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学改革,注重教学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在优良的校园环境中提高自学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的革命、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就是每个人对知识的需求和依赖愈来愈大,只有及时更新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占其一生中的极少部分,只有鼓励学生自学,使得其在工作中、生活中能够有效发挥在校获得的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展他的知识结构并不断地予以更新、优化,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自学能力是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能力素质都应当包括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高低既是衡量教育改革的成果,也是当代教育的鲜明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全面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自学能力是学生一项最基本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提高学生其他能力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创新学习的迫切要求,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2 自学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仅仅在19世纪初,人类的知识还以每5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了20世纪初,这一速度变成每10年翻一番。20世纪80年代,人类的知识每3年翻一番。进入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前4900年所积累的文献资料还没有现在1年的文献资料多。当今社会是一个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只有具备较强自学能力的人,才能在急剧变化的社会发展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1.3 自学能力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保障。
自学能力不是简单地自学一两本书、掌握一两种方法,而是一种能力素质,这种能力素质的形成要比知识的形成缓慢的多,但是一旦形成将比更具有可持续性、耐用性,并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提高,并成为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多变的环境中能够更好的适应,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2 多途径、多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1 提高认识、培养习惯,逐步掌握自学方法。
自学能力是一种不断努力、不断强化的才能获得的能力,不会自动获得。只有端正思想认识,改变懒惰习惯,自动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内容或讨论,查文献、找资料,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才能不断增强自学能力。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一是要提高对自学能力的认识。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份”的改变,不再是被动地学习,不只是一个知识的接纳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掌握知识的主体。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自学的基本条件,而且要将自学真正转化为一种能力;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阶段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要认识到提高自学能力的紧迫性。这将是重新调整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一次深刻改变。
二是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要按照学习的目标、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和专业要求去查阅文献、看书找答案,吸收有用的知识。如果书上没有的,自己就要充分用脑去分析,查找资料,开展讨论,虚心请教。只有增强自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才能够逐步得到提高。一旦养成良好习惯,在工作中碰到的许多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都可以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
三是要注重自学方法的选择。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开展自学,比如可以采取补充课堂学习的“自由”学习,针对问题开展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团队型学习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手段逐步学会独立思考,不但掌握结论的过程和方法,而且知道事件的原因和内在的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注重引导、注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自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注重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一是帮助激发和培养自学的兴趣。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除了借助思想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外,还应在讲解过程中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余地,经常制造悬念,随时激发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比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富于启发和新颖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进行自学的积极性。
二是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学的能力。俄国文学评沦家杜勃罗留波夫曾尖锐指出:“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确立以引导、指导为主的培养模式;建立指导与主动接受指导、帮助与主动接受帮助的师生关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把“自娱”变成自学,把自学转化为一种能力。
三是重视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包括集中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不同的思维方法能够达到不同的效果,采用多种思维方法能大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如:集中思维是以某个对象为中心,以各个不同的方向指向中心去进行研究,以达到解题的目的;发散思维是从各个思考对象出发,思维指向各个不同的方向,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逆向思维是从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思考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达到问题的解决。
四是对加强心理因素的干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教育心理角度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暗示方法,建立起一种长期有效的有益于学生自学的心理影响和干预的措施,以培养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逐步学会自学的方法。
2.3 加强改革、注重创新,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一是从现代教学方法上着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不足,现在高校教育应着力从教学方式改革方面着手,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更有成效。如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比较注重问题的引入背景,可以使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二是从考核方式方法上着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实践中,应重视提高和推动学生能力的运用。在课程的考核方法上应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采取书面考试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减少书面答卷所占分值的比重,多侧重科研论文、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小论文的比重。要做到形式灵活多样,既给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是以现代教学内容为突破口提高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大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设置。而针对教学内容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不足,大学本身除了对专业设置不断进行调整外,通过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已成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3 营造鼓励学生自学的校园环境
现代大学不仅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应塑造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和精神品质,搭建一个多元化的学术舞台,形成开放、奋进、和谐的优良校风,求实上进、勇攀高峰的优良学风,多方面、多角度地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是加强办学条件的建设。大学在突出规模办学、质量教学的同时,应着眼于合理规划基础设施,科学建立和严格落实制度,突出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无论是在扩建、改建和补充建设上,都要以“文化校园”为主题,突出办学理念、特色文化,注重整体功能协调建设,注重相关条件建设,尤其是加强教学区、图书馆、实验室与学生公寓的“四点一线”建设,真正建立起一种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配套的学习环境。
二是加强校园风气的建设。校园风气是一种潜在的校园文化,无论从渗透性、导向性、凝聚性还是激励性方面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师德师风不仅是大学的品牌,也是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有助于增进师生学习上的互动性、学术上的探讨性,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国内外著名大学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特色的治学精神和学风,它们正是由于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吃苦、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精神,造就了众多耀眼的“明星”。
三是拓展自学的学术空间。通过开展丰富的学术文化交流,从知识密集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打造有特色、有个性、富于学习的创新型学术空间,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学术文化来熏陶、感染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建立有特色的数字图书馆,为学生提供浓厚的学习氛围、更加丰富和广泛的学习空间;通过申请各种创新基金、广泛开展第二课堂等学术研究活动,组建研究创新工作室、技术发明俱乐部、项目企划与设计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的革命、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就是每个人对知识的需求和依赖愈来愈大,只有及时更新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占其一生中的极少部分,只有鼓励学生自学,使得其在工作中、生活中能够有效发挥在校获得的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展他的知识结构并不断地予以更新、优化,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自学能力是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能力素质都应当包括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高低既是衡量教育改革的成果,也是当代教育的鲜明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全面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自学能力是学生一项最基本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提高学生其他能力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创新学习的迫切要求,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2 自学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仅仅在19世纪初,人类的知识还以每5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了20世纪初,这一速度变成每10年翻一番。20世纪80年代,人类的知识每3年翻一番。进入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前4900年所积累的文献资料还没有现在1年的文献资料多。当今社会是一个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只有具备较强自学能力的人,才能在急剧变化的社会发展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1.3 自学能力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保障。
自学能力不是简单地自学一两本书、掌握一两种方法,而是一种能力素质,这种能力素质的形成要比知识的形成缓慢的多,但是一旦形成将比更具有可持续性、耐用性,并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提高,并成为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多变的环境中能够更好的适应,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2 多途径、多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1 提高认识、培养习惯,逐步掌握自学方法。
自学能力是一种不断努力、不断强化的才能获得的能力,不会自动获得。只有端正思想认识,改变懒惰习惯,自动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内容或讨论,查文献、找资料,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才能不断增强自学能力。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一是要提高对自学能力的认识。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份”的改变,不再是被动地学习,不只是一个知识的接纳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掌握知识的主体。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自学的基本条件,而且要将自学真正转化为一种能力;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阶段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要认识到提高自学能力的紧迫性。这将是重新调整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一次深刻改变。
二是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要按照学习的目标、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和专业要求去查阅文献、看书找答案,吸收有用的知识。如果书上没有的,自己就要充分用脑去分析,查找资料,开展讨论,虚心请教。只有增强自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才能够逐步得到提高。一旦养成良好习惯,在工作中碰到的许多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都可以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
三是要注重自学方法的选择。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开展自学,比如可以采取补充课堂学习的“自由”学习,针对问题开展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团队型学习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手段逐步学会独立思考,不但掌握结论的过程和方法,而且知道事件的原因和内在的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注重引导、注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自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注重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一是帮助激发和培养自学的兴趣。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除了借助思想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外,还应在讲解过程中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余地,经常制造悬念,随时激发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比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富于启发和新颖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进行自学的积极性。
二是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学的能力。俄国文学评沦家杜勃罗留波夫曾尖锐指出:“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确立以引导、指导为主的培养模式;建立指导与主动接受指导、帮助与主动接受帮助的师生关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把“自娱”变成自学,把自学转化为一种能力。
三是重视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包括集中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不同的思维方法能够达到不同的效果,采用多种思维方法能大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如:集中思维是以某个对象为中心,以各个不同的方向指向中心去进行研究,以达到解题的目的;发散思维是从各个思考对象出发,思维指向各个不同的方向,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逆向思维是从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思考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达到问题的解决。
四是对加强心理因素的干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教育心理角度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暗示方法,建立起一种长期有效的有益于学生自学的心理影响和干预的措施,以培养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逐步学会自学的方法。
2.3 加强改革、注重创新,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一是从现代教学方法上着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不足,现在高校教育应着力从教学方式改革方面着手,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更有成效。如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比较注重问题的引入背景,可以使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二是从考核方式方法上着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实践中,应重视提高和推动学生能力的运用。在课程的考核方法上应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采取书面考试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减少书面答卷所占分值的比重,多侧重科研论文、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小论文的比重。要做到形式灵活多样,既给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是以现代教学内容为突破口提高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大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设置。而针对教学内容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不足,大学本身除了对专业设置不断进行调整外,通过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已成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3 营造鼓励学生自学的校园环境
现代大学不仅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应塑造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和精神品质,搭建一个多元化的学术舞台,形成开放、奋进、和谐的优良校风,求实上进、勇攀高峰的优良学风,多方面、多角度地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是加强办学条件的建设。大学在突出规模办学、质量教学的同时,应着眼于合理规划基础设施,科学建立和严格落实制度,突出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无论是在扩建、改建和补充建设上,都要以“文化校园”为主题,突出办学理念、特色文化,注重整体功能协调建设,注重相关条件建设,尤其是加强教学区、图书馆、实验室与学生公寓的“四点一线”建设,真正建立起一种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配套的学习环境。
二是加强校园风气的建设。校园风气是一种潜在的校园文化,无论从渗透性、导向性、凝聚性还是激励性方面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师德师风不仅是大学的品牌,也是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有助于增进师生学习上的互动性、学术上的探讨性,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国内外著名大学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特色的治学精神和学风,它们正是由于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吃苦、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精神,造就了众多耀眼的“明星”。
三是拓展自学的学术空间。通过开展丰富的学术文化交流,从知识密集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打造有特色、有个性、富于学习的创新型学术空间,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学术文化来熏陶、感染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建立有特色的数字图书馆,为学生提供浓厚的学习氛围、更加丰富和广泛的学习空间;通过申请各种创新基金、广泛开展第二课堂等学术研究活动,组建研究创新工作室、技术发明俱乐部、项目企划与设计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