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以下简称记):万主任您好,通过一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实践,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您能否谈一谈今年工作的开展情况?
万福民(以下简称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2月27日,省委组织了中心组专题学习,进一步研究了政策措施。3月2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李克强书记和张文岳省长都作了重要讲话。提出全省“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发展全局,以推动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和谐,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全省通过贯彻、宣传、培训和学习,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理念、新举措、新内涵的认识,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从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问题入手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
记: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出台了哪些政策呢?
万: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投入机制和领导工作机制等内容做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即,到2010年,确保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沿海省份的平均水平,确保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实效,基本建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实效,村容村貌全面改观;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显著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10条普惠政策用于支持各县(市、区)加快发展。为落实以上两文件,全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扩大县域经济重点县(市)经济管理权限改革试点意见》、《辽宁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办法》等政策文件,完善了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开拓发展视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发展思路,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重点,纷纷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件以及配套文件。
记:我省采取了哪些举措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
万: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为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作用,建立了四项工作制度,即:领导小组例会制、部门分工负责制、牵头部门联席会议制和联络员制,明确了省直有关单位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责任。各成员单位正确处理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与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关系,自觉承担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加大了宣传力度。全省启动了《辽宁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方案》,组织各主流媒体开辟了专栏、专题,对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方位报道。组织了新农村讲师团到各地进行了巡回演讲。各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适应形势的要求,通过创办新农村建设网站、简报、信息等形式,及时传达了国家和省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方针,反映了各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和典型。广泛开展了培训研讨工作,全省开展了县域经济重点县扩权和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专题调研,提出了扩权意见和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指导意见;举办了四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分别培训了各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农委主任、农业县副县长、中心镇党委书记或镇长以及各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共500余人。各地也纷纷开展了培训活动,这些都普遍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素质和能力。
在资金投入方面也是下大了力度,全口径农业支出预算安排91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8.9亿元,增长13.1%。落实省级财政对40个县上划省级共享税收增量返还政策补助8亿元,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10.5亿元,安排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资金8.8亿元,有效解决了县乡财政缺口;全面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建立了长期保障农民承包经营权的长效工作机制;及时落实了粮食、良种、农机具“三项补贴”政策,发放综合直补资金11.5亿元;等等。
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辽宁带来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万:一年来,全省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扎实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据初步测算,今年全省44个县(市)县域生产总值预计3500亿元,比去年同期预计增长19.2%;地方财政预算收入预计100亿元;比去年同期预计增长21.1%。
我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也很快。我们已经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省有42个县(市),37个区、11个开发区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覆盖农业人口2032.83万人,参合农民1707.88万人,参合率为84%,有8个市筹资标准达到了年人均50元,其余各市也达到了人均40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共筹农村低保资金2.94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6.1万人,月人均救助额35.8元。积极推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省共下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省补助资金2.3亿元。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企业文化中心、村级文化站以及农村电影“2131”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投入扶贫资金2.4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680个,已全部启动,基本上做到了当年启动当年受益;实施移民搬迁2270户,占计划的70%。基本解决了4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记:由此可见,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势态良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加强?
万:我省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十分突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生产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生活条件依然落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缓慢,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全省新农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矛盾需要解决。
一是部分干部和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任务认识不足,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有的干部和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村庄建设,偏重形象工程。所以一定要改变认识,使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是城乡统筹能力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县乡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不完备,决策权力不足,发展县域经济的动力不足。加之农民受长期形成的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农村的脏乱差问题还是比较严重,使新农村建设难度增大。
三是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尽管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 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但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上级各有关部门投入的资金比较分散,缺少整合资金、集中使用的工作机制。另外金融部门支持不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操作不方便。
记:为能使明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您能不能谈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
万:第一,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我们应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正确处理发展县域经济和村集体经济的关系,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急不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能有起色,主要在于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发达,主导产业突出,农民收入较高,生活条件宽裕。因此要把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实施和竞争力作为根本,把发展培育主导产业作为首要任务。
第三,抓紧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农村各项事业,有利于集中各方面资金,发挥集成优势,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建议各级政府组织专门力量,拿出资金,组成专业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队伍。在制定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编制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科学合理村庄建设规划,使各级干部和农民有遵循、有方向、有奔头。在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中,要坚持“群众认可、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实事求是、自我发展”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分层次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
第四,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使新农村建设的好,还要有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要下大力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作风过硬、群众信得过、能带领农民致富,有开拓能力的人选进班子。发挥基层组织带头的作用,充分发动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素质。制定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农民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制和村务公开等民主监督制度,要制定有效措施,激励农民自觉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第五,进一步加强各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事机构的能力建设。为便于上下协调开展工作,应建立明确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工作职责等问题,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利地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