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04年3月,原方正科技电脑公司副总裁和方正集团助理总裁周险峰.与十多名电脑公司员工集体跳槽,加盟海信数码公司,这起事件被媒体渲染为“方正旧部人事叛逃”风波。时任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解释说,跳槽可能和方正的业务调整有关。
且不说跳槽的缘由到底是不是起于业务调整,我们从这个事件中更应该看到的,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问题。忠诚,是一个在中国已经被宣扬了上千年的品德,甚至被当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之一。但恰恰是这个似乎已经深入人心的词语,其实却并没有完全被消化、传承和运用。随着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跳槽现象,员工与企业之间似乎除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之外,再无情感和忠诚可言,而与之相对的,一种关于员工职业忠诚的说法悄然兴起.为了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就可以放弃对企业的忠诚。于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抱怨和争执日益增多,到底是谁辜负了谁?
盖棺定论之前,不妨再看一个例子:2005年3月16日,联想集团宣布将在美洲、亚太和欧洲裁减1000名员工,这是联想集团全球现有21400名员工总数的5%。一位经历了这次裁员的联想员工在互联网上发了一篇题为《公司不是家》的文章,文章说“被裁的员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在面谈之前,他们的一切手续公司都已经办完,等他们被叫到会议室的同时.邮箱、人力地图、IC卡全部被注销,当他们知道消息以后,两个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公司。”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道:“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
举这样的例子,可能会让一些企业的领导者感到心寒,但是谁敢保证自己的公司里就没有这样去想的员工?而员工心理上乃至行为上的“背叛”,企业自身就不该自省自责吗?面对企业与员工之问忠诚度如履薄冰的窘况,我们掩卷沉思。
企业,给员工一个忠诚的理由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忠诚的争论其实就是企业忠诚与职业忠诚的角逐。联想的大裁员,给员工的企业忠诚泼上一盆冷水:方正员工的集体跳槽,凸显员工对职业的忠诚,对企业的背叛。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所谓的争吵其实仅仅是因为缺少一种换位的思考,即站在对方的立场,寻找员工的职业忠诚与企业忠诚之间对话的空间。
企业忠诚,是指员工认可企业文化、环境,相信企业将为其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应得的物质回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去;职业忠诚,是指员工清楚地权衡自己的优劣势,以选择适合自己性格和能力特点的职业,致力于达到此职业的最高境界。不难看出,无论是忠诚企业还是忠诚职业,员工看重的不仅仅是报酬和职权,而是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平台,是前途而不是“钱途”。对企业而言,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无疑会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给员工创造一个可以提升自己的环境,就是让员工忠诚企业的理由。无论从局面上还是从效果上,这都是双赢。
换言之,企业要对员工忠诚,满足员工一些正常的需求。在企业界有一本风靡全球的书——《致加西亚的信》,文中叙述了一个名叫罗文的人,出色完成上级所交付的艰巨任务。不少企业将这书中主人公罗文的表现奉为一个忠诚员工的准则,从员工的角度来说,这也许并不是他们最认可的标准。为什么?罗文获得的信息量非常之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完成任务需要付出超越常规的努力,而且难有什么效率可言。作為任务的执行者,他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尊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没有得到人文关怀。在现代企业中.这样的管理模式是不合时宜的。企业给员工主人公的感受,员工就用主人公的热情对待企业;企业只是把员]一当作一件工具,员工同样会把企业当怍工具来使用。企业不能强迫员_丁对企业忠诚,但是可以让员丁对企业满意和信任,这些,就是让员工忠诚企业的理由。
员工,做可以委以重任的人
任何事情都难以在一厢情愿的情况下有个好的结局,谈恋爱如此,在职场征战亦是如此。很多时候,企业不能不考虑的是:谁来保证我对员工的忠诚能够带来预期的回报?企业是现实的,这种担心自然无可厚非。作为员工同样要着力于用优异的业绩和表现来赢得企业的信任,做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
现代企业界流传这样一种用人标准:有德有才的人可以重用,有德无才的人培养使用,无德有才的人小心使用.无才无德的人坚决不用。企业用人的标准逐渐由业务精英型转向德才兼备型,对员工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而忠诚于企业,无疑是员工最应该具备的道德之~。因此.作为员工,最不可取的一种认识就是:我为企业付出劳动,企业直该满足我的任何需求。好的企业能够留住员工并让员工满意,但是企业不会因为一个员工的离去而变成环的企业。
忠诚,永远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个双向考验,但是两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两者之间有着无数共赢的途径,关键是,各自付出主动.达到互相信任。最好的状态莫过于,在一个忠诚员工的企业里做一个忠诚企业的员工。
且不说跳槽的缘由到底是不是起于业务调整,我们从这个事件中更应该看到的,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问题。忠诚,是一个在中国已经被宣扬了上千年的品德,甚至被当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之一。但恰恰是这个似乎已经深入人心的词语,其实却并没有完全被消化、传承和运用。随着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跳槽现象,员工与企业之间似乎除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之外,再无情感和忠诚可言,而与之相对的,一种关于员工职业忠诚的说法悄然兴起.为了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就可以放弃对企业的忠诚。于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抱怨和争执日益增多,到底是谁辜负了谁?
盖棺定论之前,不妨再看一个例子:2005年3月16日,联想集团宣布将在美洲、亚太和欧洲裁减1000名员工,这是联想集团全球现有21400名员工总数的5%。一位经历了这次裁员的联想员工在互联网上发了一篇题为《公司不是家》的文章,文章说“被裁的员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在面谈之前,他们的一切手续公司都已经办完,等他们被叫到会议室的同时.邮箱、人力地图、IC卡全部被注销,当他们知道消息以后,两个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公司。”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道:“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
举这样的例子,可能会让一些企业的领导者感到心寒,但是谁敢保证自己的公司里就没有这样去想的员工?而员工心理上乃至行为上的“背叛”,企业自身就不该自省自责吗?面对企业与员工之问忠诚度如履薄冰的窘况,我们掩卷沉思。
企业,给员工一个忠诚的理由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忠诚的争论其实就是企业忠诚与职业忠诚的角逐。联想的大裁员,给员工的企业忠诚泼上一盆冷水:方正员工的集体跳槽,凸显员工对职业的忠诚,对企业的背叛。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所谓的争吵其实仅仅是因为缺少一种换位的思考,即站在对方的立场,寻找员工的职业忠诚与企业忠诚之间对话的空间。
企业忠诚,是指员工认可企业文化、环境,相信企业将为其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应得的物质回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去;职业忠诚,是指员工清楚地权衡自己的优劣势,以选择适合自己性格和能力特点的职业,致力于达到此职业的最高境界。不难看出,无论是忠诚企业还是忠诚职业,员工看重的不仅仅是报酬和职权,而是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平台,是前途而不是“钱途”。对企业而言,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无疑会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给员工创造一个可以提升自己的环境,就是让员工忠诚企业的理由。无论从局面上还是从效果上,这都是双赢。
换言之,企业要对员工忠诚,满足员工一些正常的需求。在企业界有一本风靡全球的书——《致加西亚的信》,文中叙述了一个名叫罗文的人,出色完成上级所交付的艰巨任务。不少企业将这书中主人公罗文的表现奉为一个忠诚员工的准则,从员工的角度来说,这也许并不是他们最认可的标准。为什么?罗文获得的信息量非常之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完成任务需要付出超越常规的努力,而且难有什么效率可言。作為任务的执行者,他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尊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没有得到人文关怀。在现代企业中.这样的管理模式是不合时宜的。企业给员工主人公的感受,员工就用主人公的热情对待企业;企业只是把员]一当作一件工具,员工同样会把企业当怍工具来使用。企业不能强迫员_丁对企业忠诚,但是可以让员丁对企业满意和信任,这些,就是让员工忠诚企业的理由。
员工,做可以委以重任的人
任何事情都难以在一厢情愿的情况下有个好的结局,谈恋爱如此,在职场征战亦是如此。很多时候,企业不能不考虑的是:谁来保证我对员工的忠诚能够带来预期的回报?企业是现实的,这种担心自然无可厚非。作为员工同样要着力于用优异的业绩和表现来赢得企业的信任,做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
现代企业界流传这样一种用人标准:有德有才的人可以重用,有德无才的人培养使用,无德有才的人小心使用.无才无德的人坚决不用。企业用人的标准逐渐由业务精英型转向德才兼备型,对员工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而忠诚于企业,无疑是员工最应该具备的道德之~。因此.作为员工,最不可取的一种认识就是:我为企业付出劳动,企业直该满足我的任何需求。好的企业能够留住员工并让员工满意,但是企业不会因为一个员工的离去而变成环的企业。
忠诚,永远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个双向考验,但是两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两者之间有着无数共赢的途径,关键是,各自付出主动.达到互相信任。最好的状态莫过于,在一个忠诚员工的企业里做一个忠诚企业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