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灵动的“生成性”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zjl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成性学习”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生成性”语文课堂旨在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到张扬,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还语文的本来面目,构建充满活力的、灵动的语文课堂。
  一、“生成性”语文课堂的含义
  “生成性”语文课堂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
  二、“生成性”语文课堂提出的重要意义
  1. 构建“生成性”语文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社会交际活动,而语文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必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更应该沟通课堂内外,联系各门学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
  “教学即生活”告诉我们,生活是自由的、自主的、生动的、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也应是自由的、自主的、生动的,因而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成性语文教学运行体系。
  2. 构建“生成性”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语文课堂充斥着师道尊严,教师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为学生安排一切学习内容,自身满足于已有的水平,因循守旧。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一味满堂灌,忽视对学生的启发。构建“生成性”语文课堂,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才可能具备灵活的驾驭能力,这无疑会促进教师的发展。构建“生成性”语文课堂,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三、“生成性”语文课堂提出的理论依据
  1. “以人为本”的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要认真考虑给他们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和提高。教师必须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劳动过程,也应该是通过分享学生成长的喜悦,来体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教师要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掘并致力于培养学生潜能。
  2.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思想。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学生个体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自主活动是其智力和认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同时,也是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特征形成的基本条件。学习中,互相检查督促,合作探究交流,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使得学习变得有趣,并且富有创造意味。
  3. 发展学生“个性”的思想。生成性课堂应张扬学生个性。生成性,就要鼓励学生对语文课本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及教师的讲解提出异议,大胆发表独立见解,积极寻求其他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独特体验等等。
  三、“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构建
  语文课堂只有注重生成才有活力。生成性语文课堂要做到教学目标、授课内容、学习方式方法、检测评价等方面多维度的生成。
  1. 三维的“生成性”教学目标。“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这一维度,而应该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一般情况下,预设的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拟定的,它带有一定的普适性,即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考虑的是基本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非常复杂,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生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应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如果仅限于预设的目标,那教学势必异化为演一出“教案剧”,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生成性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应该有机结合。
  2. 自主的“生成性”学习内容。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作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生活资源的引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课堂内外、校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程下的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努力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以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主动的“生成性”学习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自己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上,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激活学生的“内存”,抓住他们的“愤”“悱”之处展开教学,才能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关注,并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使学生在不会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4. 多元的“生成性”评价体系。生成性课堂教学评价,应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评价主体参与,关注学习过程,构建关注学习实践,关注学生努力,关注成功体验的生成性评价体系。
  对语文教学的评价可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时间不定时,随机分门别类进行评估。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评价的结果由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小组评价、老师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不满意的成绩,可以延缓再评价。
  生成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语文课堂上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还语文的本来面目,是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真正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语文课堂。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英文中博物馆(Museum)一词源于希腊语mouseion,意为“缪斯的居所”。缪斯为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最初司职歌舞、演出,后转为诗词的庇护神,进而延伸为科学和艺术的保护神,甚至和竞技体育也有一定的联系。最早建于古埃及亚历山大市的博物馆便因之得名。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了埃及,开始了马其顿·希腊统治时期,并在随后的10年里建立起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