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大斑病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的常见病害,给我国玉米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大斑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由于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多,变异速度快,我国部分地区大斑病危害有所回升。
一、玉米大斑病
1、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可能发病,但在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发病,到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危害加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苞叶和叶鞘,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大型的梭状病斑,病斑初期为灰绿色或水浸状的小斑点,几天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大。病斑的大小、形状、颜色及反应因品种抗病性不同而不同。植株感病后先从底部叶片表现症状,逐渐向上扩展蔓延,病斑呈青灰色梭形大斑,边缘界限不明显。病斑多时常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形,长度可达50~60 cm。病害流行年份可使叶片迅速青枯,植株早死,导致玉米雌穗秃尖,籽粒发黑,千粒重下降,其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影响。
2、发病条件
2.1品种选择
不同玉米自交系和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存在着明显差异,感病自交系的利用和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大斑病流行的根本原因。
2.2不适当的耕作栽培制度
玉米大斑病菌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株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病残体组织内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玉米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间作套种的玉米比单作的发病轻。合理的间作套种能改变田间小气候,利于通风透光,降低行间湿度,有利于玉米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晚播发病重,玉米生长后期抗病力下降,又遇雨季,所以生长后期比前期病重。育苗移栽玉米,由于植株矮,生长健壮,生育期提前,因而比同期直播玉米发病轻。密植玉米田间湿度大,比稀植玉米发病重。肥沃地病轻,瘠薄地病重。追肥病轻,不追肥病重。离村边或玉米秸秆垛近的和地势低洼的玉米地发病重。
3、防治措施
3.1改善耕作栽培环境
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种植。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玉米收获后,平川区要积极组织机深耕,将秸秆粉碎直接还田。
3.2推广抗病品种
不同玉米品种大斑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大斑病常发区,选用玉米品种时应把抗病性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
3.3建立测报制度
在玉米大斑病多发地区,指定专人负责,定期系统观察大斑病的发生消长情况。当田间出现病株,病叶开始自下而上垂直扩展时,如田间湿度大,或近日内气象预报有中到大雨,应迅速发出“玉米大斑病将在10%左右田块流行”的预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
3.4化学防治
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6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d喷1次,连用2~3次。
二、玉米粗缩病
1、发病症状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蝽象传播引起的玉米病毒病[1],苗期受害,5~6叶时症状表现为病株矮化、生长迟缓、大叶片浓绿浅绿相间,且扭曲,心叶白绿,不能伸展开,甚至腐烂而死。节间缩短粗肿,分蘖簇生,多数植株不能抽穗结实,抽雄后雄穗轴明显短缩,雄花发育不良,果穗小,玉米饱粒小,甚至没有饱粒。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威胁很大的病毒性病害,一旦发生,防治不及时,就会严重减产。
2、防治措施
2.1适时早播:玉米安全播种期以内,播种越早,苗龄越大,发病越轻;反之,病害越重。
2.2及时施药、科学防治:成虫出现时用20%高氯氟乳油300mL/hm2 20%病毒A粉剂700g/hm2,或48%毒死蜱乳油300mL/hm2 病毒必克450g/hm2,对水350kg常规喷雾,隔3d再喷1次,防治蝽象,钝化病毒,兼治玉米螟。
2.3选用耐病性较强的品种:目前生产应用中没有免疫性品种,所有玉米品种都发病。
2.4及时中耕除草,彻底拔除病株:适时中耕,铲除玉米田间、地边杂草,恶化蝽象生存环境,降低蝽象数量。及时拔除病株并深埋。
(作者单位:161435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七星泡农场)
一、玉米大斑病
1、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可能发病,但在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发病,到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危害加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苞叶和叶鞘,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大型的梭状病斑,病斑初期为灰绿色或水浸状的小斑点,几天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大。病斑的大小、形状、颜色及反应因品种抗病性不同而不同。植株感病后先从底部叶片表现症状,逐渐向上扩展蔓延,病斑呈青灰色梭形大斑,边缘界限不明显。病斑多时常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形,长度可达50~60 cm。病害流行年份可使叶片迅速青枯,植株早死,导致玉米雌穗秃尖,籽粒发黑,千粒重下降,其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影响。
2、发病条件
2.1品种选择
不同玉米自交系和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存在着明显差异,感病自交系的利用和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大斑病流行的根本原因。
2.2不适当的耕作栽培制度
玉米大斑病菌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株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病残体组织内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玉米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间作套种的玉米比单作的发病轻。合理的间作套种能改变田间小气候,利于通风透光,降低行间湿度,有利于玉米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晚播发病重,玉米生长后期抗病力下降,又遇雨季,所以生长后期比前期病重。育苗移栽玉米,由于植株矮,生长健壮,生育期提前,因而比同期直播玉米发病轻。密植玉米田间湿度大,比稀植玉米发病重。肥沃地病轻,瘠薄地病重。追肥病轻,不追肥病重。离村边或玉米秸秆垛近的和地势低洼的玉米地发病重。
3、防治措施
3.1改善耕作栽培环境
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种植。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玉米收获后,平川区要积极组织机深耕,将秸秆粉碎直接还田。
3.2推广抗病品种
不同玉米品种大斑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大斑病常发区,选用玉米品种时应把抗病性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
3.3建立测报制度
在玉米大斑病多发地区,指定专人负责,定期系统观察大斑病的发生消长情况。当田间出现病株,病叶开始自下而上垂直扩展时,如田间湿度大,或近日内气象预报有中到大雨,应迅速发出“玉米大斑病将在10%左右田块流行”的预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
3.4化学防治
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6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d喷1次,连用2~3次。
二、玉米粗缩病
1、发病症状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蝽象传播引起的玉米病毒病[1],苗期受害,5~6叶时症状表现为病株矮化、生长迟缓、大叶片浓绿浅绿相间,且扭曲,心叶白绿,不能伸展开,甚至腐烂而死。节间缩短粗肿,分蘖簇生,多数植株不能抽穗结实,抽雄后雄穗轴明显短缩,雄花发育不良,果穗小,玉米饱粒小,甚至没有饱粒。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威胁很大的病毒性病害,一旦发生,防治不及时,就会严重减产。
2、防治措施
2.1适时早播:玉米安全播种期以内,播种越早,苗龄越大,发病越轻;反之,病害越重。
2.2及时施药、科学防治:成虫出现时用20%高氯氟乳油300mL/hm2 20%病毒A粉剂700g/hm2,或48%毒死蜱乳油300mL/hm2 病毒必克450g/hm2,对水350kg常规喷雾,隔3d再喷1次,防治蝽象,钝化病毒,兼治玉米螟。
2.3选用耐病性较强的品种:目前生产应用中没有免疫性品种,所有玉米品种都发病。
2.4及时中耕除草,彻底拔除病株:适时中耕,铲除玉米田间、地边杂草,恶化蝽象生存环境,降低蝽象数量。及时拔除病株并深埋。
(作者单位:161435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七星泡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