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论及香文化,总是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身处闹市却心神安宁的脱俗之人。徜徉在灯红酒绿的欲望之海,却能不为所动,怡然自得。想靠近它一探究竟,却又即刻被拒千里之外;想弃它而去,却又被它缥缈的烟雾吸引。在徐风中感知它的存在,置身其中,深受其影响。中国香文化这一古老而全新的命题历经世事变迁,依旧未曾改变,依然在传承中华文明,教化心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素闻泰山名人酒店的董事长周知一先生对中国香文化的研究颇有心得,于是前往泰安拜访学习。苏东坡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熟稔中国传统文化的周总自然拥有浓厚的文人气质,其对香文化也有独到的见解,一场关于香文化的座谈便在轻松闲聊中开始了。
有暗香历史中飘来
周总说,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感,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桥,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
而追溯其香的起源,周总说还要从春秋时期说起。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但是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戴(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这些在《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中都有很多相关记载。
发展到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也促使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传入了中国。而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虽然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但是香文化仍获得了长足发展。
周总说,到了隋唐时期,香文化的发展已经日臻成熟与完备。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而到了宋元明清时期,香文化的发展日趋繁盛,甚至在民众中得到普及。
静心生香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屡屡馨香始终像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熏蒸着历代文人的心灵。但不知是被忽略和遗忘,还是人们有意回避,对传统文化的诸多研究中,极少有人谈及香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塑造所起的特殊作用。对此,周总非常遗憾。
他说,熟悉了解各种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周总还引用香文化奠基人傅京亮先生的话总结香的作用。“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除此之外,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傅晶亮先生曾经说过,“究其(香)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
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装点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幽窗破寂,绣阁组欢,香云一炉可畅其神而助其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以为聚。回到家,燃一炷香,让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芳香的气息,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能烘托出家庭的温馨与和谐;在办公室熏香,既可以提神醒脑,消除内心的紧张和烦躁,又可以激发灵感,放松心情……不同的香有不同的用途,但是香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相通的。真正了解香文化,熟知香文化,对舒缓自身,静心凝神都有很大帮助。
周总严于律己,不论他人是非,自然周身清净,戒酒素食,追求简约,特别注重内心的修为,也许这也是其深谙香文化之道后的感悟。
企盼中前进
深入了解了某事物的历史及发展变革后,不免会或喜或悲。因为其强劲发展而喜,因其发展受阻而悲。也许这还是因为没有深入了解香文化,没能体会到其蕴含的静心凝思的内涵。当周总谈论到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现当代以来,化学香精已成为制香的主要原料时,我不免暗自惭愧。
今日人们对香之内在品质的忽视,以及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采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以至于现在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罗棋布,香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货架上的香品名称越来越花哨,造型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华美,而“金玉”之内却少有“香珍”。低劣者点燃后只有烧草的味道,抑或虽有浓郁的香味却俗不可耐。这些所谓的香,可以说是徒有香的形状而败坏香的美名。面对这些赝品,也难怪现在的人们不愿意品香赏香了。
高速发展的社会,让人们很难有心情静下心来耐心研究香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仅从商业价值上予以炒作,显然,缺少深度挖掘的香文化缺失了其文化应有的教辅作用,狂躁的心灵更是无法安定。
周总感叹,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气象,固然使人心生忧虑,但令人欣喜振奋的是,走过风云激荡的20世纪的中国人,正开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的是非功过,对其精华灿烂报以更加睿智的热爱与珍惜;更有众多知香、好香、乐香的人们,兴味于传统文化的人们,共同关心着她的发展;而涉过千年之河的中国香文化,自当使人满怀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华。
没错,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我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像周知一、傅晶亮先生这样爱香、懂香的人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展露出美妙夺人的千年神韵。
素闻泰山名人酒店的董事长周知一先生对中国香文化的研究颇有心得,于是前往泰安拜访学习。苏东坡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熟稔中国传统文化的周总自然拥有浓厚的文人气质,其对香文化也有独到的见解,一场关于香文化的座谈便在轻松闲聊中开始了。
有暗香历史中飘来
周总说,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感,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桥,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
而追溯其香的起源,周总说还要从春秋时期说起。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但是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戴(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这些在《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中都有很多相关记载。
发展到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也促使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传入了中国。而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虽然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但是香文化仍获得了长足发展。
周总说,到了隋唐时期,香文化的发展已经日臻成熟与完备。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而到了宋元明清时期,香文化的发展日趋繁盛,甚至在民众中得到普及。
静心生香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屡屡馨香始终像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熏蒸着历代文人的心灵。但不知是被忽略和遗忘,还是人们有意回避,对传统文化的诸多研究中,极少有人谈及香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塑造所起的特殊作用。对此,周总非常遗憾。
他说,熟悉了解各种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周总还引用香文化奠基人傅京亮先生的话总结香的作用。“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除此之外,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傅晶亮先生曾经说过,“究其(香)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
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装点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幽窗破寂,绣阁组欢,香云一炉可畅其神而助其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以为聚。回到家,燃一炷香,让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芳香的气息,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能烘托出家庭的温馨与和谐;在办公室熏香,既可以提神醒脑,消除内心的紧张和烦躁,又可以激发灵感,放松心情……不同的香有不同的用途,但是香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相通的。真正了解香文化,熟知香文化,对舒缓自身,静心凝神都有很大帮助。
周总严于律己,不论他人是非,自然周身清净,戒酒素食,追求简约,特别注重内心的修为,也许这也是其深谙香文化之道后的感悟。
企盼中前进
深入了解了某事物的历史及发展变革后,不免会或喜或悲。因为其强劲发展而喜,因其发展受阻而悲。也许这还是因为没有深入了解香文化,没能体会到其蕴含的静心凝思的内涵。当周总谈论到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现当代以来,化学香精已成为制香的主要原料时,我不免暗自惭愧。
今日人们对香之内在品质的忽视,以及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采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以至于现在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罗棋布,香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货架上的香品名称越来越花哨,造型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华美,而“金玉”之内却少有“香珍”。低劣者点燃后只有烧草的味道,抑或虽有浓郁的香味却俗不可耐。这些所谓的香,可以说是徒有香的形状而败坏香的美名。面对这些赝品,也难怪现在的人们不愿意品香赏香了。
高速发展的社会,让人们很难有心情静下心来耐心研究香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仅从商业价值上予以炒作,显然,缺少深度挖掘的香文化缺失了其文化应有的教辅作用,狂躁的心灵更是无法安定。
周总感叹,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气象,固然使人心生忧虑,但令人欣喜振奋的是,走过风云激荡的20世纪的中国人,正开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的是非功过,对其精华灿烂报以更加睿智的热爱与珍惜;更有众多知香、好香、乐香的人们,兴味于传统文化的人们,共同关心着她的发展;而涉过千年之河的中国香文化,自当使人满怀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华。
没错,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我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像周知一、傅晶亮先生这样爱香、懂香的人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展露出美妙夺人的千年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