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质量视角下高等农业院校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2676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人才培养质量为视角,剖析了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天津农学院为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课程考试形式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农业院校;考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33-02
  考试是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一把标尺。高等农业院校根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教学大纲具体要求,通过考试对学生所学课程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进行综合考量,是检验教与学的一项重要手段。然而,因受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目前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考试模式中还存在一些与素质教育要求相悖的弊端,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高等农业院校考试模式存在的不足
  1.考试功能单一化。受传统考试观念影响,目前多数高校对考试功能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过去的应试教育主要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其他功能没有得到体现,考试更多地披上了功利的外衣,形成了教与学、学与用脱钩的现象。其次,过分强调考试分数,考分只是学生成绩的一项评价标准,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2.考试命题不合理。高校考试试题往往由任课教师命题,而任课教师对考试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缺乏对教学大纲的深入理解以及对知识体系的全面考虑,所考题目范围仅仅局限于所讲授的内容,课堂笔记、考试内容不能实时更新,教材化现象严重,重复率高,试题质量逐年下降。并且受学生要求,大部分教师在考前还要给学生划定复习范围,更加重了学生的懒散习惯,这样的考试养成了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态度。这种考试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努力程度与掌握知识的情况,也无法对教学的薄弱环节进行反馈,助长了不良学风。
  3.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时间安排不合理。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考试形式比较单一,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考试多,非笔试考试少;理论知识考试多,操作性考试少;记忆性知识考试多,能力考试少;总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考试形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程考试中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很容易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发生,无法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科学地、合理地考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
  4.考试成绩评定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对平时成绩的评定缺少科学合理的依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设置和做法值得商榷。当前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和考核指标尚缺少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5.考试难度设定不科学。考试题目或者试卷不能简单地设置,要结合课程所学和实践需要确定,脱离了实际的考试,不仅起不到巩固学习效果的作用,反而使考试变得可有可无。考试难度系数设置,要兼顾相关学科,紧密结合实际需要,同时,要注意多层次的设计,深浅结合,简繁有度,既要有侧重,但又要突出重点,不能一味简单或者一味地难。
  二、考试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天津农学院作为我市唯一一所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建设现代化都市型高技术农业的重任,需要培养大量的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硬件设施、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本研究以天津农学院作为调查地点,根据开课情况,从不同专业大学生对不同课程考试形式的表态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针对农科类、理工科类、文经管类等不同学科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1000份,共收回986份,有效问卷980份,其中农学类学生占40%,理工类学生占35%,文经管类学生占25%,问卷样本符合天津农学院学生的分布结构。
  1.农学类学生对不同课程考试形式的表态。农学类学生中,对于政史类、计算机类等课程,80%~90%的人赞成非闭卷考试;其中,课程设计这种考试模式在计算机类课程里很受欢迎,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类等课程,有52%的人赞成闭卷考试;相比较而言,对于农学类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的考试模式就比较多元化,各种考试模式都有不少人支持。
  2.理工类学生对不同课程考试形式的表态。对于理工类学生,他们对政史类、计算机类等课程,80%~90%的人赞成非闭卷考试;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类等课程,赞成闭卷考试的比例为64%;对于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大部分人赞成开卷考试或写论文这两种考试模式。
  3.文经管类学生对不同课程考试形式的表态。对于文经管类学生,他们对政史类、计算机类等课程,98%以上的人赞成非闭卷考试;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类等课程,赞成闭卷考试的比例为72%;对于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的考试模式比较多元化,各种考试模式都有不少人支持,其中写论文这种考试模式在文经管类学生的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程考试中很受欢迎。
  综上分析,农学类、理工类、文经管类的学生对于政史类、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大部分人赞成非闭卷考试;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类公共基础课,大部分人赞成闭卷考试;对于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的考试模式就比较多元化,各种考试模式都有不少人支持。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各门课程的实际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考试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上,引导学生在掌握课程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高等农业院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建议
  1.改革课程考试制度。高等农业院校的课程考试要充分体现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和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要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深化课程考试内容,改革课程考试制度及课程考试方法,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实现考试的反馈功能,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2.把好命题质量关,丰富考试内容。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命题审核小组,成员由主管教学的领导、系主任和具备课程专业知识的专家组成。命题完成后,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交给审核小组进行审核,推行考教分离。改革考试范围,由记忆性考试向综合运用性考试方面转变;改革考试题型,减少记忆性考题,增加思考题、分析题以及应用题,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材施教,建立多元化考试形式。教育教学不能搞“一窝蜂”、“一刀切”,要综合学科、课程特性,生源质量等方面因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应将传统、现代、平面、立体等各种手段有机整合,统筹实施。笔者认为,考试形式的确定应充分征求学生提出的建议,尊重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在英语考试中适当增加听、说、写等能力的比例;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应注重平时过程的考核,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在学期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对于政史类和计算机类等公共基础课,在考试中可采取非闭卷的考试形式;对于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在考试中可采取多元化的考试模式,不能只拘泥于闭卷或者开卷这两种考试形式。
  4.改革成绩评定方法,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成绩评定方法。成绩的评定主要包括平时成绩、课程测验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包含作业、课堂表现、出勤率等,应该占总评成绩的20%~30%,课程测验成绩包含小论文、单元测试及期中测验等,应该占总评成绩的30%~40%,期末考试成绩应该占总评成绩的40%~50%。另外,任课教师也可根据所授课程的性质、特点、授课班级大小以及授课对象等不同情况,选择适合该课程的成绩比例来给定学生成绩,还可以采取非闭卷考试形式,在非闭卷考试中,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以便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对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个性问题给予个别辅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过程中来。
  5.科学合理设定考试难度。笔者认为100分钟的考试多数学生应该在70~80分钟答完比较合适。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课程考试,其试题难度系数的判定可以采取如下方法:①学生通过正常的学习时间来学习和准备该课程考试,考出来的难度系数是试题正常的难度系数。②学生通过稍多于或稍少于正常的学习时间来学习和准备该课程考试,考出来的难度系数会有些误差,但误差不大,可以接受。③学生用远远多于或远远少于正常的学习时间来学习和准备该课程考试,考出来的难度系数误差会很大,被称为试题的严重非正常难度系数。
  四、结语
  每个高校追求的发展目标是以质量提升谋求内涵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课程考试应发挥“指挥棒”作用,从根本上影响教育改革、教学方法的选择。本文以人才培养质量为视角,探讨高等农业院校课程考试的改革思路,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以质量提升谋求内涵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加快建设高水平的高等理科教育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4-7.
  [2]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3]沙莉.高校考试模式多元化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1-23.
  [4]刘景军,宋志章.基于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高校考试模式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216-217.
  [5]刘理,余三定.论“协同共治”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99-102.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同时,课程思政也在近几年成为各大高校对专业课课程建设的要求。在专业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的基础上,如何将课程思政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学习体系,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为例,初步探索和实践了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载体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和评价的方法,为推动其他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该文以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政治站位、增长政治本领、锤炼政治品格,切实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做细做实。  [关键词]教育强国;立德树人;教育引导  [基金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工科理
[摘 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发挥多学科优势,拓展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西藏农牧学院林学专业为例,对林学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林学  [基金项目]2016年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林学卓越农
摘要:形態的抽象要素在平面和立体中存在一定差异性,但都遵循一样的形式美法则,课题通过具有普遍审美认知的经典现代抽象绘画,进行平面—立体—平面的空间转换训练,展开对抽象形态要素、构成法则、形式美法则的深入练习和认知,也希望能够通过对现代抽象绘画的演变和重新构成,体味现代艺术对当代设计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形态要素;空间转换;正负空间;审美感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本文以汉口学院《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慕课为例,围绕中国民族音乐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探讨慕课翻转模式的音乐教学对高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解构与重构,以期为高校音乐慕课 翻转课堂模式的良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慕课;翻转课堂;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166-03  随着音乐教学的不断改
摘要:历史学人才培养方案适宜与否关系着历史学人才培养的优劣,展开对培养方案的调研与探究极有必要。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使用者调研,与他校人才培养方案对比,拟订完善的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的历史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历史学;人才培养方案;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141-02  为加强历史学本科专业建设,培养优质、综合型人才,急需对
摘要:从职业胜任力的角度,选择中国科技大学、东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典型案例,对其物流工程硕士职业资格认证实施过程进行研究,发现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提高职业胜任力为目标,职业资格认证对其职业胜任力进行考核,从而实现了工程硕士的培养和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  关键词:职业胜任力;物流工程;职业资格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3-
[摘 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迅速扩张,社区数量持续增加,同时也伴随着社区居住空间分异。福利房社区作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有产物,造就了我国社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特殊性。该文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研究,以独具特色的组群式城市——淄博市为例,研究福利房社区居住空间分异,为居住空间分异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社区;居住空间分异;福利房;淄博市  [作者简介] 孙晓睿
[摘 要] 为使学生能更形象、直观、深刻地理解工科专业中的某些知识点,提出利用将学生初次接触的新概念与其已储备知识相联系,特以光纤光学中“光线轨迹方程”为例进行说明。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将光线轨迹方程与学生已经熟知的引力方程进行类比,其中,阶跃折射率分布光纤与零重力场相似;渐变折射率分布光纤与地球重力场相似;光线轨迹与质点具有在相应的场下相似的运动状态及性质。从而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光线在光纤乃至其他类
摘要:在北京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农民工、商贩等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他们大部分人生活无保障,社会保险问题尤为突出,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的进步。本文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参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其参保率低的原因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