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白云石、方解石、碳化硅、萤石为发泡剂,工业废玻璃、霞石正长石、硼镁矿为助熔剂,以陶瓷工业废料为主要原料,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配方,主要研究了助熔剂与发泡剂的组成、烧成温度对发泡陶瓷砖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陶瓷工业废料、废玻璃、霞石正长石、硼镁矿、白云石、方解石、碳化硅、萤石含量组成分别为70 wt%、6.4 wt%、9.1 wt%、5.5 wt%、6.3 wt%、1.1 wt%、1.1 wt%和0.5 wt%时,样品经1140℃保温10 min,制备出性能优异的高强轻质发泡陶瓷砖,其导热系数为0.16 W
【机 构】
:
江西科技学院,南昌330098;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白云石、方解石、碳化硅、萤石为发泡剂,工业废玻璃、霞石正长石、硼镁矿为助熔剂,以陶瓷工业废料为主要原料,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配方,主要研究了助熔剂与发泡剂的组成、烧成温度对发泡陶瓷砖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陶瓷工业废料、废玻璃、霞石正长石、硼镁矿、白云石、方解石、碳化硅、萤石含量组成分别为70 wt%、6.4 wt%、9.1 wt%、5.5 wt%、6.3 wt%、1.1 wt%、1.1 wt%和0.5 wt%时,样品经1140℃保温10 min,制备出性能优异的高强轻质发泡陶瓷砖,其导热系数为0.16 W/m·k,抗折强度为8.51 MPa,吸水率为3.35%,体积密度1.30 g/cm3.XRD和SEM测试结果表明该发泡陶瓷砖的主晶相为堇青石,并且含有一些柱状的莫来石晶须,从而使得样品具有低导热系数和较高的抗折强度(8.51MPa).
其他文献
用化学法制备了(1-xmol%)BaTiO3-xmol%(Bi0.5Na0.5)TiO3(BBNTx,x=1,2,3,4,5)高温无铅正温度系数电阻(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resistivity,PTCR)陶瓷.XRD表明所有的BBNTx陶瓷形成了单相的ABO3四方钙钛矿结构.电阻温度特性表明空气中烧结的所有BBNTx陶瓷都能够半导化,具有明显的PTC特性.其中0.2 mol%Y掺杂BBNT1陶瓷,室温电阻率大约为500 Ω·cm,电阻突跳比(最大电阻/最
为了研究以碳纤维为吸波剂的二维层状复合材料,采用热压烧结法以改性碳纤维和氮化硅为原料,在1400℃、N2气氛下烧结制备了连续碳纤维增强氮化硅基复合材料.采用网络矢量分析仪测试了Cf/Si3N4复合材料在X波段的介电常数,并分析了其对电磁波的反射特性.结果 表明:单层复合材料中碳纤维轴向垂直电磁波的电场方向的虚部小于平行的即损耗优于平行时的情况;双层复合材料有效地大幅降低了介电常数的实部,但仍不能达到阻抗匹配的要求,其原因一是Si没能阻止碳纤维径向的电流传导,二是相邻层碳纤维的反射电场分量合成为椭圆极化场,
以粉煤灰漂珠和α-Al2O3粉为原料,AIF3和V2O5作为添加剂,采用挤制成型工艺与无压烧结技术制备了莫来石质多孔陶瓷材料,研究了煅烧温度(分别为1100 ℃、1200℃、1300℃、1350℃)对试样的物相组成、莫来石质多孔陶瓷的显微结构以及性能的影响,并阐述了粉煤灰漂珠球体表面形成莫来石的机理过程.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力学性能测定等手段表征了制备的莫来石质多孔陶瓷材料.结果 表明:煅烧温度的提高有助于针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莫来石晶体依托漂珠球壳生长;当煅烧温度
选择镧系元素Eu、Ce分别模拟高放废物中的三价和四价锕系核素,以硝酸盐和氧化物为原料,分别采用普通烧结法和液相烧结法制备了GdEuZrCeO7烧绿石陶瓷核废物固化体.利用XRD、SEM-EDS对固化体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测试表征,研究了烧结方法、烧结温度和烧结助剂对固化体物相组成、晶粒大小以及致密性的影响,并采用PCT静态浸出法研究了固化体的化学稳定性.结果 表明:GdEuZrCeO7烧绿石陶瓷固化体的物相结构为无序缺陷萤石型结构;较高的烧结温度有利于固化体结晶度和致密性的提高,液相烧结和
利用有机泡沫浸渍法,以陶瓷废料为原料制备多孔泡沫陶瓷并对其密度、气孔率、抗压强度等电点以及物相进行表征.从红外光谱可以看出,利用Y-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泡沫陶瓷改性后,硅烷能很好地枝接在陶瓷表面,从而提高了其吸附Cd2+的能力.用Langmuir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后发现吸附过程比较复杂,但是受pH和温度的影响较大,整个吸附过程可以与准二级动力学很好的拟合,表明吸附过程既有静电吸附又有化学吸附.
以工业纯的ZnO、Cr2O3、CoO为主要原料,硼砂为矿化剂,采用固相法合成了(Zn1-xCox)Cr2O4尖晶石型蓝绿色料.并且,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CIELab色度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钴离子掺杂量、矿化剂用量、煅烧温度等工艺条件对色料的晶体结构、呈色性能、在高温基础釉中着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Zn1x Cox)Cr2O4尖晶石中的Zn2+/Co2+比及合成工艺条件,能获得粒径分布均匀、在高温基础釉中呈色稳定且可调控的亚微米级(<1 μm)尖晶石型高温蓝绿色料.
分别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和传统烧结方法制备Na0.52Bi0.46K0.02Ti0.99Mg0.01O2.95氧离子导体.交流阻抗测试结果显示,在543 K时,放电等离子烧结方法制备的试样的晶粒电导率为1.50×10-4 S/cm,是传统烧结方法制备的试样在相同温度下晶粒电导率的2倍(7.50×10-5 S/cm).借助于介电模量谱分析,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的试样中具有更高的可动氧空位浓度和更好的氧空位迁移能力,从而导致了其晶粒电导率高于传统烧结方法制备的试样的晶粒电导率,这将为提高Na0.5Bi0.5TiO
以矿物为主要原料采用生料釉法制备堇青石微晶釉,探究了不同SiO2/Al2O3摩尔比对堇青石微晶釉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高温显微镜、XRD、FT-IR,、SEM等对堇青石微晶釉进行了测试表征,并测试其热膨胀系数、釉面硬度和白度.结果 表明:随着SiO2/Al2O3摩尔比从7.7降低到3.5,釉的流动性先提高后降低,釉中存在的主晶相由单一顽火辉石转变为顽火辉石和α-堇青石共存再到单一α-堇青石最后转变为α-堇青石和镁铝尖晶石.且釉中α-堇青石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热膨胀系数先降低后升高,釉面硬度先增大后减小,白度
采用建筑陶瓷板的制备工艺,将不同粒径的锆英石、刚玉、石英粉体分别加入到陶瓷板材坯料中,研究了粉体种类和粒径对陶瓷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正常配方范围和生产条件下,加入的锆英石、刚玉和石英主要以颗粒的形式弥散分布在基体中,并且都有提高样品抗弯强度的作用.其中,刚玉的增强效果最好.粉体粒度对弥散强化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霍器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是对山西霍州窑瓷器的简称,由于是地方窑口,学者常常忽略其独立性,把它纳入河北定窑系来研究.针对霍器与定器之间的关联和区别以及霍器自身的特征,运用文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霍器的器型、釉色、芒口、烧制、胎质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霍器具有器型小巧、釉色白润、口沿无芒、支钉烧制、胎质轻薄的工艺特征,其中霍器与定器在器型、芒口、烧制、胎质、印花、题款、外壁、内底、圈足上都有区别而独成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