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大壮是现代“海派”重要的花鸟画家之一,其鳞介题材花鸟画在表现内容与形式语言上较传统而言都得到了创新,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通过从新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张大壮的艺术观念与个性特征两个方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全面探究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形成原因
一、新中国的社会环境
(一)“国画改造运动”的影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概况,一个时代的艺术也有着其自身的精神风貌。一般而言,一个画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自身的绘画审美取向与表现特征的最终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张大壮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对其鳞介题材花鸟画的形成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领域掀起了一场“国画改造运动”,其要旨是倡导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以画笔去表现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并能够反映出时代精神面貌的绘画作品,这种新的社会环境是促使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艺术家开始对中国画的创作如何更好地与时代相结合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与尝试。美术家蔡若虹发表了《关于国画改革的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之后》,美术理论家江丰发表了《国画改造第一步》,还有其他美术家所发表的关于对中国画改造的构想与建议的理论文章,此处不再一一赘述。美术家所发表的这些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艺术要走向生活,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国画改造运动”使得中国画“改头换面”,使艺术家们的生活、绘画思想、艺术面貌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其中就包括张大壮。“国画改造运动”促使了张大壮去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为其鳞介题材花鸟画的创作提供了创作自觉。
(二)人民审美情趣的改变
一个时代的绘画有其固有的审美情趣,人民审美情趣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中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形成。一九三一年,张大壮因病离开庞莱臣“虚斋”之后,将其在“虚斋”十年里锤炼所得的深厚笔墨功力运用到仿制前人绘画的作品之中,并以此鬻画为生。张大壮所模仿的对象多为清初“四王”山水,恽寿平没骨花卉画,以及近代陆廉夫的蔬果画等,画面中充斥着旧式文人以笔墨为尚的审美情趣。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性质与环境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了建设新中国的中流砥柱,由于他们的文化修养普遍不高,故而只能接受通俗易懂的具有生活性和世俗化的表现特征。张大壮的花鸟画在表现风格上完全属于恽寿平一脉,无论从表现题材、形式语言,亦或是审美情趣来看都较为传统陈旧,画面中所流露出的高古气息和荒寒萧索与新中国全新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与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更是大相径庭,故而逐渐失去了市场需求。因此,在这样的情境下,张大壮就在考虑如何改变自身的绘画方式与表现题材,以此来适应人民的审美情趣的需求。
二、艺术观念与个性特征
(一)以造化为师
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的创作是通过师法自然、以造化为师的写生方式来完成的,以造化为师语出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张璪的话可以看出,画家从事绘画创作要以造化为师,通过写生的方式能够表现出不同花卉、草丛、蔬果、禽鸟、鳞介等物态的自然属性与生命力。与此同时,写生是锻炼一个画家自身造型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能够深入自然,体察自然,感悟自然,从中撷取更为丰富多采的表现题材。画家在深入掌握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造型、结构、生长规律以及色彩特征之后,再运用自身的绘画思想与表现技法的倾注将所见自然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以此来丰富绘画作品的表现情境,这便是高层次的写生。所以,通过写生实践的方式去表现生活对艺术家的创作来说可谓至关重要。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张大壮就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花鸟画的写生实践之中,鳞介题材花鸟画应运而生。在写生期间,由于张大壮常年体弱多病不适宜长途跋涉的原因,他机智地将目光投射于其住所附近的菜市场,生活中寻常所见的蔬菜瓜果、海鲜鳞介等琳琅满目,充斥其间。在此后的30年里,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直至最后成熟的演变过程。张大壮通过以造化为师的写生实践方式,运用自身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与其身临其境时主观意念中的感想、体悟、情思相结合去表现客观存在的鳞介题材,继而形成了具有真实可信、生动传神的能够反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与鲜明的时代特色的鳞介题材花鸟画。
(二)对花卉画技法的应用
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畫是充分建立在写生基础之上的,并无直接的师承来源,但是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笔墨语言的最终形成受其花卉画表现技法的影响。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张大壮主要从事花卉画、山水画的仿制与创作,下面对张大壮花卉画的形成进行简要的叙述。1916年,张大壮跟随父亲张砚荪去上海拜师习画,授业之人是海上绘画名流李汉靖,所学方向为清代恽寿平没骨花卉画。没骨花卉画发展到了清代,常州画家恽寿平对其进行了重大革新。在绘画风格方面,恽寿平讲求表现物象的形似却又不拘泥于此,画面中又蕴含了传统文人画清新淡雅、自然脱俗的艺术趣味。在表现技法方面,恽寿平的花卉画不以传统的先勾勒后赋彩为表现技法,而是通过使用颜色直接点染来表现物象,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视觉面目不见任何线条的痕迹,具有无骨而立的艺术特色。恽寿平采用没骨法进行表现物象颜色的渲染,所画色调具有清新淡雅、绚烂之中归于平淡的艺术特征。张大壮对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用力颇勤,启悟良多。中年以后,他将目光转移到清代华喦的小写意花鸟画上,并对其心摹手追。华喦是清代中期画家,于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华喦的花鸟画在表现风格上吸收了晚明陈淳笔墨恣肆、色淡墨雅的写意画风。同时,华喦对清代画家恽寿平恬淡平和的没骨花卉画法参研颇深,形成了在表现物象上既有细致描写而又不失笔墨意趣的小写意画风,张大壮对其绘画风格进行了吸收与借鉴。张大壮早年学习恽寿平花卉画,并对其“无骨而立,不见笔迹”的没骨画法苦心专研,尔后在没骨画法基础之上融入了华喦的小写意绘画风格,并将二者进行融合,继而形成了以没骨与写意相结合的写意花卉画。张大壮的花卉画在表现技法上具有以色彩写意为主、色墨并用为辅的艺术面貌。在赋色上,张大壮的花卉画具有明丽烂漫、清新不俗的特征,并对其鳞介题材花鸟画的色彩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张大壮在花卉画创作中练就的高超的写生与造型能力对其鳞介题材花鸟画的造型表现大有裨益。张大壮将花卉画中以没骨与写意相结合的写意技法引入到鳞介题材花鸟画的表现之中,并且呈现出以色彩表现为主的艺术形式。渐入晚年,张大壮对明代徐渭大写意花鸟画中雄强恣肆、水墨淋漓的笔墨表现进行了自觉地吸收与运用,并表现在笔墨的苍润变化之上。因此,张大壮的鳞介题材花鸟画具有以色彩表现和墨色表现两种形态,其中以色彩表现为主。 (三)对西方绘画元素的借鉴
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的最终形成有对西方绘画中的写实主义表现手法以及水彩画法的借鉴与运用。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开,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科技文化和艺术思维涌入到国内。到了20纪初,在绘画领域对中国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改革中国画必须要对西方绘画元素进行借鉴已经成为画界的共识,中国画的体格开始得到了转型。这里的西方绘画元素主要指的是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光感、水彩画画法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以及受苏联写实主义绘画思想的陶融,中国画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张大壮是那场改革的经历者与目睹者,他的绘画也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西方绘画元素中写实造型的表现手法和水彩画的画法。其实,张大壮早年就接触到了写实主义表现手法。早在1920年,张大壮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了为期一年的美工,主要从事对单色石印名家画片进行着色的工作,在着色过程中对西方的写实造型有了潜移默化地认识与理解。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张大壮对西方绘画中的水彩画的画法以及色彩的透明性表现进行了吸收与融会。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中的色彩具有明丽润泽的特征,这种特征除了有对花卉画赋色的运用,还有对水彩画绘画元素的借鉴。另外,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中的色彩表现具有透明度,这种视觉效果在其明虾的表现上清晰可见。
(四)天资与勤奋
一位成功的画家要具备一定的天资与勤奋,这是其艺术创作最终能够独出机杼、形成自身风格特征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张大壮幼年时即对绘画艺术流露出过人的天资与才情,并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而走向成功。首先,关于天资方面。了庐在《中国画批评与思考》中说:“张大壮六岁,好在粉墙上涂抹作画,自嬉为‘丈二匹’。”因此,张大壮早年对于书画艺术就颇有天资,并从其日后在花鸟画艺术上的领悟、感知、创新实践能力上皆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张大壮从14岁习画起便积极地投身于绘画创作之中。在庞莱臣“虚斋”的10年里,每每在工作之余張大壮也并未松懈,而是对“虚斋”中所藏的历代名家画迹进行反复临摹,并力求两者的逼真相似。在这期间,张大壮还坚持写字、刻印。1931年,张大壮因病离开“虚斋”,家道中落的他饱受凄苦,要忍受常人所未经历过的痛苦。了庐在《中国画的批评与思考》中说:“大壮老师身体孱弱,在三九、三伏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转换时,怕旧病复发,他是从不起身和出门的。”由此可见,张大壮一年中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养病,在这样的身心摧残之下却在艺术创作上从不懈怠一分,总是坚持写生创作,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最终在鳞介题材花鸟画上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2]了庐.中国画的批评与思考[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4级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写意花鸟画。
关键词: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形成原因
一、新中国的社会环境
(一)“国画改造运动”的影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概况,一个时代的艺术也有着其自身的精神风貌。一般而言,一个画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自身的绘画审美取向与表现特征的最终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张大壮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对其鳞介题材花鸟画的形成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领域掀起了一场“国画改造运动”,其要旨是倡导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以画笔去表现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并能够反映出时代精神面貌的绘画作品,这种新的社会环境是促使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艺术家开始对中国画的创作如何更好地与时代相结合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与尝试。美术家蔡若虹发表了《关于国画改革的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之后》,美术理论家江丰发表了《国画改造第一步》,还有其他美术家所发表的关于对中国画改造的构想与建议的理论文章,此处不再一一赘述。美术家所发表的这些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艺术要走向生活,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国画改造运动”使得中国画“改头换面”,使艺术家们的生活、绘画思想、艺术面貌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其中就包括张大壮。“国画改造运动”促使了张大壮去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为其鳞介题材花鸟画的创作提供了创作自觉。
(二)人民审美情趣的改变
一个时代的绘画有其固有的审美情趣,人民审美情趣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中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形成。一九三一年,张大壮因病离开庞莱臣“虚斋”之后,将其在“虚斋”十年里锤炼所得的深厚笔墨功力运用到仿制前人绘画的作品之中,并以此鬻画为生。张大壮所模仿的对象多为清初“四王”山水,恽寿平没骨花卉画,以及近代陆廉夫的蔬果画等,画面中充斥着旧式文人以笔墨为尚的审美情趣。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性质与环境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了建设新中国的中流砥柱,由于他们的文化修养普遍不高,故而只能接受通俗易懂的具有生活性和世俗化的表现特征。张大壮的花鸟画在表现风格上完全属于恽寿平一脉,无论从表现题材、形式语言,亦或是审美情趣来看都较为传统陈旧,画面中所流露出的高古气息和荒寒萧索与新中国全新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与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更是大相径庭,故而逐渐失去了市场需求。因此,在这样的情境下,张大壮就在考虑如何改变自身的绘画方式与表现题材,以此来适应人民的审美情趣的需求。
二、艺术观念与个性特征
(一)以造化为师
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的创作是通过师法自然、以造化为师的写生方式来完成的,以造化为师语出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张璪的话可以看出,画家从事绘画创作要以造化为师,通过写生的方式能够表现出不同花卉、草丛、蔬果、禽鸟、鳞介等物态的自然属性与生命力。与此同时,写生是锻炼一个画家自身造型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能够深入自然,体察自然,感悟自然,从中撷取更为丰富多采的表现题材。画家在深入掌握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造型、结构、生长规律以及色彩特征之后,再运用自身的绘画思想与表现技法的倾注将所见自然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以此来丰富绘画作品的表现情境,这便是高层次的写生。所以,通过写生实践的方式去表现生活对艺术家的创作来说可谓至关重要。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张大壮就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花鸟画的写生实践之中,鳞介题材花鸟画应运而生。在写生期间,由于张大壮常年体弱多病不适宜长途跋涉的原因,他机智地将目光投射于其住所附近的菜市场,生活中寻常所见的蔬菜瓜果、海鲜鳞介等琳琅满目,充斥其间。在此后的30年里,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直至最后成熟的演变过程。张大壮通过以造化为师的写生实践方式,运用自身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与其身临其境时主观意念中的感想、体悟、情思相结合去表现客观存在的鳞介题材,继而形成了具有真实可信、生动传神的能够反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与鲜明的时代特色的鳞介题材花鸟画。
(二)对花卉画技法的应用
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畫是充分建立在写生基础之上的,并无直接的师承来源,但是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笔墨语言的最终形成受其花卉画表现技法的影响。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张大壮主要从事花卉画、山水画的仿制与创作,下面对张大壮花卉画的形成进行简要的叙述。1916年,张大壮跟随父亲张砚荪去上海拜师习画,授业之人是海上绘画名流李汉靖,所学方向为清代恽寿平没骨花卉画。没骨花卉画发展到了清代,常州画家恽寿平对其进行了重大革新。在绘画风格方面,恽寿平讲求表现物象的形似却又不拘泥于此,画面中又蕴含了传统文人画清新淡雅、自然脱俗的艺术趣味。在表现技法方面,恽寿平的花卉画不以传统的先勾勒后赋彩为表现技法,而是通过使用颜色直接点染来表现物象,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视觉面目不见任何线条的痕迹,具有无骨而立的艺术特色。恽寿平采用没骨法进行表现物象颜色的渲染,所画色调具有清新淡雅、绚烂之中归于平淡的艺术特征。张大壮对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用力颇勤,启悟良多。中年以后,他将目光转移到清代华喦的小写意花鸟画上,并对其心摹手追。华喦是清代中期画家,于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华喦的花鸟画在表现风格上吸收了晚明陈淳笔墨恣肆、色淡墨雅的写意画风。同时,华喦对清代画家恽寿平恬淡平和的没骨花卉画法参研颇深,形成了在表现物象上既有细致描写而又不失笔墨意趣的小写意画风,张大壮对其绘画风格进行了吸收与借鉴。张大壮早年学习恽寿平花卉画,并对其“无骨而立,不见笔迹”的没骨画法苦心专研,尔后在没骨画法基础之上融入了华喦的小写意绘画风格,并将二者进行融合,继而形成了以没骨与写意相结合的写意花卉画。张大壮的花卉画在表现技法上具有以色彩写意为主、色墨并用为辅的艺术面貌。在赋色上,张大壮的花卉画具有明丽烂漫、清新不俗的特征,并对其鳞介题材花鸟画的色彩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张大壮在花卉画创作中练就的高超的写生与造型能力对其鳞介题材花鸟画的造型表现大有裨益。张大壮将花卉画中以没骨与写意相结合的写意技法引入到鳞介题材花鸟画的表现之中,并且呈现出以色彩表现为主的艺术形式。渐入晚年,张大壮对明代徐渭大写意花鸟画中雄强恣肆、水墨淋漓的笔墨表现进行了自觉地吸收与运用,并表现在笔墨的苍润变化之上。因此,张大壮的鳞介题材花鸟画具有以色彩表现和墨色表现两种形态,其中以色彩表现为主。 (三)对西方绘画元素的借鉴
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的最终形成有对西方绘画中的写实主义表现手法以及水彩画法的借鉴与运用。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开,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科技文化和艺术思维涌入到国内。到了20纪初,在绘画领域对中国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改革中国画必须要对西方绘画元素进行借鉴已经成为画界的共识,中国画的体格开始得到了转型。这里的西方绘画元素主要指的是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光感、水彩画画法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以及受苏联写实主义绘画思想的陶融,中国画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张大壮是那场改革的经历者与目睹者,他的绘画也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西方绘画元素中写实造型的表现手法和水彩画的画法。其实,张大壮早年就接触到了写实主义表现手法。早在1920年,张大壮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了为期一年的美工,主要从事对单色石印名家画片进行着色的工作,在着色过程中对西方的写实造型有了潜移默化地认识与理解。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张大壮对西方绘画中的水彩画的画法以及色彩的透明性表现进行了吸收与融会。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中的色彩具有明丽润泽的特征,这种特征除了有对花卉画赋色的运用,还有对水彩画绘画元素的借鉴。另外,张大壮鳞介题材花鸟画中的色彩表现具有透明度,这种视觉效果在其明虾的表现上清晰可见。
(四)天资与勤奋
一位成功的画家要具备一定的天资与勤奋,这是其艺术创作最终能够独出机杼、形成自身风格特征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张大壮幼年时即对绘画艺术流露出过人的天资与才情,并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而走向成功。首先,关于天资方面。了庐在《中国画批评与思考》中说:“张大壮六岁,好在粉墙上涂抹作画,自嬉为‘丈二匹’。”因此,张大壮早年对于书画艺术就颇有天资,并从其日后在花鸟画艺术上的领悟、感知、创新实践能力上皆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张大壮从14岁习画起便积极地投身于绘画创作之中。在庞莱臣“虚斋”的10年里,每每在工作之余張大壮也并未松懈,而是对“虚斋”中所藏的历代名家画迹进行反复临摹,并力求两者的逼真相似。在这期间,张大壮还坚持写字、刻印。1931年,张大壮因病离开“虚斋”,家道中落的他饱受凄苦,要忍受常人所未经历过的痛苦。了庐在《中国画的批评与思考》中说:“大壮老师身体孱弱,在三九、三伏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转换时,怕旧病复发,他是从不起身和出门的。”由此可见,张大壮一年中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养病,在这样的身心摧残之下却在艺术创作上从不懈怠一分,总是坚持写生创作,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最终在鳞介题材花鸟画上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2]了庐.中国画的批评与思考[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4级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写意花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