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求“文化自信”路径探析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eorwei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我们要积极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深入地宣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提高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弘扬传统节日,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传承人;传统节日;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审美观念,是人类文化传承和保存有效载体,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传播给普通民众。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我们要积极挖掘整理和弘扬有中华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深入地宣传自己的优秀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习近平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认可,以及对未来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肯定自己文化的同时,也要与外来文化交流交融,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部分,为丰富和发展本国文化夯实基础。
  二、文化自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深厚的文化根基、开放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劳动生活方式、历史时期、地域、民风民俗、方言差异,孕育滋生出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音乐为例,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有绚烂多姿的戏曲和曲艺,有千姿百态的歌舞与舞蹈音乐、还有独具特色的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等。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一定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优秀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各民族人们建立文化自信,以个l生鲜明的“文化身份”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一)全面认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文化自信
  我们要全面认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渊源、发展历史、各种流派不同流派等,在传承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基本精神,从而建立文化自信。
  (二)大力推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和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使学生吸收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艺术神韵,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文化自信这一目标。
  三、提高传承人的文化自信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提高传承人的文化自信水平,是巩固“非遗”保护成果、提高传承水平的关键。伴随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之间、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文化自卑、文化自信、文化自负现象都在不同族群中显露出来,非遗大多数是小众文化、农耕文化、非主流族群文化,所传承人群很容易视“非遗”为落后无用的“草根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从社会地位、财力支持、教育培训等方面提高传承人对“非遗”发展的自信心,防止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倾向。我们要指导传承人在文化互动中理l生鉴别“非遗”的文化价值,在坚持对外开放中以“拿来主义”精神传扬“非遗”的文化价值,引导传承人群正确认识“非遗”与现代化、大众化消费的关系,既不能以怀旧主义拒绝现代化,也不能按照外来文化标准重塑“非遗”。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本土l生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与现代社会无关的遗留物,而是一种再造当今文化的稀缺资源,不再是落后的象征。如果通过文化价值自信教育,让传承人群认识到这一点,文化自信自然底气十足。
  四、弘扬传统节日,树立“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有效方式,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的重要表现形态,是民旗陛格、民族精神的鲜明集中展示,是民族集体的文化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于潜移默化中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彰显
  传统节日文化是农耕文明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培育出的思维方式和礼俗制度,一方面凝聚、彰显着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又通过数千年来人们年复一年地重复过“节”,客观上加固着、传承着、弘扬着中华文化。如万象更新的春节、踏青扫墓的清明、驱邪避毒的端午、鹊桥观星的七夕、祭祀鬼魂的中元、仰望明月的中秋、登高赏菊的重阳、家人团聚的除夕等,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认识和对待自然的朴素感情和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孝道至上的伦理观念。
  (二)用传统节日树立文化自信的策略
  我们应通过传承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增进国人的文化认同,增强国家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一是激活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只有重视并还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人们才能准确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培养国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增强国人的民族身份感和民族归属感,才能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二是与时俱进,扩展传统节日文化内核。复兴传统节日文化,还需要创新“民俗既迁,风气易随”。要使传统节日文化永葆青春与活力,不仅要还原其内涵,更要注入新质,注入当代生活元素,赋予其现实国人的正常心理期待,使传统节日文化接现实地气。
  (三)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形式
  我们不仅要激活节日文化内涵,还要在文化形式上下功夫,使传统节日文化形式与现代国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与人们的审美情趣、心理特点相契合,增强传统节日文化对民众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恢复传统性。恢复节日的传统表现形式,使节日多一些传统味道、乡土味道,少一点商业气息、市场气息。注重多样性。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必须了解广大受众的不同节庆文化期待,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城市化、现代化甚至国际化的新元素,使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样,使每个人群都能被自己喜爱的活动形式所吸引,增强节庆活动的亲和力、感染力,增强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强调参与性。人的社会意识通过有效的渠道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人的行为习惯通过反复演练能够逐渐形成,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共同營建才能形成并得到维护,让传统节日成为人们人生记忆中的一个个闪烁的“亮点”,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增进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
  (四)加强政府节日文化引导
  国务院2006年将7个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要真正重铸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辉煌,还需政府给予更多的组织引导。重建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体系。传统节日文化的符号系统包括节名、时间、空间、仪式、活动、饮食、服饰、语言等,每个“节”都有一定的符号,每个符号都有特定的意义和指向,可以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感受到特定节日的文化内涵。比如春节的中国结、红灯笼、窗花、春联、年画、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灯会,清明节的祭祖仪式,端午节的粽子、龙舟等。相关部门应重视顶层设计,重拾和规范各个节日的理念、标识、礼仪活动等,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符号重新引入各类节日活动,并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引导并促进民族精神凝聚。传统节日文化进入国民教育。相关部门应将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引进学校、引进课堂、引进教材,增进祖国的未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感知,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有关部门一方面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系列的群众性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如春节的传统庙会、元宵节的大型灯会、清明节的公祭、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活动等,增加节日的传统气息和味道,营建浓郁的节日气氛;另一方面,要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提供必要的经费、场所,增加硬件设施,搭建社区性的节日文化活动平台,引导人们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温馨,唤醒国民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自觉的保护意识,使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成为国人的内在自觉行动和生活习惯。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与民族精神,通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弘扬传统节日的形式与内容等方式,树立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运用顺应论对小说《围城》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小说中的语码转换是为了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同时也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技巧,从而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围城》;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却很复杂的语言现象,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们开始重视这一语言现象,在各自的路向上对语码转换进行分析并且已取得成就。仅在语言学方面,就有语法、社会语言学
摘要: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依托信息化技术助推班级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必备手段,本文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优越性和实效性,探索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微平台;班级;文化建设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对班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建设班级文化,发挥育人功能是每个班主任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微平台的出现以及其
摘要: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蕴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人类从自身的社会生活中感受着哲学的存在,众所周知哲学是一门强大的学科,是数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各类科学艺术精华的凝结,由此哲学思想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以人的孤独与寻找、万物皆是绳结的流动、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三个小节来解析日本动画电影《你的名字》透露的哲学意识流性。  关键词:哲学;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成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在学生量背诵古诗文做了不同年段的具体要求。可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代的要求,对学生幼小的心灵中逐渐形成仁义敦厚高尚的人格、开启创新思路,奠定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全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多巴二小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建书
期刊
摘要:各学科都有个学科的文化氛围,体育也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良好与否,严重影响其体育的发展。新课改下,体育课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到那时迫于高考升学的压力,体育课仍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重文化课轻体育课的观念仍然深深地充斥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体育课本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因为终生体育应该作为每个人的追求。体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息息相关。本文就校园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