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题引入
加里宁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一门换脑子的学科.它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思维更缜密,想事情的时候考虑得更全面.它能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维水平及思维品质.因此,从初一开始我们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这里要说的是初一的一道有关绝对值问题的试卷改编题.
绝对值几何的意义:在数轴上,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a的点到数b的点之间的距离的值,叫做a-b的绝对值,记作|a-b|.对于绝对值问题,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往往简洁直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原题再现
|a|=|a-0|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这是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进一步的,数轴上两个点A,B分别用a,b表示,那么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B=|a-b|.利用此结论,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数轴上表示-3和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
(2)数轴上表示x和-3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是 ;如果|AB|=2,那么x的值为 ;
(3)说出|x 3| |x-4|表示的几何意义 ;
(4)由以上探索猜想对于任何有理数x,|x 3| |x-4|是否有最小值?如果有写出最小值;如果没有说明理由.
三、背景来源,命题立意
此题是平时试卷的改编题,它来源于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书本38页习题的第六题.
知识点涉及数轴、绝对值问题.此题考查了学生对绝对值几何意义的真正理解与应用.此题可考查学生的观察与归纳、化归与转化等知识能力;可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分析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此题分为四个小题,由易到难,步步为营,环环紧扣,符合《新课标》要求.
四、解题指导
1.数学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用字母表示数、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等.
2.数学方法:分类讨论法、构造图形法等.
五、题目分析
解法:首先引导学生从条件入手,借助数轴,自主探究,完成问题(1)(2)的解答,然后在小组充分讨论后,概括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其中问题(2)的前一空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是解决后面问题的转折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教学活动,要使学生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并能用文字、字母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结果的合理性.解析时教师在此处应发掘“问题”间的关系,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因势利导,利用题目所给的条件做引导,让学生翻开书本P38页习题第6题,然后多举几个例得出AB=|a-b|的结论,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a的点到数b的点之间的距离的值,叫做a-b的绝对值,记作|a-b|.此公式来源于书本.但初一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差,对于用字母表示的公式不太会用,觉得很抽象.因此在此处宜慢不宜快,根据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多举实例加以验证以突破这个难点.这个公式在直角坐标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另一法:转化为方程:x 3=2或x 3=-2.问题(3)、(4)先让学生思考5分钟后师生共同解决,努力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3)的解决紧扣(2)的问题,使用转化思想,把|x 3|化为|x-(-3)|,意义为在数轴上表示x和-3两点之间的距离,并在此处概括为│x-a│在数轴上表示数x的点与表示数a的点两点之间的距离,此问的设计为下一题的思路引导做好铺垫,是下一问知识的“生长点”.
(4)的解法有两种:
法一为零点区间分类讨论法,即按x的取值范围分区间讨论,易知该题原式有两个零点x=-3、x=4【分三种情况】:
①当x≤-3时,|x 3| |x-4|=-x-3-x 4=-2x 1>6 1=7
②当-3 ③当x>4时,|x 3| |x-4|=x 3 x-4=2x-1>8-1=7
综上所述,|x 3| |x-4|可取最小值是:7.
此处老师向学生介绍如何求零点,即令x 3=0和x-4=0得x=-3和x=4.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法二为数形结合法,即借助数轴上点P到点M和N的距离之和为│x-m│ │x-n│.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x 3| |x-4|转化为类似问题(3)的方法解决.即把|x 3| |x-4|转化|x-(-3)| |x-4|,去求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表示-3和4的点距离之和的最值问题.老师黑板示范,根据三种区间画出三个数轴的草图.此种方法学生易于接受.最后概括为:|x 3| |x-4|≥7.
两种解法的比较,让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妙用——形象直观,既快又准.
法三为特殊值法,学生中有不少人用此法,但取的值不全,不易找到极值.
六、变式与拓展
1.变式:(条件变式)
(1)把原题中的第4改为若点P表示的数为x,当点P在数轴上什么位置时,|x 3| |x-4|的值最小?
(2)把原题中的第4改为若点P表示的数为x,当点P在数轴上什么位置时,|x 3|-|x-4|的值最大?
(3)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使得|x 3| |x-4|=7这样的整数是 .
(4)解方程:|x 3| |x-4|=9.
2.|a-2014| |a-2015|的最小值是 .
3.拓展:当a取何值时,|a 5| |a﹣1| |a﹣4|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请说明理由.(结构变式)
4.拓展:如图,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它们表示的数分别是-24,-10,10.
(1)填空:AB= ,BC= ;
(2)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7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试探索: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请说明理由.
(概括: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大的数-小的数)
提示:(1)14,20;(2)经过t秒后,A、B、C三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24-t,-10 3t,10 7t则BC=(10 7t)-(-10 3t)=4t 20,AB=(-10 3t)-(-24-t)=4t 14,BC-AB=(4t 20)-(4t 14)=6.∴BC-AB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
加里宁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一门换脑子的学科.它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思维更缜密,想事情的时候考虑得更全面.它能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维水平及思维品质.因此,从初一开始我们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这里要说的是初一的一道有关绝对值问题的试卷改编题.
绝对值几何的意义:在数轴上,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a的点到数b的点之间的距离的值,叫做a-b的绝对值,记作|a-b|.对于绝对值问题,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往往简洁直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原题再现
|a|=|a-0|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这是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进一步的,数轴上两个点A,B分别用a,b表示,那么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B=|a-b|.利用此结论,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数轴上表示-3和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
(2)数轴上表示x和-3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是 ;如果|AB|=2,那么x的值为 ;
(3)说出|x 3| |x-4|表示的几何意义 ;
(4)由以上探索猜想对于任何有理数x,|x 3| |x-4|是否有最小值?如果有写出最小值;如果没有说明理由.
三、背景来源,命题立意
此题是平时试卷的改编题,它来源于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书本38页习题的第六题.
知识点涉及数轴、绝对值问题.此题考查了学生对绝对值几何意义的真正理解与应用.此题可考查学生的观察与归纳、化归与转化等知识能力;可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分析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此题分为四个小题,由易到难,步步为营,环环紧扣,符合《新课标》要求.
四、解题指导
1.数学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用字母表示数、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等.
2.数学方法:分类讨论法、构造图形法等.
五、题目分析
解法:首先引导学生从条件入手,借助数轴,自主探究,完成问题(1)(2)的解答,然后在小组充分讨论后,概括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其中问题(2)的前一空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是解决后面问题的转折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教学活动,要使学生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并能用文字、字母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结果的合理性.解析时教师在此处应发掘“问题”间的关系,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因势利导,利用题目所给的条件做引导,让学生翻开书本P38页习题第6题,然后多举几个例得出AB=|a-b|的结论,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a的点到数b的点之间的距离的值,叫做a-b的绝对值,记作|a-b|.此公式来源于书本.但初一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差,对于用字母表示的公式不太会用,觉得很抽象.因此在此处宜慢不宜快,根据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多举实例加以验证以突破这个难点.这个公式在直角坐标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另一法:转化为方程:x 3=2或x 3=-2.问题(3)、(4)先让学生思考5分钟后师生共同解决,努力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3)的解决紧扣(2)的问题,使用转化思想,把|x 3|化为|x-(-3)|,意义为在数轴上表示x和-3两点之间的距离,并在此处概括为│x-a│在数轴上表示数x的点与表示数a的点两点之间的距离,此问的设计为下一题的思路引导做好铺垫,是下一问知识的“生长点”.
(4)的解法有两种:
法一为零点区间分类讨论法,即按x的取值范围分区间讨论,易知该题原式有两个零点x=-3、x=4【分三种情况】:
①当x≤-3时,|x 3| |x-4|=-x-3-x 4=-2x 1>6 1=7
②当-3
综上所述,|x 3| |x-4|可取最小值是:7.
此处老师向学生介绍如何求零点,即令x 3=0和x-4=0得x=-3和x=4.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法二为数形结合法,即借助数轴上点P到点M和N的距离之和为│x-m│ │x-n│.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x 3| |x-4|转化为类似问题(3)的方法解决.即把|x 3| |x-4|转化|x-(-3)| |x-4|,去求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表示-3和4的点距离之和的最值问题.老师黑板示范,根据三种区间画出三个数轴的草图.此种方法学生易于接受.最后概括为:|x 3| |x-4|≥7.
两种解法的比较,让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妙用——形象直观,既快又准.
法三为特殊值法,学生中有不少人用此法,但取的值不全,不易找到极值.
六、变式与拓展
1.变式:(条件变式)
(1)把原题中的第4改为若点P表示的数为x,当点P在数轴上什么位置时,|x 3| |x-4|的值最小?
(2)把原题中的第4改为若点P表示的数为x,当点P在数轴上什么位置时,|x 3|-|x-4|的值最大?
(3)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使得|x 3| |x-4|=7这样的整数是 .
(4)解方程:|x 3| |x-4|=9.
2.|a-2014| |a-2015|的最小值是 .
3.拓展:当a取何值时,|a 5| |a﹣1| |a﹣4|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请说明理由.(结构变式)
4.拓展:如图,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它们表示的数分别是-24,-10,10.
(1)填空:AB= ,BC= ;
(2)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7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试探索: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请说明理由.
(概括: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大的数-小的数)
提示:(1)14,20;(2)经过t秒后,A、B、C三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24-t,-10 3t,10 7t则BC=(10 7t)-(-10 3t)=4t 20,AB=(-10 3t)-(-24-t)=4t 14,BC-AB=(4t 20)-(4t 14)=6.∴BC-AB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