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经济复苏可以改善全球贸易,但是不可逆的结构性因素使其难以重返金融危机前的巅峰。
当前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显示出很强的脆弱性,全球贸易徘徊不前是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依靠强劲的国际贸易支持经济扩张的国家更是如此。出口放缓导致国际收支盈余收窄,于是新兴市场国家只能依靠信贷扩张或是国际债务融资来获取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而今国际金融环境收紧,之前信贷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就从美酒变成了毒药。
从1980年到2007年,全球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从90%上升到了230%。但经过了金融危机的重创,这一比重至今稳定在230%附近。和以往世界经济复苏阶段时相比,当前贸易的复苏显得异乎寻常地缓慢。货物和服务贸易均是如此。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贸易的低迷呢?
一些研究人士认为,全球贸易低迷是一种周期现象,原因是欧债危机以及欧洲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又延长了这一周期。换言之,他们对全球贸易体系本身仍持有信心。另有一些相对悲观的观点认为,全球化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全球贸易已成为空中楼阁。
比之以上两种观点,我们认为另一种相对中立的观点更加切合实际。毫无疑问,周期性因素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不过现在的好消息是,多数发达经济体都在同步进入复苏阶段,而且经济基本面比以前更稳固。这本应该帮助全球贸易复苏,并给新兴市场带来需求。
但不幸的是,结构性因素正在阻止全球贸易规模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比如说,金融危机强化了国际金融监管,因此一些大银行缩减了海外活动,这进而降低了国际直接投资和服务贸易的活跃程度。
结构性因素还包括中国经济尝试从投资驱动转向更加均衡的模式,使国际大型商品贸易受挫。另外,过高的国际原油价格、页岩气革命和疲软的美元共同促使美国逐步形成能源供给本土化战略,降低了国际原油贸易。IMF的研究还表明,美国能源革命推动的制造业复兴进一步降低了美国对其他国家制造业产品的需求。此外还有科技进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举例来说,网购已经取代了很多实体店消费,消费者还是商家节约的物流成本很大程度上伴随着运输活动下降,这降低了能源和相关产品的需求。就目前来看,这些结构性因素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可能是不可逆转的。
这些结构性因素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例如,欧美两大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为了保持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开始去杠杆,这降低了经常账户逆差和风险溢价,在欧洲尤其如此,这为全球的经济复苏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环境。中国经济的再平衡虽然短时间内会抑制投资品和原材料的需求,并且降低中国经济增速,但是只要这个再平衡的过程是平缓进行的,从长远看会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全球经济增长对大宗商品的依赖度,让全球贸易的活动量下降,进而影响到运输、原材料等行业,还会打压能源价格。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科技进步引发成本下降,还可以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家庭的实际收入。
未来,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复苏对贸易增长的推动作用将会上升。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几大发达国家的复苏是由资本支出驱动的,全球PMI的新出口订单指标也指向贸易回升。但是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力已经远远大过以往,因此和过去几十年全球经济与贸易的复苏过程相比,这种推动作用的上升幅度也只是温和的。
我们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将增长5%,2015年将增长5.5%。这两年的全球经济将增长3.4%。这意味着在2013-2015年,全球经济对贸易的推动作用依次为1、1.5和1.6。即便全球经济和贸易继续复苏并相互融合,其推动作用也不会超过金融危机之前20年当中1.9的平均水平。
当前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显示出很强的脆弱性,全球贸易徘徊不前是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依靠强劲的国际贸易支持经济扩张的国家更是如此。出口放缓导致国际收支盈余收窄,于是新兴市场国家只能依靠信贷扩张或是国际债务融资来获取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而今国际金融环境收紧,之前信贷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就从美酒变成了毒药。
从1980年到2007年,全球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从90%上升到了230%。但经过了金融危机的重创,这一比重至今稳定在230%附近。和以往世界经济复苏阶段时相比,当前贸易的复苏显得异乎寻常地缓慢。货物和服务贸易均是如此。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贸易的低迷呢?
一些研究人士认为,全球贸易低迷是一种周期现象,原因是欧债危机以及欧洲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又延长了这一周期。换言之,他们对全球贸易体系本身仍持有信心。另有一些相对悲观的观点认为,全球化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全球贸易已成为空中楼阁。
比之以上两种观点,我们认为另一种相对中立的观点更加切合实际。毫无疑问,周期性因素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不过现在的好消息是,多数发达经济体都在同步进入复苏阶段,而且经济基本面比以前更稳固。这本应该帮助全球贸易复苏,并给新兴市场带来需求。
但不幸的是,结构性因素正在阻止全球贸易规模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比如说,金融危机强化了国际金融监管,因此一些大银行缩减了海外活动,这进而降低了国际直接投资和服务贸易的活跃程度。
结构性因素还包括中国经济尝试从投资驱动转向更加均衡的模式,使国际大型商品贸易受挫。另外,过高的国际原油价格、页岩气革命和疲软的美元共同促使美国逐步形成能源供给本土化战略,降低了国际原油贸易。IMF的研究还表明,美国能源革命推动的制造业复兴进一步降低了美国对其他国家制造业产品的需求。此外还有科技进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举例来说,网购已经取代了很多实体店消费,消费者还是商家节约的物流成本很大程度上伴随着运输活动下降,这降低了能源和相关产品的需求。就目前来看,这些结构性因素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可能是不可逆转的。
这些结构性因素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例如,欧美两大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为了保持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开始去杠杆,这降低了经常账户逆差和风险溢价,在欧洲尤其如此,这为全球的经济复苏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环境。中国经济的再平衡虽然短时间内会抑制投资品和原材料的需求,并且降低中国经济增速,但是只要这个再平衡的过程是平缓进行的,从长远看会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全球经济增长对大宗商品的依赖度,让全球贸易的活动量下降,进而影响到运输、原材料等行业,还会打压能源价格。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科技进步引发成本下降,还可以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家庭的实际收入。
未来,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复苏对贸易增长的推动作用将会上升。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几大发达国家的复苏是由资本支出驱动的,全球PMI的新出口订单指标也指向贸易回升。但是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力已经远远大过以往,因此和过去几十年全球经济与贸易的复苏过程相比,这种推动作用的上升幅度也只是温和的。
我们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将增长5%,2015年将增长5.5%。这两年的全球经济将增长3.4%。这意味着在2013-2015年,全球经济对贸易的推动作用依次为1、1.5和1.6。即便全球经济和贸易继续复苏并相互融合,其推动作用也不会超过金融危机之前20年当中1.9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