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长江沿岸多地曝出“工业垃圾跨省倾倒长江”事件,牵出多条由东部地区至安徽的沿江非法转移危险废物等工业垃圾的“产业链”,仅最近4个月,公安机关查证非法倾倒安徽省内长江水域和查扣的工业垃圾就达上万吨。这上万吨工业垃圾去哪了?母亲河为何屡屡受伤?我们该如何保护母亲河?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前往沿江各地进行了追踪调查。
“工业垃圾跨省倾倒长江”事件一经曝光,引发网民强烈愤慨,呼吁严厉打击、绝不姑息。“过分了!真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有网民说。那么,万吨工业垃圾去哪了?
本刊记者近日探访了多个工业垃圾源头企业、码头、倾倒点。2月5日上午,本刊记者来到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上江村的一处江滩。颠簸驶过两三公里碎砖和石子临时铺成的小路,再踩着一路泥巴走上几百米后,本刊记者抵达了被倾倒2400余吨工业垃圾的上江村江滩。与一个多月前鲜有人至的场面不同,倾倒点竖着一个写有“严厉打击非法倾倒行为”的黄色警告牌,每隔三五米便插有一支标记检测取样点的小红旗,现场留有大小不一的检测取样坑、塑胶手套等检测用品和深深浅浅的脚印。
在义安区另一个长江堤坝内倾倒点,不法分子倾倒了62.88吨危险废物,即“10·12”重大污染环境案。本刊记者看到,经过江水浸泡,一些红色的危险废物已与江沙混合附着于堤坝土壤表层,另有大部分危险废物被集中在堤坝边一个新挖不久的条形坑里,覆盖着蓝色雨布以防扬尘等二次污染。
“到1月31日,这两个倾倒点的检测取样工作已经完成,检测结果需要等待大约一个月。”铜陵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向本刊记者表示,委托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编制的清运方案也于2月5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铜陵市将依方案清运处置这两个倾倒点的工业垃圾,并进行生态环境损害评估。
2017年汛期过后,长江航运公安局芜湖分局通过侦办“10·12”重大污染环境案,牵出多条由浙江、江苏向安徽境内非法转移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的案件线索。期间,该局查扣8艘非法转移疑似固体废物等的船舶,共计装载固体废物近7000吨。目前,这些船舶已被押回浙江、江苏原装载码头。
“环保部南京环科所派人专程来我厅对接检测鉴定方案。”安徽省环保厅副厅长殷福才表示,并派出技术人员登船对船载固体废物进行取样,目前已全部完成采样工作,检测分析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之中。
上万吨工业垃圾跨省倾倒事件还未告一段落,有的地方又发现新的倾倒点,包括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芜湖长江大桥开发区等地。“连续几天夜里有车辆开过,公路上洒漏不少污泥,刺鼻氣味很大。”2017年11月底,繁昌县环保局接到群众举报——有车辆从长江沿岸的荻港镇荻浦码头向顺风山倾倒污泥。
本刊记者来到现场看到,这处倾倒点是一座废弃的矿山,离荻浦码头五六公里,周边没有村民居住。污泥接收人承包了顺风山铁矿区域一片土地复垦经营,于2017年11月分两次共计接收了1660吨污泥倾倒在附近,以备作肥料改善土壤。繁昌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污泥经检测显示,属于一般固体废物,按规定也不能用作肥料。目前,该局的主要工作是锁定江浙一带的源头责任人。
为什么会发生工业垃圾的跨省倾倒,形成这样的黑色“利益链”“产业链”?殷福才分析认为,非法企业想要降低处置成本,处理一吨危险废物大概需要6000元到8000元,如果非法倾倒、转移,一吨只需要几百块钱。
“蒙混过关”也是此类现象屡禁不绝的一大原因。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船舶利用长江航道,分别从江苏、浙江等地装载大量危险废物与一般固废的混合物,以安徽省部分地方制造砖瓦需要生产原料为名,非法转运至安徽省境内倾倒,形成了非法“产业链”。犯罪嫌疑人采取将危险废物与一般固废混合、再在表面覆盖黄土的做法,蒙混过关,逃避检查,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通过长江水道运输逃避很难监管,如果是从陆路,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监管。”安徽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案件涉及到多个省份,同时在一个省内还涉及公安、环保、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很容易蒙混过关,有人利用这些弱点转移有毒有害的固废。
“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一定要严打,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屡禁不绝的“工业垃圾跨省倾倒长江”事件激起网民热议。面对这一关系长江生态安全的新型污染现象,保护母亲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琪等人认为,危险废物产生的源头省份,要建立台账,一年产生了多少危险废物、处理了多少,还有哪些没处理掉,到哪里去了,都要一清二楚。如果源头上控制不好,光靠堵漏,难度是相当大的。
本刊记者走访东部沿海地区发现,垃圾跨省倾倒的背后,是当地落后的垃圾处置能力与发达的工业生产间的矛盾。东部一家印染企业负责人认为,有关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动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在环保早已禁止企业使用自行焚烧、填埋等手段处理垃圾的情况下,及时打开垃圾处置的正门,而不是让堆积的垃圾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网友呼吁,应加大惩处力度,瓦解这些“产业链”。网民“AA阿四”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对这些黑色“产业链”从上游源头一一查起,对产生工业垃圾的企业、不作为的监管部门、下游物流公司及其运输船,集体问责、查处,还大家碧水蓝天。
鉴于工业垃圾跨省转移涉及多省份、多部门,芜湖市环保干部建议,应树立沿江省份整治行动“一盘棋”思想,建立工业垃圾去向可追溯和常态化联合监管机制,从事前监管到事后查处都形成合力,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上万吨工业垃圾去哪了
“工业垃圾跨省倾倒长江”事件一经曝光,引发网民强烈愤慨,呼吁严厉打击、绝不姑息。“过分了!真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有网民说。那么,万吨工业垃圾去哪了?
本刊记者近日探访了多个工业垃圾源头企业、码头、倾倒点。2月5日上午,本刊记者来到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上江村的一处江滩。颠簸驶过两三公里碎砖和石子临时铺成的小路,再踩着一路泥巴走上几百米后,本刊记者抵达了被倾倒2400余吨工业垃圾的上江村江滩。与一个多月前鲜有人至的场面不同,倾倒点竖着一个写有“严厉打击非法倾倒行为”的黄色警告牌,每隔三五米便插有一支标记检测取样点的小红旗,现场留有大小不一的检测取样坑、塑胶手套等检测用品和深深浅浅的脚印。
在义安区另一个长江堤坝内倾倒点,不法分子倾倒了62.88吨危险废物,即“10·12”重大污染环境案。本刊记者看到,经过江水浸泡,一些红色的危险废物已与江沙混合附着于堤坝土壤表层,另有大部分危险废物被集中在堤坝边一个新挖不久的条形坑里,覆盖着蓝色雨布以防扬尘等二次污染。
“到1月31日,这两个倾倒点的检测取样工作已经完成,检测结果需要等待大约一个月。”铜陵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向本刊记者表示,委托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编制的清运方案也于2月5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铜陵市将依方案清运处置这两个倾倒点的工业垃圾,并进行生态环境损害评估。
2017年汛期过后,长江航运公安局芜湖分局通过侦办“10·12”重大污染环境案,牵出多条由浙江、江苏向安徽境内非法转移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的案件线索。期间,该局查扣8艘非法转移疑似固体废物等的船舶,共计装载固体废物近7000吨。目前,这些船舶已被押回浙江、江苏原装载码头。
“环保部南京环科所派人专程来我厅对接检测鉴定方案。”安徽省环保厅副厅长殷福才表示,并派出技术人员登船对船载固体废物进行取样,目前已全部完成采样工作,检测分析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之中。
母亲河为何屡屡受伤
上万吨工业垃圾跨省倾倒事件还未告一段落,有的地方又发现新的倾倒点,包括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芜湖长江大桥开发区等地。“连续几天夜里有车辆开过,公路上洒漏不少污泥,刺鼻氣味很大。”2017年11月底,繁昌县环保局接到群众举报——有车辆从长江沿岸的荻港镇荻浦码头向顺风山倾倒污泥。
本刊记者来到现场看到,这处倾倒点是一座废弃的矿山,离荻浦码头五六公里,周边没有村民居住。污泥接收人承包了顺风山铁矿区域一片土地复垦经营,于2017年11月分两次共计接收了1660吨污泥倾倒在附近,以备作肥料改善土壤。繁昌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污泥经检测显示,属于一般固体废物,按规定也不能用作肥料。目前,该局的主要工作是锁定江浙一带的源头责任人。
为什么会发生工业垃圾的跨省倾倒,形成这样的黑色“利益链”“产业链”?殷福才分析认为,非法企业想要降低处置成本,处理一吨危险废物大概需要6000元到8000元,如果非法倾倒、转移,一吨只需要几百块钱。
“蒙混过关”也是此类现象屡禁不绝的一大原因。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船舶利用长江航道,分别从江苏、浙江等地装载大量危险废物与一般固废的混合物,以安徽省部分地方制造砖瓦需要生产原料为名,非法转运至安徽省境内倾倒,形成了非法“产业链”。犯罪嫌疑人采取将危险废物与一般固废混合、再在表面覆盖黄土的做法,蒙混过关,逃避检查,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通过长江水道运输逃避很难监管,如果是从陆路,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监管。”安徽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案件涉及到多个省份,同时在一个省内还涉及公安、环保、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很容易蒙混过关,有人利用这些弱点转移有毒有害的固废。
该如何保护母亲河
“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一定要严打,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屡禁不绝的“工业垃圾跨省倾倒长江”事件激起网民热议。面对这一关系长江生态安全的新型污染现象,保护母亲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琪等人认为,危险废物产生的源头省份,要建立台账,一年产生了多少危险废物、处理了多少,还有哪些没处理掉,到哪里去了,都要一清二楚。如果源头上控制不好,光靠堵漏,难度是相当大的。
本刊记者走访东部沿海地区发现,垃圾跨省倾倒的背后,是当地落后的垃圾处置能力与发达的工业生产间的矛盾。东部一家印染企业负责人认为,有关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动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在环保早已禁止企业使用自行焚烧、填埋等手段处理垃圾的情况下,及时打开垃圾处置的正门,而不是让堆积的垃圾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网友呼吁,应加大惩处力度,瓦解这些“产业链”。网民“AA阿四”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对这些黑色“产业链”从上游源头一一查起,对产生工业垃圾的企业、不作为的监管部门、下游物流公司及其运输船,集体问责、查处,还大家碧水蓝天。
鉴于工业垃圾跨省转移涉及多省份、多部门,芜湖市环保干部建议,应树立沿江省份整治行动“一盘棋”思想,建立工业垃圾去向可追溯和常态化联合监管机制,从事前监管到事后查处都形成合力,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