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通过阐述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最后简述了我校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科研 科研素养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57-02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大学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需要培养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这一议题,国内高校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SRTP),被认为是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的科研素养。
1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成为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间竞争的中坚力量。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已经不适合科技创新竞争,也意味着学校需要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人才。因此,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成为国内高校关注的焦点。其中,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一条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其目的在于使在校大学生有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实施大学生科研活动的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和专业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国内外已经把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列为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目标。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指导性研究机会,统筹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进一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够增加就业的筹码。
2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国内高校都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善等条件的限制,其发展过程依然面临不少障碍,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究其根源在于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科研经费资助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科研不够重视,没有给予高校充足的科研资金支持,只有对“985、211”高校投入了充足的科研经费,而非国家重点院校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由于经费条件以及认识水平的限制,部分学校对申请者提出成绩上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项目的参与度,从而导致项目开展的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本身价值并不在于得到有形的科研成果,而是在于通过参见科研项目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养。
2.2 科研项目来源单一
国外知名研究型大学学生科研计划的项目来源要丰富许多。如“伯克利大学模式”,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分为由学校设立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pprentice Program,URAP)和由学生自己提出的各种项目方案两个部分[1]。我国借鉴国外大学的做法,项目来源可以分为学生自选、教师课题、外部课题。而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的选题大部分来自于由学校提高资金支持的学生自选课题。另外两种项目来源则比较少。
2.3 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不足
在目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指导中,可分为包办型、代做型和被动型三种指导[2]。在科研项目进行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不在科研开始时,教师替学生将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一切都列好现成的提纲,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想去做,使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要不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确定后,教师和学生刚开始还能积极进行交流探讨,后面逐渐就不交流了,最后学生毕业,课题也过了结题时间,教师为了不影响以后项目的申报,就变成教师本人代替学生来完成科研训练的结题报告。要不就是有些教师在被动的等待管理部门通知什么时候结题,不能主动按照申报书上的时间进度进行指导,不通知就不去与学生联系,而学生也是被动的等待老师安排任务,不主动与指导老师交流,等结题时间到了,最后因没有做或是学生毕业了没有做完而导致无法结题。
3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践
针对目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我校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践。
3.1 开阔专业知识面,激发大学生科研兴趣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是希望高校学生可以在研究中学习,掌握学科前沿知识。我校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平台,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开拓意识。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增加学生之间创新思想的交流。经常邀请领域专家、权威人士来校进行学术讲座,是教师和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实时了解专业前沿技术,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
3.2 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搭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平台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涉及三个主体,分别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1)学校方面。我校在立项方面现在有较为完善的步骤和合理的管理。申请一个项目的步骤为:提出选题—寻找组员—确定导师—确定最终选题与实施方案—填写立项申请表。其细节上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学生组合申报,规定每个学生只能参与一个项目,这样使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最大限度地面向了全体学生,也使学生们很好的学习了交叉学科的知识。同时,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同样的也要求教师不能同时参与两个以上的项目,在项目立项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实施方案,规定项目实施不得超过两年,这样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师因为忙碌无法定期给予学生指导和拖延甚至无法完成项目结题的情况。而我校在项目经费方面规定市级项目为10000元,校级项目为2000~5000元,这与大部分的高校相比经费支持已经算是高了,可以让我校学生尽情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完成创新研究,谱写出属于他们人生中值得高兴一曲激情之歌。 (2)教师方面。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中,教师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在项目指导中要给学生发挥主观创造性的空间,起到引导作用,不能包办整个科研过程,确保学生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指导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定期的,持之以恒的召开项目组会议,听取学生现阶段完成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在下一个项目组会议召开前要完成什么,在会议中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帮学生打开思路,同时,也要严格掌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进度,确保项目准时,高效地完成。做科研训练一定要鼓励学生发表论文,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列出提纲,撰写论文,再与学生交流指导,找出亮点,最后完成一篇具有创新内容的高科技学术论文。
(3)学生方面。我校规定立项申请人为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本科学生,对学生实行双师型及“2+2、3+1”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真正研究者是学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学校和教师所提供只是帮助学生科研的辅助条件。现在大部分学生参与项目是以获得学分为首要目的,为杜绝这种现象,学校应鼓励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在课程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并转化为研究课题,只有积极主动研究,才能有所收获。科研是一项漫长、枯燥的活动,因此,学生进行科研时,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踏实的工作求取客观的结果,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素养。
3.3 打破大学生科研项目来源单一,完善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科研训练计划,其项目来源较为单一。大部分学生参与的都是校内项目,这类课题由学校提供经费,容易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大学生不了解现实需求。因此,我校借鉴长期合作的国外高校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的做法,十二五期间,我校逐渐申请了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项目。我校力求在保障学生科研机会的前提下努力拓宽项目渠道,鼓励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使广大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接受科研训练,培养团队意识,增加才干,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成果也比较突出,科研项目水平,专利数和学术论文数都有所提高。学校先后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项目30项。获得省市级以上奖项27项。学校共获得专利授权823项,其中发明专利数105项。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长率高达30.8%。共发表学术论文6098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入论文367篇。学术论文数年均增长率达到14.9%。由此可见,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和未来的科研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于泽,樊世清,芦慧.谈如何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J].科技信息,2008(26):137.
[2] 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6-11.
关键词:科研 科研素养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57-02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大学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需要培养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这一议题,国内高校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SRTP),被认为是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的科研素养。
1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成为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间竞争的中坚力量。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已经不适合科技创新竞争,也意味着学校需要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人才。因此,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成为国内高校关注的焦点。其中,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一条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其目的在于使在校大学生有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实施大学生科研活动的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和专业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国内外已经把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列为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目标。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指导性研究机会,统筹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进一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够增加就业的筹码。
2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国内高校都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善等条件的限制,其发展过程依然面临不少障碍,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究其根源在于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科研经费资助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科研不够重视,没有给予高校充足的科研资金支持,只有对“985、211”高校投入了充足的科研经费,而非国家重点院校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由于经费条件以及认识水平的限制,部分学校对申请者提出成绩上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项目的参与度,从而导致项目开展的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本身价值并不在于得到有形的科研成果,而是在于通过参见科研项目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养。
2.2 科研项目来源单一
国外知名研究型大学学生科研计划的项目来源要丰富许多。如“伯克利大学模式”,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分为由学校设立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pprentice Program,URAP)和由学生自己提出的各种项目方案两个部分[1]。我国借鉴国外大学的做法,项目来源可以分为学生自选、教师课题、外部课题。而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的选题大部分来自于由学校提高资金支持的学生自选课题。另外两种项目来源则比较少。
2.3 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不足
在目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指导中,可分为包办型、代做型和被动型三种指导[2]。在科研项目进行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不在科研开始时,教师替学生将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一切都列好现成的提纲,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想去做,使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要不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确定后,教师和学生刚开始还能积极进行交流探讨,后面逐渐就不交流了,最后学生毕业,课题也过了结题时间,教师为了不影响以后项目的申报,就变成教师本人代替学生来完成科研训练的结题报告。要不就是有些教师在被动的等待管理部门通知什么时候结题,不能主动按照申报书上的时间进度进行指导,不通知就不去与学生联系,而学生也是被动的等待老师安排任务,不主动与指导老师交流,等结题时间到了,最后因没有做或是学生毕业了没有做完而导致无法结题。
3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践
针对目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我校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践。
3.1 开阔专业知识面,激发大学生科研兴趣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是希望高校学生可以在研究中学习,掌握学科前沿知识。我校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平台,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开拓意识。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增加学生之间创新思想的交流。经常邀请领域专家、权威人士来校进行学术讲座,是教师和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实时了解专业前沿技术,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
3.2 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搭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平台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涉及三个主体,分别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1)学校方面。我校在立项方面现在有较为完善的步骤和合理的管理。申请一个项目的步骤为:提出选题—寻找组员—确定导师—确定最终选题与实施方案—填写立项申请表。其细节上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学生组合申报,规定每个学生只能参与一个项目,这样使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最大限度地面向了全体学生,也使学生们很好的学习了交叉学科的知识。同时,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同样的也要求教师不能同时参与两个以上的项目,在项目立项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实施方案,规定项目实施不得超过两年,这样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师因为忙碌无法定期给予学生指导和拖延甚至无法完成项目结题的情况。而我校在项目经费方面规定市级项目为10000元,校级项目为2000~5000元,这与大部分的高校相比经费支持已经算是高了,可以让我校学生尽情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完成创新研究,谱写出属于他们人生中值得高兴一曲激情之歌。 (2)教师方面。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中,教师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在项目指导中要给学生发挥主观创造性的空间,起到引导作用,不能包办整个科研过程,确保学生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指导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定期的,持之以恒的召开项目组会议,听取学生现阶段完成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在下一个项目组会议召开前要完成什么,在会议中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帮学生打开思路,同时,也要严格掌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进度,确保项目准时,高效地完成。做科研训练一定要鼓励学生发表论文,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列出提纲,撰写论文,再与学生交流指导,找出亮点,最后完成一篇具有创新内容的高科技学术论文。
(3)学生方面。我校规定立项申请人为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本科学生,对学生实行双师型及“2+2、3+1”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真正研究者是学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学校和教师所提供只是帮助学生科研的辅助条件。现在大部分学生参与项目是以获得学分为首要目的,为杜绝这种现象,学校应鼓励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在课程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并转化为研究课题,只有积极主动研究,才能有所收获。科研是一项漫长、枯燥的活动,因此,学生进行科研时,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踏实的工作求取客观的结果,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素养。
3.3 打破大学生科研项目来源单一,完善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科研训练计划,其项目来源较为单一。大部分学生参与的都是校内项目,这类课题由学校提供经费,容易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大学生不了解现实需求。因此,我校借鉴长期合作的国外高校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的做法,十二五期间,我校逐渐申请了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项目。我校力求在保障学生科研机会的前提下努力拓宽项目渠道,鼓励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使广大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接受科研训练,培养团队意识,增加才干,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成果也比较突出,科研项目水平,专利数和学术论文数都有所提高。学校先后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项目30项。获得省市级以上奖项27项。学校共获得专利授权823项,其中发明专利数105项。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长率高达30.8%。共发表学术论文6098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入论文367篇。学术论文数年均增长率达到14.9%。由此可见,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和未来的科研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于泽,樊世清,芦慧.谈如何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J].科技信息,2008(26):137.
[2] 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