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时代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的意识中,有些事看似寻常,却越细想越困惑、越深究越无奈。比如“故乡”,说起来令人柔肠寸断,它的境遇却日渐尴尬。过去人们总说“故土难离”,如萧乾在《一本褪色的相册》中说:“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唐代柳宗元在《钴鉧潭记》中写道:“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表面上在描述乐不思蜀,却内含思乡之情。而今,这一切已成过去,尽管诗人于坚仍认为,“除了故乡,世界的一切都是漂泊”,但洒脱、务实的现代人也只是一笑置之,不会有谁当真。
  全球化时代,无数人行色匆匆,自愿离乡,大潮般涌向陌生却热闹的“他乡”。这已成常态。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城市的一些父母为儿女出国做坚强后盾,倾囊资助,不惜将温暖之家置换为冷寂空巢。当儿女在异域乐不思蜀、毫无归意时,父母终于发现,自己给了子辈一片天空,却抽掉了他们曾立足的一方土地,使其永无还乡可能。
  在乡村,“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早已成为乡间笑柄。在外打工的日子未必风光,但蜗居老家,不仅家人轻蔑、朋友小瞧,就连媳妇都很可能娶不上。于是走得越早,离得越远,越被高看。
  我常去的一家理发店,小老板兼理发师三十岁出头,举止谦和,是个来自吉林的农家孩子。一次和他聊天,小老板说他在天津打拼了十多年,妻女都已落户本市,但他的户口还在乡下。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名下有几亩地,转户口就要放弃,不如留着地,将来还可回乡养老。
  我问他:“你能回到童年吗?”小老板有些迷惑。我说:“故乡就像每个人的童年,离开了就回不去了。”他点点头说:“我们一家三口都适应了天津的生活,孩子更是天津生、天津长,真回老家,日子也不敢想。”他提到最近一次回乡,故乡处处冷清,过去学校有几百个学生,现在也就剩几十个,有的班只有几个,这些孩子其实也待不长。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暂时将他们交给老人,以后也是要带走的。
  当离乡成为一种主动行为,乡愁也就无关痛痒。“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三毛生前远游过许多地方,还曾携大胡子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与当地土著比邻而居,她的流浪与“背井离乡”不可同日而语,常常被升华出诗意。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乡愁已被岁月冻结。
  


  年少的木心离开故乡乌镇到上海学习美术,而后几经辗转,远赴美国,暮年回乡,心境已大变,“在故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在古代这种事是不会有的。我恨这个家族,恨这块地方”。木心是“从中国出发,向世界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流浪与流亡,一字不同,味道大有差别。
  诗人余光中对故乡的感情则较为豁达,更多流于“纸上还乡”的仪式。他年轻时适逢战乱,“生而为闽南人、南京人,也曾自命为半个江南人、四川人”,后来“把一座陌生的城住成了家,把一个临时地址拥抱成永久地址,我成了想家的台北人”,遂戏称自己有九条命就好了,其中一条留在台北老宅陪父亲和岳母,一条专门用来旅行。
  离乡大潮由此造就了一种尴尬境遇:出走的决绝与回归的无望。每个人的故乡都已模糊,但并不妨碍大家其乐融融地哼着“常回家看看”的曲子。波蘭裔社会学家齐格蒙特认为,“普遍存在的异乡人”已经成为最为深刻的全球性风景。我想补充的是,这个风景的背后,是人类亲手创建的辉煌的物质王国;而其代价,是失去了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
  “他乡”时代,我们和我们的后人,注定是有居所而无故乡的“异乡人”,但我们仍需保持与故乡的联系,接受故乡的支撑。故乡或许不再具象为现实,却永远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灵魂栖息之处。
  (阿 落摘自《今晚报》2016年11月14日,邝 飚图)
其他文献
“所有的老师都说,精神的寶藏都是自个儿发现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待在一起呢?”纳西鲁丁大师的一位学生问。  “你们聚在一起,其原因在于:森林总比一棵树强大。”纳西鲁丁回答。  大师见学生仍存疑惑,继续说:“森林能保持空气的湿度,能抵御飓风,还能使土壤肥沃。使一棵树强壮的是其根,而单株植物之根是无法帮助其他植物生长的。我们朝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能帮助每一個人按自己的方式成长,这是人们发现精神宝藏
期刊
虞积藻贤惠了一辈子,忍让了一辈子,老了老了,来了个“老来俏”,坏脾气一天天见长。老铁却反过来,那么暴躁、那么霸道的一个人,一上岁数,面了,没脾气了。老铁动不动就对虞积藻说:“片子,再撑几年,晚一点死,你这一辈子就全捞回来了。”虞积藻是一个61岁的女人,正瘫在床上。年轻的时候,人家还漂亮的时候,老铁粗声恶气地喊人家“老婆子”。到了这一把年纪,老铁反而改了口,把他的“老婆子”叫成“片子”,有些老不正经
期刊
父亲常常早上出门散步。有一天,我对父亲说:“我也要去。”父亲很少在家,我从来不敢向他请求什么,所以一开口就后悔了。父亲看着我,然后微笑着说:“如果你早上起得来,我就带你去。”  第二天,我六点整就起来了,母亲却告诉我,父亲已经走了十几分钟了。我跑到门外,看着空荡荡的街道,心中充满懊恼。到了七点钟,父亲散步回来了,他與我眼神交会,轻声对我说:“明天要早一点呀。”  第二天,邻居家的公鸡刚打鸣,我就爬
期刊
野外漫步,仰望迷離的天空,闻着花草的清香,倾听流水缓缓歌唱。暖风拂拂,迎面吹来。忽然,心中泛起难堪的怀恋之情。刚想捕捉,旋即消泯。  我的灵魂不能不仰慕那遥远的天国。  自然界的春天宛若慈母。人同自然融為一体,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哀怨有限的人生,仰慕无限的永恒。就是说,一旦投入慈母的胸怀,便会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
期刊
据可靠人士说(当然,真主知道得更多),古时,巴比伦王国有位国王,他召集手下的建筑师和巫师,吩咐他们营造一座复杂精妙的迷宫。建成后,最精明的人都不敢冒险进去,进去的人都迷途难返。这项工程引起了轰动,因为它的诡异迷离人间绝无仅有,只能出于上帝之手。  后来,一位阿拉伯国王前来谒见,巴比伦国王(为了嘲弄憨厚的客人)把他骗进迷宫。阿拉伯国王晕头转向、狼狈不堪,天快黑时还走不出来。于是,他祈求上苍,才找到了
期刊
科學有过她的纯真年代,那时她还没有和商业资本结合在一起。那时的科学,可以是传说中牛顿的苹果树,也可以是爱因斯坦年轻时的“奥林匹亚学院”。但是曾几何时,科学技术与商业资本密切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是我们自己促成的,因为我们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要经济效益。不错,科学技术真的给了我们经济效益,给了我们物质享受。但是,这样的科学技术就不再是昔日的纯真少女了。  与商业资本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科学技术,就像一名工
期刊
我曾经听过一出传统京剧,名叫《乌盆记》,讲的是宋代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有一个名叫刘世昌的商人收账回家,途中遭遇大雨,于是借宿在一户姓赵的人家。这家人见财起意,用毒酒毒死刘世昌,将他的尸骨烧成灰,又和在泥里制成乌盆——也就是黑色的尿盆。不久后,乌盆被来赵家讨债的人索去。一天夜里,主人小便时,乌盆突然开口说话,大意是说,我其实是个人啊,请你不要往我身上撒尿。接着,它向主人哭诉了自己的冤屈。主人听罢又惊
期刊
生活家地板携手读者杂志社举办了“生活家地板杯”原创征文比赛。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3000多篇,经过专业评委评审,100多篇参赛作品脱颖而出。  特等奖(1名):  王 灿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  初中组:  一等奖(2名):  肖泽青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陈沈婷 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学校  二等奖(3名):  黄欣妍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五中学  蔡柏冲 湖南省华容县侨联环城学校  黄海钦 上海市
期刊
元朝的倪云林名瓒,字元镇。他天性喜好清洁,书房的物品,由两个书童轮换着打扫灰尘,一刻也不停。他的庭院中有棵梧桐树,他早晚都要命人从井里打水擦洗,竟然把树洗死了。  倪云林曾经留一个朋友住在家中客房里,担心朋友会把客房弄脏或损坏物品,他夜间起来三四次,藏起来听客房里的动静。偶尔听到有咳嗽声,他就厌恶得难以忍受。凌晨,他让侍童去寻找客人吐痰的痕迹,侍童没有找到,惧怕被鞭打,就拾起一片有污垢的落叶来搪塞
期刊
在我的家乡,许多人将睡觉稱为“上苏州”。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将阊门一带的居民迁徙过长江。六百多年悠悠时光里,祖先把对故土的怀念留在梦里。“上苏州”,成了前代移民精神皈依的一种集体回望。  长江下游进入三伏天,溽暑难熬。小时候,我常露天而眠。那时候,夕阳刚刚落山,外祖父在路边支上竹床,然后领我到井边汲水。木桶里的水,一漾一漾,两个人用竹竿抬着,一高一低,泼泼洒洒,逶迤了一路。外祖父用脸盆泼水,将水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