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直接目的是满足留学生或其他汉语学习者的口头交际需求,但目前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课型混淆和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阻碍着这一目标的实现。本文提出,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贯穿汉语初级口语课堂,对课堂设计提出了建议,并就汉语词汇和语法在口语教学中的地位给出了说明。
关键词 初级口语 对外汉语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
一、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现状
我们对军事经济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的留学生学习汉语情况展开了一项小样本调查(40人),结果显示,有多达60%的留学生认为,“说”在他们学习各项汉语技能中最重要,其次是“听”,接着是“读”,最不重要的两项是“写”和“译”。分别只有16%和8%的人认为他们应该学会书写汉字(或用汉字写作)和进行与汉语相关的翻译。这表明,“用汉语说话(口头交流)”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第一需求。然而,国内口语课的教学现状与他们这一实用性至上的偏好显得格格不入。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老师们对对外汉语口语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及目的、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认识通常都很清楚,也熟悉交际、功能、情景等语言特征。但实际情况和认识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往往是口语课的课型、 特点难以体现在口语课堂上,学生感觉和精读课教学方法差不多,一到真实语境中就不知所云、不知所措,进而对口语课丧失信心。中高级阶段 的训练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成段表达能力及表达的得体性”,“能用较为复杂的词汇和 句式,有一定活用语言的能力”,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一阶段仍是生词解释、课文串讲、练习处理、作业布置的老一套程序。
虽然研究者早就提出了多种课堂活动方式,如导入法、点将法、情景法、心理疏导法等(从教师角度而言),讨论法、模拟法、表演法、演讲法、说写整合法等(从学生角度而言),无论名称多么繁杂,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师面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堂环境时如何运用这些方法的问题。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计划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但学生却不感兴趣或无话可说,这种尴尬场面不少口语教师都领教过。
(二)课型混淆
首先是对外汉语口语课与阅读课的混淆。无论什么课型,很多汉语教师都会花费大量课堂时间讲解词语、分析句型和练习语法,本该用于口语练习和表达训练的时间也仅限用来完成课本练习上的句子、造句等缺乏针对性、缺乏语境和实用性的机械训练。这些精细的、机械的讲解和操练本该属于精读课或阅读课的内容,而非口语课的特点。
其次是与写作课的混淆。有些老师甚至在口语课上花大力气引导学生理解对话的深层内容,讲解语法和词语的精细差异,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模仿写作,教学缺乏针对性、延展性和灵活性。还有些老师把口语表达训练集中在针对课文回答问题或复述原文大意上,甚至要求用书面形式完成这项工作,基本上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口头表达诉求,很难体现口语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时效实用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滞后
目前,很多高校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模式:教师先讲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讨论课文话题或谈感想;更糟糕的是,讨论和感想部分被有些老师布置成了书面作业。学生感觉乏味,甚至沮丧,缺乏新鲜感,最后慢慢丧失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留学生的基础教育背景与我们的相差悬殊,他们希望老师不仅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困惑,或者让他们快速说好口语,而不是认识很多汉字,理解很长的文章,或者能写很好的段落、文章。在引导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方面,中国的汉语同行似乎无计可施。
最后,外国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迥异,比如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学习者性格最为开朗,喜欢轻松活泼互动比较多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则性格较为内敛,更加倾向于较为中规中矩而又带些互动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对外汉教学者必须要针对学习者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指定灵活多变的课堂策略。
总之,目前对外汉语口语课在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口头交际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转型及对策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对基础阶段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教学有所裨益。
(一)选择合适的口语教材
如同我们在本文开头调查中所发现的,大部分汉语初学者学习汉语口语的直接目的是掌握日常的交流技巧,因此在选择口语教材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满足初学者日常口头交流的需要。同时还要仔细考量教材的练习编排,避免过多的词汇练习、连词成句等词语、语法式练习;而应侧重于话题陈述、思想表达训练,注重交际策略的操练与培养,并融入文化因素,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时效性和实用性。
在围绕教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获取反馈,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想法,多把文化语境融入常用汉语口语的操练,使学生不但感觉到自己学会了汉语,而且还能增长文化知识,在日常交流中尽量做到“入乡随俗”,不犯忌讳,表达自然。因此,不拘泥于教材和课本练习,才是不变应万变的最好教材。
(二)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对初级口语课而言,汉语教师还必须时刻注意课堂用语的规范性和简洁性,以达到让学生听懂但不费力的基本要求。只要学生能够不借助其它语言就能明白教师的教学指令及要求,哪怕使用部分简单的汉语加上肢体语言也是合适的,切忌老师过度使用中间语言或过于官方的、生硬的、书面的汉语措词。
在初级口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借助媒介语(英语)来与留学生交流,但由于各国学生的母语甚至二语(或外语)不同,对同一种媒介语的理解也有可能有所偏差,媒介语与汉语也不可能完全对等,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媒介语的理解未必准确,常常存在偏差,这对课堂指令、要求和讲解来说是一个极大地弊病。
从教学方法和原则上讲,我们在汉语口语课堂上应该尽量减少甚至放弃对媒介语的依赖,使学生尽早摆脱媒介语的扶持,逐步适应汉语作为单一课堂语言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用汉语思维、表达、交流创造良好的语言条件。 (三)将任务型教学法融入口语课堂
在外语教学中,从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到最新近比较流行的交际法,各种教学法流派层出不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博采众长,利用各种教学法的长处,服务于对外汉语课堂。
本文开头已经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师对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熟练掌握,问题在于很难操作于实际的汉语口语课堂。我们主张,针对留学生来自基础教育以交际和任务型教学法居多的地区这一特点,汉语口语老师应大胆并大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任务的单元主导口语课堂。
任务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用语言做事”的教学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
其主要特点是在教学活动中,外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但它和其它传统的教学法并不排斥,可以综合或交叉使用。
任务型教学法遵循真实性原则(贴近生活原则)、形式功能结合原则(语境原则)、活动连贯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操作简便原则)、实用性原则(学用结合原则)和趣味性原则。通过在口语课堂上完成多种多样的、寓教于乐的任务活动,有助于增加留学生的体验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汉语语学习兴趣;同时,将汉语语言知识和语言交际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对其它课型的开展和其它语言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促进。
猜词、猜谜、成语交叉填充、话题陈述、课堂小厨房或课堂小超市这些任务情境是我们发现比较能够激起留学生兴趣的选项。在此基础上,学生如果在课外及今后能够把这些课堂模拟的交际能力成功运用于真实生活的口语交际,这种成就感的价值又会激发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三、口语课堂设计
通过上面的理论指导和策略执行,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并且合理地设计初级阶段的汉语口语课堂教案。
(一)导入
作为口语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要把本单元的课文或课堂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即让他们明白我们要干什么,掌握什么,怎么做。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朗读一遍课文对话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口语演示,或者放一段相关的录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认识,通过听的过程来摄取语言材料。
接着,教师可以把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或句式,以概括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对学生的记忆起到提示作用。学生通过听教师朗读和示范,再通过看黑板上重点词语的提示,就能在头脑中将那些零散的词汇和句型有机联系起来,形成适合表达的思维逻辑,也会加深记忆,通过口眼并用的方式,迅速掌握本课堂的口语交际的重点内容。
(二)通过任务互动学习
口语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要将学到的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运用到实际的交际场景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交际场景让学生阅读课文,或按照会话进行角色扮演,理解文中的场景、对话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
接下来,教师要根据课文场景布置给学生交际任务,进行模拟会话练习。在练习中,学生会用到所学习的词汇或句式,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对理解不正确以及发音不准确的地方要及时纠正。要说明的是,如果学生的不太地道的表达并不妨碍正常理解和交际,就不必刻意指出和纠正。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野外基地”也是极佳的选择。带学生去超市、社区、食堂等生活的真实环境进行操练,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交际情境的理解,对文化语境也有所熟悉,对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汇和新句式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三)练习巩固
口语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要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的成果:进行扩展练习,了解一些交际的文化背景和常识,知晓正式和非正式交际场合交际礼仪的差异,培养语言交际的礼貌性和得体性,这也是口语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要适当变化和扩展交际情景,变换对话的角色和人物,结合不同场景介绍一些汉语的交际礼仪和常识,还可以引入一些礼貌用语,让学生知道在不同场合如何礼貌而客气地与他人交流,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学生处在口语的初级阶段,在课堂任务中添加适当的激励、鼓励或奖励有助于他们保持学习的成就感、参与感和积极性。
四、结论
我们指出了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策略,并就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阶段口语课堂的应用给出了建议,对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地位和作用也作了说明。由于留学生的外语基础和母语各不相同,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习惯的教学法迥异,对汉语老师的要求和适应性也多有不同,我们在口语课堂贯彻这些理念和原则的时候,需要灵活应变,多加思考。最后,这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思维的语言教学和再现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晨. 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珣.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伟,左年念,王国念.应用语言学导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2.
[4]赵雷.建立任务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系统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 (3).
(杨志伟单位: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张艳明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初级口语 对外汉语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
一、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现状
我们对军事经济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的留学生学习汉语情况展开了一项小样本调查(40人),结果显示,有多达60%的留学生认为,“说”在他们学习各项汉语技能中最重要,其次是“听”,接着是“读”,最不重要的两项是“写”和“译”。分别只有16%和8%的人认为他们应该学会书写汉字(或用汉字写作)和进行与汉语相关的翻译。这表明,“用汉语说话(口头交流)”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第一需求。然而,国内口语课的教学现状与他们这一实用性至上的偏好显得格格不入。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老师们对对外汉语口语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及目的、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认识通常都很清楚,也熟悉交际、功能、情景等语言特征。但实际情况和认识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往往是口语课的课型、 特点难以体现在口语课堂上,学生感觉和精读课教学方法差不多,一到真实语境中就不知所云、不知所措,进而对口语课丧失信心。中高级阶段 的训练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成段表达能力及表达的得体性”,“能用较为复杂的词汇和 句式,有一定活用语言的能力”,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一阶段仍是生词解释、课文串讲、练习处理、作业布置的老一套程序。
虽然研究者早就提出了多种课堂活动方式,如导入法、点将法、情景法、心理疏导法等(从教师角度而言),讨论法、模拟法、表演法、演讲法、说写整合法等(从学生角度而言),无论名称多么繁杂,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师面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堂环境时如何运用这些方法的问题。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计划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但学生却不感兴趣或无话可说,这种尴尬场面不少口语教师都领教过。
(二)课型混淆
首先是对外汉语口语课与阅读课的混淆。无论什么课型,很多汉语教师都会花费大量课堂时间讲解词语、分析句型和练习语法,本该用于口语练习和表达训练的时间也仅限用来完成课本练习上的句子、造句等缺乏针对性、缺乏语境和实用性的机械训练。这些精细的、机械的讲解和操练本该属于精读课或阅读课的内容,而非口语课的特点。
其次是与写作课的混淆。有些老师甚至在口语课上花大力气引导学生理解对话的深层内容,讲解语法和词语的精细差异,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模仿写作,教学缺乏针对性、延展性和灵活性。还有些老师把口语表达训练集中在针对课文回答问题或复述原文大意上,甚至要求用书面形式完成这项工作,基本上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口头表达诉求,很难体现口语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时效实用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滞后
目前,很多高校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模式:教师先讲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讨论课文话题或谈感想;更糟糕的是,讨论和感想部分被有些老师布置成了书面作业。学生感觉乏味,甚至沮丧,缺乏新鲜感,最后慢慢丧失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留学生的基础教育背景与我们的相差悬殊,他们希望老师不仅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困惑,或者让他们快速说好口语,而不是认识很多汉字,理解很长的文章,或者能写很好的段落、文章。在引导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方面,中国的汉语同行似乎无计可施。
最后,外国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迥异,比如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学习者性格最为开朗,喜欢轻松活泼互动比较多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则性格较为内敛,更加倾向于较为中规中矩而又带些互动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对外汉教学者必须要针对学习者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指定灵活多变的课堂策略。
总之,目前对外汉语口语课在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口头交际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转型及对策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对基础阶段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教学有所裨益。
(一)选择合适的口语教材
如同我们在本文开头调查中所发现的,大部分汉语初学者学习汉语口语的直接目的是掌握日常的交流技巧,因此在选择口语教材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满足初学者日常口头交流的需要。同时还要仔细考量教材的练习编排,避免过多的词汇练习、连词成句等词语、语法式练习;而应侧重于话题陈述、思想表达训练,注重交际策略的操练与培养,并融入文化因素,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时效性和实用性。
在围绕教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获取反馈,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想法,多把文化语境融入常用汉语口语的操练,使学生不但感觉到自己学会了汉语,而且还能增长文化知识,在日常交流中尽量做到“入乡随俗”,不犯忌讳,表达自然。因此,不拘泥于教材和课本练习,才是不变应万变的最好教材。
(二)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对初级口语课而言,汉语教师还必须时刻注意课堂用语的规范性和简洁性,以达到让学生听懂但不费力的基本要求。只要学生能够不借助其它语言就能明白教师的教学指令及要求,哪怕使用部分简单的汉语加上肢体语言也是合适的,切忌老师过度使用中间语言或过于官方的、生硬的、书面的汉语措词。
在初级口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借助媒介语(英语)来与留学生交流,但由于各国学生的母语甚至二语(或外语)不同,对同一种媒介语的理解也有可能有所偏差,媒介语与汉语也不可能完全对等,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媒介语的理解未必准确,常常存在偏差,这对课堂指令、要求和讲解来说是一个极大地弊病。
从教学方法和原则上讲,我们在汉语口语课堂上应该尽量减少甚至放弃对媒介语的依赖,使学生尽早摆脱媒介语的扶持,逐步适应汉语作为单一课堂语言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用汉语思维、表达、交流创造良好的语言条件。 (三)将任务型教学法融入口语课堂
在外语教学中,从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到最新近比较流行的交际法,各种教学法流派层出不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博采众长,利用各种教学法的长处,服务于对外汉语课堂。
本文开头已经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师对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熟练掌握,问题在于很难操作于实际的汉语口语课堂。我们主张,针对留学生来自基础教育以交际和任务型教学法居多的地区这一特点,汉语口语老师应大胆并大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任务的单元主导口语课堂。
任务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用语言做事”的教学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
其主要特点是在教学活动中,外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但它和其它传统的教学法并不排斥,可以综合或交叉使用。
任务型教学法遵循真实性原则(贴近生活原则)、形式功能结合原则(语境原则)、活动连贯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操作简便原则)、实用性原则(学用结合原则)和趣味性原则。通过在口语课堂上完成多种多样的、寓教于乐的任务活动,有助于增加留学生的体验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汉语语学习兴趣;同时,将汉语语言知识和语言交际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对其它课型的开展和其它语言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促进。
猜词、猜谜、成语交叉填充、话题陈述、课堂小厨房或课堂小超市这些任务情境是我们发现比较能够激起留学生兴趣的选项。在此基础上,学生如果在课外及今后能够把这些课堂模拟的交际能力成功运用于真实生活的口语交际,这种成就感的价值又会激发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三、口语课堂设计
通过上面的理论指导和策略执行,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并且合理地设计初级阶段的汉语口语课堂教案。
(一)导入
作为口语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要把本单元的课文或课堂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即让他们明白我们要干什么,掌握什么,怎么做。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朗读一遍课文对话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口语演示,或者放一段相关的录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认识,通过听的过程来摄取语言材料。
接着,教师可以把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或句式,以概括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对学生的记忆起到提示作用。学生通过听教师朗读和示范,再通过看黑板上重点词语的提示,就能在头脑中将那些零散的词汇和句型有机联系起来,形成适合表达的思维逻辑,也会加深记忆,通过口眼并用的方式,迅速掌握本课堂的口语交际的重点内容。
(二)通过任务互动学习
口语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要将学到的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运用到实际的交际场景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交际场景让学生阅读课文,或按照会话进行角色扮演,理解文中的场景、对话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
接下来,教师要根据课文场景布置给学生交际任务,进行模拟会话练习。在练习中,学生会用到所学习的词汇或句式,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对理解不正确以及发音不准确的地方要及时纠正。要说明的是,如果学生的不太地道的表达并不妨碍正常理解和交际,就不必刻意指出和纠正。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野外基地”也是极佳的选择。带学生去超市、社区、食堂等生活的真实环境进行操练,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交际情境的理解,对文化语境也有所熟悉,对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汇和新句式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三)练习巩固
口语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要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的成果:进行扩展练习,了解一些交际的文化背景和常识,知晓正式和非正式交际场合交际礼仪的差异,培养语言交际的礼貌性和得体性,这也是口语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要适当变化和扩展交际情景,变换对话的角色和人物,结合不同场景介绍一些汉语的交际礼仪和常识,还可以引入一些礼貌用语,让学生知道在不同场合如何礼貌而客气地与他人交流,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学生处在口语的初级阶段,在课堂任务中添加适当的激励、鼓励或奖励有助于他们保持学习的成就感、参与感和积极性。
四、结论
我们指出了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策略,并就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阶段口语课堂的应用给出了建议,对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地位和作用也作了说明。由于留学生的外语基础和母语各不相同,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习惯的教学法迥异,对汉语老师的要求和适应性也多有不同,我们在口语课堂贯彻这些理念和原则的时候,需要灵活应变,多加思考。最后,这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思维的语言教学和再现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晨. 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珣.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伟,左年念,王国念.应用语言学导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2.
[4]赵雷.建立任务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系统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 (3).
(杨志伟单位: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张艳明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