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春,在楼市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寻求新投资点的流动性资金使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延续火爆,多项指标再创新高,拍卖成交总额已超过201.41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的新纪录。
各拍卖公司纷纷抛弃保守策略,借势扩大经营规模,举行艺术品拍卖会的公司数量、拍卖专场数量、艺术品上拍数量和成交数量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仅春拍上拍拍品数量就达162580件,比2009年秋季增加18840件。同时专场划分更加细化,品类细分专场、藏家专场、海外回流专场等共谱乐章,日场、夜场交相呼应,繁荣之景令人目不暇接。中国拍卖市场成交总额从2009年秋拍到2010年春拍放大了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各个地区中国艺术品市场群雄逐鹿之势也愈加激烈,地区差距及发展特点也进一步显现并强化。以北京为首的京津地区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香港两大世界拍卖巨头步步紧追,上海地区拍卖市场乏善可陈。拍卖成绩好坏与地区规模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复苏之际也是新的格局形成之时。
京津地区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地区的差距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
延续了2009年秋季的势头,市场上逐步形成了一个北强南稳、中部偏弱的局面。2010年春拍,京津和港澳台地区的成交总额均有所增加,而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则仍旧不见起色。在这样一个复苏的时期里不进则退,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京津地区发展最为快速,在危机之后迅速抬头,和其他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成交总额从2009年秋的91.73亿元人民币,迅速增长至2010年春的120.18亿元人民币,比上季度增长了31%,并且成交额所占比例也由2009年秋的58.63%进一步上升至59.80%。港澳台地区市场份额也进一步扩大,成交总额为47.06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由20.08%扩展至23.37%。
海外地区的市场有一些亮点呈现。比如宝龙(Bonhams)拍卖行的白玉专场,成交额较去年同期上升一倍,90%拍品被中国藏家购买。这与内地藏家近年来海外购买力的提高密不可分。
京津地区呈现霸主地位
京津地区的成交总额已接近60%,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在两大内地拍卖领头羊的带领下,形成一、二、三级梯队互补性生存的规模效应。2010年春季,在该地区举行的拍卖会专场数据量共计300场,作品成交率58.31%,高于全国成交率平均值,买家力量十分活跃。仅仅三年之前,京津地区的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还刚刚能够和港澳台地区齐平,如今这一地区的总成交额已是港澳台地区的2.5倍,并且在中国书画拍卖中占据了极大的优势,56%的中国书画上拍量,贡献了75.31%的书画拍卖成交额。
京津地区的中国书画拍卖从2003年开始成交总额超过了全国书画成交额的50%,常年称王,其规模处于垄断地位。2005年左右,长三角地区在书画类尚争得一席之地,金融危机后交易总额陡降。北京在2009年秋季由中国书画带头的市场回暖期间借势抢占市场。这一地区之所以形成书画交易中心,一方面是中国书画在内地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藏家比较认可,中国书画的供给和需求都很旺盛,容易在内地形成一个交易中心;另一方面,北京大量集中的拍卖行让藏家可以一站式地解决委托、拍卖、甄别等等一系列拍卖事务,众多的博物院和专家机构也带来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除此之外,拍卖行之间激烈的竞争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其宣传效应也让精品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北京的规模化经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实力藏家。
2010年春京津地区主导中国书画市场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
最近几年,京津地区开始与香港争夺瓷杂市场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从图可见,金融危机前后,香港拍卖行业受到重创,京津瓷杂类一举开始反超,虽然今春京津地区的瓷杂拍卖无论在上拍数量和成交总额上,都超过了港澳台地区,但港澳台地区,仅用8.94%的瓷杂上拍份额,却支撑了31.07%的瓷杂市场份额,而京津地区54.67%的瓷杂上拍份额,而瓷杂市场份额仅为44.08%。足见,在瓷杂市场领域,京津地区虽然在量上占据了优势,但港澳台地区仍是瓷杂市场重镇。这除了与政策的限制有关,与高价作品比较少,买家关注点不同有着重要的关系。
2010年春京津、港澳台瓷杂市场各显优势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
油画及当代艺术拍卖,京津地区也是主要交易之地,本季度,京津地区上拍2360件,占油画及当代艺术总上拍量的37.12%,成交额为9.96亿元人民币,占此板块总成交额的42.91%。
北京地区的拍卖行重视宣传,形成旺市,更容易打开市场局面。比如北京保利拍卖,不吝惜在宣传方面投入大量费用,这样也往往让市场认为这些拍卖行实力雄厚,精品更易流向这里。当然,这样的作风也是因为北方人和南方人经营生意的风格有所不同。在北京大型拍卖行很少自成一家,大多都有比较深厚的关系脉络。无论是藏家、学术界、政府还是拍卖行之间,都来往密切。
港澳台地区瓷杂取胜当代艺术重振旗鼓
港澳台地区自从2008年开始增长速度放缓,但由于以香港为主的市场本身相对比较成熟,波动之后进入较为平稳的阶段是符合情理的。另外,香港艺术交易重镇的地位也得到国际的进一步认可,被寄望成为海外和内地不断壮大的实力买家之间的对接口,也因此被普遍认为将成为纽约、伦敦后又一世界级的艺术交易中心。港澳台的拍卖成交总额在2010年春拍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专场数量也有所增加,从2009年秋的47场增加至54场,虽然数量较京津地区少,但却以8.94%的中国艺术品上拍量,支撑了31.07%的拍卖总额。这主要归功于这一地区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拍卖公司的高价精品策略。
依靠国外买家的港澳台和海外地区,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认同不同,对中国书画的认知不如内地丰厚,因此在这一波中国书画行情中并未占得优势。但随着中国内地买家购买力的增强,以及中国人对中国书画的热衷,促使了港澳台等地区做出相应的对策,开始加大这一板块的拍卖份额。
2010年春港澳台地区瓷杂精品突出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
相比较其他种类,港澳台地区在瓷杂方面的优势较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文化因素。在西方,中产阶级的家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中国的瓷器玉件,海外收藏中国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加上之后的战争动乱,导致大量的精品遗失海外。然而,现在西方年轻一代却对父母拥有的古董兴趣渐失,或者因为收藏人离异、破产等缘故,这些流失海外的中国古董重新回到市场流通。同时近几年来,中国藏家在购买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开始在世界各地搜罗瓷器杂项,部分海外精品便渐渐回流到中国藏家的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上比较有优势,再加上苏富比和佳士得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不少精品得以出现在香港专场上。但是近年来,内地的拍卖行也特别注重海外征集,超过一半的拍品都来自海外。
与京津地区以明清瓷器为主相比,港澳台和海外地区以中国高古瓷拍卖为主,这一市场特点与文化差异、收藏传统及文物保护政策和关税政策等有关。港澳台及海外地区一直是瓷杂的精品高价市场,今春港澳台地区虽然瓷杂上拍份额远低于京津地区,却支撑了31.07%的瓷杂市场份额。
2010年春港澳台油画及当代艺术凸显优势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
得益于海外当代艺术的回暖以及香港台湾多年在中国当代艺术方面打下的市场基础,港澳台油画及当代艺术市场复苏势头良好。今春上拍2198件,占此品类总上拍的34.57%;成交额为10.85亿元人民币,占比为46.75%,并且刘野、曾梵志、方力钧等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作品取得了不错的拍卖成绩。
对比2009年秋拍,港澳台地区的书画总额在2010年春拍中提升了51%。虽然和北京地区仍有十倍差额之巨,但是佳士得和苏富比已经开始逐渐扩展自己书画市场上的版图,希望在此也分得一杯羹。
长三角地区发展乏力山东、广东徘徊不前
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在今年的表现均不甚佳。单场的成交额也偏低,两地区这一季度分别推出了26场、5场,少于以上两地区的专场数量。并且由于这两地区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较为缓慢及上拍品整体质量不高,致使拍卖成交率不高,成交总额仅占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的6.75%和1.90%。两地的平均成交率未超过70%。这与我们在2009年秋拍报告中所分析的一样,长三角地区的拍卖行适合在弱市时期抢夺市场。现在市场反弹,长三角的市场份额明显被挤压。
上海地区的拍卖行开始时间较早,从20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起步,北京跟进,之后两方进入相持阶段,现在上海却被北京大幅超越。上海的拍卖行由于经营思路有局限,偏向保守,虽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发展却并不长足。朵云轩作为中国历史最长的拍卖行,从20世纪90年代初与嘉德、翰海分庭抗礼到在今年春拍总成交额排名第12,可以说多少有些每况愈下。朵云轩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老字号,但发展到今天受制于其体制滞后、创新困难、亟待创新的突破。在几乎完全市场化的拍卖业,缺乏创新能力,难以为继便是自然。
相比较而言,杭州的拍卖行反而不乏亮点,首先因为他们有浙商的人际网络,该地区资本充足,不缺少买家。对于自身定位较为明确,能够集中精力于自己擅长的领域,而不是毫无焦点、广而不精。如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西泠印社在文玩方面造诣颇深。而且比较擅长于将一些本来不是很热门、大型拍卖行不太重视的门类做得有声有色。另外,该地区的几个拍卖行负责人在圈子中摸爬滚打多年,其人脉和声誉无疑也为拍卖行增色不少。
除长三角地区外,目前比较活跃的区域性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还有山东、广东以及四川。
山东地区、四川地区的情况与长三角地区的情况也比较接近:山东全省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近年来增长了数十倍;四川地区,全省艺术品交易金额也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仍处于萌育期。虽然也增长了不少,但是文物艺术品成交金额在区域艺术市场中所占比例尚不到10%;而重庆市,根据该市拍卖协会统计数据,重庆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近年来虽有15倍以上的增长幅度,然而对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而言,仍显得微不足道。
与上述地区相比较,广东地区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情况则更接近于上海,呈现徘徊不前的态势。广东全省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总成交额,仅占全国同期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的2~3%,这和广东经济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由于全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蓬勃发展,各地举办拍卖活动的数量在全国范围内艺术品拍卖“一拥而上”的背景下逐年增加,但在更重要的指标——成交额的占有比率上,北京仍牢牢地掌控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数据来源: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各拍卖公司纷纷抛弃保守策略,借势扩大经营规模,举行艺术品拍卖会的公司数量、拍卖专场数量、艺术品上拍数量和成交数量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仅春拍上拍拍品数量就达162580件,比2009年秋季增加18840件。同时专场划分更加细化,品类细分专场、藏家专场、海外回流专场等共谱乐章,日场、夜场交相呼应,繁荣之景令人目不暇接。中国拍卖市场成交总额从2009年秋拍到2010年春拍放大了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各个地区中国艺术品市场群雄逐鹿之势也愈加激烈,地区差距及发展特点也进一步显现并强化。以北京为首的京津地区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香港两大世界拍卖巨头步步紧追,上海地区拍卖市场乏善可陈。拍卖成绩好坏与地区规模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复苏之际也是新的格局形成之时。
京津地区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地区的差距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
延续了2009年秋季的势头,市场上逐步形成了一个北强南稳、中部偏弱的局面。2010年春拍,京津和港澳台地区的成交总额均有所增加,而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则仍旧不见起色。在这样一个复苏的时期里不进则退,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京津地区发展最为快速,在危机之后迅速抬头,和其他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成交总额从2009年秋的91.73亿元人民币,迅速增长至2010年春的120.18亿元人民币,比上季度增长了31%,并且成交额所占比例也由2009年秋的58.63%进一步上升至59.80%。港澳台地区市场份额也进一步扩大,成交总额为47.06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由20.08%扩展至23.37%。
海外地区的市场有一些亮点呈现。比如宝龙(Bonhams)拍卖行的白玉专场,成交额较去年同期上升一倍,90%拍品被中国藏家购买。这与内地藏家近年来海外购买力的提高密不可分。
京津地区呈现霸主地位
京津地区的成交总额已接近60%,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在两大内地拍卖领头羊的带领下,形成一、二、三级梯队互补性生存的规模效应。2010年春季,在该地区举行的拍卖会专场数据量共计300场,作品成交率58.31%,高于全国成交率平均值,买家力量十分活跃。仅仅三年之前,京津地区的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还刚刚能够和港澳台地区齐平,如今这一地区的总成交额已是港澳台地区的2.5倍,并且在中国书画拍卖中占据了极大的优势,56%的中国书画上拍量,贡献了75.31%的书画拍卖成交额。
京津地区的中国书画拍卖从2003年开始成交总额超过了全国书画成交额的50%,常年称王,其规模处于垄断地位。2005年左右,长三角地区在书画类尚争得一席之地,金融危机后交易总额陡降。北京在2009年秋季由中国书画带头的市场回暖期间借势抢占市场。这一地区之所以形成书画交易中心,一方面是中国书画在内地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藏家比较认可,中国书画的供给和需求都很旺盛,容易在内地形成一个交易中心;另一方面,北京大量集中的拍卖行让藏家可以一站式地解决委托、拍卖、甄别等等一系列拍卖事务,众多的博物院和专家机构也带来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除此之外,拍卖行之间激烈的竞争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其宣传效应也让精品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北京的规模化经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实力藏家。
2010年春京津地区主导中国书画市场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
最近几年,京津地区开始与香港争夺瓷杂市场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从图可见,金融危机前后,香港拍卖行业受到重创,京津瓷杂类一举开始反超,虽然今春京津地区的瓷杂拍卖无论在上拍数量和成交总额上,都超过了港澳台地区,但港澳台地区,仅用8.94%的瓷杂上拍份额,却支撑了31.07%的瓷杂市场份额,而京津地区54.67%的瓷杂上拍份额,而瓷杂市场份额仅为44.08%。足见,在瓷杂市场领域,京津地区虽然在量上占据了优势,但港澳台地区仍是瓷杂市场重镇。这除了与政策的限制有关,与高价作品比较少,买家关注点不同有着重要的关系。
2010年春京津、港澳台瓷杂市场各显优势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
油画及当代艺术拍卖,京津地区也是主要交易之地,本季度,京津地区上拍2360件,占油画及当代艺术总上拍量的37.12%,成交额为9.96亿元人民币,占此板块总成交额的42.91%。
北京地区的拍卖行重视宣传,形成旺市,更容易打开市场局面。比如北京保利拍卖,不吝惜在宣传方面投入大量费用,这样也往往让市场认为这些拍卖行实力雄厚,精品更易流向这里。当然,这样的作风也是因为北方人和南方人经营生意的风格有所不同。在北京大型拍卖行很少自成一家,大多都有比较深厚的关系脉络。无论是藏家、学术界、政府还是拍卖行之间,都来往密切。
港澳台地区瓷杂取胜当代艺术重振旗鼓
港澳台地区自从2008年开始增长速度放缓,但由于以香港为主的市场本身相对比较成熟,波动之后进入较为平稳的阶段是符合情理的。另外,香港艺术交易重镇的地位也得到国际的进一步认可,被寄望成为海外和内地不断壮大的实力买家之间的对接口,也因此被普遍认为将成为纽约、伦敦后又一世界级的艺术交易中心。港澳台的拍卖成交总额在2010年春拍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专场数量也有所增加,从2009年秋的47场增加至54场,虽然数量较京津地区少,但却以8.94%的中国艺术品上拍量,支撑了31.07%的拍卖总额。这主要归功于这一地区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拍卖公司的高价精品策略。
依靠国外买家的港澳台和海外地区,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认同不同,对中国书画的认知不如内地丰厚,因此在这一波中国书画行情中并未占得优势。但随着中国内地买家购买力的增强,以及中国人对中国书画的热衷,促使了港澳台等地区做出相应的对策,开始加大这一板块的拍卖份额。
2010年春港澳台地区瓷杂精品突出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
相比较其他种类,港澳台地区在瓷杂方面的优势较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文化因素。在西方,中产阶级的家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中国的瓷器玉件,海外收藏中国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加上之后的战争动乱,导致大量的精品遗失海外。然而,现在西方年轻一代却对父母拥有的古董兴趣渐失,或者因为收藏人离异、破产等缘故,这些流失海外的中国古董重新回到市场流通。同时近几年来,中国藏家在购买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开始在世界各地搜罗瓷器杂项,部分海外精品便渐渐回流到中国藏家的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上比较有优势,再加上苏富比和佳士得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不少精品得以出现在香港专场上。但是近年来,内地的拍卖行也特别注重海外征集,超过一半的拍品都来自海外。
与京津地区以明清瓷器为主相比,港澳台和海外地区以中国高古瓷拍卖为主,这一市场特点与文化差异、收藏传统及文物保护政策和关税政策等有关。港澳台及海外地区一直是瓷杂的精品高价市场,今春港澳台地区虽然瓷杂上拍份额远低于京津地区,却支撑了31.07%的瓷杂市场份额。
2010年春港澳台油画及当代艺术凸显优势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
得益于海外当代艺术的回暖以及香港台湾多年在中国当代艺术方面打下的市场基础,港澳台油画及当代艺术市场复苏势头良好。今春上拍2198件,占此品类总上拍的34.57%;成交额为10.85亿元人民币,占比为46.75%,并且刘野、曾梵志、方力钧等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作品取得了不错的拍卖成绩。
对比2009年秋拍,港澳台地区的书画总额在2010年春拍中提升了51%。虽然和北京地区仍有十倍差额之巨,但是佳士得和苏富比已经开始逐渐扩展自己书画市场上的版图,希望在此也分得一杯羹。
长三角地区发展乏力山东、广东徘徊不前
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在今年的表现均不甚佳。单场的成交额也偏低,两地区这一季度分别推出了26场、5场,少于以上两地区的专场数量。并且由于这两地区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较为缓慢及上拍品整体质量不高,致使拍卖成交率不高,成交总额仅占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的6.75%和1.90%。两地的平均成交率未超过70%。这与我们在2009年秋拍报告中所分析的一样,长三角地区的拍卖行适合在弱市时期抢夺市场。现在市场反弹,长三角的市场份额明显被挤压。
上海地区的拍卖行开始时间较早,从20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起步,北京跟进,之后两方进入相持阶段,现在上海却被北京大幅超越。上海的拍卖行由于经营思路有局限,偏向保守,虽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发展却并不长足。朵云轩作为中国历史最长的拍卖行,从20世纪90年代初与嘉德、翰海分庭抗礼到在今年春拍总成交额排名第12,可以说多少有些每况愈下。朵云轩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老字号,但发展到今天受制于其体制滞后、创新困难、亟待创新的突破。在几乎完全市场化的拍卖业,缺乏创新能力,难以为继便是自然。
相比较而言,杭州的拍卖行反而不乏亮点,首先因为他们有浙商的人际网络,该地区资本充足,不缺少买家。对于自身定位较为明确,能够集中精力于自己擅长的领域,而不是毫无焦点、广而不精。如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西泠印社在文玩方面造诣颇深。而且比较擅长于将一些本来不是很热门、大型拍卖行不太重视的门类做得有声有色。另外,该地区的几个拍卖行负责人在圈子中摸爬滚打多年,其人脉和声誉无疑也为拍卖行增色不少。
除长三角地区外,目前比较活跃的区域性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还有山东、广东以及四川。
山东地区、四川地区的情况与长三角地区的情况也比较接近:山东全省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近年来增长了数十倍;四川地区,全省艺术品交易金额也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仍处于萌育期。虽然也增长了不少,但是文物艺术品成交金额在区域艺术市场中所占比例尚不到10%;而重庆市,根据该市拍卖协会统计数据,重庆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近年来虽有15倍以上的增长幅度,然而对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而言,仍显得微不足道。
与上述地区相比较,广东地区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情况则更接近于上海,呈现徘徊不前的态势。广东全省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总成交额,仅占全国同期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的2~3%,这和广东经济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由于全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蓬勃发展,各地举办拍卖活动的数量在全国范围内艺术品拍卖“一拥而上”的背景下逐年增加,但在更重要的指标——成交额的占有比率上,北京仍牢牢地掌控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数据来源: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