以提高办事效率为核心,在全市大力推行“五办”作风,对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立即办”,对老大难问题“主动办”,对带普遍性的问题“上门办”,对条件暂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跟踪办”,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问题“公开办”。
三不干预
凡老百姓自己能够解决的,政府决不干预:凡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政府决不干预;凡社会组织能够自我管理的,政府决不干预。
一线工作法
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
冲击波
要通过思想大解放,在全市上下形成一股冲击波。冲破“唯上”、“唯书”,敢想前人未想的蓝图,敢走前人未走过的道路。
全民创业
积极倡导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使昆明真正成为“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一片热土。
“三高”
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
“六线”制度
坚决实行城市规划红线、绿线、蓝线、黄线、紫线、黑线“六线”制度,严厉查处违反规划审批和违法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精”
“精心、精细、精品”。城市管理按照“三精”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开展城市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势发动、强力推进、强制规范、强行入轨,做到全面覆盖、长效管理、不留死角、永久保洁。
“三力”
“带动力、影响力、辐射力”。坚持“三力”,要充分发挥昆明的地理区位、产业集聚、商业特色和人文环境优势,按照“三力”的要求,加快打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和发动机,真正把昆明建成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旅游中心和西部大开发的带动型城市,中国最适宜居住、投资环境最佳城市。
“三化”
“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坚持“三化”,要按照建设施工“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的要求,坚持新区和主城并重,一手抓新区开发建设,一手抓主城改造提升。
“两低两高”
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高循环率的“两低两高”产业和产品。
现代农业“六抓”工程
认真实施现代农业“六抓”工程:抓“两转”(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抓“两动”(大户带动和政府推动)、抓“两队”(农民经纪人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培养)、抓“两向”(市场取向和老百姓意向的结合)、抓“两高”(高商品率和高复种指数模式的推广)、抓“两效”(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
“三就三百”工程
对城郊和农村失地、失居的贫困农民,100%提供大病就医帮助,对其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帮助,对适龄劳动力100%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帮助。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工作,逐步解决困难企业参加医疗保险问题。
“两后双百”工程
对初、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学的学生实行100%培训、100%外输内转就业。
“四全”工程
全员普查、全员分类、全员培训、全员转化。深入实施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四全”工程,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使人口变人手、人手变人力、人力变人才、人才变资本、资本变财富。
百姓“五有”底线
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善待百姓的统一,守住昆明百姓“五有”底线,认真解决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等问题,使每一个公民都享有法定的权利、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机会和司法的正义,不因地域差异遭受歧视,不因教育差异受到压抑,不因收入差异被社会冷漠。今年要解决农村2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稳定提高8万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
“昆明造”
要坚持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大力培育自主外贸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度,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打造“昆明造”的国际名牌和精品。
“大马拉车”
在县域空间开发形式上,要由“群马拉车”转向“大马拉车”,加快实施县城建设和小城镇开发五年提升工程。
省会意识
在思想上具备省会城市的境界,在工作上树立省会城市的标准,在作风上符合省会城市的要求,在发展上体现省会城市的水平。要跳出昆明看昆明,立足云南看昆明,放眼全国看昆明,融入世界看昆明。勇于用新的信念、理念、观念指导实践,善于用新的思想、思维、思路破解难题,敢于用改革、开放、创新的举措谋求突破。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年
把今年作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年”,凡是具备开工条件的水、电、路、桥、气、通信等重大工程项目,都要抓紧时间,全面开工,在全市掀起一个大干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
零申报
大力度开展拆临拆违,确保年内临违建筑零申报。
“棋盘式、方格化”管理
全面推行“棋盘式、方格化”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创新城管模式。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上级监督”的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体系,促进执法权与管理权的有机统一。
城市应急指挥中心
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启动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传播器”
会展业具有经济增长“加速器”、城市发展“助推器”、城市形象“传播器”、劳动就业“吸纳器”、商品“展示舞台”、信息“交流平台”的功能。
“四个转变”
加快社会保障机制“四个转变”,由补贴供方转向补贴需方,由定点供应转向自主选择,由实物补贴转向货币补贴,由暗补转向明补。
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要以提高办事效率为核心,在全市大力推行“五办”作风,对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立即办”,对老大难问题“主动办”,对带普遍性的问题“上门办”,对条件暂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跟踪办”,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问题“公开办”。
三不干预
凡老百姓自己能够解决的,政府决不干预:凡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政府决不干预;凡社会组织能够自我管理的,政府决不干预。
一线工作法
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
冲击波
要通过思想大解放,在全市上下形成一股冲击波。冲破“唯上”、“唯书”,敢想前人未想的蓝图,敢走前人未走过的道路。
全民创业
积极倡导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使昆明真正成为“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一片热土。
“三高”
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
“六线”制度
坚决实行城市规划红线、绿线、蓝线、黄线、紫线、黑线“六线”制度,严厉查处违反规划审批和违法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精”
“精心、精细、精品”。城市管理按照“三精”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开展城市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势发动、强力推进、强制规范、强行入轨,做到全面覆盖、长效管理、不留死角、永久保洁。
“三力”
“带动力、影响力、辐射力”。坚持“三力”,要充分发挥昆明的地理区位、产业集聚、商业特色和人文环境优势,按照“三力”的要求,加快打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和发动机,真正把昆明建成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旅游中心和西部大开发的带动型城市,中国最适宜居住、投资环境最佳城市。
“三化”
“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坚持“三化”,要按照建设施工“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的要求,坚持新区和主城并重,一手抓新区开发建设,一手抓主城改造提升。
“两低两高”
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高循环率的“两低两高”产业和产品。
现代农业“六抓”工程
认真实施现代农业“六抓”工程:抓“两转”(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抓“两动”(大户带动和政府推动)、抓“两队”(农民经纪人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培养)、抓“两向”(市场取向和老百姓意向的结合)、抓“两高”(高商品率和高复种指数模式的推广)、抓“两效”(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
“三就三百”工程
对城郊和农村失地、失居的贫困农民,100%提供大病就医帮助,对其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帮助,对适龄劳动力100%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帮助。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工作,逐步解决困难企业参加医疗保险问题。
“两后双百”工程
对初、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学的学生实行100%培训、100%外输内转就业。
“四全”工程
全员普查、全员分类、全员培训、全员转化。深入实施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四全”工程,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使人口变人手、人手变人力、人力变人才、人才变资本、资本变财富。
百姓“五有”底线
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善待百姓的统一,守住昆明百姓“五有”底线,认真解决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等问题,使每一个公民都享有法定的权利、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机会和司法的正义,不因地域差异遭受歧视,不因教育差异受到压抑,不因收入差异被社会冷漠。今年要解决农村2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稳定提高8万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
“昆明造”
要坚持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大力培育自主外贸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度,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打造“昆明造”的国际名牌和精品。
“大马拉车”
在县域空间开发形式上,要由“群马拉车”转向“大马拉车”,加快实施县城建设和小城镇开发五年提升工程。
省会意识
在思想上具备省会城市的境界,在工作上树立省会城市的标准,在作风上符合省会城市的要求,在发展上体现省会城市的水平。要跳出昆明看昆明,立足云南看昆明,放眼全国看昆明,融入世界看昆明。勇于用新的信念、理念、观念指导实践,善于用新的思想、思维、思路破解难题,敢于用改革、开放、创新的举措谋求突破。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年
把今年作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年”,凡是具备开工条件的水、电、路、桥、气、通信等重大工程项目,都要抓紧时间,全面开工,在全市掀起一个大干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
零申报
大力度开展拆临拆违,确保年内临违建筑零申报。
“棋盘式、方格化”管理
全面推行“棋盘式、方格化”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创新城管模式。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上级监督”的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体系,促进执法权与管理权的有机统一。
城市应急指挥中心
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启动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传播器”
会展业具有经济增长“加速器”、城市发展“助推器”、城市形象“传播器”、劳动就业“吸纳器”、商品“展示舞台”、信息“交流平台”的功能。
“四个转变”
加快社会保障机制“四个转变”,由补贴供方转向补贴需方,由定点供应转向自主选择,由实物补贴转向货币补贴,由暗补转向明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