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育人》(上旬刊,2005.7)上刊发了向清德先生的《谁出的骚题》一文(以下简称向文),他以“随笔”的方式表达了对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题的看法,认为该作文题是一道“骚题”。他说:“骚者,臊也。臊,就是像尿或狐狸一样的臭味。”①对向文表达上的“随意性”我并不想说什么,倒是它所流露出来的对语文课程改革的隔膜、抵触引起了我的震惊和思考。
为了言说的方便,我们先把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题引述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如果稍微了解一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会知道这道作文题完全在“意料之中”。200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高中语文要开设文化论著研读选修课,“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②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论著”,引导学生“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考查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是否正确,注意评价他们提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深度……”
特别是,新课标在选修课课程举例就以《人间词话》为例来说明选读的要求,认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重要的近代文艺美学论著,也是古代诗词曲鉴赏的典范之作。通读全书,了解基本内容,初步领悟王国维词学、美学理论的民族特色,以及它所接受的外来影响。阅读《人间词话》,宜侧重从作品鉴赏的角度领会其基本理论观点,对书中涉及的古代诗词曲作品有所接触和感知。并用来帮助对王氏理论观点的了解。根据自己对书中所涉及作品的熟悉程度,自主选择精读若干则词话,或围绕几个专题,有重点地加以研读,运用某一理论观点(如“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以及情与景、隔与不隔、自然与雕琢、雅与俗、入与出),帮助欣赏诗词曲作品,提高运用理论观点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这里就举出了“入与出”作为研读的重点。
至此已经非常明白了,今年湖北的高考题绝非是“非难即谬,非大即旧”,③而是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精神,甚至它“浅显”“具体”到了题目就是新课标中的例子。而且我还认为,该题不仅不骚不臭,而是很香!因为除了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还揭示了语文固有的文化本质,指示出语文教育的宽阔大道。高考这根指挥棒终于可以正确地发挥它的引导作用了。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要“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要“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④
文化是人类精神上的空气,人是通过文化跟生存的这个世界建立起深刻而广泛的联系的,一个人的力量来自于他所掌握的文化的程度,而人们接受和承传文化则是从学习语文开始的。语文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主要是指通过与文化著作的对话来培养起学生的深厚、坚定的文化精神。当今世界的语文教育,不论中国还是外国,也不论是国家的课程标准还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正在积极组织实施。单就高考作文来说,其文化的厚重就已经成为了命题的滔滔滚滚之势。如2004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是:我省人文环境与经济发展。它就要求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能够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具有很强的文化综合实践性。再如2004年法国的高考试题:
文科类
①是否一切问题都应该依靠国家解决?
②心理无意识的概念是否矛盾?
③请解释莱布尼茨的一段关于错误、记忆、想像和批判精神的文章。
经济类
①人们是否需要被统治?
②是否任何事物都需要论证?
③请解释亚里士多德的一篇关于欲望与快乐的文章。
技术类
①艺术家的目的只是娱乐吗?
②我们是否有可能成为某种产品的奴隶?
③在霍布斯的一篇文章中,论述某些人在应用推理能力时存在无知和无能的现象,尤其是在行为规则方面。请分析这篇文章的论点和推理过程。
这样的作文题是不是很难?但它恰恰是高中语文教育所应该达到的高度。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曲折前行。单说高考作文命题,其缺陷就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命题局限于狭隘的伦理的小圈子,而这种伦理又是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二是命题对流行话语的盲目趋同,与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的精神大相悖离。相当多的作文题表现出来的是急功近利的轻浮和浅薄,缺乏文化的厚度。其后果,轻一点说是造成了语言的失重及机械、僵化的话语模式的流行,重一点说是诱导了情境化人格的形成及对积极的文化精神的背弃。这种教育的负面影响已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显露出来。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正是要扭转语文教育的偏向,开辟语文教育的正确道路,使得我们培养的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然而,新课标的实施却极其艰难,难在要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在要设计出科学的课程,难在要拥有一大批具有先进性的教师。而拥有一大批具有先进性的教师尤其为难。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确实有一些富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的教师不断探索,与时俱进,能够正确理解并努力实施新课标。但是,这在教师总数中毕竟只占极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教师对新课标还相当茫然、隔膜,甚至抵触。向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意识并非绝无仅有,而是具有很大程度的代表性。由于知识的浅陋,由于信息的闭塞,由于大的教育环境的逼迫,不少教师已经形成了僵化、冷漠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态度。他们习惯于权威式的解说,他们习惯于单一、机械的训练,他们习惯于上下传达式的简单的精神活动,他们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引导学生们去探索去发现。更糟糕的是,有的仅仅因为自己不理解、自己读不懂写不好就加以排斥,视新课标为“死灰”复燃,甚至“骂骂咧咧,脸上的表情既愤恨又悲哀”。⑤
这种现实确实令人担忧: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能够保证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吗?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6月15日在“2005年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国家级研修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对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广大教师树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改变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可以说,没有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全面理解和全力支持,新课程的实验推广是难以进行下去的。”⑥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这次课程改革的成败。
因此,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投入,做到认真、到位、富有成效。这远不是发几个文件、开几个会议就能做好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自我提高,因为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够真正理解和落实新课标。“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⑦做到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具有反思的教学精神和开放的学习心态,万万不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即使于其自身,如果跟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距甚远,真的会落入“惭愧惭愧!”⑧的境地,到那时,“苦笑”恐怕是于事无补的。
无论为文、做人还是干事业,都要能入能出。入,才能体验,才有执著,才会成功;出,才能观照,才会顿悟,才有慧心。入是条件和基础,没有入的出只能是庸俗和浅陋;出是入的进取和升华,没有出的入极容易陷入固执和冥顽。人要不断地入和出,循环往复的入和出就构成了人生进取、事业有成的真实过程。
为了言说的方便,我们先把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题引述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如果稍微了解一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会知道这道作文题完全在“意料之中”。200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高中语文要开设文化论著研读选修课,“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②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论著”,引导学生“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考查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是否正确,注意评价他们提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深度……”
特别是,新课标在选修课课程举例就以《人间词话》为例来说明选读的要求,认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重要的近代文艺美学论著,也是古代诗词曲鉴赏的典范之作。通读全书,了解基本内容,初步领悟王国维词学、美学理论的民族特色,以及它所接受的外来影响。阅读《人间词话》,宜侧重从作品鉴赏的角度领会其基本理论观点,对书中涉及的古代诗词曲作品有所接触和感知。并用来帮助对王氏理论观点的了解。根据自己对书中所涉及作品的熟悉程度,自主选择精读若干则词话,或围绕几个专题,有重点地加以研读,运用某一理论观点(如“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以及情与景、隔与不隔、自然与雕琢、雅与俗、入与出),帮助欣赏诗词曲作品,提高运用理论观点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这里就举出了“入与出”作为研读的重点。
至此已经非常明白了,今年湖北的高考题绝非是“非难即谬,非大即旧”,③而是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精神,甚至它“浅显”“具体”到了题目就是新课标中的例子。而且我还认为,该题不仅不骚不臭,而是很香!因为除了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还揭示了语文固有的文化本质,指示出语文教育的宽阔大道。高考这根指挥棒终于可以正确地发挥它的引导作用了。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要“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要“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④
文化是人类精神上的空气,人是通过文化跟生存的这个世界建立起深刻而广泛的联系的,一个人的力量来自于他所掌握的文化的程度,而人们接受和承传文化则是从学习语文开始的。语文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主要是指通过与文化著作的对话来培养起学生的深厚、坚定的文化精神。当今世界的语文教育,不论中国还是外国,也不论是国家的课程标准还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正在积极组织实施。单就高考作文来说,其文化的厚重就已经成为了命题的滔滔滚滚之势。如2004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是:我省人文环境与经济发展。它就要求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能够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具有很强的文化综合实践性。再如2004年法国的高考试题:
文科类
①是否一切问题都应该依靠国家解决?
②心理无意识的概念是否矛盾?
③请解释莱布尼茨的一段关于错误、记忆、想像和批判精神的文章。
经济类
①人们是否需要被统治?
②是否任何事物都需要论证?
③请解释亚里士多德的一篇关于欲望与快乐的文章。
技术类
①艺术家的目的只是娱乐吗?
②我们是否有可能成为某种产品的奴隶?
③在霍布斯的一篇文章中,论述某些人在应用推理能力时存在无知和无能的现象,尤其是在行为规则方面。请分析这篇文章的论点和推理过程。
这样的作文题是不是很难?但它恰恰是高中语文教育所应该达到的高度。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曲折前行。单说高考作文命题,其缺陷就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命题局限于狭隘的伦理的小圈子,而这种伦理又是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二是命题对流行话语的盲目趋同,与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的精神大相悖离。相当多的作文题表现出来的是急功近利的轻浮和浅薄,缺乏文化的厚度。其后果,轻一点说是造成了语言的失重及机械、僵化的话语模式的流行,重一点说是诱导了情境化人格的形成及对积极的文化精神的背弃。这种教育的负面影响已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显露出来。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正是要扭转语文教育的偏向,开辟语文教育的正确道路,使得我们培养的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然而,新课标的实施却极其艰难,难在要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在要设计出科学的课程,难在要拥有一大批具有先进性的教师。而拥有一大批具有先进性的教师尤其为难。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确实有一些富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的教师不断探索,与时俱进,能够正确理解并努力实施新课标。但是,这在教师总数中毕竟只占极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教师对新课标还相当茫然、隔膜,甚至抵触。向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意识并非绝无仅有,而是具有很大程度的代表性。由于知识的浅陋,由于信息的闭塞,由于大的教育环境的逼迫,不少教师已经形成了僵化、冷漠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态度。他们习惯于权威式的解说,他们习惯于单一、机械的训练,他们习惯于上下传达式的简单的精神活动,他们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引导学生们去探索去发现。更糟糕的是,有的仅仅因为自己不理解、自己读不懂写不好就加以排斥,视新课标为“死灰”复燃,甚至“骂骂咧咧,脸上的表情既愤恨又悲哀”。⑤
这种现实确实令人担忧: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能够保证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吗?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6月15日在“2005年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国家级研修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对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广大教师树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改变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可以说,没有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全面理解和全力支持,新课程的实验推广是难以进行下去的。”⑥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这次课程改革的成败。
因此,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投入,做到认真、到位、富有成效。这远不是发几个文件、开几个会议就能做好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自我提高,因为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够真正理解和落实新课标。“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⑦做到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具有反思的教学精神和开放的学习心态,万万不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即使于其自身,如果跟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距甚远,真的会落入“惭愧惭愧!”⑧的境地,到那时,“苦笑”恐怕是于事无补的。
无论为文、做人还是干事业,都要能入能出。入,才能体验,才有执著,才会成功;出,才能观照,才会顿悟,才有慧心。入是条件和基础,没有入的出只能是庸俗和浅陋;出是入的进取和升华,没有出的入极容易陷入固执和冥顽。人要不断地入和出,循环往复的入和出就构成了人生进取、事业有成的真实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