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对于在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科技体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我国科技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它也存在诸多缺陷,制约了科技创新发展。因此,科技体制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后率先启动的改革之一。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重大论断,开始了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此后,国家设立中科院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等,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1985年至1994年,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科学技术体制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的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改革科研院所管理模式、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措施,引导和推动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
1995年至2005年,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方针,“稳住一头”旨在稳定支持基础研究,“放开一片”強调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发布。这一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系统调整科研院所布局结构,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2006年至2012年,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这一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和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还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这一时期,科技体制改革密集发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呈现出全面推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的新局面。
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除了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与大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牵引和有力支撑,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战略引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是长期制约我国发展的痼疾。40年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最鲜明的战略取向,是贯穿改革全过程的一条红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加速推动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从“面向、依靠、服务”到“融合、支撑、引领”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1年的39%左右提高到2017年的57.5%,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联动循环正在形成。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着力突破影响创新发展的瓶颈制约。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体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科技投入不足,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薄弱;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等。正是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改革为科技创新打破束缚、扫清障碍、释放潜能、注入动力,我国才走进“科学的春天”,进而迈向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是科学技术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40年来,科技体制改革一直围绕人才这个根本要素持续发力。从打破封闭僵化的体制束缚到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人才体系,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到改革科技奖励和分类评价制度,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的宏大人才队伍和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创新局面。
坚持与时俱进,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事业和创新能力的基石。1997年,中科院向党中央提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议。随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五”计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健全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国家层面对创新体系进行统筹组织、管理和调控,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遵循规律,把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科技体制改革旨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配置资源、组织开展研究与创新,努力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科技体制改革也必须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实行研究所分类改革,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等,都是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改革举措。
坚持开放合作,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深化改革。科技领域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领域之一,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合作使我国科学家迅速跟上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同时,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也为科技体制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路径。
对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启示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同志强调,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未来改革遇到的大都是硬骨头,需要打攻坚战,党的领导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将科技体制改革进行到底。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独特优势。同时也要看到,在一些新兴高技术领域,政府主导的大规模资金、人才投入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好”而不是“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强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精准对接和协调配合,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开放合作、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工作长期遵循的方针。科技体制必须开放灵活,才能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同时,自主创新是我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技体制改革必须立足于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特别是在关系国家命脉和战略利益的重大创新领域,要加快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全创新链、全产业链,抢占科技竞争和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正确处理点和面、破和立、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重点突破,更要从改革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出发,综合配套施策,全面协同推进;既要在微观运行机制上深化改革,更要在宏观管理体制上推动根本性、系统性变革;既要破字当头、大刀阔斧革除弊端,更要立字为先、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既要立足当前、解燃眉之急,更要着眼长远、抓好前瞻谋划和顶层设计。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改革韧性,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狠抓落实。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科技体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我国科技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它也存在诸多缺陷,制约了科技创新发展。因此,科技体制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后率先启动的改革之一。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重大论断,开始了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此后,国家设立中科院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等,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1985年至1994年,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科学技术体制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的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改革科研院所管理模式、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措施,引导和推动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
1995年至2005年,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方针,“稳住一头”旨在稳定支持基础研究,“放开一片”強调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发布。这一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系统调整科研院所布局结构,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2006年至2012年,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这一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和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还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这一时期,科技体制改革密集发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呈现出全面推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的新局面。
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除了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与大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牵引和有力支撑,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战略引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是长期制约我国发展的痼疾。40年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最鲜明的战略取向,是贯穿改革全过程的一条红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加速推动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从“面向、依靠、服务”到“融合、支撑、引领”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1年的39%左右提高到2017年的57.5%,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联动循环正在形成。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着力突破影响创新发展的瓶颈制约。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体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科技投入不足,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薄弱;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等。正是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改革为科技创新打破束缚、扫清障碍、释放潜能、注入动力,我国才走进“科学的春天”,进而迈向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是科学技术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40年来,科技体制改革一直围绕人才这个根本要素持续发力。从打破封闭僵化的体制束缚到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人才体系,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到改革科技奖励和分类评价制度,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的宏大人才队伍和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创新局面。
坚持与时俱进,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事业和创新能力的基石。1997年,中科院向党中央提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议。随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五”计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健全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国家层面对创新体系进行统筹组织、管理和调控,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遵循规律,把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科技体制改革旨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配置资源、组织开展研究与创新,努力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科技体制改革也必须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实行研究所分类改革,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等,都是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改革举措。
坚持开放合作,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深化改革。科技领域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领域之一,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合作使我国科学家迅速跟上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同时,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也为科技体制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路径。
对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启示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同志强调,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未来改革遇到的大都是硬骨头,需要打攻坚战,党的领导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将科技体制改革进行到底。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独特优势。同时也要看到,在一些新兴高技术领域,政府主导的大规模资金、人才投入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好”而不是“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强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精准对接和协调配合,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开放合作、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工作长期遵循的方针。科技体制必须开放灵活,才能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同时,自主创新是我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技体制改革必须立足于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特别是在关系国家命脉和战略利益的重大创新领域,要加快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全创新链、全产业链,抢占科技竞争和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正确处理点和面、破和立、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重点突破,更要从改革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出发,综合配套施策,全面协同推进;既要在微观运行机制上深化改革,更要在宏观管理体制上推动根本性、系统性变革;既要破字当头、大刀阔斧革除弊端,更要立字为先、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既要立足当前、解燃眉之急,更要着眼长远、抓好前瞻谋划和顶层设计。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改革韧性,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狠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