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边境地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现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及造成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浅述,对农村文化资源整合的意义和整合提出了几点看法,供同行和专家们参考。
关键词:农村文化;资源整合;现状及对策
中国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要想搞好中国的群众文化工作、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农村文化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文化是根,先进文化是魂,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农村文化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会,农民文化生活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就目前我们边境地区而言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与全面小康建设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新疆的社会稳定和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扩大会的内容不相适应,更与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疆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也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塔城是一个地处祖国的西北边境的多民族聚集的边境地区,区域面积达10.98万平方公里,在所辖区的七个县市中有五个县市的458个行政村分布760.4公里的边境地区,由于我们地处边境、交通不便加之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又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区域还存在多民族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差异,这就造成了边境地区在文化设施、人才队伍和资金投入及文化资源整合等方面较为落后。
尽管党和国家曾多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我们边境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个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厚实,各民族文化资源颇为丰富,各民族镶嵌共荣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和构成了民族和谐的光辉篇章,他们的文化相互吸收、融合、涵化,逐渐整合为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新的文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塔城边境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但是我们在培育能力、培育资金、培育设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无法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进行普及和提高。
农村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农村文化工作必须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以繁荣农村文化培养新型农民为使命,从现有农村文化资源整合入手,激活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市场,让先进文化在广大农村遍地开花结果。
一、农村文化资源的内涵
广义地说,农村文化资源包括一切农村社会生活又包含于一切与农村生活有关的其它社会资源,它既可以是不同艺术形式又可以是一定的风俗习惯与其他社会活动。具体分析,现有农村文化资源从组织角度有文联领导下的各种文艺协会,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等等;有农民群众自办的各种文化组织,如民间艺术团队、器乐队、农民藏书协会。从阵地角度有有国办的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室),有农民自办的租书摊、网吧、音像店、剧团、电影队、农家文化大院、家庭图书室等等。从活动主体角度有校园文化、中老年文化。从活动场地来讲有体育场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等。
二、农村文化资源现状
(一)农村文化资源浪费严重
作为一种资源,农村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可再生也好不可再生也好,它都经不起肆意挥霍浪费。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一是在县乡行政改革之后文化站存在租、借现象使得一线文化阵地功能减弱;二是仅存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或关门落锁或挪作他用;三是文化站(室)工作人员经常被分配其它中心工作,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锻炼与提高;四是健康文化活动越来越少,艺术生产机制无人问津,艺术生产能力日趋削弱。这种资源浪费有硬件的,更有软件的。硬件资源浪费一声令下可以停止,软件资源是隐性的,如人才需要长期的培养与积淀,一旦流失意味着一门技艺的失传,其损失可能再也无法挽回,对此我们应该有深刻的认识。
(二)农村文化资源代谢机能不足
农村文化是根,先进文化是魂。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文化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边远落后地区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的流失一方面使得传统乡村文化失去了传人,另一方面农村文化新陈代谢机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如今农村文化活动并不少,一句话,人是农村文化资源的活的载体,特别是掌握先进文化的文化人走了,农村文化的免疫力越来越差,代谢机能严重不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留不住农村文化人,农村健康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
三、农村文化资源整合策略
(一)政策性整合
目前我国的群众文化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的程度较低,表现在一方面群众文化因资金缺乏而制约了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和各级事业单位多年来形成了以本身的行政事业机制为营垒模式无意向社会广泛开发潜在的资源,普遍存在条块、行业、区域分割的弊端。
在农村进行文化资源整合各级人民政府应负有重要的责任。
1、在基层县乡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镇村合并之后,可将原变卖、租借的文化设施能赎回的赎回,不能赎回的要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确保其发挥文化功能。
2、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稳定和发展以农村文化站为主体的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通过签约制给予编外农村文化专业人才一定社会生活保障,制定收购政策为其文化创作拓宽发展空间,将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与否纳入的乡村党政领导考核的体现之中。
3、加大文化投入,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和建立专项文化基金,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县鄉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与考核指标,另一方面对乡村现有的妇女委员、宣传委员、干事等增加文化活动考核的内容,迫使他们加大文化活动的投入。 4、对功能萎缩的文化单位与文化设施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整合,根据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目标规划进行资产调度与人员调整,特别是对不用的学校、厂房、合作社和文化站有机整合,使之成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
(二)业务性整合
由于农村文化队伍涣散、活动萎缩,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将农村文化复苏首先必须把队伍建起来,把活动搞起来,进而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构建农村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最终达到发展农村文化繁荣农村文化的目的必须做好一下各项工作。
1、市场拉动,重建文化队伍
农村文化队伍是农村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文化队伍一是行业分布不均,二是规模效应不大,三是总量比例偏小。如何将更多热心农村文化事业的农村人团结在先进文化的大旗下,动用经济杠杆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之后各行各业纷纷更换观念创新思路。农村文化资源整合不妨从队伍入手加以借鉴。具体做法:一是对电影院、新华书店等一些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农村设立院线制、连锁制,实行行业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在农村设立从事放映与图书发行的工作人员并对这些人员进行业务提成或分红。二是实行协会制,将不同文化艺术门类的同行拧成一股绳,借助文化经纪人的作用,分工协作,形成集团竞争优势,共同拓展农村文化市场;三是实行聘用制,与现行人事改革相适应,文化事业单位建立人才考评机制,竞争上岗,一年一聘,内引外联,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2、利用品牌促动,开展文化活动
各地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努力都打造出了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而这些品牌的优势在于能够集聚人气烘托氛围。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品牌效应促动之下形成自己的热点文化活动并利用他的规模性、群众性的特点壮大我们的队伍而且带动了基层活动的编排、训练和创新。
品牌成长的土壤在于农村文化这片文化沃土。我们文化馆充分利用和发挥基层文化活动精英优势和能力,整合农村文化资源需要我们的文化干部勤下基层、多加挖掘,从粗俗中提炼精华,从精华中发现和培育品牌,从品牌出发拓展农村文化市场。
3、馆站联动,构建文化网络
农村文化七零八落各自为战,缺少系统性与组织纪律性。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馆、文化站必须主动承担责任,馆站联动,构建农村文化四级服务网络;即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站、家庭文化示范户(文化大院)。县文化馆是龙头,在农村文化服务网络中他们既充当宣传员、组织员,又要充当协调员与辅导员。宣传员——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文化骨干到边远村镇进行文艺演出;组织员——组建协会,实施签约,强化考核,集结文化队伍;协调员——协助村镇文化资源调配重组,组建不同主体结构基层文化单位,策划大型文化活动;辅导员——组织基层文艺骨干进行文艺理论研讨,开展文艺科目培训,挖掘和发现文艺题材进行深度加工,贯彻“双百”方针,借精品力作激活农村文化市场,配合文化加强市场监管,坚持“二为”方向确保政治导向。文化站是依靠,他们与农村文化直接交接,农村文化能否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先进文化能否引领农村文化正确前进,文化站是前沿堡垒,进退之间举足轻重。农民自办文化性质的村级文化俱乐部、农村家庭文化示范户是后盾,他们是农村文化繁荣的星星之火,是大火燎原还是隐没荒野,农民自身是我们的最终保障。
四级网络是农村文化资源整合的理想抓手。网络增强了农村文化的系统性,从人到设施到组织到文化活动能够全面掌握。
农村文化资源整合非朝夕之功,这是一门高深的学术课题,理论界要引起重視,基层文化工作者要不断总结经验,多方位完善,深层次推广,让农村文化焕发新春。
关键词:农村文化;资源整合;现状及对策
中国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要想搞好中国的群众文化工作、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农村文化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文化是根,先进文化是魂,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农村文化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会,农民文化生活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就目前我们边境地区而言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与全面小康建设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新疆的社会稳定和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扩大会的内容不相适应,更与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疆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也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塔城是一个地处祖国的西北边境的多民族聚集的边境地区,区域面积达10.98万平方公里,在所辖区的七个县市中有五个县市的458个行政村分布760.4公里的边境地区,由于我们地处边境、交通不便加之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又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区域还存在多民族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差异,这就造成了边境地区在文化设施、人才队伍和资金投入及文化资源整合等方面较为落后。
尽管党和国家曾多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我们边境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个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厚实,各民族文化资源颇为丰富,各民族镶嵌共荣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和构成了民族和谐的光辉篇章,他们的文化相互吸收、融合、涵化,逐渐整合为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新的文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塔城边境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但是我们在培育能力、培育资金、培育设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无法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进行普及和提高。
农村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农村文化工作必须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以繁荣农村文化培养新型农民为使命,从现有农村文化资源整合入手,激活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市场,让先进文化在广大农村遍地开花结果。
一、农村文化资源的内涵
广义地说,农村文化资源包括一切农村社会生活又包含于一切与农村生活有关的其它社会资源,它既可以是不同艺术形式又可以是一定的风俗习惯与其他社会活动。具体分析,现有农村文化资源从组织角度有文联领导下的各种文艺协会,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等等;有农民群众自办的各种文化组织,如民间艺术团队、器乐队、农民藏书协会。从阵地角度有有国办的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室),有农民自办的租书摊、网吧、音像店、剧团、电影队、农家文化大院、家庭图书室等等。从活动主体角度有校园文化、中老年文化。从活动场地来讲有体育场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等。
二、农村文化资源现状
(一)农村文化资源浪费严重
作为一种资源,农村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可再生也好不可再生也好,它都经不起肆意挥霍浪费。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一是在县乡行政改革之后文化站存在租、借现象使得一线文化阵地功能减弱;二是仅存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或关门落锁或挪作他用;三是文化站(室)工作人员经常被分配其它中心工作,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锻炼与提高;四是健康文化活动越来越少,艺术生产机制无人问津,艺术生产能力日趋削弱。这种资源浪费有硬件的,更有软件的。硬件资源浪费一声令下可以停止,软件资源是隐性的,如人才需要长期的培养与积淀,一旦流失意味着一门技艺的失传,其损失可能再也无法挽回,对此我们应该有深刻的认识。
(二)农村文化资源代谢机能不足
农村文化是根,先进文化是魂。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文化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边远落后地区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的流失一方面使得传统乡村文化失去了传人,另一方面农村文化新陈代谢机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如今农村文化活动并不少,一句话,人是农村文化资源的活的载体,特别是掌握先进文化的文化人走了,农村文化的免疫力越来越差,代谢机能严重不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留不住农村文化人,农村健康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
三、农村文化资源整合策略
(一)政策性整合
目前我国的群众文化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的程度较低,表现在一方面群众文化因资金缺乏而制约了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和各级事业单位多年来形成了以本身的行政事业机制为营垒模式无意向社会广泛开发潜在的资源,普遍存在条块、行业、区域分割的弊端。
在农村进行文化资源整合各级人民政府应负有重要的责任。
1、在基层县乡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镇村合并之后,可将原变卖、租借的文化设施能赎回的赎回,不能赎回的要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确保其发挥文化功能。
2、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稳定和发展以农村文化站为主体的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通过签约制给予编外农村文化专业人才一定社会生活保障,制定收购政策为其文化创作拓宽发展空间,将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与否纳入的乡村党政领导考核的体现之中。
3、加大文化投入,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和建立专项文化基金,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县鄉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与考核指标,另一方面对乡村现有的妇女委员、宣传委员、干事等增加文化活动考核的内容,迫使他们加大文化活动的投入。 4、对功能萎缩的文化单位与文化设施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整合,根据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目标规划进行资产调度与人员调整,特别是对不用的学校、厂房、合作社和文化站有机整合,使之成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
(二)业务性整合
由于农村文化队伍涣散、活动萎缩,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将农村文化复苏首先必须把队伍建起来,把活动搞起来,进而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构建农村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最终达到发展农村文化繁荣农村文化的目的必须做好一下各项工作。
1、市场拉动,重建文化队伍
农村文化队伍是农村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文化队伍一是行业分布不均,二是规模效应不大,三是总量比例偏小。如何将更多热心农村文化事业的农村人团结在先进文化的大旗下,动用经济杠杆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之后各行各业纷纷更换观念创新思路。农村文化资源整合不妨从队伍入手加以借鉴。具体做法:一是对电影院、新华书店等一些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农村设立院线制、连锁制,实行行业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在农村设立从事放映与图书发行的工作人员并对这些人员进行业务提成或分红。二是实行协会制,将不同文化艺术门类的同行拧成一股绳,借助文化经纪人的作用,分工协作,形成集团竞争优势,共同拓展农村文化市场;三是实行聘用制,与现行人事改革相适应,文化事业单位建立人才考评机制,竞争上岗,一年一聘,内引外联,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2、利用品牌促动,开展文化活动
各地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努力都打造出了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而这些品牌的优势在于能够集聚人气烘托氛围。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品牌效应促动之下形成自己的热点文化活动并利用他的规模性、群众性的特点壮大我们的队伍而且带动了基层活动的编排、训练和创新。
品牌成长的土壤在于农村文化这片文化沃土。我们文化馆充分利用和发挥基层文化活动精英优势和能力,整合农村文化资源需要我们的文化干部勤下基层、多加挖掘,从粗俗中提炼精华,从精华中发现和培育品牌,从品牌出发拓展农村文化市场。
3、馆站联动,构建文化网络
农村文化七零八落各自为战,缺少系统性与组织纪律性。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馆、文化站必须主动承担责任,馆站联动,构建农村文化四级服务网络;即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站、家庭文化示范户(文化大院)。县文化馆是龙头,在农村文化服务网络中他们既充当宣传员、组织员,又要充当协调员与辅导员。宣传员——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文化骨干到边远村镇进行文艺演出;组织员——组建协会,实施签约,强化考核,集结文化队伍;协调员——协助村镇文化资源调配重组,组建不同主体结构基层文化单位,策划大型文化活动;辅导员——组织基层文艺骨干进行文艺理论研讨,开展文艺科目培训,挖掘和发现文艺题材进行深度加工,贯彻“双百”方针,借精品力作激活农村文化市场,配合文化加强市场监管,坚持“二为”方向确保政治导向。文化站是依靠,他们与农村文化直接交接,农村文化能否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先进文化能否引领农村文化正确前进,文化站是前沿堡垒,进退之间举足轻重。农民自办文化性质的村级文化俱乐部、农村家庭文化示范户是后盾,他们是农村文化繁荣的星星之火,是大火燎原还是隐没荒野,农民自身是我们的最终保障。
四级网络是农村文化资源整合的理想抓手。网络增强了农村文化的系统性,从人到设施到组织到文化活动能够全面掌握。
农村文化资源整合非朝夕之功,这是一门高深的学术课题,理论界要引起重視,基层文化工作者要不断总结经验,多方位完善,深层次推广,让农村文化焕发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