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成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在学生量背诵古诗文做了不同年段的具体要求。可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代的要求,对学生幼小的心灵中逐渐形成仁义敦厚高尚的人格、开启创新思路,奠定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全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多巴二小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建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内流淌着清新怡人的文化气息,营造了馥郁的校园书香氛围,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都起到了有效的影响。基于上述的思考与实践,我拟定《在经典中浸润,在诵读中成长》作为自己的特色研修项目,尝试进行系统的研究实践,全面推进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用经典文化来涵养心智,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建书香浓郁的和谐校园。
一、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能做到的我先做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先做到。所以,我也主动参与到诵读经典文章的活动中来。在每一节国学经典课的授课前,我必要细细品味《论语》里的每一句话,读准每一个音,领悟其中的育人思想,与学生齐读共诵,我要求学生会读的,我跟着学生一起读,我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和学生一起背诵,这样相互比赛,既和谐了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触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更提升了我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经典诵读,还优化了技能,净化了我的心灵。
二、诵读千古美文,增加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多种形式。激发诵读兴趣
(一)我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了“读、诵、演”系列活动
“读”就是在校内课余时间读给老师同学听,回家作业之后读给父母听;“诵”即在熟练读的基础之上成诵,要求要有一定的韵味,真正体验古文化的意境。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演”即把经典篇目活化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小学生乐于接受。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把《三字经》编排成拍手歌,跳皮筋时的童谣;还为学生建立了“经典诵读记录卡”,记录了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的脚印。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保证
1.范读引领。范读是开展国学经典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文言文的诵读与现代文的朗读有很多不同之处,如果没有正确的范读引领,学生就很难掌握诵读节奏,更不要说语感的积淀了。例如《老子》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已经有了标点断句,但学生正确诵读仍然有困难,很多学生像讀《三字经》一样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这里的“非常”与我们平时说的“非常”是完全不同的,正确的读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表声音延长,表语气加重,每个分句都是先扬后抑,有一种假设的语气。范读以后,文言文的韵味出来了,句子的大致意思也随之明晰起来。
2.诵读积累。诵读是学习国学经典的最基本方法,是古诗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三分文章七分读”,韵味是读出来的。学生在跟着范读学会读正确后,教师可以简单讲解或讨论大概的意思,然后师生一起进行反复的诵读。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天早上“十分钟经典早读”,这些安排都保证了诵读充足的时间。领读的安排或是教师,或是诵读比较出色的学生,或是电子媒体。学生或全班齐读,或小组诵读,或男女对读,或个人自读,还可以接龙读,配乐读,边打拍子边读,或边表演边读。有节奏有韵味的诵读,让学生沉浸其中,体会意象,并逐步达到心领神会,熟读成诵。
3.故事激趣。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国学经典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含义,学生听得愉快学得轻松,同时消除了反复诵读所产生的枯燥感。如学习《诗经·兔置》,我先把内容编成“武夫与公侯”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马上对《兔置》产生了兴趣,然后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武夫、公侯这两个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短短二十分钟时间,学生就诵读理解了《兔置》。故事激趣促进了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形成了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动态过程。
4.摘录运用。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国学经典中有许多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学到这样的句子,我要求学生把有关内容摘录在笔记本上,不仅要诵读积累,还要求在平时写作或与人交往的时候适当运用,促进经典名句从“古人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诵读国学经典是树人之根本。在诵读国学经典中,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着学生,中华民族的文化滋养着学生,中华民族的团结凝聚着学生,每位学生都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古诗芳香,韵味悠长,浓浓的经典文化萦绕在校园里,也培养出一个个具有正气、志气、雅气、才气的中国娃。
我们多巴二小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建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内流淌着清新怡人的文化气息,营造了馥郁的校园书香氛围,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都起到了有效的影响。基于上述的思考与实践,我拟定《在经典中浸润,在诵读中成长》作为自己的特色研修项目,尝试进行系统的研究实践,全面推进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用经典文化来涵养心智,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建书香浓郁的和谐校园。
一、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能做到的我先做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先做到。所以,我也主动参与到诵读经典文章的活动中来。在每一节国学经典课的授课前,我必要细细品味《论语》里的每一句话,读准每一个音,领悟其中的育人思想,与学生齐读共诵,我要求学生会读的,我跟着学生一起读,我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和学生一起背诵,这样相互比赛,既和谐了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触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更提升了我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经典诵读,还优化了技能,净化了我的心灵。
二、诵读千古美文,增加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多种形式。激发诵读兴趣
(一)我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了“读、诵、演”系列活动
“读”就是在校内课余时间读给老师同学听,回家作业之后读给父母听;“诵”即在熟练读的基础之上成诵,要求要有一定的韵味,真正体验古文化的意境。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演”即把经典篇目活化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小学生乐于接受。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把《三字经》编排成拍手歌,跳皮筋时的童谣;还为学生建立了“经典诵读记录卡”,记录了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的脚印。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保证
1.范读引领。范读是开展国学经典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文言文的诵读与现代文的朗读有很多不同之处,如果没有正确的范读引领,学生就很难掌握诵读节奏,更不要说语感的积淀了。例如《老子》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已经有了标点断句,但学生正确诵读仍然有困难,很多学生像讀《三字经》一样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这里的“非常”与我们平时说的“非常”是完全不同的,正确的读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表声音延长,表语气加重,每个分句都是先扬后抑,有一种假设的语气。范读以后,文言文的韵味出来了,句子的大致意思也随之明晰起来。
2.诵读积累。诵读是学习国学经典的最基本方法,是古诗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三分文章七分读”,韵味是读出来的。学生在跟着范读学会读正确后,教师可以简单讲解或讨论大概的意思,然后师生一起进行反复的诵读。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天早上“十分钟经典早读”,这些安排都保证了诵读充足的时间。领读的安排或是教师,或是诵读比较出色的学生,或是电子媒体。学生或全班齐读,或小组诵读,或男女对读,或个人自读,还可以接龙读,配乐读,边打拍子边读,或边表演边读。有节奏有韵味的诵读,让学生沉浸其中,体会意象,并逐步达到心领神会,熟读成诵。
3.故事激趣。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国学经典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含义,学生听得愉快学得轻松,同时消除了反复诵读所产生的枯燥感。如学习《诗经·兔置》,我先把内容编成“武夫与公侯”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马上对《兔置》产生了兴趣,然后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武夫、公侯这两个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短短二十分钟时间,学生就诵读理解了《兔置》。故事激趣促进了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形成了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动态过程。
4.摘录运用。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国学经典中有许多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学到这样的句子,我要求学生把有关内容摘录在笔记本上,不仅要诵读积累,还要求在平时写作或与人交往的时候适当运用,促进经典名句从“古人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诵读国学经典是树人之根本。在诵读国学经典中,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着学生,中华民族的文化滋养着学生,中华民族的团结凝聚着学生,每位学生都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古诗芳香,韵味悠长,浓浓的经典文化萦绕在校园里,也培养出一个个具有正气、志气、雅气、才气的中国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