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就是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掌握音乐演唱技能、技巧,提升音乐鉴赏水平与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音乐兴趣艺术实践教学过程
几年来,我不断地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研读,对照新的教学理念审视自己的音乐教学,觉得需要否定和改进的东西太多了,现就我的几点反思归纳如下,以求同行共勉。
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去练习、实践,而不是自己站在讲台上过多的“表演”,让学生去观摩、欣赏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领会、把握不是单靠老师讲解就能完成的,当然,老师的点拨与指导是很重要的,但是缺乏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悟、内化的认知过程是不行的,然而这个过程是老师不可替代的。音乐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任凭老师讲解的再精细,演示的再规范,强调的再到位,指导的再得法,不让学生去亲自实践,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是难以达成的。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常常有一种对学生不信任、不放心的心理,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总是喜欢反反复复的讲,一遍又一遍的教,不停的示范,不断的强调,一节课下来,自己累得弯腰,学生却在那儿逍遥,学生能够掌握的东西甚少,教学效果甚微。认真反思我们的教学,虽然我们出了力,流了汗,尽了心,但是我们投的却是是无用功。因为我们违背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践出真知的认知规律,于是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就是要给学生一份信任,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有疑惑、缺漏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获得成功。
二、音乐课是需要培养学生兴趣的,但决不能把它上成兴趣课
在高中音乐课程中,把培养音乐兴趣置于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课标》不仅充分阐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而且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足见对其重要性的高度重视。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人们总是对需要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的事物则是人的天性。兴趣对人所从事的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教育学生懂得音乐课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因此,高中音乐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心理产生这种十分重要的内趋力。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来说,都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音乐是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如果把音乐课上成了兴趣课,那就大打了折扣,不但学不好音乐,反而会误导学生,让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听听、唱唱,没有作业,没有负担的开心课。
三、师生互动是需要双方主动交流,思维碰撞,达到彼此促进和教学相长的,而不是教师找几个学生被动地回答几个问题就算完事
《课标》指出“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可见,让学生被动地回答教师所提的几个问题,是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达到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也体现不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当前,大多数学生有问题不问老师,老师出于无奈和节省时间,只好提一些主要性的或關键性的问题向学生发问,看其掌握的如何?答来了,受表扬,请坐下;答不来学生遭批评,老师接着再讲解。学生被动学习,不去质疑问难,究其原因是教师造成的,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上讲解的多,提问的多,替代的多,给学生“现成饭”的多,为学生创设生成问题的条件和机会少,搭建解决问题“支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少,长此以往,培养了学生的惰性,学生哪来得主动求知、质疑问难、创新思维呢?
反思我们的教学,提醒我们必须悦纳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错误,让学生大胆实践,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我们应该懂得,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是不足为怪的,不要一见学生出错就去责怪与批评,由认知错误到认知正确,由不熟练到熟练,再由熟练到技能、技巧的掌握,是需要有时间和内化过程的。不要认为教师讲过了,表演了,示范了,学生就不会出错。要追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主动求知的好习惯。因此,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求知,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大任务。
四、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是不能搞整体推进的,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不矛盾的
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就是要我们去关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放弃一个学困生。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材施教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赋、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达到分层推进各有收获。事实上,“一刀切”、“齐步走”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是会扼杀学生个性的,是不能实现“培优、扶中、转差”的。于是,《课标》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选择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五、缺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是枯燥无味、低效的,不抓落实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体验、探究知识与技能的前提,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参与,就等于人没有了灵魂。什么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音乐鉴赏和评价,健康向上的审美观的形成,积极乐观态度与高尚情操的培养,都将会变为空话。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抓落实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必须到位到人,不能检查几个学生就了事。教师要发挥“小助手”和优生的作用,不能有遗忘的角落,不能有“滥竽充数”的温床,谁会谁不会教师要清楚,补救措施要跟上,对学生的发展做到“下要包底,上不封顶”。
关键词:音乐兴趣艺术实践教学过程
几年来,我不断地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研读,对照新的教学理念审视自己的音乐教学,觉得需要否定和改进的东西太多了,现就我的几点反思归纳如下,以求同行共勉。
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去练习、实践,而不是自己站在讲台上过多的“表演”,让学生去观摩、欣赏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领会、把握不是单靠老师讲解就能完成的,当然,老师的点拨与指导是很重要的,但是缺乏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悟、内化的认知过程是不行的,然而这个过程是老师不可替代的。音乐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任凭老师讲解的再精细,演示的再规范,强调的再到位,指导的再得法,不让学生去亲自实践,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是难以达成的。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常常有一种对学生不信任、不放心的心理,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总是喜欢反反复复的讲,一遍又一遍的教,不停的示范,不断的强调,一节课下来,自己累得弯腰,学生却在那儿逍遥,学生能够掌握的东西甚少,教学效果甚微。认真反思我们的教学,虽然我们出了力,流了汗,尽了心,但是我们投的却是是无用功。因为我们违背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践出真知的认知规律,于是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就是要给学生一份信任,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有疑惑、缺漏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获得成功。
二、音乐课是需要培养学生兴趣的,但决不能把它上成兴趣课
在高中音乐课程中,把培养音乐兴趣置于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课标》不仅充分阐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而且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足见对其重要性的高度重视。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人们总是对需要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的事物则是人的天性。兴趣对人所从事的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教育学生懂得音乐课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因此,高中音乐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心理产生这种十分重要的内趋力。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来说,都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音乐是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如果把音乐课上成了兴趣课,那就大打了折扣,不但学不好音乐,反而会误导学生,让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听听、唱唱,没有作业,没有负担的开心课。
三、师生互动是需要双方主动交流,思维碰撞,达到彼此促进和教学相长的,而不是教师找几个学生被动地回答几个问题就算完事
《课标》指出“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可见,让学生被动地回答教师所提的几个问题,是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达到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也体现不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当前,大多数学生有问题不问老师,老师出于无奈和节省时间,只好提一些主要性的或關键性的问题向学生发问,看其掌握的如何?答来了,受表扬,请坐下;答不来学生遭批评,老师接着再讲解。学生被动学习,不去质疑问难,究其原因是教师造成的,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上讲解的多,提问的多,替代的多,给学生“现成饭”的多,为学生创设生成问题的条件和机会少,搭建解决问题“支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少,长此以往,培养了学生的惰性,学生哪来得主动求知、质疑问难、创新思维呢?
反思我们的教学,提醒我们必须悦纳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错误,让学生大胆实践,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我们应该懂得,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是不足为怪的,不要一见学生出错就去责怪与批评,由认知错误到认知正确,由不熟练到熟练,再由熟练到技能、技巧的掌握,是需要有时间和内化过程的。不要认为教师讲过了,表演了,示范了,学生就不会出错。要追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主动求知的好习惯。因此,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求知,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大任务。
四、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是不能搞整体推进的,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不矛盾的
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就是要我们去关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放弃一个学困生。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材施教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赋、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达到分层推进各有收获。事实上,“一刀切”、“齐步走”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是会扼杀学生个性的,是不能实现“培优、扶中、转差”的。于是,《课标》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选择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五、缺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是枯燥无味、低效的,不抓落实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体验、探究知识与技能的前提,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参与,就等于人没有了灵魂。什么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音乐鉴赏和评价,健康向上的审美观的形成,积极乐观态度与高尚情操的培养,都将会变为空话。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抓落实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必须到位到人,不能检查几个学生就了事。教师要发挥“小助手”和优生的作用,不能有遗忘的角落,不能有“滥竽充数”的温床,谁会谁不会教师要清楚,补救措施要跟上,对学生的发展做到“下要包底,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