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猪令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大明朝建立以来,屠夫赵的祖上就是杀猪的。朱元璋建国后,屠夫赵的祖上也曾试过改行,毕竟皇帝姓朱,谁还敢杀“朱”?尤其自己还姓赵!赵家可是出过几十个皇帝。
  好在朱皇帝也爱吃猪肉,还给一个杀猪匠兼骟匠写过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屠夫赵祖上这才把心放到肚里,在阶州城继续当他的杀猪匠。子承父业数百年,到屠夫赵这一辈,积攒了点家底,在阶州城繁华地段买了几间门面,开了家肉铺。
  肉铺开张大半年就赚大发了。屠夫赵六十多岁的爹开始搂着酒葫芦,间或呷一大口,间或喝斥伙计。遇到有点姿色的中年寡妇来光顾,老汉就来了精神,殷勤倍至。屠夫赵的老婆看出点端倪,给屠夫赵吹枕头风,咱爹想女人了。屠夫赵不信,直到烟花巷的老鸨上门来讨债,才知道爹想有个暖被窝的了。
  两口子动了给老爹续弦的心思,老爹的眼光却很高,非要年轻漂亮的,甚至看上了个比儿媳妇还要小几岁的年轻寡妇。亲事说到一半,朝廷突然下了公文,当今天子朱厚照下了禁豬令。
  屠夫赵的爹抱着酒葫芦坐在雪地里哭不出声。这都年关了,腊月的水都要涨三分,突然间就不让杀猪卖肉了,一家人可怎么活呢。自己还指着猪肉铺娶个年轻媳妇呢。
  肉铺关了门,屠夫赵夫妇只能出门做帮工,儿子喜倌就由老爹看着。院子里放着许多洋金花的果实。这玩意儿有麻醉作用,屠夫赵骟猪的时候会用到。现在基本没什么用处了,只是喜倌的玩具。小家伙用骟刀一只只切开那些果实,乐不可支。用喜倌的话说,他也在杀猪。
  掌嘴!屠夫赵的爹捂住小喜倌的口,不许说杀猪。万岁爷是属猪的,又姓朱,让官府听到了,会把我们一家老小都当猪杀了。
  喜倌挣开爷爷的拉扯,不服气地喊,我只说一个猪字,爷爷你说了四个!
  要命哎,屠夫赵的爹叹息着,抱着酒葫芦摇了摇,凑到鼻尖上闻了闻,没舍得喝。
  屠夫赵的爹靠着墙根生闷气,听到街上有人扯着喉咙在哭。老汉出门一打问,原来是官府执行禁猪令,把老百姓养的猪全扔到白龙江淹死了。这可都是养了一年的畜牲,杀了吃肉心里还有点舍不得呢,全扔到水里喂了鱼,可不是在心上扎刀子吗?人群里哭着的,有葛老二的老婆,这一家子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连自己的嘴都顾不上,更不可能喂猪了,偏就她哭得比谁都厉害。再仔细一瞧,葛老大葛老三都在哭,就是没见着葛老二。啊呀,原来这个贪吃的葛老二,在白龙江偷捞淹死的猪,被浪卷走,尸体漂到了栈道湾。
  年三十,屠夫赵全家包了顿素菜饺子,除夕夜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过去了。大年初一,吃的还是剩下的素菜饺子,喜倌很不开心。屠夫赵的爹偷偷把喜倌叫到他的房间,从怀里摸出一根煮熟的猪尾巴。喜倌舍不得吃,用嘴唆了又唆,屠夫赵的爹笑出了老泪。
  屠夫赵夫妇闻到了香味,把这爷孙两个捉了个现行。屠夫赵压低了声音,我的爹哎,你哪来的猪尾巴?是想要了全家的命吧?
  老汉从床下捉出一条没尾巴的小黑猪,小家伙睡得很香,看来是服了洋金花的种子。
  哪能这样呀,屠夫赵急得跳脚,老婆赵刘氏却略显从容。只见她和好一滩泥,把小猪用湿泥包裹,团成个泥球,然后再塞到热炕的炕洞里。几个时辰后,用火钳扒拉出泥球,扔到地上一摔,一只香喷喷的烤猪做好了。
  屠夫赵一家四口大快朵颐,吃得满嘴流油。赵刘氏又从厨房拿来几瓣蒜,捣成蒜汁让大家就着吃。快吃完了,屠夫赵突然一个大嘴巴呼在老婆脸上,大家都愣住了。
  屠夫赵恨声说,你这贼婆娘,难怪前些年咱家老母猪产的小猪仔隔段时间死一只,原来都被你烤了。屠夫赵的爹也跳起来,没见过你这样的儿媳妇,背着家里人吃独食。
  赵刘氏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数落:当初嫁给你们杀猪的,就是想天天吃上猪肉。你们不给我吃,我吃个死猪仔有什么错。
  屠夫赵一把揪住老婆的头发,你敢对天赌咒猪都是自己死的吗?赵刘氏抽泣着摇头:第一只的确是自己死的,我觉得扔了可惜就烤熟吃了。后来几只,是我故意摔死的。
  屠夫赵还想再打老婆,喜倌冲过来护住了他娘,跺着脚喊,你们对我娘不好,我长大后对你们也不好!
  屠夫赵父子俩对了个眼神,没错,养儿防老。假如喜倌长大了真的不孝敬他们,那可就真糟透了。再说,朝廷已经不让喂猪吃猪了,还计较什么。
  没过几个月,朝廷的禁猪令松动了,据说是祭祀的时候必须得有猪肉。于是市面上很快又出现了猪,屠夫赵家的肉铺也开张了。有一件事大家都没想明白,不过也不想弄明白——市面上的猪究竟都是从哪来的?
  责任编辑   婧   婷
其他文献
城市的夜晚是有味道的。那些味道就来自于霓虹之下、烟火之间。  夜纳溪,夜夜纳溪。当夜色暗淡下来的时候,川南长江边上的小城纳溪,那些味道就从夜色中袅袅升起。小城彰显出几分厚重与浓烈。  永宁河从川滇黔乌蒙大山里九弯十八沱顺风顺水顺着那些深沟高壑茂林修竹之间一路奔流而出,与长江交汇,孕育了纳溪八百多年的历史。古有“云贵少数民族向朝廷纳贡而出此溪”之说,便得了“纳溪”这个名字。有史记载,纳溪建寨筑城于南
期刊
串门子,在我们当地人的口语里又叫串门,也有的地方称串门儿,最后面一个字是儿化音还是为了凑足音节,不得而知,反正就这么叫了,也没人考究。  串门子这个概念无法定义,说白了,就是有目的或者无意识地到邻居、亲友家去坐坐,随便几个人凑在一块拉呱儿、闲聊,东北人叫“唠嗑”。拉家常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固定的话题,方式简易,时间无限,内容随意,南无天,北无地,想到哪扯到哪,哪说哪了。除非有重要事,那才是真正的主题,
期刊
世界上有种树,叫外婆树。  第一棵外婆树是山茱萸,在我外婆家房后东北角的缓坡上,树龄三十多年了。在故乡,人们把山茱萸叫山萸肉,简称枣儿。  外婆家位于伏牛山腹地,山茱萸是当地盛产的一种药材。外婆挑出四棵山萸肉,分给我们表兄妹几个,让我们自己管理,所得为我们的零花钱。初春的一天,忽然刮起了大风,外婆担心我的山茱萸花被风吹落影响秋季收成,就紧赶着催促妗子,让她拿个大床单去遮盖。风很大,妗子遮住了这边,
期刊
作者生于国难忧患之年,却缘新中国建立之幸,幼小成长的记忆中,文艺的幸福种子播撒在他的心田,深深影响了他一生,至耄耋之年还在不断生长。  那个年代的人们,物质上的匮乏,似乎永远是可以战胜的。因为刚从苦难屈辱中走出来的人们,满足温饱的需求似乎永远是最低的,有时明明是忍饥挨饿,也还那么的激情满满,昂扬向上。那个时代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建设新中国的激情,成为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源泉。  他出身于贫苦山区,那方
期刊
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过年“宅”在家中,无走亲串友之劳形,远离了喧嚣,静静感受家的温情,倘再有好书相伴,不也是人生一件小确幸?  大年夜,伴着孩子恬然入梦的鼻息声,我静心捧读起一本讲述家史家事的新书《清夜无尘》(河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这是好友贾海修所著的纪实散文。散文是有温度的文字,它的能量足以温暖人心,战胜惶恐。我在洛阳城的楼房里,读着邙山地坑院的故事,恍若自己也回到农村老家的庭院,
期刊
經常听人说,“新闻比小说更精彩”。一般人说说也就罢了,很多写小说的人也跟着这么说。我想,他们或许是进入了一个误区。二者其实没有可比性。如果一定要比,“精彩”这个词换成“刺激”可能更准确。刺激是外在的,更偏重于感官层面的东西,会让你瞠目结舌,大惊小怪。而精彩是内在的散发,能让你深度地体察和回味。  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确实更吸睛。随便打开一个网页,就是进了一家故事超市,货架上摆着层层叠叠的故事:城管
期刊
徐彩娥,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青海湖》《唐山文学》《千高原》《西部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黄河口文学》等。  一  母亲拉着风箱,在灶上烧煮食物。火光明明灭灭,映红了她的脸。金黄的麦秸草散乱地堆在她的身边,“芦花”“鼓鼓头”“大花”“二翎”“黑妹”,不知什么时候溜了进来,“咕咕咕”叫着,飞脚刨草,颈子一伸一缩啄食。“食不饱的东西!”母亲笑骂,一边抄起火棍哄赶。鸡们跳脚扑翅飞
期刊
范 章,1942年生,洛阳嵩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洛阳古都学会理事,曾任嵩县作协名誉主席,《嵩县志》主编。  去北京看戏是我多年的愿望。  小的时候,俺村就有一个戏班子,逢年过节经常有戏。戏看多了,就琢磨戏是咋唱出来的,就悄悄地跟着去看排戏。排戏可是个苦活儿,寒冬腊月,大队部三间瓦房里,生出一大堆火。文武场坐定,演员按着剧本要求依次出场。该哭的哭,该笑的笑,动作做得不到位,导演还得训斥一番
期刊
苏子,本名吴会平。小说发表于《西部》《朔方》《黄河文学》等报刊,小说曾获《人民文学》征文奖。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査布大草甸子上的鹰》。长篇小说《泪雨苍山》和中篇小说集《城市边缘》分别被列为2018年、2019年宁夏石嘴山市重点文艺扶持项目。  一  那天的日头,从早上开始就莫名的比以往燥热。腊牡丹从乡里归来,已是晌午时分,自然日头更加暴烈,晒得草丛里的虫子都哑了口。她腋下挎着一只布包,里面盛着从乡
期刊
我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李斯。他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凭空消失了。  李斯跟我是同村,是一起玩泥巴长大的发小。我们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一直都是同学。初中毕业后,我们又一起从苏北来到苏南打工,也在同一个电子厂里。  从小到大,我们关系一直很好,好到可以穿同一条内裤,直到进了电子厂之后,我们才把形影不离这个词语劈开。  那一次,车间缺一个组长,本来我有希望顶上去的,哪知道李斯这家伙动了点手脚,请车间主任在厂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