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要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强化反思意识,注重课后反思,注重实践,不断改进,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反思 实践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也是如此,我冒昧地改为“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深有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反思,让教与思密切结合,才能不断地进步。但教学反思并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总结成功的经验,具有研究性。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强化反思意识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早已根深蒂固,如习惯于按照自己教案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习惯于当知识的传授者等。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要有所转变,不能总是凭经验教学,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心理学,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强化反思意识。
二、课后反思,是教学反思最常用的方法
“教而不思则罔”。教学活动之后反思容易发现问题,是教学反思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反思中显得尤为重要。
1.反思要实话实说,写出得与失。一节课不管成功与否,在反思时我们都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不能避重就轻只说成功不说失败,重点是发现问题,以便于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少走弯路,不走弯路。
2.反思要及时,写出师与生。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情绪,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对形式、方法、教具的运用都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教学的气氛和质量。相反,学生的参与程度、个性特征和经验差异等也反作用于教师。此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后教师应及时反思,将师生双向的表现与活动的效果进行分析,帮助教师在日后备课、上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做更全面的把握。
3.反思要找准要点,写出特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个特色,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把这些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课的特点,以便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4.反思要捕捉灵感,写出遐想。教学中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随机生成,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教学中的一些开放性提问能打开学生想象的门窗,展现智慧的火花。反思中要及时总结这些灵感,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
三、注重实践,不断改进,是教学反思的追求
“思而不教则殆”。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及时地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设计假设性解决方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使有益的经验得到提炼和升华。那么,我们应该付出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使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日臻完善,不断强化教学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注重课前反思,了解学情,反思教材。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如果要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这个观点对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同样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新课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了解”,以往大多来自教师的教学经验包括自己的课后反思,但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班级和学生并不一样。因此,这种“了解”,更多的还需来自于教师课前对学生的调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学习中将会遇到哪些困难等;还要考虑学生的经历、情感、思想和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实践经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如何对待教材?传统上,一些教师认为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和正确性,教师的任务是占有教材然后将教材内容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再让学生占有。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教材面前都忽略“我”的存在,成了教材的“奴隶”。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懂得: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而只是教师使用的工具。作为工具,它是否适合自己使用?是否需要改造和加工?教师应予以审视和批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注重充分发挥现有教科书功用的同时,积极地调动各自的生活体验,从而不断地创造新的教学材料。
2.注重教学过程中反思,选择适当的教法指导学生学习。少教师把对知识技能目标落实情况的反思作为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而在对教法选择或学法指导方面的反思时常存在相对淡化,甚至缺失。如果说知能类反思的重点在于检验知能点是否落实的话,那么教法类反思的重点则在于思考如何科学、高效地落实这些知能点。因此教法、学法的运用与反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多种教学手段的优化整合要立足于语文课程,立足于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避免“满堂灌”,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挥智力与潜能,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然后,又回到课后反思,进入新一轮的提升。
总之,“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思考产生变革,变革带来发展。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表明,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教学前反思起点是否合适、难点是否突破、讲练是否透彻,据此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教学中反思学生在课中的参与、学生在课中的交流、教学的目标实现,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后反思自己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教学的应变、教案的修正等。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4.
[2]黄学友.教学反思——误区与对策.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7(0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反思 实践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也是如此,我冒昧地改为“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深有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反思,让教与思密切结合,才能不断地进步。但教学反思并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总结成功的经验,具有研究性。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强化反思意识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早已根深蒂固,如习惯于按照自己教案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习惯于当知识的传授者等。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要有所转变,不能总是凭经验教学,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心理学,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强化反思意识。
二、课后反思,是教学反思最常用的方法
“教而不思则罔”。教学活动之后反思容易发现问题,是教学反思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反思中显得尤为重要。
1.反思要实话实说,写出得与失。一节课不管成功与否,在反思时我们都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不能避重就轻只说成功不说失败,重点是发现问题,以便于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少走弯路,不走弯路。
2.反思要及时,写出师与生。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情绪,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对形式、方法、教具的运用都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教学的气氛和质量。相反,学生的参与程度、个性特征和经验差异等也反作用于教师。此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后教师应及时反思,将师生双向的表现与活动的效果进行分析,帮助教师在日后备课、上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做更全面的把握。
3.反思要找准要点,写出特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个特色,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把这些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课的特点,以便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4.反思要捕捉灵感,写出遐想。教学中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随机生成,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教学中的一些开放性提问能打开学生想象的门窗,展现智慧的火花。反思中要及时总结这些灵感,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
三、注重实践,不断改进,是教学反思的追求
“思而不教则殆”。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及时地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设计假设性解决方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使有益的经验得到提炼和升华。那么,我们应该付出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使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日臻完善,不断强化教学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注重课前反思,了解学情,反思教材。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如果要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这个观点对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同样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新课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了解”,以往大多来自教师的教学经验包括自己的课后反思,但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班级和学生并不一样。因此,这种“了解”,更多的还需来自于教师课前对学生的调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学习中将会遇到哪些困难等;还要考虑学生的经历、情感、思想和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实践经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如何对待教材?传统上,一些教师认为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和正确性,教师的任务是占有教材然后将教材内容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再让学生占有。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教材面前都忽略“我”的存在,成了教材的“奴隶”。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懂得: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而只是教师使用的工具。作为工具,它是否适合自己使用?是否需要改造和加工?教师应予以审视和批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注重充分发挥现有教科书功用的同时,积极地调动各自的生活体验,从而不断地创造新的教学材料。
2.注重教学过程中反思,选择适当的教法指导学生学习。少教师把对知识技能目标落实情况的反思作为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而在对教法选择或学法指导方面的反思时常存在相对淡化,甚至缺失。如果说知能类反思的重点在于检验知能点是否落实的话,那么教法类反思的重点则在于思考如何科学、高效地落实这些知能点。因此教法、学法的运用与反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多种教学手段的优化整合要立足于语文课程,立足于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避免“满堂灌”,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挥智力与潜能,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然后,又回到课后反思,进入新一轮的提升。
总之,“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思考产生变革,变革带来发展。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表明,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教学前反思起点是否合适、难点是否突破、讲练是否透彻,据此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教学中反思学生在课中的参与、学生在课中的交流、教学的目标实现,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后反思自己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教学的应变、教案的修正等。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4.
[2]黄学友.教学反思——误区与对策.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