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要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便会使大脑产生优势兴奋,表现为注意集中,记忆深刻,思维敏锐。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呢?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能快乐学习,创造学习,关键在于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
一、教学中注意探索易于学生接受的方法
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是求知欲的一种反映。他们对周围事物感到好奇,总想通过各种方法寻求答案。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辅导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孩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中注意精心设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使之合理、恰当,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设问应该是贯穿始终的一根“线”。教师善于提问,掌握对话的技巧,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还能反馈教与学的信息。课堂设问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它的策略技巧以及问题逻辑既由课程的特定内容决定,又由课堂教学情境决定。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课堂设问要有科学的策略性和技巧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确实渗透着教师艰辛的劳动和创造性才华。设问不应是心血来潮、任意妄为。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或者根据新课、复习课等不同类型的课时,精心设计设问的角度。或从新颖的角度、或从实用角度,教师应该巧妙切入,科学地设计便于学生找到问题的入口。学生需要肯定和鼓励如同秧苗需要阳光和水分一样。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往往与学习困难、遭遇失败有关,教师应认真分析问题所在,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了使他们恢复对学习的兴趣,要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找准突破口,具体进行辅导,使之在一定时间内有所进步,提高学习积极性,然后再进一步要求,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在学生有一点点进步时,教师都要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孩子,你真行”“你是最棒的”“你应该表现自己”等等。“成功感”也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作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们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项活动更加关心,兴趣就会越浓,日积月累,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学生如果对课堂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课堂教学要以高水平、高质量来吸引学生精力的高度投入,而不是靠管、卡、压手段威逼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跃跃欲试,有的屏气凝神;有的起身发言,有的低头深思;有的与教师思路一致,有的却与教师背道而驰。如教学中师生的“对话”,有的教师就误解为:对话就是交谈,对话越多越好,对话就是求同等。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师生高频率问答的“活跃气氛”,而仔细琢磨所问答的内容,就会发现其中很少有能够撞击学生思想火花、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内容。
三、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
教学的过程不要一味地灌输,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讲一下自己的看法,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享受成功的喜悦,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实践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自己亲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并数一数它们的面、棱、顶点以及说说面和棱的特征。学生可以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教师形象而又生动的语言,灵活巧妙而又适当的悬念设置,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的情境,无疑为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在教学中教我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
四、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因为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是每个孩子的共同特征。在竞赛的过程中,这种心理因素能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掌握它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等。在练习中,同一类型的计算题可能使学生感到厌倦,变形的应用题可能使他们感到头痛。由此,有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以至于将数学学习视为负担。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注意练习的形式,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折、画等,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待优生,我充分让他们吸饱、吃够;对待中等生,我让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对待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差生,我更加重视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
总之,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方法外,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还有赖于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我们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我们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责编 张宇)
一、教学中注意探索易于学生接受的方法
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是求知欲的一种反映。他们对周围事物感到好奇,总想通过各种方法寻求答案。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辅导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孩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中注意精心设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使之合理、恰当,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设问应该是贯穿始终的一根“线”。教师善于提问,掌握对话的技巧,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还能反馈教与学的信息。课堂设问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它的策略技巧以及问题逻辑既由课程的特定内容决定,又由课堂教学情境决定。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课堂设问要有科学的策略性和技巧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确实渗透着教师艰辛的劳动和创造性才华。设问不应是心血来潮、任意妄为。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或者根据新课、复习课等不同类型的课时,精心设计设问的角度。或从新颖的角度、或从实用角度,教师应该巧妙切入,科学地设计便于学生找到问题的入口。学生需要肯定和鼓励如同秧苗需要阳光和水分一样。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往往与学习困难、遭遇失败有关,教师应认真分析问题所在,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了使他们恢复对学习的兴趣,要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找准突破口,具体进行辅导,使之在一定时间内有所进步,提高学习积极性,然后再进一步要求,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在学生有一点点进步时,教师都要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孩子,你真行”“你是最棒的”“你应该表现自己”等等。“成功感”也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作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们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项活动更加关心,兴趣就会越浓,日积月累,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学生如果对课堂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课堂教学要以高水平、高质量来吸引学生精力的高度投入,而不是靠管、卡、压手段威逼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跃跃欲试,有的屏气凝神;有的起身发言,有的低头深思;有的与教师思路一致,有的却与教师背道而驰。如教学中师生的“对话”,有的教师就误解为:对话就是交谈,对话越多越好,对话就是求同等。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师生高频率问答的“活跃气氛”,而仔细琢磨所问答的内容,就会发现其中很少有能够撞击学生思想火花、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内容。
三、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
教学的过程不要一味地灌输,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讲一下自己的看法,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享受成功的喜悦,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实践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自己亲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并数一数它们的面、棱、顶点以及说说面和棱的特征。学生可以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教师形象而又生动的语言,灵活巧妙而又适当的悬念设置,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的情境,无疑为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在教学中教我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
四、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因为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是每个孩子的共同特征。在竞赛的过程中,这种心理因素能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掌握它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等。在练习中,同一类型的计算题可能使学生感到厌倦,变形的应用题可能使他们感到头痛。由此,有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以至于将数学学习视为负担。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注意练习的形式,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折、画等,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待优生,我充分让他们吸饱、吃够;对待中等生,我让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对待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差生,我更加重视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
总之,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方法外,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还有赖于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我们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我们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