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协同理论的研究现状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教授创立的。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协同理论主要运用于企业管理、交通运输工程、教育教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土木建筑工程、图书馆等学科领域。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高校协同创新及产学研协同发展、师资培养与研究生培养、协同教育(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学科教学、高校管理、数字化校园构建等方面。国内相对较早的研究是王雨田在1986年出版的著作《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书中第十五章介绍了协同学理论。在这之后对协同理论的研究相当广泛,主要是对协同理论进行概述,此外是协同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如李运林等人介绍了“管、产、学、研”协同操作的教育信息化九大联合行动计划,并總结出协同的功能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成果;何剑彤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罗娟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策略培训进行了研究;Herbsleb等人研究了协同理论在软件工程中的运用;等等。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的研究现状
我们通过知网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对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认为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发展创造。比如陶侃通过对游戏MOD的分析并将游戏MOD与Web Quest学习进行比较,发现基于资源的网络协作学习与团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再创造;郝中超基于移动网络的交互工具,创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资源的有效共享。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利于共同体的长久发展,比如司国东等人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改善网络学习资源设计中的交互性,降低学习者认知负荷,构建了网络学习资源多层次模型。
也有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进行了论述,如马文虎从网络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关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资源自组织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应用,但忽视了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设计网络教学资源,资源的设计不仅要利于教,还要利于学;张迪从知识共享的角度论述了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并构建了知识共享的模型,知识共享也是实现共同体学习资源的共享,共同体成员之间通过知识共享促进自身的学习,促进共同体学习资源的发展;叶文以扩展性元记忆目录为核心,建立了基于交互记忆理论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并对知识共享模型各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网络学习共同体如何利用学习资源创造效益,BOH等人研究了地理分散的组织知识整合的问题,通过对American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IR)中5年间运行的493个项目的调查,发现网络虚拟团队的组织形式,能够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包括数据库、信息和知识,使得其净收益大于合作成本,创造效益。同时他还研究了知识存储库和在线讨论论坛两种信息通信技术是如何支持Virtual Cops社区知识共享的,并且针对两种信息通信工具的预期价值,理论性地探讨了在知识来源方面影响两种信息通信工具的各种因素。也有学者Rafaeli等人研究通过电子邮件实现信息共享的方式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协同理论视角下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的研究现状
我们通过国内外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充分研究,发现运用协同理论指导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模型的构建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国内外对协同理论视角下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模型的研究却并不充分。通过知网进行搜索,发现相关文献很少且研究内容并不全面,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资源的基础上个体与共同体的协同发展。金菲飞和席亚卿等人研究了学习共同体成员与共同体协同发展的研究,前者研究学习共同体校本教研模式中的协同过程,该模式注重个体知识、技能的表达,经验、资源的共享,促进了个体与群体的协同发展;后者基于群体动力机制构建了校际网络学习共同体支撑平台的理论模型,使得跨院校的研究上,教师、专家之间的交流协作成为可能。
2.学习资源与所处环境的协同作用下共同体的发展。蒋艳红等利用协同理论的理念与方法对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设计,主要体现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协同效应的产生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形成自组织,冯坤山等人进一步研究了协同理论指导下学习资源与环境的协同作用,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四面体学习模型。
3.支持网络学习的技术上的协同。吴飞等人与姜振凤从不同方面研究了网络学习环境下,用于支持学习的技术上的协同。前者基于自组织的个性化智能推荐和匹配技术以及协同技术的研究,解决网络教育平台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后者利用协同工作技术(CSCW)与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DVR),构建一种分布式协同虚拟学习环境,增强了虚拟学习环境的智能性和协同性。
4.资源关系与人际关系构建的协同。方海光等人进行了网络环境下信息源关系构建和人际关系构建的协同开展及相应的规则和策略研究,打破了网络学习过程中人际关系和信息源关系独立构建的局限。张和平通过对哈佛大学学习与教学倡议项目的简单介绍,结合我国大学相关发展现状,通过建立学习与实践共同体,促进了资源支持下“教与学”的协同创新。可以发现,相关研究内容大多是把学习资源系统作为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进行协同,而本文是把学习资源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其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同。
总之,虽然国内外对其有一定的研究,但大部分相关文献只是或多或少涉及协同理论、网络学习共同体及其学习资源,内容并不全面。当然也有相对全面的文献,比如和学仁等人利用自组织原理分析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并对其技术的自组织、隐性知识的自组织以及人际关系自组织三种实现机制进行了论述,说明了自组织原理对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适切性,但只针对网络学习共同体中隐性知识这一学习资源进行了论述。魏占兴通过分析SNS网络学习交互系统,构建基于群体与群体之间信息流动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基本模型。该模型虽然介绍了各种学习资源充当模型基础,但是并没有具体分析学习资源如何支持共同体中各群体之间的协同,不过仍为研发基于SNS的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互动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了经验借鉴。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教授创立的。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协同理论主要运用于企业管理、交通运输工程、教育教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土木建筑工程、图书馆等学科领域。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高校协同创新及产学研协同发展、师资培养与研究生培养、协同教育(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学科教学、高校管理、数字化校园构建等方面。国内相对较早的研究是王雨田在1986年出版的著作《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书中第十五章介绍了协同学理论。在这之后对协同理论的研究相当广泛,主要是对协同理论进行概述,此外是协同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如李运林等人介绍了“管、产、学、研”协同操作的教育信息化九大联合行动计划,并總结出协同的功能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成果;何剑彤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罗娟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策略培训进行了研究;Herbsleb等人研究了协同理论在软件工程中的运用;等等。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的研究现状
我们通过知网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对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认为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发展创造。比如陶侃通过对游戏MOD的分析并将游戏MOD与Web Quest学习进行比较,发现基于资源的网络协作学习与团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再创造;郝中超基于移动网络的交互工具,创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资源的有效共享。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利于共同体的长久发展,比如司国东等人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改善网络学习资源设计中的交互性,降低学习者认知负荷,构建了网络学习资源多层次模型。
也有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进行了论述,如马文虎从网络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关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资源自组织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应用,但忽视了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设计网络教学资源,资源的设计不仅要利于教,还要利于学;张迪从知识共享的角度论述了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并构建了知识共享的模型,知识共享也是实现共同体学习资源的共享,共同体成员之间通过知识共享促进自身的学习,促进共同体学习资源的发展;叶文以扩展性元记忆目录为核心,建立了基于交互记忆理论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并对知识共享模型各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网络学习共同体如何利用学习资源创造效益,BOH等人研究了地理分散的组织知识整合的问题,通过对American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IR)中5年间运行的493个项目的调查,发现网络虚拟团队的组织形式,能够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包括数据库、信息和知识,使得其净收益大于合作成本,创造效益。同时他还研究了知识存储库和在线讨论论坛两种信息通信技术是如何支持Virtual Cops社区知识共享的,并且针对两种信息通信工具的预期价值,理论性地探讨了在知识来源方面影响两种信息通信工具的各种因素。也有学者Rafaeli等人研究通过电子邮件实现信息共享的方式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协同理论视角下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的研究现状
我们通过国内外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充分研究,发现运用协同理论指导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模型的构建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国内外对协同理论视角下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模型的研究却并不充分。通过知网进行搜索,发现相关文献很少且研究内容并不全面,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资源的基础上个体与共同体的协同发展。金菲飞和席亚卿等人研究了学习共同体成员与共同体协同发展的研究,前者研究学习共同体校本教研模式中的协同过程,该模式注重个体知识、技能的表达,经验、资源的共享,促进了个体与群体的协同发展;后者基于群体动力机制构建了校际网络学习共同体支撑平台的理论模型,使得跨院校的研究上,教师、专家之间的交流协作成为可能。
2.学习资源与所处环境的协同作用下共同体的发展。蒋艳红等利用协同理论的理念与方法对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设计,主要体现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协同效应的产生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形成自组织,冯坤山等人进一步研究了协同理论指导下学习资源与环境的协同作用,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四面体学习模型。
3.支持网络学习的技术上的协同。吴飞等人与姜振凤从不同方面研究了网络学习环境下,用于支持学习的技术上的协同。前者基于自组织的个性化智能推荐和匹配技术以及协同技术的研究,解决网络教育平台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后者利用协同工作技术(CSCW)与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DVR),构建一种分布式协同虚拟学习环境,增强了虚拟学习环境的智能性和协同性。
4.资源关系与人际关系构建的协同。方海光等人进行了网络环境下信息源关系构建和人际关系构建的协同开展及相应的规则和策略研究,打破了网络学习过程中人际关系和信息源关系独立构建的局限。张和平通过对哈佛大学学习与教学倡议项目的简单介绍,结合我国大学相关发展现状,通过建立学习与实践共同体,促进了资源支持下“教与学”的协同创新。可以发现,相关研究内容大多是把学习资源系统作为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进行协同,而本文是把学习资源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其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同。
总之,虽然国内外对其有一定的研究,但大部分相关文献只是或多或少涉及协同理论、网络学习共同体及其学习资源,内容并不全面。当然也有相对全面的文献,比如和学仁等人利用自组织原理分析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并对其技术的自组织、隐性知识的自组织以及人际关系自组织三种实现机制进行了论述,说明了自组织原理对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适切性,但只针对网络学习共同体中隐性知识这一学习资源进行了论述。魏占兴通过分析SNS网络学习交互系统,构建基于群体与群体之间信息流动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基本模型。该模型虽然介绍了各种学习资源充当模型基础,但是并没有具体分析学习资源如何支持共同体中各群体之间的协同,不过仍为研发基于SNS的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互动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了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