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一个远去的神话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iwu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隔24年,留日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已经从梦想变成日常,从一种人生选择变成人生体验。时代变化了’现在是我们在选择日本。
  7月是中国高校传统的毕业和招生季节,境外的高校招生机构也在这时候蜂拥而至,以各自的优惠政策和就业前景许诺,争抢大陆日益庞大的留学生源。这其中除了耳熟能详的美英加澳新“英语国度”第一梯队,德法西意荷“欧陆成员”第二梯队,近来又加入了香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新兴教育师团,当然,也绝不能忽视“正在醒来”的日本同行。
  从2007年起,“少子化”的日本首次进入有考皆录的“大学全入时代”,日本各大学纷纷赴中国开设事务所,开始了激烈的招生竞争战。从日方那里,中国学子和家长听到了不少利好消息:一是对华亲善的安倍内阁在5月提出“力争在2025年前将外国人留学生数提高到现在的约3倍即35万人”,并在6月将吸引外国人留学生确定为日本“重要国策”;二是日本法务省废除了繁琐的日本担保人制度,启动了以考察留学生本人实力为主的签证程序,今后有日语“托福”考试3级以上证书者,原则上可免去签证面试关;第三,由于年轻劳动力在日本市场上的稀缺性,留日学生在日本就业会比过去来得容易,前两年的就业数据已初步支持了这一判断。
  然而,与20世纪初帝国时代的日本主动接纳清朝留学生东渡“求新知、求真理”不同,日本政商学各界这一波欢迎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外国人留学生的热浪,却是在尴尬的国内现实(例如截至2003年初,日本已有17所大学因招不到足够的学生而宣告破产)面前,不得已才加入教育全球化的潮流之中的。而日本社会的保守思潮和排外心态,却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换句话说,留日市场已经打破了前几年的“冰封”状态,但距离水乳交融还差太远。
  
  热潮过后是“冰封”
  谈到日本最近的“35万留学生计划”,很多人会想到1983年日本提出的“接收10万留学生计划”。该计划在中日蜜月期的提出和实施,令日本一跃成为无数中国学子憧憬和投奔的圣地。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生、科研人员在这一时期远赴日本。他们把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带回国内,成为建国后我们第一次客观、全面了解日本的契机,也由此掀起了持续20年的留日热潮。尽管经历了泡沫经济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到2003年5月日本的外国留学生数还是首次达到109508人。其中,中国留学生达到73795人,占日本外国留学生总数的67%。
  但是衰退的种子早已埋下,导致日本留学热潮在外国留学生数勇攀新高的次年骤然降温。这—方面是因为经济危机之后,日本逐渐失去昔日魅力,而英语圈国家逐渐成为中国留学生的新宠。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则是日本提高了中国留学生的入学门槛——当中日关系处在“蜜月期”时,留学生主要以“政府机构和组织间的合作、互换”的形式进行,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也因此,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管理相对宽松,导致极个别背景复杂的人也以留学生名义进入日本。2000年前后中日关系出现反复,日本国内的部分媒体开始将目光转到在日中国人身上。极少数中国人非法滞留和参与犯罪的事例经过媒体的渲染后,日本社会对招收中国留学生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2003年中国留学生杀害福冈市一家四口的事件,在中日两国间引起了巨大波澜。2003年11月《朝日新闻》发表社论称:“鉴于留学生参与犯罪的事件不断,应当对不法就读的留学生给予退学处分,同时责令大学方面保证留学生质量。”偏右翼的《读卖新闻》更是指责说,“因为日本比较容易取得签证和打工,很多以获取‘学历和收人’为目标的留学生进入日本。这种结果只能导致缺乏学习热情,一味打工甚至参与犯罪的留学生进入日本。”
  在此背景下,2003年11月日本政府宣布调整在留资格的审查制度。2004年4YJ提交入境管理局的2.3万件留学申请中,获得批准的不到半数。同期中国留学生的批准率仅为20%左右,之后也始终在极低的水平徘徊。从这时起,中国的日本留学进入了“冰河期”。
  
  百舸争流,日人落寞
  时隔数年,日本政府又忽然出台如此大规模的吸引留学生政策,其最重要的现实目的,当是争夺亚洲留学生源救国内教育产业燃眉之急,最后才是所谓的在外交上得分。
  想当初,当日本在费心提高留学门槛时,各发达国家却在不遗余力地争夺来自亚洲的留学生。“9·11”之后美国严格了审批制度,但其作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进口国的地位却未受动摇。美国不但每年从留学生身上获得高达120亿美元的收入,在吸引一流精英人才方面也始终走在各国前列。在美中国学生攻读研究生课程以上的比例始终保持在80%左右,这些优秀头脑和高级人才帮助美国保持着其在各个领域的世界领导地位。而和日本同样为少子化发愁的英国,最近几年也出台了一系列争夺生源的优惠政策。除了简化留学生审批制度,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还发表演说要求财界为留学生提供优厚的奖学金和住所。这些举措使英国一度成为中国学子最为热衷的留学地。此外,法国也依靠低廉的学费和简便的留学手续,4年间增加T30%的留学生。
  由于日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留学生问题,导致2003年后中国留学生签证率直落,日本教育界也由此错失了中国自费留学市场爆发式增长的良机,不少前些年依靠接受留学生“重获生机”的私立大学再次被推到破产的边缘。据统计,2006年度没有招满学生的4年制私立大学达222家,创了历史最高纪录,占全体私立大学总数的40%。这样的结果终于让日本认识到,外国留学生已成为日本教育产业不可缺少的生存基础。也因此,日本政府才急于亡羊补牢。
  此外,英语圈国家依靠语言优势和开放的社会环境成功吸引大批亚洲优秀年轻精英,也让拼命想在21世纪保住“技术大国”地位的日本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安倍首相领导的“亚洲门户战略会议”在《亚洲门户构想战略》报告中指出,“吸引高级人才对日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提高国家软实力作用非凡”。而现实则是,滞后、保守的外国人管理体制让很多留学生无法适应,转而前往欧美。有教育学家在撰文比较美、日之间留学生政策时指出,积极吸纳和合理运用国外优秀人才让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级人才库,确保了其在科技、经济领域的领导地位。而相比之下日本几乎没有制定出基于国家利益考虑的“战略性”政策,这将直接导致日本在与美国的技术竞争中败下阵来。这一结论也绝不是危言耸听,美国著名高校理工博士的七成是外国留学生,硅谷中的高级技术人员1/3来自国外。当美国人致力于吸纳来自全世界最优秀的头脑时,日本的高校却在为招收的留学生能否顺利得到入境管理局的签证而发愁。
  据预测,2025年全世界留学生总数将达到700万人,其中43%的学生将来自亚洲。面对着未来20年内继续升温的亚洲留学市场,逐渐被美、英各国甩在后面的日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日本政府不无酸涩地称:“世界主要国家都在从全球化视角致力于吸引优秀留学生的事业,而日本却落在了后面……21世纪是亚洲时代,日本社会必须更加开放才能吸引更多来自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优秀人才。”所谓“35万留学生计划”正是出于这种需要制定的。
  
  乍暖还寒,国人不惊
  如此大规模的吸引留学生计划的出台,对正觅高枝的中国学生们是否产生影响了呢?当日本国内媒体对“35万”数字争相报道的时候,中国的留学生市场却是波澜不惊。
  和东京隔海相望的大连,大四的于倩正安排自己的留日计划。日本的一所大学和她所在的高校有互换留学生制度,中国学生只要在国内通过入学考试就可以直接编入日本的大学,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专业。除了这些,日方还为留学生提供宿舍,甚至帮忙找工作。尽管有如此便利的条件,小于却有自己的顾虑。首先是语言问题,日语不是国际通用语言,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将来回国只能在日企工作,这比起欧美留学来无疑是个很大的不利因素。第二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日本的生活环境。倒不是害怕在日本的生活艰难,而是担心日本排外的氛围。她好多朋友和同学都说日本人保守,对待外国人很冷淡。这几年阴晴不定的两国关系也让她困惑。最后是费用。学校在东京,那里有傲视全球的房租和物价,小于不想给家里增添过多负担。她决定先托朋友在那边做一下调查,看看自己打工是否能够补贴生活费用和学费。毕竟,日本只是她众多选择中的一个,她想慢慢考虑。媒体大张旗鼓报道的新政策,似乎并没有引起她过多的关注,奖学金、宿舍和生活环境这些实际的生活问题才是她目前最为关心的。
  日本政府的招收留学生计划,没有像1983年那样引起国人的热烈响应。像小于一样,更多的中国留学生已趋于理性和成熟。显然,时隔24年,留日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已经从一种梦想变成日常,从一种人生选择变成人生体验。时代变化了,现在是我们在选择日本。
其他文献
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目前的关系,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并没有异常紧张,反而是更多的合作与对话,这相当不寻常。    编者按  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全球瞩目。从11月15日深夜11点抵达上海,到18日下午5点飞离北京,奥巴马在中国停留了约66个小时。11月17日,中美双方在国家元首会谈后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中有一篇文章叫《祭十二郎文》。该文第九个注释,即关于“怙”的解释是:依靠。这种解释,是正确的,是“怙”的本来意。   这种用法不是孤例。例如彭端淑《为学》中有一句话叫:“子何恃而往?”这里的“恃”就是“依靠、依赖、依仗”之意。再如“怙恶不悛”的“怙”亦是此意。以此为依据,编者把“不省所怙”翻译为“不知道父亲的模样”。意思是父亲已经去世。“所怙”
虽然李志良广受学生爱戴,但奇怪的是,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联系到的采访对象都像躲瘟疫一样躲避记者。    千古艰难唯一死。2008年5月24日,年仅46岁的重庆大学教授李志良,从自家楼上一跃而下,放弃了正处于学术盛年的生命。  近年以来,教授自杀事件已有数例:2006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师文力从办公楼坠下,当场死亡。2007年1月,年仅45岁的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某女教授自杀身亡。2
[编者按]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勾勒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正如文件所揭示的那样,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应该包括制度供应——村庄和乡镇的组织建设。在村庄选举这个问题上,目前的确存在以“故事”代替“整体”的倾向。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及据此进行的统计分析,是对这个倾向的一个纠正。    17年,四种意见    自198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草案颁布以来,村民选举在农村
策划人语  一场马拉松式的大选嘉年華终于落幕了。有人优雅地承认失败,有人谦逊地面时胜利。愿赌服输,尊重规则。  所谓美国精神,其实是一个多面混合体。不仅仅指人人机会平等的美国梦,也不能完全被自由民主制度、世界警察形象或文化创新力所代表,至少在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中,它让各国民众观摩到政党之间动态的博弈过程,选民、媒体、政府、国会、法院之间不断相互纠错的实践,在不断有花絮甚至丑闻娱乐观众的同时,也让人
围绕果戈理的这场文化战显示:莫斯科虽然在能源之外缺乏经济武器,又继承了苏联时代的政治历史包袱,但是俄罗斯的巨大文化积淀,却可以提供有效的外交武器。    美国在上一轮围绕里海和中亚地区能源开发的国际大博弈中获取的最大成就,就是绕过俄罗斯和伊朗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罕(BTC)输油管线。该管线自从去年夏季格鲁吉亚战争后,受到俄罗斯在南奥塞梯驻军的直接威胁,大博弈的下一场重要较量从石油转向天然气,具体
颁奖辞  如该网站自我介绍中所说,它是“为中国政府官员和海内外学者提供一个信息库、一间阅览室、一个交流站”。与天益学术网等诸多冠以学术名号的社科类网站相比,选举网可谓“不唯学术,锐意争鸣”,其读者之间互动性强,往往主文一本正经的官腔或自我标榜,被几篇跟帖调戏得体无完肤。    “中国选举与治理”是一家致力于探索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中英文网站,由中国人民大学比较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与美国
作为一个晚近的新兴民族国家,新中国既缺乏现代国际体系的外交实践也缺权力均衡这样的历史经验,但中国领导人始终能以其特有的现实主义禀赋抓住对外政策问题的核心。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毛泽东、周恩来两位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作出了建国后最重大的外交决断,摈弃意识形态作用下向苏联“一边倒”的战略,与美国这个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建立了心照不宣的联盟,新的反苏“一条线”战略导致了冷战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国际权力
当戈尔巴乔夫以为苏联解体、俄国人实行了英美推许的议会民主之后,一个走向自由市场经济的新俄罗斯可以赢得西方的尊重,却没想到换来的是冷漠的眼光。普京今日对西方的强硬态度,正是欧美十多年来对俄罗斯深层心理的歧视迫出来的结果。    去年4月,俄罗斯前总统普京破天荒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专文,题为《俄国是欧洲的天然盟友》,公然向欧洲喊话,呼吁欧洲与俄罗斯建立亲密的关系。普京在文章里述说了欧俄几百年来的“传
2009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  年度人物:  艾未未/胡舒立/伍皓,何道峰/秦晓,  谢辰生/罗崇敏/王长江/陈发树    年度组织:  北京爱知行研究所维吾尔项目,  全国人大财经委/  慈济/NPI/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人民网舆情频道/广州市财政局/  广东狮子会    2009年度的公共利益榜单,本刊最终冠以“激流中的坚持”作为主题词。  所谓“激流”。指本年里国内外大势都笼罩在经济危機的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