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盘江八属”指的是南盘江与北盘江流经的整个领域的几个行政区域,它主要包括兴义、兴仁、贞丰、安龙、册亨、普安、晴隆、盘县等八个县级行政单位。“盘江八属”濒临川、滇、黔、桂四省交界处,在不同时期盘江地区的各个县级行政区域曾分别隶属过不同省份。 “盘江八属”的县域区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反复,最终于1935年彻底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盘江地区的各个县域区划还会不时的调动,直至1982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后,盘江地域的各个县级区划最终敲定。
关键词:盘江八属;行政区划;盘县;调整
一、“盘江八属”行政区域的形成及影响
“盘江八属”指的是南盘江与北盘江流经的整个领域的几个县级行政区域,它主要包括兴义、兴仁、贞丰、安龙、册亨、普安、晴隆、盘县等八个县级行政区域。它是在19世纪中期形成的“兴义五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它的最终形成是在1935年5月国民政府在贵州实现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这其中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兴仁县,而其辖区内共有8个县级行政单位,这8个县级行政单位就是“盘江八属”,也称为“盘八地区”。
贵州省作为中央政权的一个行政区域一直受到中原政权的高度重视,但最终作为中央政权的一个行政区划存在始于明朝建省(即1413年),也就是说,贵州省是在明朝真正意义上作为中央政权的一个省级地方行政区划而存在的。而盘江地区各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形成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于盘江地区濒临川、滇、黔、桂四省交界处,在不同时期盘江地区的各个县级行政区域曾分别隶属过不同省份。贵州省的行政区域,经康雍两朝的调整,到乾隆时省界及省内府州、县界才基本确定下来。
在历史上,盘县与兴义地区的关系可谓盘根错节。兴义府的前身为雍正五年(1727年)由南笼厅升格的南笼府,辖普安州、普安县、安南县、永丰州,增设普安州判于黄草坝。其中的普安州治所即为盘县。嘉庆十四年(1809年),升普安州为普安直隶州,脱离兴义府的管辖,并将兴义县划属。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改普安直隶州为普安直隶厅,驻同知管理,又将兴义县归还,仍属兴义府管辖。至宣统元年(1909年),普安直隶厅改名为盘州厅。民国成立后,于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正式改厅为县,名盘县。
兴仁县的成立时间较晚,民国元年政府划原属普安县的部分地域,新设置新城县。民国三年(1914年)元月,改名兴县,当年七月,又改名兴仁县。
册亨县的成立情况也异常复杂,直至1914年,才将册亨设置为册亨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控制了贵州的国民政府开始在贵州实施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批准,贵州全省共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这其中,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兴仁县,辖有兴仁、兴义、安龙、贞丰、安南、普定、册亨、盘县共8个县。“盘江八属”自此正式形成,也称为“盘八地区”。
在资源主要由政府控制的条件下,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刚性约束力。行政区划的变迁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维护和巩固地方的安定、较好的解决地方、民族问题,积极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盘江地区自明朝贵州建省以后,中央政权根据政治、经济、民族、地形、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划定的行政区域逐渐清晰、明朗。盘八地区行政建制的撤设、行政区规模等级、行政区范围等方面合理性的调整及行政中心的设置,为“盘江八属”地区经济的发展,乃至出现一批批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兴义系人物提供了可能。
二、民国时期“盘江八属”地区概况
行政区划是地方政权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地方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贵州省在军阀统治时期(1913-1935年),军人当政,政权建设混乱,有兵就有权,政治黑暗,经济破败。特别是滇军治黔期间,为了筹措军饷,千方百计的搜刮民脂民膏,通过强迫推行滇军手票,摊派苛捐杂税等等手段使整个贵州民不聊生。兴义系军阀和桐梓系军阀掌权贵州期间,黔军内部各派系之间及与川、桂、湘等地方军阀冲突不断,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凋敝。
1913年贵州省分为3个道,即黔中道治31县,黔东道治27县,黔西道治23个县,共81个县。“盘江八属”地区(即兴义、兴仁、普安、晴隆、贞丰、安龙、盘县、册亨八县)属于黔西道。1913-1923年,兴义系军阀实际统治贵州期间,省政府把盘江地区的建设作为自身的老巢进行经营。兴义系军阀头子刘显世掌管省政,事事以黔西道的发展为主,并在地方上由其族兄刘显潜编练游击军,维护治安。同时,刘显潜还兼任黔西道尹,在地方上形成了“盘江小朝廷”的局面。在此期间,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双重关注使盘江地区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1923年废黔西道,各县域直隶省,此举本为强化省府的权力,但由于地方各实力派的干扰与阻挠,省政府与各地区的实力派之间的矛盾却被进一步激化。之后,盘江地区作为刘氏家族的老巢,由于桐梓系军阀的排挤及两派势力的权力争夺,使社会生产重新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异常混乱。
直至1941、1943、1949年国民政府又分别对贵州省行政区划进行了3次较大调整,但盘江地区8个县级行政区域均划分在第三区,治所均设置在兴仁。盘八地区作为抗战时期中国西南地区支援全国抗战的战略大后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该地区晴隆县的“史迪威”公路构成部分之一------二十四道拐,是抗战后方补给线中特别关键的一环,在1942-1945年的抗战后期,为争取抗战的胜利源源不断的“输血”。
三、新中国成立后,“盘江八属”地区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贵州省设1个省辖市、8个专区1个专区辖市、79个县。盘江八属地区各县行政区域属兴仁专区。1952年兴仁专区更名为兴义专区,专署所在地由兴仁迁至兴义。1956年7月撤销兴义行署,将所属望谟、册亨、安龙、贞丰4县并入黔南自治州,其余各县并入安顺,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就包括把盘县划归安顺管辖,1967年以后,盘县一直归属六盘水地区(市)管辖。
1958年贵州全省还出现了较大的行政区划调整,包括盘江地区的册亨并入安龙,晴隆并入普安,贞丰并入兴仁等。1965年恢复兴义专署,辖兴义、兴仁、盘县、普安、晴隆、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等9个县,专署驻兴义县城。之后,兴义专区改名为兴义地区。1966年一年之内,贵州省人民政府还根据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盘江地区成立了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它们分别是: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册亨布依族自治县、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的调整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基本准则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各级行政区域政府积极推动各自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出现了行政区划限制、阻碍经济发展的现象。盘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铁的规律,我们既要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盘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并引以为豪,又要时刻谨慎,关注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作出适当调整。
四、結语
总之,行政区划的规范化、科学性的划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自1935年盘江地区行政规划基本确定以后,盘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各个部门有了对口行政机构,经济发展跟上了国家的步伐,甚至出现过短暂的繁荣,这其中让我们充分的看到了行政区划的合理划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但行政区划这一看不见的“墙”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也还会产生一种阻滞效应,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出现滞后或倒退现象,我们就应该考虑一下行政区划方面要不要与时俱进的调整。行政区划的调整包括行政区域的调整和行政级别的调整,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手段来调整行政区划,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才能持续不断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元,何长凤,张祥光.贵州近代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二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3]贵州通史编委会编.贵州通史第二、三卷[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关键词:盘江八属;行政区划;盘县;调整
一、“盘江八属”行政区域的形成及影响
“盘江八属”指的是南盘江与北盘江流经的整个领域的几个县级行政区域,它主要包括兴义、兴仁、贞丰、安龙、册亨、普安、晴隆、盘县等八个县级行政区域。它是在19世纪中期形成的“兴义五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它的最终形成是在1935年5月国民政府在贵州实现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这其中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兴仁县,而其辖区内共有8个县级行政单位,这8个县级行政单位就是“盘江八属”,也称为“盘八地区”。
贵州省作为中央政权的一个行政区域一直受到中原政权的高度重视,但最终作为中央政权的一个行政区划存在始于明朝建省(即1413年),也就是说,贵州省是在明朝真正意义上作为中央政权的一个省级地方行政区划而存在的。而盘江地区各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形成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于盘江地区濒临川、滇、黔、桂四省交界处,在不同时期盘江地区的各个县级行政区域曾分别隶属过不同省份。贵州省的行政区域,经康雍两朝的调整,到乾隆时省界及省内府州、县界才基本确定下来。
在历史上,盘县与兴义地区的关系可谓盘根错节。兴义府的前身为雍正五年(1727年)由南笼厅升格的南笼府,辖普安州、普安县、安南县、永丰州,增设普安州判于黄草坝。其中的普安州治所即为盘县。嘉庆十四年(1809年),升普安州为普安直隶州,脱离兴义府的管辖,并将兴义县划属。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改普安直隶州为普安直隶厅,驻同知管理,又将兴义县归还,仍属兴义府管辖。至宣统元年(1909年),普安直隶厅改名为盘州厅。民国成立后,于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正式改厅为县,名盘县。
兴仁县的成立时间较晚,民国元年政府划原属普安县的部分地域,新设置新城县。民国三年(1914年)元月,改名兴县,当年七月,又改名兴仁县。
册亨县的成立情况也异常复杂,直至1914年,才将册亨设置为册亨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控制了贵州的国民政府开始在贵州实施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批准,贵州全省共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这其中,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兴仁县,辖有兴仁、兴义、安龙、贞丰、安南、普定、册亨、盘县共8个县。“盘江八属”自此正式形成,也称为“盘八地区”。
在资源主要由政府控制的条件下,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刚性约束力。行政区划的变迁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维护和巩固地方的安定、较好的解决地方、民族问题,积极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盘江地区自明朝贵州建省以后,中央政权根据政治、经济、民族、地形、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划定的行政区域逐渐清晰、明朗。盘八地区行政建制的撤设、行政区规模等级、行政区范围等方面合理性的调整及行政中心的设置,为“盘江八属”地区经济的发展,乃至出现一批批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兴义系人物提供了可能。
二、民国时期“盘江八属”地区概况
行政区划是地方政权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地方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贵州省在军阀统治时期(1913-1935年),军人当政,政权建设混乱,有兵就有权,政治黑暗,经济破败。特别是滇军治黔期间,为了筹措军饷,千方百计的搜刮民脂民膏,通过强迫推行滇军手票,摊派苛捐杂税等等手段使整个贵州民不聊生。兴义系军阀和桐梓系军阀掌权贵州期间,黔军内部各派系之间及与川、桂、湘等地方军阀冲突不断,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凋敝。
1913年贵州省分为3个道,即黔中道治31县,黔东道治27县,黔西道治23个县,共81个县。“盘江八属”地区(即兴义、兴仁、普安、晴隆、贞丰、安龙、盘县、册亨八县)属于黔西道。1913-1923年,兴义系军阀实际统治贵州期间,省政府把盘江地区的建设作为自身的老巢进行经营。兴义系军阀头子刘显世掌管省政,事事以黔西道的发展为主,并在地方上由其族兄刘显潜编练游击军,维护治安。同时,刘显潜还兼任黔西道尹,在地方上形成了“盘江小朝廷”的局面。在此期间,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双重关注使盘江地区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1923年废黔西道,各县域直隶省,此举本为强化省府的权力,但由于地方各实力派的干扰与阻挠,省政府与各地区的实力派之间的矛盾却被进一步激化。之后,盘江地区作为刘氏家族的老巢,由于桐梓系军阀的排挤及两派势力的权力争夺,使社会生产重新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异常混乱。
直至1941、1943、1949年国民政府又分别对贵州省行政区划进行了3次较大调整,但盘江地区8个县级行政区域均划分在第三区,治所均设置在兴仁。盘八地区作为抗战时期中国西南地区支援全国抗战的战略大后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该地区晴隆县的“史迪威”公路构成部分之一------二十四道拐,是抗战后方补给线中特别关键的一环,在1942-1945年的抗战后期,为争取抗战的胜利源源不断的“输血”。
三、新中国成立后,“盘江八属”地区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贵州省设1个省辖市、8个专区1个专区辖市、79个县。盘江八属地区各县行政区域属兴仁专区。1952年兴仁专区更名为兴义专区,专署所在地由兴仁迁至兴义。1956年7月撤销兴义行署,将所属望谟、册亨、安龙、贞丰4县并入黔南自治州,其余各县并入安顺,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就包括把盘县划归安顺管辖,1967年以后,盘县一直归属六盘水地区(市)管辖。
1958年贵州全省还出现了较大的行政区划调整,包括盘江地区的册亨并入安龙,晴隆并入普安,贞丰并入兴仁等。1965年恢复兴义专署,辖兴义、兴仁、盘县、普安、晴隆、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等9个县,专署驻兴义县城。之后,兴义专区改名为兴义地区。1966年一年之内,贵州省人民政府还根据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盘江地区成立了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它们分别是: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册亨布依族自治县、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的调整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基本准则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各级行政区域政府积极推动各自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出现了行政区划限制、阻碍经济发展的现象。盘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铁的规律,我们既要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盘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并引以为豪,又要时刻谨慎,关注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作出适当调整。
四、結语
总之,行政区划的规范化、科学性的划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自1935年盘江地区行政规划基本确定以后,盘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各个部门有了对口行政机构,经济发展跟上了国家的步伐,甚至出现过短暂的繁荣,这其中让我们充分的看到了行政区划的合理划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但行政区划这一看不见的“墙”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也还会产生一种阻滞效应,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出现滞后或倒退现象,我们就应该考虑一下行政区划方面要不要与时俱进的调整。行政区划的调整包括行政区域的调整和行政级别的调整,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手段来调整行政区划,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才能持续不断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元,何长凤,张祥光.贵州近代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二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3]贵州通史编委会编.贵州通史第二、三卷[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