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在教学中很有必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必要误会和损失。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能力培养
语言本身是因交流的需要而产生,所以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英语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使语言成为交流的媒介。因此,英语的教学不光应该是知识、技能的教学,更应该是锻炼实际运用能力的实践性的教学。可以说,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只注重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就不可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其中跨文化交际是学习英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文化不同语言的运用和交流方式也不同,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和损失。要学生明白中西方跨文化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隐私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喜欢与人谈论年龄,婚姻状况、家庭、职业,甚至于收入,以示一种关心和亲热。而西方人认为这是不礼貌的,甚至认为这样会侵犯他们的隐私。他们的生活信条是: “ 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在初中教材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小女孩问一个外国老太太:“How old are you? Madam?”对方回答到:“Ah, it’s a secret.”在教学中就应把这一个文化现象告诉学生,在英语交流中必须注意对方的隐私习惯以免招来“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Keep your big nose out of our business.”等警告。与西方人交流时,要避免问:“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make?”“What have you been busy?”“What’s your weight?” “What’s your religion?等。
2.客套语方面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谦虚,委婉和含蓄。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觉得这是一种美德,当别人赞美自己时,尽管内心很认同也很高兴,但还是往往会说自己做得不好、不行等。而西方人,当别人赞扬他们时,他们会高兴的回答 “Thank you.” 来接受赞美和鼓励,让别人分享被赞美的快乐。又如,当被人问 “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中国人往往会回答“不用了”, “不客气”,“不用麻烦了”等客套语。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会用“Yes, please. I need …”或“ No, thanks.”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比如,中国人送礼物的时候往往会说“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东西不好,请笑纳”。而西方人会直截了当地说“I have a gift for you and I think you would like it” “ This gift is especially for you, I hope you’ll like it.
3.稱呼方面的差异:西方人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不知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Ms,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称呼女性,而“Mr.”和“Ms”通常和姓名连用,如“Mr. Brown、Mr. Smith”不能单独与名字连用。“Sir和Madam”往往既不与姓氏连用,也不与名字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人往往习惯上称张同志、李主任、陈校长、林老师等称呼,而英国人则往往会直呼其名,而感觉自然、亲切。如教材中出现的“Good morning、doctor”这一说法是西方国家固定的表示特定工作头衔,而这一用法只限于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教士等,一般的行政称谓是不能与姓氏连用的。而学生习惯称呼XX老师为 Teacher XX” 我们得告诉学生这不符合称谓得习惯。又如,中国人称中年以上的为“老”表示尊敬,而在西方“老”是避讳语,他们不喜欢被称为“elderly people”而用“senior citizens” 来指代老人。
4.餐饮习俗方面的差异:中华民族热情好客,往往会很热情的敬烟、敬酒,吃饭时给客人夹菜,用各种热情方式劝客人尽量多说,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而西方人不会勉强客人吃什么,比较随意,最常用的用语即是“Help yourself to some……”。
5.介绍人物方面的差异:在介绍两人相识时,英国人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在教材中有这样的一段介绍:“Mum, this is Joan, my classmate”、“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等。而中国人在很多方面与之相反,而且比较随意。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正式场合,介绍客人时要客观事实,尽量少加主观评论。而我们中国的文化习俗介绍来宾时,喜欢用褒扬,主观性极强的言辞,甚至有夸大的成分,被赞美者嘴上谦虚一番,也乐于接受。而在西方人看来,主观性强的语言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虚伪的感觉。
6.打电话的差异:在英国,打电话时往往是(1)电话铃响;(2)接电话的人自报电话号码;(3)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错。中国打电话的程序应该是(1)电话铃响;(2)接电话的人问对方是谁,有何事;(3)再进行通话。而且在表达上句子的运用差异也大。如在教材中有这样对话:“This is ××× speaking, Is that ××× speaking?”而不能用中文式的表达方式“I am ×××, Are you ×××?”
7.表示体贴与关心的差异:西方人追求个人独立,不喜欢被视为弱者。因此向他们提供帮助,建议,同情时要视双方关系和对方接受程度而定。比如听到对方不好的消息时,我们只需要表示关心即可:I’m sorry to hear that”, “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soon”,“What a pity!”, “That’s too bad.” “What’s wrong with you?”, “ How are you feeling now?”而不必以有经验者的态度,提出过于具体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一些跨文化差异的探讨,说明了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只有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习惯,才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才能根据所在的场合和所面对的人进行得体的交际,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如果能构掌握语言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地的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真正做到学用结合。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逐渐使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能力培养
语言本身是因交流的需要而产生,所以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英语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使语言成为交流的媒介。因此,英语的教学不光应该是知识、技能的教学,更应该是锻炼实际运用能力的实践性的教学。可以说,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只注重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就不可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其中跨文化交际是学习英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文化不同语言的运用和交流方式也不同,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和损失。要学生明白中西方跨文化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隐私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喜欢与人谈论年龄,婚姻状况、家庭、职业,甚至于收入,以示一种关心和亲热。而西方人认为这是不礼貌的,甚至认为这样会侵犯他们的隐私。他们的生活信条是: “ 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在初中教材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小女孩问一个外国老太太:“How old are you? Madam?”对方回答到:“Ah, it’s a secret.”在教学中就应把这一个文化现象告诉学生,在英语交流中必须注意对方的隐私习惯以免招来“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Keep your big nose out of our business.”等警告。与西方人交流时,要避免问:“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make?”“What have you been busy?”“What’s your weight?” “What’s your religion?等。
2.客套语方面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谦虚,委婉和含蓄。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觉得这是一种美德,当别人赞美自己时,尽管内心很认同也很高兴,但还是往往会说自己做得不好、不行等。而西方人,当别人赞扬他们时,他们会高兴的回答 “Thank you.” 来接受赞美和鼓励,让别人分享被赞美的快乐。又如,当被人问 “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中国人往往会回答“不用了”, “不客气”,“不用麻烦了”等客套语。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会用“Yes, please. I need …”或“ No, thanks.”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比如,中国人送礼物的时候往往会说“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东西不好,请笑纳”。而西方人会直截了当地说“I have a gift for you and I think you would like it” “ This gift is especially for you, I hope you’ll like it.
3.稱呼方面的差异:西方人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不知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Ms,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称呼女性,而“Mr.”和“Ms”通常和姓名连用,如“Mr. Brown、Mr. Smith”不能单独与名字连用。“Sir和Madam”往往既不与姓氏连用,也不与名字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人往往习惯上称张同志、李主任、陈校长、林老师等称呼,而英国人则往往会直呼其名,而感觉自然、亲切。如教材中出现的“Good morning、doctor”这一说法是西方国家固定的表示特定工作头衔,而这一用法只限于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教士等,一般的行政称谓是不能与姓氏连用的。而学生习惯称呼XX老师为 Teacher XX” 我们得告诉学生这不符合称谓得习惯。又如,中国人称中年以上的为“老”表示尊敬,而在西方“老”是避讳语,他们不喜欢被称为“elderly people”而用“senior citizens” 来指代老人。
4.餐饮习俗方面的差异:中华民族热情好客,往往会很热情的敬烟、敬酒,吃饭时给客人夹菜,用各种热情方式劝客人尽量多说,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而西方人不会勉强客人吃什么,比较随意,最常用的用语即是“Help yourself to some……”。
5.介绍人物方面的差异:在介绍两人相识时,英国人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在教材中有这样的一段介绍:“Mum, this is Joan, my classmate”、“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等。而中国人在很多方面与之相反,而且比较随意。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正式场合,介绍客人时要客观事实,尽量少加主观评论。而我们中国的文化习俗介绍来宾时,喜欢用褒扬,主观性极强的言辞,甚至有夸大的成分,被赞美者嘴上谦虚一番,也乐于接受。而在西方人看来,主观性强的语言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虚伪的感觉。
6.打电话的差异:在英国,打电话时往往是(1)电话铃响;(2)接电话的人自报电话号码;(3)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错。中国打电话的程序应该是(1)电话铃响;(2)接电话的人问对方是谁,有何事;(3)再进行通话。而且在表达上句子的运用差异也大。如在教材中有这样对话:“This is ××× speaking, Is that ××× speaking?”而不能用中文式的表达方式“I am ×××, Are you ×××?”
7.表示体贴与关心的差异:西方人追求个人独立,不喜欢被视为弱者。因此向他们提供帮助,建议,同情时要视双方关系和对方接受程度而定。比如听到对方不好的消息时,我们只需要表示关心即可:I’m sorry to hear that”, “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soon”,“What a pity!”, “That’s too bad.” “What’s wrong with you?”, “ How are you feeling now?”而不必以有经验者的态度,提出过于具体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一些跨文化差异的探讨,说明了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只有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习惯,才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才能根据所在的场合和所面对的人进行得体的交际,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如果能构掌握语言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地的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真正做到学用结合。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逐渐使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