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梦游国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r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象席地而坐》是青年作家胡迁的代表作之一,作家以“故事内叙述者”的视角展示了小说主人公“我”对于花莲动物园内“大象席地而坐”谜题的探寻与发现。作为一部心理小说,大量情节的回溯与勾连凸显了作品叙事的零散性、陌生化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在情节的线性流动中演绎了主人公充满荒诞色彩的人生历程。借由“我”这一边缘人形象的塑造,作家以“反讽”的笔法揭示了当代青年遭遇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描写他们是如何在理想破灭的现实荒原中如何穿行而过,抵达彼岸。
  关键词:内聚焦 叙事零散 不可靠叙述 荒诞
  《大象席地而坐》收录在胡迁的短篇小说集《大裂》中,作家以冷静克制的笔触叙述了小说主人公“我”充满荒诞色彩的“寻象”之旅。正如小说中“我”被大象踩死的结局一般,现实世界里的胡迁以献祭的壮举赋予了作品“向死而生”的意义。在这个不足六千字的文本中,作家不仅展示了当代青年遭遇理想破灭后的反抗与挣扎,也借此实现了对自我主体建构的彻底否定。
  一、寻找的完成式
  “大象席地而坐”来自于黎凯告诉“我”的一则趣闻:花莲市动物园里有一头大象,“它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在那,然后所有人就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人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作家将这一颇具荒诞色彩的故事悬置于小说开头,作为纽带连接了一系列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对于谜题的有意回避,构成了叙事线索的断裂,令读者抱着揭秘心理进入文本的读者铩羽而归。
  小说文本的时间跨度大约在一周之内,对于“大象席地而坐”的谜题仅在开头与结尾进行概述,约占文本的五分之一。小说的主体部分由“我”的行动轨迹与人物对话构成,包括“我”参与偷情、发生意外、追逐女人、旅行闹事等。作为一部心理小说,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视角使得叙述层完全封闭在了“我”的意识活动当中。作家通过大量情节的回溯与勾连完成了小说叙述的异质化拼贴,一幕幕事件的切换宛若高速列车的车窗外飞快掠过的场景。基于线性流动节奏中的事件使得文本在叙事层上呈现出了“叙事零散…‘去中心化”的状态,文本的指向性也由此被遮蔽,从而加强了小说的“陌生化”效果。
  无论从常识还是修辞来看,“大象席地而坐”这一命题显然都有悖于我们的经验认知。小说开头的这则趣闻,一头被圈养的大象面对游客的逗弄与挑衅却保持岿然不动、席地而坐的姿态,仿佛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叙事零散”使得作家并未在这一极具张力的故事上耗费笔墨,读者的注意力被主人公漫无边际的思绪所转移,文本的叙事焦点被模糊处理。而从语言修辞来看,“席地而坐”显然意有所指,这一违背动物本能的姿态在象征层上提示读者对这一意象的内涵加以关注。这种“陌生化”效果在文本中比比皆是,无论是时空场景的快速滑动还是人物情节的碰撞摩擦,文本与读者之间都保持着“雾里看花”的状态,以上示例是对小说“陌生化”效果的说明。尽管小说在情节承续上缺乏内在的因果逻辑,从行为层来看,我们却能够从中提炼出一个核心——基于线性流动节奏中彼此独立的事件实际上演绎了共同的行为模式。尽管遭遇了一系列意外与打击,“我”却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行动轨迹,这场流浪之旅的终点依然到达了小说开头提及的花莲市动物园。借由“寻找”这个动作的演绎,小说的情节不断由一个旧的平衡向新的平衡过渡,在叙事模式上实现了格雷马斯提出的“完成性组合”。在此我们无需去深究“寻找”的因果与目的,在胡迁笔下,“寻找”仅仅是主人公的行为模式,“寻找”就是“寻找”本身。为此,小说又呈现出了另一重内涵,即作者有意识地“去意义化”设置,他并未对主人公的行为赋予任何价值指向。而小说中的“我”经历重重考验与艰难求索后,这场梦游般的历程冥冥中指向了花莲市动物园内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借由對真相的揭示,主人公的“寻找”被画上一个灰色的句点,小说的开头与结尾由此实现了对“死亡”叙事的双重映照。
  二、分裂的叙述者
  小说与加缪的代表作《局外人》一样都采取了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视角,这一限知视角的运用使得主人公与他者的隔膜加深,人物的不透明性由此显现。与默尔索相同,小说中的“我”言谈离经叛道,行为惊世骇俗:与好朋友的老婆偷情,认为剧本策划会都是瞎扯淡,对自己追求的女人冷嘲热讽,因为听不懂闽南语而搅和得一车人不开心。作者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边缘人形象,对主流与秩序充满反叛,对此在和未来皆是怀疑。借由叙述者之口,作者将对现实世界的荒谬感受投射于文本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反讽显示在叙述者的言语行为与心理活动中。
  由此胡迁呈现出了“我”作为小说叙述者的分裂状态,在半寐半醒的呓语中完成了大量的不可靠叙述,小说强烈的“陌生化”效果正依托于此。以叙述者对于偷情事件的展示来看,作为偷情的对象,“我”在还原这一场面时丝毫未显现出慌乱与歉意。叙述者像与读者谈论天气一般以稀松平常的口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为了证明偷情事件的无关紧要,“我”给出了三个理由:我们是好友,黎凯不爱他的妻子,“我”也不爱黎凯的妻子。并且在叙述者看来,这一事件之所以败露归咎于黎凯的安眠药吃得不够多。这些有悖于常理的叙事显然超出了我们的经验认知,尤其是面对好友跳楼身亡的事实,叙述者仍然以淡淡的口吻一笔带过。这一极具争议的事件由此被叙述者以荒谬的缘由和平淡的语调所化解,读者显然难以窥见故事的原貌以及人物的真实反应。
  小说的矛盾也就显现于此,一方面叙述者对此表现得漠不关心,另一方面又在文本中多次提及了黎凯的死亡,包括“我”在发生意外时联想到黎凯当时的果决以及两次向女友陈述偷情的经过。同时文本时间也由“一年前”快速闪回至“两天前”,“我”的时世之旅由此开始,执着于探寻“大象席地而坐”的真相。因而,“我”并非如文本开头所展现的那样平静,叙述者实际上回避了事件发生时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借助不可靠的叙述,“我”不仅仅欺骗了读者,同时也完成了对自我的欺骗。表面上,叙述者戴着冷静的面具对一切事件都显得漫不经心、无动于衷,然而在文本的细枝末节中我们可以发现面具的裂痕:“我”借助不可靠叙述掩藏了真实的反应与情绪。   叙述者的姿态表现为,理想的“我”在反讽中展示出平静与节制,在不可靠的叙事中回避人物内心的风暴。然而当读者剥落叙述者佩戴的面具后,我们会发现在那张斑驳陆离的脸上有泪水弥留的痕迹。
  三、黑色的梦游国
  小说开头对于“大象席地而坐”的讲述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这头被驯养的大象对于游客的逗弄、挑衅不屑一顾,仿佛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不屈从、不迎合、不媚上的姿态正是主人公所信奉的处事准则。而无论是电影中的满洲里,还是小说中的花莲市,在现实的地理坐标都是人人神往的圣地,作者的这一设置又为这个故事平添了几分理想色彩。对于主人公而言,尽管遭遇了死亡、意外、追逐、被抛弃、被打击,人生历程的艰难中却总有一抹亮色。花莲市动物园里席地而坐的大象正构筑了主人公心目中的乌托邦与理想国,因而“我”的旅程几经辗转还是通向此处。
  然而当“我”亲眼看见了大象所处的环境之后,可笑的栅栏、遍地的粪便、零碎的残渣,与“我”心中构筑的理想国格格不入,在大象无神的眼眸中“我”感到怀疑。“我”不惜翻越栅栏一探究竟,然而真相却令“我”几乎笑出声来,“大象席地而坐”的原因不过是它的后腿断了,席地而坐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由此小说在尾声终于解开了被悬置的谜题,“寻找”在历经艰难之后完成,我们却并未迎来一个“花明柳暗”的结局。当旖旎的想象被残酷的事实所颠覆之后,主人公所有心存侥幸的期待都被现实的黑暗所吞噬,这场旅程的终点不过是一个弥漫着绝望情绪的黑色梦游国。
  在这场孤独的流浪中,“我”能够从容面对一切意外与打击,尽管时世艰难,“我”却并不畏惧从荒原中穿行而过。然而“大象席地而坐”的真相不仅仅破灭了主人公心中的理想國,同时也提醒了他自己不过就是一只断腿的大象。他的离经叛道、不屑一顾只是自我武装的面具,尽管身处的世界充满荒谬,在与现实的斗争中他确实是一个失意者。因而反抗失去了意义,控诉无人倾听,胡迁创设的就是一种极度绝望的情境,在这种绝望中你只能不断地坠落、坠落,直至灭亡。
  小说以“我”展开叙述,我们很容易被这一视角混淆现实与创作的边界,将作品视为胡迁的自我代言,从文本中我们确实可以窥见作家情感的大量投射。小说中边缘化的主人公形象正暗合了作家在现实处境中的失意与孤独。作为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胡迁在现实的泥淖中苦苦挣扎,将自己天真的幻想与不合时宜的追问投诸狂乱炽热的呓语当中。在这部作品中,他实现了对自己的彻底否定,甚至不惜以献祭的方式赋予作品“向死而生”的意义——不仅仅意味着结束,更是作家主体建构的涅檗。
  参考文献:
  [1]胡迁.大裂[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2]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紫柏老人集》由明憨山德清组织紫柏弟子辑录而成。书中文献体例繁杂,涉及法语、释经论、缘起等二十一类。本文择取其中的国中语录、法语、缘起、书信等四类进行论述,试窥真可禅师独特深邃的宗门思想。  关键词:《紫柏老人集》体例 思想  《紫柏老人集》,凡二十九(或作三十)卷,明天启元年( 1621)由憨山德清组织紫柏弟子辑录而成。真可(1543-1603),号紫柏、憨憨子、憨憨陀、紫柏老人,世称“紫
期刊
摘要:唐慧琴的中篇小说《拴马草》是一篇书写传统道德魅力的作品,是写“好人”的小说,这篇小说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所选择的民俗文化视角。  关键词:传统道德 唐慧琴 《拴马草》  唐慧琴的中篇小说《拴马草》是一篇书写传统道德魅力的作品,是写“好人”的小说。这个内容不好写,也不容易出彩。但是,《拴马草》不仅把“好人”的“好”写出彩来了,很打动人,而且把每一个人的文化处境都呈现出来了,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
期刊
摘要:《镜中》是当代著名诗人张枣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古朴的气息、悠远的意境,将万古愁绪化为花海,轻抚在每一位读者心间。以《镜中》为首的一批作品,浸润历史,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古典魅力,而对传统的偏爱正是张枣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探究与推崇张枣诗歌中的古典传统,在这个欲望统领一切,利益成为社会焦点的年代,具有修复人心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张枣 诗歌 古典传统  自20世纪80年代起,诗界逐渐陷入到一种
期刊
摘要:作为大英帝国意识形态的有力载体,19世纪的英国海洋小说给予世界重要影响。本文以《金银岛》《珊瑚岛》和《勇敢的船长》等小说为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分析的方法,结合具体社会历史背景,从偶像崇拜和武力崇拜这两方面探讨大英帝国冒险精神的形成机制以及它是如何通过小说文本而得以张扬,并以有形或无形的形式渗透到殖民地文化思想之中的。  关键词:海洋小说 冒险精神 偶像崇拜 武力崇拜  英国在15
期刊
摘要:劳伦斯-布伊尔( Lawrence Buell)是目前世界生态文学批评领域的代表学者,他的生态批评理论与实践赢得了国际学界相关领域的普遍认同与积极回应。值得注意的是,布伊尔凭借生态视域对于诸种文学经典的解读,呈现出针对诸种文学文本、文学现象独特且深入的生态考察视域与批评范式,进而展现出多重阐释空间。  关键词:劳伦斯·布伊尔 生态视角 经典重释  目前,文学批评中的环境转向渐成学术热点。实际
期刊
摘要:在《贝多芬颂》中,曼德尔施塔姆以其深刻的领悟,把贝多芬作为受疾病困扰的凡人和有惊人创造力的乐神两个面相展露无遗。这种表现有两个层面:一是个体摆脱现实环境的束缚,展露其内在的坚韧力量;一是刻画凡人贝多芬背后的酒神形象。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曼德尔施塔姆创作此诗的意图所在。  关键词:曼德尔施塔姆 贝多芬 尼采 酒神 音乐  曼德尔施塔姆是一位音乐迷。伊·奥多耶夫采娃在回忆录中写她和曼德尔施塔姆等友
期刊
摘要:《一句顶一万旬》是刘震云的代表作,书写了另类乡土的史诗。然而书写过程中,作者又用他的叙述机智制造了层层话语迷雾,丰富了文本意蕴的同时叉让坚守清醒意识的读者质疑小说将“说话”作为人存在终极意义的合法性,以及对小说中人物由“说不着”滋生的孤独感而进行探讨和质疑。  关键词:《一句顶一万句》 话语迷雾 另类乡土 质疑  一、平民意识·贱民史诗  《一句顶一万句》作为刘震云新世纪以来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期刊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需经读者反复揣摩、玩味之后才得以窥其背面的深意。《橘子》全文两干余字,讲述了一个送行的故事,芥川用克制与冷峻之笔,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质朴的充满“不自私的爱”的温馨画面。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橘子》 小说的背面  近现代日本文学史中,芥川龙之介( 1892-1927)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他的生命是短暂的,1927年7月24日,三十五岁的芥川不堪身体健康与
期刊
摘要: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呕心沥血之作,小说内容丰富,为读者呈现了多重层次、互相交融的封建社会大家庭,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叙述了钟鸣鼎食的贾府及四大家族由昌盛到颓败的故事。在《红楼梦》中,作者塑造了很多具有高洁品质的女性形象,以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封建时代的女性精神,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探讨《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希望可以对研究《红楼梦》有积极作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女红与中国女性日常生活及私人情感紧密相关。民国作家凌叔华创作于1925年的短篇小说《绣枕》以女红品“绣枕”为线索,揭示了五四运动后处于新旧文化交替中旧式贵族女子的矛盾处境。“绣枕”在此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物品,更是深具文化意义的意象,是它的制作者乃至整个女性群体的生命价值写照。本文从目的、作用以及制作过程等角度细致论述并分析了“绣枕”的多重含义,在探讨女红活动与女性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