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字太白,一生写诗近万首,流传下来的约1000首,但说到李白的书法,恐知者寥寥。那么,李白的书法有没有真迹传世于今呢?
日前,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上,一件名为《上阳台帖》的展品落款上,赫然出现“太白”二字。
《上阳台帖》是李白的真迹吗?一千多年来它经历了怎样的辗转?为何出现在张伯驹先生的诞辰纪念展上?
时间回到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寻访好友阳台观道长司马承祯。无奈“昔人已乘黄鹤去”,只留下一幅巨大的山水壁画矗立在友人面前。李白睹物思人,有感而发,遂泼墨而作《上阳台帖》。
全帖共5行25字,以行草书写:“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饮中八仙歌》中杜甫曾这样描述李白的不羁与豪迈:“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所谓字如其人,书法大师启功先生认为,《上阳台帖》用笔不循故常、天马行空,与李白的诗风相吻合。
《上阳台帖》正文有李白落款,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以及清乾隆皇帝等的题跋和观款。经启功先生多方考证,鉴定《上阳台帖》为李白真迹。
乾隆皇帝也在题跋中写道:“观其笔气豪逸,非他人所能赝托。”在乾隆皇帝看来,《上阳台帖》用笔气势豪迈飘逸,没有人能够伪造。
李白的书法造诣,更是得到古代诸多书法大家的推崇和赞叹。
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在他的《题李白诗草后》中说:“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被后人称为艺术天才、可惜错生帝王家的宋徽宗,看了《上阳台帖》后评价:“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意思是说,李白的书法造诣丝毫不输于其诗歌成就。
宋徽宗题跋中提到的这幅李白行书帖,叫做《乘兴帖》,可惜已经失传,今人无缘再见。《上阳台帖》作为李白唯一保存下来的书法墨迹,愈加弥足珍贵。
李白经历过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夜郎流放。晚年遇赦得还后,于病榻上赋《临终歌》,61岁与世长辞,一生波澜壮阔又崎岖坎坷。
李白诗稿真迹《上阳台帖》同样历经了传奇和曲折:王朝更迭,家国兴亡,辗转千年,保存至今。梳理《上阳台帖》的流传脉络,背后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据史书记载,宋宣和年间,《上阳台帖》被收入内府,宋徽宗亲自题跋和题签。在《上阳台帖》正文右上方,可以看到宋徽宗用其独创的瘦金体写的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与左侧李白的草书交相辉映、相映成趣。
北宋灭亡,《上阳台帖》传到南宋权臣贾似道手中,帖中“秋壑图书”即为贾似道所钤。贾似道的姐姐是宋理宗贵妃,贾似道虽不学无术,依然平步青云。
后元军入侵,贾似道抛弃其统领的十三万精兵,独自乘小船逃走,致使南宋军队大败,军士死伤不计其数。贾似道因此被贬官流放,押解途中遇刺身亡,包括《上阳台帖》在内的家产全部被没收。
到了元朝,魏国公张晏得到此贴。张晏是有名的收藏家,怀素《食鱼帖》、颜真卿《祭侄文稿》等传世名作皆为其收藏的作品。
张晏对李白书法不吝赞美之辞,《上阳台帖》后纸中有一段他的题跋:“谪仙书传世绝少……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明代皇帝不太重视书画收藏,但民间收藏之风鼎盛。《上阳台帖》等大批名家书画被收藏巨擘项元汴藏入赫赫有名的“天籁阁”。与项元汴同时代的人曾记载:“项氏所藏如顾恺之《女史箴图》等,不知其数,观者累月不能尽也。”
然而,在满清攻入江南后,天籁阁藏品被抢劫一空。据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记载:“乙酉岁,大兵至嘉禾,项氏累世之藏,尽为千夫长汪六水所掠,荡然无遗。”
有清三百年,《上阳台帖》先是被安岐所得,后进入乾隆内府,直到末代皇帝溥仪搬离紫禁城,偷偷将其变卖,《上阳台帖》再次流落民间。
乾隆皇帝酷爱写诗,据不完全统计,他留下的诗词作品有43000多首,数量堪比《全唐诗》。以诗人自诩的乾隆皇帝,对于“诗仙”李白的唯一真迹,自然是青睐有加,在《上阳台帖》引首亲笔题写“青莲逸翰”四个大字。
通常来说,古代书画作品每经历一次流转,收藏家都会钤上一枚或多枚收藏印。收藏印对书画鉴定有很多帮助,将收藏家的时代排列一下,便可弄清楚它的传世经过,即所谓“流传有绪”。
《上阳台帖》卷前后及隔水上就有很多鉴藏印,在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青莲逸翰”左侧有一枚“张伯驹珍藏印”。
“张伯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书画鉴藏家,也是近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名人之一。”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他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眼光如炬,极具魄力,购藏了大量珍贵文物。”
启功先生评价张伯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张伯驹为什么要收藏《上阳台帖》?故事要从1937年说起。
1937年春,被誉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在郭葆昌家中看到《上阳台帖》,以及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唐寅《孟蜀宫妓图》等一批極其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画。 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清宫内府大批国宝流散民间,甚至流落海外。张伯驹当即决定收藏这批国宝,双方商定20万大洋成交,先付定金6万大洋,余款一年内付清。
然而,数月后“七七事变”爆发,由于日本对北京实行金融封锁等原因,张伯驹无法支付余款,被迫将《中秋帖》《伯远帖》退回,仅留下《上阳台帖》和《孟蜀宫妓图》等。
6万大洋是什么概念呢?据记载,1930年北平工薪阶层家庭平均月收入是16块大洋,四合院瓦房每间均价130块大洋。6万大洋可以买下460间四合院瓦房。
《平复帖》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号称“中华第一帖”,原藏于恭王府。张伯驹数次求购,最终以4万大洋的价格买下。
消息传出后,有日本人愿意出价20万大洋向张伯驹购买,转手就能获利5倍,但张伯驹断然拒绝。张伯驹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张伯驹先生收藏,初时出于爱好,后则以保护祖国文物不外流为己任,甚至变卖家产,亦不改其志。他曾言:‘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体现出崇高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操。”单霁翔评价。
张伯驹女儿张传彩回忆,1941年春,张伯驹在上班途中遭人绑架,“绑匪的目的就是要敲诈他收藏的名家书画。父亲说,要我的命可以,但是我的书画不能动。”僵持近八个月后,张伯驹夫人潘素四处筹措,才将张伯驹赎出,所藏书画则一张未动。
“我的父亲视书画如生命,更甚于生命。”张传彩说。
据单霁翔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先生将《上阳台帖》赠与毛泽东主席,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办公室将其调拨故宫博物院。
1956年,张伯驹、潘素夫妇再次将西晋陆机《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道服赞》卷、黄庭坚《诸上座帖》等8件古代法书精品捐赠国家,国家文物局调拨故宫博物院。
据故宫博物院统计,故宫共计收藏有张伯驹先生《丛碧书画录》著录的古代书画22件,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单霁翔介绍,这些国宝最终能由故宫博物院收藏,为中华民族所共享,“张伯驹先生居功至伟”。
2018年是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故宫博物院与张伯驹潘素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共同举办张伯驹纪念展。
“我们至今怀念张伯驹先生,视其为楷模,不仅是对其在书画鉴藏方面成就的赞誉。他所代表的,是中国文人的博雅通脱,更是一种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使命感、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操。”单霁翔說。
日前,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上,一件名为《上阳台帖》的展品落款上,赫然出现“太白”二字。
《上阳台帖》是李白的真迹吗?一千多年来它经历了怎样的辗转?为何出现在张伯驹先生的诞辰纪念展上?
笔气豪逸,大类其诗
时间回到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寻访好友阳台观道长司马承祯。无奈“昔人已乘黄鹤去”,只留下一幅巨大的山水壁画矗立在友人面前。李白睹物思人,有感而发,遂泼墨而作《上阳台帖》。
全帖共5行25字,以行草书写:“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饮中八仙歌》中杜甫曾这样描述李白的不羁与豪迈:“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所谓字如其人,书法大师启功先生认为,《上阳台帖》用笔不循故常、天马行空,与李白的诗风相吻合。
《上阳台帖》正文有李白落款,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以及清乾隆皇帝等的题跋和观款。经启功先生多方考证,鉴定《上阳台帖》为李白真迹。
乾隆皇帝也在题跋中写道:“观其笔气豪逸,非他人所能赝托。”在乾隆皇帝看来,《上阳台帖》用笔气势豪迈飘逸,没有人能够伪造。
李白的书法造诣,更是得到古代诸多书法大家的推崇和赞叹。
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在他的《题李白诗草后》中说:“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被后人称为艺术天才、可惜错生帝王家的宋徽宗,看了《上阳台帖》后评价:“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意思是说,李白的书法造诣丝毫不输于其诗歌成就。
宋徽宗题跋中提到的这幅李白行书帖,叫做《乘兴帖》,可惜已经失传,今人无缘再见。《上阳台帖》作为李白唯一保存下来的书法墨迹,愈加弥足珍贵。
千年辗转,命运多舛
李白经历过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夜郎流放。晚年遇赦得还后,于病榻上赋《临终歌》,61岁与世长辞,一生波澜壮阔又崎岖坎坷。
李白诗稿真迹《上阳台帖》同样历经了传奇和曲折:王朝更迭,家国兴亡,辗转千年,保存至今。梳理《上阳台帖》的流传脉络,背后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据史书记载,宋宣和年间,《上阳台帖》被收入内府,宋徽宗亲自题跋和题签。在《上阳台帖》正文右上方,可以看到宋徽宗用其独创的瘦金体写的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与左侧李白的草书交相辉映、相映成趣。
北宋灭亡,《上阳台帖》传到南宋权臣贾似道手中,帖中“秋壑图书”即为贾似道所钤。贾似道的姐姐是宋理宗贵妃,贾似道虽不学无术,依然平步青云。
后元军入侵,贾似道抛弃其统领的十三万精兵,独自乘小船逃走,致使南宋军队大败,军士死伤不计其数。贾似道因此被贬官流放,押解途中遇刺身亡,包括《上阳台帖》在内的家产全部被没收。
到了元朝,魏国公张晏得到此贴。张晏是有名的收藏家,怀素《食鱼帖》、颜真卿《祭侄文稿》等传世名作皆为其收藏的作品。
张晏对李白书法不吝赞美之辞,《上阳台帖》后纸中有一段他的题跋:“谪仙书传世绝少……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明代皇帝不太重视书画收藏,但民间收藏之风鼎盛。《上阳台帖》等大批名家书画被收藏巨擘项元汴藏入赫赫有名的“天籁阁”。与项元汴同时代的人曾记载:“项氏所藏如顾恺之《女史箴图》等,不知其数,观者累月不能尽也。”
然而,在满清攻入江南后,天籁阁藏品被抢劫一空。据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记载:“乙酉岁,大兵至嘉禾,项氏累世之藏,尽为千夫长汪六水所掠,荡然无遗。”
有清三百年,《上阳台帖》先是被安岐所得,后进入乾隆内府,直到末代皇帝溥仪搬离紫禁城,偷偷将其变卖,《上阳台帖》再次流落民间。
乾隆皇帝酷爱写诗,据不完全统计,他留下的诗词作品有43000多首,数量堪比《全唐诗》。以诗人自诩的乾隆皇帝,对于“诗仙”李白的唯一真迹,自然是青睐有加,在《上阳台帖》引首亲笔题写“青莲逸翰”四个大字。
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通常来说,古代书画作品每经历一次流转,收藏家都会钤上一枚或多枚收藏印。收藏印对书画鉴定有很多帮助,将收藏家的时代排列一下,便可弄清楚它的传世经过,即所谓“流传有绪”。
《上阳台帖》卷前后及隔水上就有很多鉴藏印,在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青莲逸翰”左侧有一枚“张伯驹珍藏印”。
“张伯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书画鉴藏家,也是近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名人之一。”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他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眼光如炬,极具魄力,购藏了大量珍贵文物。”
启功先生评价张伯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张伯驹为什么要收藏《上阳台帖》?故事要从1937年说起。
1937年春,被誉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在郭葆昌家中看到《上阳台帖》,以及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唐寅《孟蜀宫妓图》等一批極其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画。 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清宫内府大批国宝流散民间,甚至流落海外。张伯驹当即决定收藏这批国宝,双方商定20万大洋成交,先付定金6万大洋,余款一年内付清。
然而,数月后“七七事变”爆发,由于日本对北京实行金融封锁等原因,张伯驹无法支付余款,被迫将《中秋帖》《伯远帖》退回,仅留下《上阳台帖》和《孟蜀宫妓图》等。
6万大洋是什么概念呢?据记载,1930年北平工薪阶层家庭平均月收入是16块大洋,四合院瓦房每间均价130块大洋。6万大洋可以买下460间四合院瓦房。
《平复帖》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号称“中华第一帖”,原藏于恭王府。张伯驹数次求购,最终以4万大洋的价格买下。
消息传出后,有日本人愿意出价20万大洋向张伯驹购买,转手就能获利5倍,但张伯驹断然拒绝。张伯驹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张伯驹先生收藏,初时出于爱好,后则以保护祖国文物不外流为己任,甚至变卖家产,亦不改其志。他曾言:‘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体现出崇高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操。”单霁翔评价。
再进故宫,全民共享
张伯驹女儿张传彩回忆,1941年春,张伯驹在上班途中遭人绑架,“绑匪的目的就是要敲诈他收藏的名家书画。父亲说,要我的命可以,但是我的书画不能动。”僵持近八个月后,张伯驹夫人潘素四处筹措,才将张伯驹赎出,所藏书画则一张未动。
“我的父亲视书画如生命,更甚于生命。”张传彩说。
据单霁翔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先生将《上阳台帖》赠与毛泽东主席,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办公室将其调拨故宫博物院。
1956年,张伯驹、潘素夫妇再次将西晋陆机《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道服赞》卷、黄庭坚《诸上座帖》等8件古代法书精品捐赠国家,国家文物局调拨故宫博物院。
据故宫博物院统计,故宫共计收藏有张伯驹先生《丛碧书画录》著录的古代书画22件,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单霁翔介绍,这些国宝最终能由故宫博物院收藏,为中华民族所共享,“张伯驹先生居功至伟”。
2018年是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故宫博物院与张伯驹潘素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共同举办张伯驹纪念展。
“我们至今怀念张伯驹先生,视其为楷模,不仅是对其在书画鉴藏方面成就的赞誉。他所代表的,是中国文人的博雅通脱,更是一种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使命感、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操。”单霁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