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舞蹈创作虽然是一个群体,但是现今受到社会性驱动愈发明显,应社会环境创作,结合自身个性是为当下舞蹈创作的一条路径。观者即市场的言论逐渐开始被创作者认同。对于艺术而言,观者有着其自身的审美标准,观者与舞蹈作品的创作者之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亦或称之为交互,促使着舞蹈创作范式逐渐发生转向。
关键词:观者;舞蹈;创作;转变
一、从观看到创作观念的转变
现代化进程之下,大众审美需求日益扩大,从而传递着新的信息,此种观念的转变同样影响到舞蹈领域,要求着舞蹈创作有着符合时代的突破。同时,时代的发展促使着大众的审美意识逐渐提升,促使大众的审美品位逐渐提高。在此境域下,观者欣赏舞蹈除了使得自身有着精神享受之外,他们的审美标准同样促使着舞蹈表演形式的改动。受此影响,舞蹈创作者亦在开放式的环境中增加着自身的创新思维,从而促使着舞蹈形式坚持变革的观念的萌生。
传统舞蹈艺术的内容方面更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注重舞者自身情绪化的表达,以此来感染观者。通过以舞蹈自身为媒介,促使观者对其所处的真实世界、真实社会产生反思和共鸣。传统舞蹈的形式方面主要是以创作者的思想或者独特的创作范式为基础,简而言之,有着创作者艺术符号的独特体现。无论是内容与形式,舞蹈艺术都有着时代的影响。那么,大众审美为主的当下,舞蹈如何发展便成了创作者们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舞蹈表演形式随着观者的审美意趣的转变而发生改变。现今,舞蹈表演者不仅仅面向台下观众,为了营造更好的视觉效果,舞台表演者除了要熟练的控制自己肢体之外,还要与舞台空间、灯光、摄影等技术手段相结合。这是在这种便捷模糊的艺术实践中,舞者及合作者逐步掌握新媒体舞蹈的本体特征。这是一种在全新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立足于创意理念、并融合了高新技术手段和互动设计理念的新舞蹈。不断地加强观者的视觉冲击,是为当下舞蹈创作观念的一大潜在的要求。
二、转向多维度的创作理念
舞蹈作品的创作包含着主客观两种因素,无论是指其要表现什么情感,都需要有着外在的表现形式与之对应。表现形式的推广就需要得到观者的认可,二者不是单向的影响,但是在本文中主要讲述观者的审美趣味对创作形式转变的影响这一个方面。
在转变中,形式成了其追求的最终效果,从而更好的與观者的视角相对应。无论是区分创作的主客观因素,都离不开舞者的肢体语言的表达。但是,之前舞者面向的只是台下的观者,对象相对单一。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随着观者审美趣味追求感官冲击的特性,要求着舞者不仅由形式的创新表达,注重技巧,还要与灯光、与摄像镜头等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这样转变之下,突破了原有的形式或者不断的创新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因此舞蹈艺术从开始的接受,到融合,再到依赖。使其舞蹈性越来越弱,从而出现了形式重于内容的艺术特点。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以及迎合镜头而改变舞蹈的队列形式等,都使得舞蹈艺术从独立走向融合,从属于小众的艺术类别走向了大众。表现形式的视觉化,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形式的追求,促使舞蹈艺术在形式上达到某种高度。使得人物的舞蹈动作仅仅成为了舞台中一份子,而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主体,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舞者的艺术个性,但是扩大了传播范围,使得受众更广,舞蹈艺术的生存土壤也便愈发坚实。
三、舞蹈艺术性的消解与共融
大众倾向感官刺激的艺术追求,促使着舞蹈艺术在影像、灯光、音乐等多维度的场域中进行自身的转变,使之艺术形式的视觉化愈发明显。这种转变中,使得形式复制的壁垒变得无比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观者审美疲劳,在增加舞蹈受众范围的同时,也造成了舞蹈艺术性、独特性有了一定的消解。
每个艺术形式的时代变革中,都伴随着对过往规则的消解,在这其中才慢慢的获得新生。在传统舞蹈艺术的审美文化中,追求真、善、美的艺术高度,不论对艺术创作的思想还是实践呈现中,都有严格的标准尺度。当下属于消费时代,消费成为主体,观众是最为主要的接受对象与消费对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商业目的成为文化艺术追求的选择,当艺术被文化产业所收纳,在对它的接受者愈发增加的情况下,相应的它就会失去一定的独立性,也便是坚守过去艺术形式不知变革的艺术家们所谓的失去真实的自我。坚守传统者认为审美取向由精神内涵变为表象化、世俗化的物质和形态,打乱了正常的审美秩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的审美需求不断地扩大,同时,技术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处于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受之影响。这种转变反映在舞蹈艺术中,也便是审美秩序受到挑战。新的秩序是建立在对过去的解构中,我们不应该躲避着这种审美需求。不应该在一面享受艺术受众扩大的果实时,一面的杜绝技术的优化,一味的批判大众普遍审美化的低俗。
结语:
在大众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在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急速增长的环境下,舞蹈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着转变,审美秩序亦需重新建立。观者的审美取向有着一定的可取之处,对之前只能存在于少数舞台的舞蹈艺术来说,在转变之后,扩大了其受众范围。但是,同时又伴随着对其个性化的消解,而就在这两者的冲突中,新的舞蹈艺术才能获得重生。
参考文献:
[1]殷亚昭,《舞蹈发展规律刍议》[J],《舞蹈》,1994年第4期。
[2]贾作光,《中国现代舞的昨天·今天·明天》[J],《舞蹈》,1995年第1期。
[3]慕羽,《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关键词:观者;舞蹈;创作;转变
一、从观看到创作观念的转变
现代化进程之下,大众审美需求日益扩大,从而传递着新的信息,此种观念的转变同样影响到舞蹈领域,要求着舞蹈创作有着符合时代的突破。同时,时代的发展促使着大众的审美意识逐渐提升,促使大众的审美品位逐渐提高。在此境域下,观者欣赏舞蹈除了使得自身有着精神享受之外,他们的审美标准同样促使着舞蹈表演形式的改动。受此影响,舞蹈创作者亦在开放式的环境中增加着自身的创新思维,从而促使着舞蹈形式坚持变革的观念的萌生。
传统舞蹈艺术的内容方面更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注重舞者自身情绪化的表达,以此来感染观者。通过以舞蹈自身为媒介,促使观者对其所处的真实世界、真实社会产生反思和共鸣。传统舞蹈的形式方面主要是以创作者的思想或者独特的创作范式为基础,简而言之,有着创作者艺术符号的独特体现。无论是内容与形式,舞蹈艺术都有着时代的影响。那么,大众审美为主的当下,舞蹈如何发展便成了创作者们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舞蹈表演形式随着观者的审美意趣的转变而发生改变。现今,舞蹈表演者不仅仅面向台下观众,为了营造更好的视觉效果,舞台表演者除了要熟练的控制自己肢体之外,还要与舞台空间、灯光、摄影等技术手段相结合。这是在这种便捷模糊的艺术实践中,舞者及合作者逐步掌握新媒体舞蹈的本体特征。这是一种在全新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立足于创意理念、并融合了高新技术手段和互动设计理念的新舞蹈。不断地加强观者的视觉冲击,是为当下舞蹈创作观念的一大潜在的要求。
二、转向多维度的创作理念
舞蹈作品的创作包含着主客观两种因素,无论是指其要表现什么情感,都需要有着外在的表现形式与之对应。表现形式的推广就需要得到观者的认可,二者不是单向的影响,但是在本文中主要讲述观者的审美趣味对创作形式转变的影响这一个方面。
在转变中,形式成了其追求的最终效果,从而更好的與观者的视角相对应。无论是区分创作的主客观因素,都离不开舞者的肢体语言的表达。但是,之前舞者面向的只是台下的观者,对象相对单一。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随着观者审美趣味追求感官冲击的特性,要求着舞者不仅由形式的创新表达,注重技巧,还要与灯光、与摄像镜头等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这样转变之下,突破了原有的形式或者不断的创新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因此舞蹈艺术从开始的接受,到融合,再到依赖。使其舞蹈性越来越弱,从而出现了形式重于内容的艺术特点。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以及迎合镜头而改变舞蹈的队列形式等,都使得舞蹈艺术从独立走向融合,从属于小众的艺术类别走向了大众。表现形式的视觉化,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形式的追求,促使舞蹈艺术在形式上达到某种高度。使得人物的舞蹈动作仅仅成为了舞台中一份子,而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主体,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舞者的艺术个性,但是扩大了传播范围,使得受众更广,舞蹈艺术的生存土壤也便愈发坚实。
三、舞蹈艺术性的消解与共融
大众倾向感官刺激的艺术追求,促使着舞蹈艺术在影像、灯光、音乐等多维度的场域中进行自身的转变,使之艺术形式的视觉化愈发明显。这种转变中,使得形式复制的壁垒变得无比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观者审美疲劳,在增加舞蹈受众范围的同时,也造成了舞蹈艺术性、独特性有了一定的消解。
每个艺术形式的时代变革中,都伴随着对过往规则的消解,在这其中才慢慢的获得新生。在传统舞蹈艺术的审美文化中,追求真、善、美的艺术高度,不论对艺术创作的思想还是实践呈现中,都有严格的标准尺度。当下属于消费时代,消费成为主体,观众是最为主要的接受对象与消费对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商业目的成为文化艺术追求的选择,当艺术被文化产业所收纳,在对它的接受者愈发增加的情况下,相应的它就会失去一定的独立性,也便是坚守过去艺术形式不知变革的艺术家们所谓的失去真实的自我。坚守传统者认为审美取向由精神内涵变为表象化、世俗化的物质和形态,打乱了正常的审美秩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的审美需求不断地扩大,同时,技术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处于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受之影响。这种转变反映在舞蹈艺术中,也便是审美秩序受到挑战。新的秩序是建立在对过去的解构中,我们不应该躲避着这种审美需求。不应该在一面享受艺术受众扩大的果实时,一面的杜绝技术的优化,一味的批判大众普遍审美化的低俗。
结语:
在大众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在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急速增长的环境下,舞蹈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着转变,审美秩序亦需重新建立。观者的审美取向有着一定的可取之处,对之前只能存在于少数舞台的舞蹈艺术来说,在转变之后,扩大了其受众范围。但是,同时又伴随着对其个性化的消解,而就在这两者的冲突中,新的舞蹈艺术才能获得重生。
参考文献:
[1]殷亚昭,《舞蹈发展规律刍议》[J],《舞蹈》,1994年第4期。
[2]贾作光,《中国现代舞的昨天·今天·明天》[J],《舞蹈》,1995年第1期。
[3]慕羽,《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