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来到盛华碧桂园中英文学校,我就通过领导接触到了《正面管教》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学到了一种与中国传统教育所不同的的正面管教方法,这种新式教育方法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使我受益匪浅。《正面管教》这本书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书1981年在美国发售了第一版,至今已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200万册。《正面管教》已成为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作者简·尼尔森,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是18本著作的作者,也是众多育儿杂志及养育杂志的顾问。
在这本书中介绍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中谈到人的高级需要包括: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渴望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能在学校、班级中应用正面管教,将有助于减少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引导孩子们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正面管教能够帮助家长和老师在与孩子沟通时找到一条既不惩罚又不骄纵的路。
一、基于正面管教理念下的有效批评
在学校里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时常会让我们不知道拿他怎么办,往往我们采取的态度就是让学生站一会,或是课后留下他再就是请家长了。第二天他来学校就乖乖的一段时间了,老师们往往这时会觉得“还是请家长有用啊”。然而真的有用吗,过不了多久,重复的问题又会再犯。对于不良行为,正面管教的理念主张“和善而坚定”、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与学生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作为教育手段的批评其目的也在于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基于正面管教理念的有效批评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
1.冷静处理,尊重学生
在班级上,当不良行为发生时,作为老师必须保持冷静,克制。虽然学生的行为会非常令人生气,如果老师一旦失控,立即用惩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很容易导致矛盾的激化或者在当时情况下 可以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却不是长期有效的。运用正面管家的理念第一条和善而坚定,老师应该使用积极文明的批评用语,委婉、幽默的批评方式,而且最好在私下进行,充分做到尊重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被尊重,就是解决问题一个良好的开端。
2.了解想法,表达共情
双方冷静下来,静下心来,寻找不良行为后的正面动机。正面管教中的第二点,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的老师要表达对学生的共情,表达对学生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理解学生发生不良行为的感受,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寻找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如果孩子没有想法,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我们达成共识。
3.参与问题解决
在正面管教的理念中管教是否长期有效,是衡量是否是有效管教的一个标准。如果孩子们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自己能够解决或者老师一起帮忙提供建议来解决问题,相信孩子们会思考如何避免在发生类似问题,这样对于不良问题的纠正会起到长期效果。
二、基于正面管理理念的有效鼓励
行为不当的学生大部分是丧失了信心的学生,他们的不当行为是在让你知道,他们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当学生们没有信心、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时候,当老师有所要求时候,他们就会消极应对,或者不按照要求来做。这时候老师们常常会习惯运用惩罚来达到短期效果,这时候学生们可能会有个暂时的“消停”,但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通过有效的鼓励,让学生们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提升自信心,对于减少不良行为,有积极意义。
1.把握时机,及时鼓励
及时的赞美犹如生病及时服药一样,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比如在课上时,当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表现的非常棒时,这时老师就可以及时的把握时机进行鼓励:“你的声音真响亮,回答地非常完整”等,只有在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就事论事,坚持原则
在给予同学们的赞扬和鼓励时,老师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张和缩小。
3.鼓励与赞扬
赞扬是用父母或老师的是非观来评价孩子的行为,而鼓励更强调孩子自己的参与所产生的效果,鼓励更能激发孩子的自我意识。虽然同样是我句式,赞扬“我喜欢你的做法”把自己高了一等(我的评价很重要),但是鼓励的话“我感谢你的合作”这表明双方是平等的,很尊重的感觉。所以正面管教中要合理使用赞扬,多使用鼓励。
三、正面管教下的班级自我管理
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老师如果管得太多太细,事必躬亲,那就剥夺了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提升生活技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及感受自我价值的机会。如果大多数的事情只交给几个班干部来做,那就剥夺了另外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提升生活技能、感受自我价值的机会。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老师要特别注意吸收全体学生参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四、小结
正面管教是一种不同的方式,它把重点放在创建一个相互尊重和支持的班集體,激发学生们的内在动力去追求学业和社会的成功,使教室成为一个愉悦和快乐的学习和成长的场所。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并以此为基石,在学生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各项生活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抛弃过去那种错误的观念“想让学生们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把尊重和理解放在首位。
在这本书中介绍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中谈到人的高级需要包括: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渴望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能在学校、班级中应用正面管教,将有助于减少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引导孩子们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正面管教能够帮助家长和老师在与孩子沟通时找到一条既不惩罚又不骄纵的路。
一、基于正面管教理念下的有效批评
在学校里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时常会让我们不知道拿他怎么办,往往我们采取的态度就是让学生站一会,或是课后留下他再就是请家长了。第二天他来学校就乖乖的一段时间了,老师们往往这时会觉得“还是请家长有用啊”。然而真的有用吗,过不了多久,重复的问题又会再犯。对于不良行为,正面管教的理念主张“和善而坚定”、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与学生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作为教育手段的批评其目的也在于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基于正面管教理念的有效批评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
1.冷静处理,尊重学生
在班级上,当不良行为发生时,作为老师必须保持冷静,克制。虽然学生的行为会非常令人生气,如果老师一旦失控,立即用惩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很容易导致矛盾的激化或者在当时情况下 可以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却不是长期有效的。运用正面管家的理念第一条和善而坚定,老师应该使用积极文明的批评用语,委婉、幽默的批评方式,而且最好在私下进行,充分做到尊重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被尊重,就是解决问题一个良好的开端。
2.了解想法,表达共情
双方冷静下来,静下心来,寻找不良行为后的正面动机。正面管教中的第二点,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的老师要表达对学生的共情,表达对学生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理解学生发生不良行为的感受,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寻找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如果孩子没有想法,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我们达成共识。
3.参与问题解决
在正面管教的理念中管教是否长期有效,是衡量是否是有效管教的一个标准。如果孩子们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自己能够解决或者老师一起帮忙提供建议来解决问题,相信孩子们会思考如何避免在发生类似问题,这样对于不良问题的纠正会起到长期效果。
二、基于正面管理理念的有效鼓励
行为不当的学生大部分是丧失了信心的学生,他们的不当行为是在让你知道,他们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当学生们没有信心、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时候,当老师有所要求时候,他们就会消极应对,或者不按照要求来做。这时候老师们常常会习惯运用惩罚来达到短期效果,这时候学生们可能会有个暂时的“消停”,但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通过有效的鼓励,让学生们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提升自信心,对于减少不良行为,有积极意义。
1.把握时机,及时鼓励
及时的赞美犹如生病及时服药一样,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比如在课上时,当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表现的非常棒时,这时老师就可以及时的把握时机进行鼓励:“你的声音真响亮,回答地非常完整”等,只有在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就事论事,坚持原则
在给予同学们的赞扬和鼓励时,老师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张和缩小。
3.鼓励与赞扬
赞扬是用父母或老师的是非观来评价孩子的行为,而鼓励更强调孩子自己的参与所产生的效果,鼓励更能激发孩子的自我意识。虽然同样是我句式,赞扬“我喜欢你的做法”把自己高了一等(我的评价很重要),但是鼓励的话“我感谢你的合作”这表明双方是平等的,很尊重的感觉。所以正面管教中要合理使用赞扬,多使用鼓励。
三、正面管教下的班级自我管理
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老师如果管得太多太细,事必躬亲,那就剥夺了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提升生活技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及感受自我价值的机会。如果大多数的事情只交给几个班干部来做,那就剥夺了另外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提升生活技能、感受自我价值的机会。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老师要特别注意吸收全体学生参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四、小结
正面管教是一种不同的方式,它把重点放在创建一个相互尊重和支持的班集體,激发学生们的内在动力去追求学业和社会的成功,使教室成为一个愉悦和快乐的学习和成长的场所。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并以此为基石,在学生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各项生活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抛弃过去那种错误的观念“想让学生们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把尊重和理解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