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其中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2%。在房价已经很高的北京,今年1到2月,商品住宅每平方米平均预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997元,达到6776元/平方米,涨幅高达17.3%。在上海,央行上海总部4月10日发布《一季度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报告》说,中资金融机构今年一季度有86%的增量贷款投向了基本建设和建筑业,同比上升54.5个百分点。
种种迹象表明,全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回暖,不能排除再次升温的危险。时值国务院对房地产严加调控的“旧八条”、“新八条”政策出台一周年之际,房地产市场升温迹象再现,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4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再次要求“认真落实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措施”。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不认真”,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选择性调控”,满足普通居民需要的中低价位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项目成了一些地方调控的首要目标,纷纷被停建或推迟。
2006年头两个片,经济适用房投资同比下降6.2%,到2月末,经济适用房占新竣工商品房比例由2000年的10.9%下降到19%,降幅达9个百分点。在城市化加速的形势下,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抑制商品房供给,而是要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减少投机现象,防止炒作,保证普通城市居民买得起商品房。“选择性调控”使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数字表面上降了下来,却与宏观调控的初衷背离。
第二种“不认真”,是在第一阶段宏观调控取得一定成效,楼价趋稳或下跌后,各地纷纷出台刺激房地产升温的举措。比如,加速拆迁动迁,制造新需求;集中上马地铁和轨道交通工程,抬升地价;调整住房公积金政策、放宽个人房贷条件,刺激按揭购房;提高普通住房单价标准,降低房产交易减税条件;直至采用购房上户口的方式吸引外地买主。
房地产市场升温的迹象,已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最值得关注的信号之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3月份货币供应继续大幅增长,特别是3月份新增贷款5402亿元,专家们分析,新增贷款主要流向了房地产行业。
能否抑制房地产升温,在近期是宏观经济能否健康运行的关键因素;从长远看,抑制投机性房地产的恶性膨胀,又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楼价反弹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对资源消耗型增长方式的顽固依赖。城市土地稀缺,决定了房地产行业利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表明,全国大多数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利润率普遍在10%以上,中高档房地产平均利潤率更高达30%到40%。暴利使得各行业纷纷进军房地产开发,为获得土地各显神通,导致炒作之风盛行,热度不容易降下来。
在资源资本化阶段,通过获取资源支配权致富,比依靠自主创新到自由市场上拼搏获胜;要容易得多,只是这种财富总有尽头,这种创富方式无益于一个民族的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必须将资源资本化形成的财富,以及人们追求财富的积极性引导到科技创新上去。这就需要有一个制度前提:各产业间通过自由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不能鼓励不思进取的暴利行业“疯长”。
打破房地产市场“调控,反弹;再调控,再反弹”的循环,需要选取能够起到釜底抽薪效果的宏观调控手段。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有很多共同利益,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地方政府的态度。调控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具体执行政策的地方政府能不能与房地产市场脱钩,这就需要在财政体制和土地管理体制上形成新的制度安排。
房地产既是消费品,又是投资品。影响房价涨跌的因素,除了简单的供需关系之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越来越重要。当前,让投资者产生“乐观”预期的信号很多,比如国有银行上市前要做热身运动,房地产抵押贷款“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这样良性程度很高的业务当然会是银行的首选;再加上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人民币升值仍有想像空间,存在国际游资杀入套利的可能性。
怎么防范“过热”,要善于补字这些致“热”因素,也是制订宏观调控政策时不能不考虑的。实施宏观调控,需要在投机型、投资型和用于自住的房地产交易之间划清界限。对投资形成的热度,需要一系列政策来缓解。广泛开拓投资渠道,恢复股市信心;完善风险投资市场;减免税收、降低兴办实业的成本;避免房地产市场积累过多风险。
种种迹象表明,全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回暖,不能排除再次升温的危险。时值国务院对房地产严加调控的“旧八条”、“新八条”政策出台一周年之际,房地产市场升温迹象再现,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4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再次要求“认真落实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措施”。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不认真”,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选择性调控”,满足普通居民需要的中低价位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项目成了一些地方调控的首要目标,纷纷被停建或推迟。
2006年头两个片,经济适用房投资同比下降6.2%,到2月末,经济适用房占新竣工商品房比例由2000年的10.9%下降到19%,降幅达9个百分点。在城市化加速的形势下,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抑制商品房供给,而是要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减少投机现象,防止炒作,保证普通城市居民买得起商品房。“选择性调控”使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数字表面上降了下来,却与宏观调控的初衷背离。
第二种“不认真”,是在第一阶段宏观调控取得一定成效,楼价趋稳或下跌后,各地纷纷出台刺激房地产升温的举措。比如,加速拆迁动迁,制造新需求;集中上马地铁和轨道交通工程,抬升地价;调整住房公积金政策、放宽个人房贷条件,刺激按揭购房;提高普通住房单价标准,降低房产交易减税条件;直至采用购房上户口的方式吸引外地买主。
房地产市场升温的迹象,已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最值得关注的信号之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3月份货币供应继续大幅增长,特别是3月份新增贷款5402亿元,专家们分析,新增贷款主要流向了房地产行业。
能否抑制房地产升温,在近期是宏观经济能否健康运行的关键因素;从长远看,抑制投机性房地产的恶性膨胀,又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楼价反弹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对资源消耗型增长方式的顽固依赖。城市土地稀缺,决定了房地产行业利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表明,全国大多数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利润率普遍在10%以上,中高档房地产平均利潤率更高达30%到40%。暴利使得各行业纷纷进军房地产开发,为获得土地各显神通,导致炒作之风盛行,热度不容易降下来。
在资源资本化阶段,通过获取资源支配权致富,比依靠自主创新到自由市场上拼搏获胜;要容易得多,只是这种财富总有尽头,这种创富方式无益于一个民族的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必须将资源资本化形成的财富,以及人们追求财富的积极性引导到科技创新上去。这就需要有一个制度前提:各产业间通过自由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不能鼓励不思进取的暴利行业“疯长”。
打破房地产市场“调控,反弹;再调控,再反弹”的循环,需要选取能够起到釜底抽薪效果的宏观调控手段。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有很多共同利益,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地方政府的态度。调控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具体执行政策的地方政府能不能与房地产市场脱钩,这就需要在财政体制和土地管理体制上形成新的制度安排。
房地产既是消费品,又是投资品。影响房价涨跌的因素,除了简单的供需关系之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越来越重要。当前,让投资者产生“乐观”预期的信号很多,比如国有银行上市前要做热身运动,房地产抵押贷款“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这样良性程度很高的业务当然会是银行的首选;再加上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人民币升值仍有想像空间,存在国际游资杀入套利的可能性。
怎么防范“过热”,要善于补字这些致“热”因素,也是制订宏观调控政策时不能不考虑的。实施宏观调控,需要在投机型、投资型和用于自住的房地产交易之间划清界限。对投资形成的热度,需要一系列政策来缓解。广泛开拓投资渠道,恢复股市信心;完善风险投资市场;减免税收、降低兴办实业的成本;避免房地产市场积累过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