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中国排球联赛走过了17年的风风雨雨,第十八届排球联赛也已在2013年的11月底拉开帷幕。伴随各俱乐部之间激烈的鏖战,对中国排球联赛改革的探讨也在梳理脉络,分析联赛的过去和现状。十七年的原点徘徊,几代人的探索追寻,排球联赛如何走出困境、推动改革、拓宽道路?恒大模式有何现实意义?与国外排球联赛相比,差距和不足在哪里?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首都体育学院校长、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钟秉枢教授,请他为读者答疑解惑。
新体育:先请您介绍一下中国排球联赛的历史和现状。
钟秉枢:17年来,中国排球联赛经历了几个阶段,初步形成自己的市场和消费群体。
1995至1996年是改革准备阶段。1996年4月在天津召开全国排球竞赛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国排球运动发展2001计划纲要,启动排球联赛改革,确定联赛实行主客场制。同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排球协会工作会议,确定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加快完善俱乐部体制,力争建立24支男女俱乐部,职业和专业运动员要达到数百人,以加快排球改革。
1996至1997年是改革实施阶段。1996年底举办了第一届跨年度的主客场联赛,由香港精英集团赞助。由于赛制改革对路,初步达到预期目标,为体制转轨和机制转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于准备阶段到实施阶段时间太短,随着主客场制代替赛会制的改革出现了许多情况,相关法规文件不完备或未出台。
1997年至2000年是积极探索阶段。1997年11月排管中心成立,出台了运动员转会和俱乐部管理暂行规定,形成了适合俱乐部发展的基本框架,但是联赛整体包装不够;人才交流力度不够;球市不温不火。
2000年至2009年是徘徊阶段。推出俱乐部办赛制度和系列规定,在市场开发上,除主赞助商冠名以外,还有李宁公司、健力宝集团等传统赞助商。这期间存在的问题是队伍经费相对比较缺乏,造血功能不足,观众人数和收视率徘徊不前。
2009年以后是冲击发展阶段。恒大女排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原来以省为基础的格局,这种模式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总体来说,排球发展相对篮球和足球比较稚嫩,既适应了排球运动的发展,又没有实现排球联赛实现市场化的目标。按产品生命周期来讲,排球联赛还处在引入期,远不到成熟阶段。
新体育:排球联赛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钟秉枢:联赛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排球联赛的知名度不高。二是受众定位不清。联赛之初吸引了一大批观众,随着老运动员退役,具有中国女排五连冠情结的观众越来越少,又未吸引到更多年轻观众。三是联赛“赞助商 全国排球联赛”的称呼不利于全国排球联赛的推广发展。联赛之初推出的CVL和CVA都未沿用下来。多年来,步步高、安踏、361°等赞助商冠名替代了联赛统一称呼,不利于品牌的宣传推广。四是缺少品牌包装。品牌好坏的催化剂是国家队的成绩,明星球员是联赛的金字招牌,尽管每届联赛都评出最佳球员、最佳得分手这些技术方面的荣誉称号,但没有推出素质全面、为人师表、帅气时尚的排球明星。五是品牌推广要与娱乐活动结合。赛事性质是文化娱乐活动的延伸,但目前联赛还单一集中在比赛本身,没有作为精神文化产品拓展出来,进行包装和打造。缺少娱乐活动的延伸和上升为文化产品的包装打造意识,也就缺少了对联赛宗旨、定位、精神和文化的挖掘和推广,也失去了“轻松、时尚、快乐和精神满足”的观看体验。
联赛所处的困境在于已经朝职业比赛发展,却没有把联赛办成有文化特色的品牌。
新体育:目前,排球联赛距离职业化还很遥远,如何推动排球联赛改革?除了引进外援,您认为需要实行哪些具体举措为联赛脱困?
钟秉枢:对联赛产品进行切割,可分为三类:
表演类产品是决定整个联赛产品的核心。目前进入到表演产品的有男女排总共180多场比赛,还有纪念品、服装、运动饮料等跟比赛相关的实物产品。但是,运动队队服、俱乐部纪念品及相匹配的饮料等衍生产品都没有开发出来。
资本类产品包括联赛冠名权、会徽、会标、队徽、队标、吉祥物等标志特许使用权,电视转播许可权、场地广告牌使用许可权、明星广告权等无形资产形态、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除了冠名的赞助商外,围绕无形资产可开发的产品尚未得到有效开发。
人才产品即职业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裁判员。目前围绕排球人才,并未建立起为俱乐部发展所需配套的人才队伍和俱乐部运作人员。
围绕这三类产品形成了消费品市场、产权市场和运动员转会市场。这三个市场没有建立好,意味着市场没有得到很好挖掘和利用,导致联赛徘徊不前。这跟当年推出联赛时准备期过短有关,而且排球运动管理中心成立后,仍旧按行政管理在运行。本来是摸着石头过河,却成了摸着石头忘了过河。
联赛改革始终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担心影响国家队世界大赛成绩,这跟与国外不同的训练理念和方式有关。国外的联赛完全是在业余训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存在长年集训的运动队,没有专业化的冬训,联赛不会因没有集训而成绩不佳。中国排球原来是一年顶多两次集中比赛的赛会制,习惯了联赛外集中、系统的训练。赛制改革以后,联赛从12月到次年3月进行,把冬训打破了,运动员不适应,不知道怎么备战。国外职业化的体育项目一年四季都有比赛,以赛代练,赛练结合得非常好,国内结合得不好。
还有一个原因是不管什么项目,只要在奥运会上拿到金牌就算成功,这样的奥运战略直接导致投入高、收效小、效率低的大球项目受到严重冲击,很多业余体校的球队因此解散了。排球队伍和人口大幅度下降,导致本应该在业余体校青少年阶段完成的基本功系统训练弱化,缺乏基本功系统训练的队员直接进入二线队伍,后备力量质量下降。到成年队后,教练还要拿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基础性训练。这跟国情有关,也跟教练员思想认识和传统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
新体育:恒大模式对于排球联赛有没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钟秉枢:2009年,恒大队出现后带来很大冲击。恒大女排是完全独立的、具有职业化特征的队伍,也给关注排球运动发展的企业提供了新的投资途径。恒大集团建立完全独立的俱乐部,不隶属于省市体育行政部门,用丰厚的薪水买进教练员和运动员,组建符合中国排协注册和比赛要求的俱乐部。恒大女排朝职业化道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打破了原有的人才单位局限,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恒大模式就是高额投入,做好了可以做改革领头雁,做不好会重蹈足球职业化覆辙,运动员收入增长了,但技术水平反而下降了。用高薪把运动员、教练员请过来,但运动员和教练员追求的个人价值和目标实现后,又将怎样?支持运动员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总体追求目标的缺失和金钱诱惑、刺激会导致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对于市场化的职业联赛来说,长远目标必须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塑造。这方面有很多经验教训可借鉴。可以说,恒大模式的冲击既有现实意义,也有推广价值。同时,也要明确认识到,在举办排球联赛、促进俱乐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要考虑俱乐部长远发展目标和未来走向,深刻认识职业联赛的目的。
新体育:中国排球运动改革之路是完全走市场化道路,还是在政府管理和依托市场之间取得某种平衡?衡量改革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钟秉枢:既然把排球联赛看成一种文化现象和市场化改革的事物,就要做好三件事。
一从运动员角度看,欧美职业运动员来自群众业余体育,而我国职业运动员主要从几十年的训练体制中的“专业运动员”转化而来,几乎无任何转会自由可言。如何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流动,加大转会力度,以法律文件得以确认需要认真对待。二从俱乐部角度来看,俱乐部既是职业体育的管理主体,又是职业体育的生产主体。需要建立职业体育俱乐部协会,实行行业约束和行业自律,进行内部调整和制衡,使俱乐部之间保持一种平衡,避免产生霸王型的超级俱乐部。如美国NBA的选秀制及工资帽制度。三从组织者角度看,职业化的赛事体系是职业体育的重要支撑,任何一个职业化的赛事体系都需要一个组织高效的管理机构,由此,应考虑联赛管理权和经营权的转移。
凡此种种,都涉及体育观念的转变。我们习惯于把竞技体育看成是战场,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赋予竞技体育更多的政治、军事色彩。职业体育则是秀场,为给观众提供更多的精彩表演,比赛要有悬念、有包装,要营造剧场氛围,比赛间隙要有各种展示和表演活动。职业体育和竞技体育满足国家需求是不同的。体育不能总讲为国争光,职业体育承载着更多满足文化需求的使命。恒大已经迈出了这一步,但要避免一家独大,破坏了市场规律。
培育健康的联赛市场,需要全面的发展,北京男女排就是很好的案例。北京男排很好地结合了举国体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府积极实现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从政策引导层面支持三大球发展,让北京汽车这样的企业和排球运动有机结合。北京市还出台了旨在振兴三大球项目的“1248工程”(一个项目、两所大学、四所中学、八所小学)和“3 3 3”工程,在宏观上进行政策引导、扶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建立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文化教育和梯队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北京三大球近年来的改革发展,不仅是引入外援,更多的是政策变化,打破僵化思维,在“新举国体制”思维下真正实现集中全社会力量办大事。
新体育:国内排球联赛与国外联赛的区别与差距在哪儿?
钟秉枢:国外联赛不是由排球协会具体管理、操作,而是通过俱乐部协会和联赛管理委员会,完全由市场化运作保障体系来举办。经济保障是关键。国外已形成了彼此交叉、相互制约的网状治理体系,建立了市场化运作、相互交融的治理体系。国际排联、亚排联、顶级转播商、赞助商、各国政府、赛会承办地、俱乐部联盟、俱乐部和运动员,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不是谁命令谁,形成彼此交叉互动、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治理体系。
决定联赛成功,在于运动员能否自由转会。既然运动员是产品,那也是一种商品,如果不流动,不能用来交换,就毫无价值。制约我国联赛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受全运会制约,国内转会没有完全市场化运作。
新体育:您对男排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
钟秉枢:集体项目一定要有文化传承和精神。当初,孙志安任主教练时的中国男排发展很好,比女排更受欢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女排成绩的突飞猛进,男排显得有些低迷,比赛打完,一回国就被解散,男排文化断层令人惋惜。虽不断换教练,但始终没有形成应有的文化。直到周建安提出亮剑精神,面貌有所好转。现任主教练谢国臣推出“自信、阳光、开心”的理念,即不要把目标锁定在夺冠军、争第一,而追求内在的塑造。男排多年低迷,也就没有了成绩压力,职业化的步子反而可以迈得大一点,鼓励运动员走出国门,接受个人单飞的历练和检验,也鼓励外援进入国内联赛。
结语
开弓没有回头箭。随着理念的更新和改革的推进,经过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兜兜转转,徘徊的中国排球联赛将迎来突破与超越的拐点,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责编 时晓莉
新体育:先请您介绍一下中国排球联赛的历史和现状。
钟秉枢:17年来,中国排球联赛经历了几个阶段,初步形成自己的市场和消费群体。
1995至1996年是改革准备阶段。1996年4月在天津召开全国排球竞赛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国排球运动发展2001计划纲要,启动排球联赛改革,确定联赛实行主客场制。同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排球协会工作会议,确定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加快完善俱乐部体制,力争建立24支男女俱乐部,职业和专业运动员要达到数百人,以加快排球改革。
1996至1997年是改革实施阶段。1996年底举办了第一届跨年度的主客场联赛,由香港精英集团赞助。由于赛制改革对路,初步达到预期目标,为体制转轨和机制转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于准备阶段到实施阶段时间太短,随着主客场制代替赛会制的改革出现了许多情况,相关法规文件不完备或未出台。
1997年至2000年是积极探索阶段。1997年11月排管中心成立,出台了运动员转会和俱乐部管理暂行规定,形成了适合俱乐部发展的基本框架,但是联赛整体包装不够;人才交流力度不够;球市不温不火。
2000年至2009年是徘徊阶段。推出俱乐部办赛制度和系列规定,在市场开发上,除主赞助商冠名以外,还有李宁公司、健力宝集团等传统赞助商。这期间存在的问题是队伍经费相对比较缺乏,造血功能不足,观众人数和收视率徘徊不前。
2009年以后是冲击发展阶段。恒大女排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原来以省为基础的格局,这种模式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总体来说,排球发展相对篮球和足球比较稚嫩,既适应了排球运动的发展,又没有实现排球联赛实现市场化的目标。按产品生命周期来讲,排球联赛还处在引入期,远不到成熟阶段。
新体育:排球联赛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钟秉枢:联赛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排球联赛的知名度不高。二是受众定位不清。联赛之初吸引了一大批观众,随着老运动员退役,具有中国女排五连冠情结的观众越来越少,又未吸引到更多年轻观众。三是联赛“赞助商 全国排球联赛”的称呼不利于全国排球联赛的推广发展。联赛之初推出的CVL和CVA都未沿用下来。多年来,步步高、安踏、361°等赞助商冠名替代了联赛统一称呼,不利于品牌的宣传推广。四是缺少品牌包装。品牌好坏的催化剂是国家队的成绩,明星球员是联赛的金字招牌,尽管每届联赛都评出最佳球员、最佳得分手这些技术方面的荣誉称号,但没有推出素质全面、为人师表、帅气时尚的排球明星。五是品牌推广要与娱乐活动结合。赛事性质是文化娱乐活动的延伸,但目前联赛还单一集中在比赛本身,没有作为精神文化产品拓展出来,进行包装和打造。缺少娱乐活动的延伸和上升为文化产品的包装打造意识,也就缺少了对联赛宗旨、定位、精神和文化的挖掘和推广,也失去了“轻松、时尚、快乐和精神满足”的观看体验。
联赛所处的困境在于已经朝职业比赛发展,却没有把联赛办成有文化特色的品牌。
新体育:目前,排球联赛距离职业化还很遥远,如何推动排球联赛改革?除了引进外援,您认为需要实行哪些具体举措为联赛脱困?
钟秉枢:对联赛产品进行切割,可分为三类:
表演类产品是决定整个联赛产品的核心。目前进入到表演产品的有男女排总共180多场比赛,还有纪念品、服装、运动饮料等跟比赛相关的实物产品。但是,运动队队服、俱乐部纪念品及相匹配的饮料等衍生产品都没有开发出来。
资本类产品包括联赛冠名权、会徽、会标、队徽、队标、吉祥物等标志特许使用权,电视转播许可权、场地广告牌使用许可权、明星广告权等无形资产形态、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除了冠名的赞助商外,围绕无形资产可开发的产品尚未得到有效开发。
人才产品即职业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裁判员。目前围绕排球人才,并未建立起为俱乐部发展所需配套的人才队伍和俱乐部运作人员。
围绕这三类产品形成了消费品市场、产权市场和运动员转会市场。这三个市场没有建立好,意味着市场没有得到很好挖掘和利用,导致联赛徘徊不前。这跟当年推出联赛时准备期过短有关,而且排球运动管理中心成立后,仍旧按行政管理在运行。本来是摸着石头过河,却成了摸着石头忘了过河。
联赛改革始终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担心影响国家队世界大赛成绩,这跟与国外不同的训练理念和方式有关。国外的联赛完全是在业余训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存在长年集训的运动队,没有专业化的冬训,联赛不会因没有集训而成绩不佳。中国排球原来是一年顶多两次集中比赛的赛会制,习惯了联赛外集中、系统的训练。赛制改革以后,联赛从12月到次年3月进行,把冬训打破了,运动员不适应,不知道怎么备战。国外职业化的体育项目一年四季都有比赛,以赛代练,赛练结合得非常好,国内结合得不好。
还有一个原因是不管什么项目,只要在奥运会上拿到金牌就算成功,这样的奥运战略直接导致投入高、收效小、效率低的大球项目受到严重冲击,很多业余体校的球队因此解散了。排球队伍和人口大幅度下降,导致本应该在业余体校青少年阶段完成的基本功系统训练弱化,缺乏基本功系统训练的队员直接进入二线队伍,后备力量质量下降。到成年队后,教练还要拿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基础性训练。这跟国情有关,也跟教练员思想认识和传统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
新体育:恒大模式对于排球联赛有没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钟秉枢:2009年,恒大队出现后带来很大冲击。恒大女排是完全独立的、具有职业化特征的队伍,也给关注排球运动发展的企业提供了新的投资途径。恒大集团建立完全独立的俱乐部,不隶属于省市体育行政部门,用丰厚的薪水买进教练员和运动员,组建符合中国排协注册和比赛要求的俱乐部。恒大女排朝职业化道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打破了原有的人才单位局限,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恒大模式就是高额投入,做好了可以做改革领头雁,做不好会重蹈足球职业化覆辙,运动员收入增长了,但技术水平反而下降了。用高薪把运动员、教练员请过来,但运动员和教练员追求的个人价值和目标实现后,又将怎样?支持运动员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总体追求目标的缺失和金钱诱惑、刺激会导致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对于市场化的职业联赛来说,长远目标必须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塑造。这方面有很多经验教训可借鉴。可以说,恒大模式的冲击既有现实意义,也有推广价值。同时,也要明确认识到,在举办排球联赛、促进俱乐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要考虑俱乐部长远发展目标和未来走向,深刻认识职业联赛的目的。
新体育:中国排球运动改革之路是完全走市场化道路,还是在政府管理和依托市场之间取得某种平衡?衡量改革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钟秉枢:既然把排球联赛看成一种文化现象和市场化改革的事物,就要做好三件事。
一从运动员角度看,欧美职业运动员来自群众业余体育,而我国职业运动员主要从几十年的训练体制中的“专业运动员”转化而来,几乎无任何转会自由可言。如何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流动,加大转会力度,以法律文件得以确认需要认真对待。二从俱乐部角度来看,俱乐部既是职业体育的管理主体,又是职业体育的生产主体。需要建立职业体育俱乐部协会,实行行业约束和行业自律,进行内部调整和制衡,使俱乐部之间保持一种平衡,避免产生霸王型的超级俱乐部。如美国NBA的选秀制及工资帽制度。三从组织者角度看,职业化的赛事体系是职业体育的重要支撑,任何一个职业化的赛事体系都需要一个组织高效的管理机构,由此,应考虑联赛管理权和经营权的转移。
凡此种种,都涉及体育观念的转变。我们习惯于把竞技体育看成是战场,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赋予竞技体育更多的政治、军事色彩。职业体育则是秀场,为给观众提供更多的精彩表演,比赛要有悬念、有包装,要营造剧场氛围,比赛间隙要有各种展示和表演活动。职业体育和竞技体育满足国家需求是不同的。体育不能总讲为国争光,职业体育承载着更多满足文化需求的使命。恒大已经迈出了这一步,但要避免一家独大,破坏了市场规律。
培育健康的联赛市场,需要全面的发展,北京男女排就是很好的案例。北京男排很好地结合了举国体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府积极实现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从政策引导层面支持三大球发展,让北京汽车这样的企业和排球运动有机结合。北京市还出台了旨在振兴三大球项目的“1248工程”(一个项目、两所大学、四所中学、八所小学)和“3 3 3”工程,在宏观上进行政策引导、扶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建立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文化教育和梯队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北京三大球近年来的改革发展,不仅是引入外援,更多的是政策变化,打破僵化思维,在“新举国体制”思维下真正实现集中全社会力量办大事。
新体育:国内排球联赛与国外联赛的区别与差距在哪儿?
钟秉枢:国外联赛不是由排球协会具体管理、操作,而是通过俱乐部协会和联赛管理委员会,完全由市场化运作保障体系来举办。经济保障是关键。国外已形成了彼此交叉、相互制约的网状治理体系,建立了市场化运作、相互交融的治理体系。国际排联、亚排联、顶级转播商、赞助商、各国政府、赛会承办地、俱乐部联盟、俱乐部和运动员,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不是谁命令谁,形成彼此交叉互动、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治理体系。
决定联赛成功,在于运动员能否自由转会。既然运动员是产品,那也是一种商品,如果不流动,不能用来交换,就毫无价值。制约我国联赛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受全运会制约,国内转会没有完全市场化运作。
新体育:您对男排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
钟秉枢:集体项目一定要有文化传承和精神。当初,孙志安任主教练时的中国男排发展很好,比女排更受欢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女排成绩的突飞猛进,男排显得有些低迷,比赛打完,一回国就被解散,男排文化断层令人惋惜。虽不断换教练,但始终没有形成应有的文化。直到周建安提出亮剑精神,面貌有所好转。现任主教练谢国臣推出“自信、阳光、开心”的理念,即不要把目标锁定在夺冠军、争第一,而追求内在的塑造。男排多年低迷,也就没有了成绩压力,职业化的步子反而可以迈得大一点,鼓励运动员走出国门,接受个人单飞的历练和检验,也鼓励外援进入国内联赛。
结语
开弓没有回头箭。随着理念的更新和改革的推进,经过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兜兜转转,徘徊的中国排球联赛将迎来突破与超越的拐点,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责编 时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