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诽
腹诽,也叫“腹非”,即嘴上不说,心里却叽里咕噜,认为不对。先秦时,好像还没有这罪名。周厉王的时候,统治很严酷,说话相当危险,弄不好就被杀掉,老百姓在路上见面都不敢用嘴巴打招呼,使一下眼色就拉倒。到了秦王朝,特别重视舆论一律,乱说也不行,“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但是,如果“不语”,好像不算犯罪。
西汉建立后,刘邦的子孙汉武帝设立了这个罪名。据《史记·平准书》所载,颜异早年为济南亭长(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村主任之类吧),为人耿直为官清廉,最后做到了九卿位置。在一次币制改革中,皇帝及当时的廷尉张汤主张造白鹿皮币,一个单位价值四十万。颜异认为如此一来,这白鹿皮与它本身的价值差的太多了。不久,有人因别的事情告发颜异,汉武帝让张汤办理此案。经审问,查出颜异曾接待过一个客人。这个客人和颜异谈到,朝廷新令有不方便之处,颜异听后没有说话,只是稍微动了动嘴唇。张汤做出的结论是:“不入言而腹诽,论死。”也就是说,颜异虽然口头没有反对这个政策,可他肚子里是反对朝廷的,所以当斩!结果,颜异掉了脑袋。
我们也常常责备天下奴才太多,不敢讲真话,其实动一动嘴唇都可以惹祸的环境哪里会有真话?能够在沉默中不被疑为“腹诽”就不错了。
隐太子
隐太子即唐太宗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他与长兄李建成、三弟李元霸、四弟李元吉同为正室太穆皇后所生。唐高祖多子,十八个后妃为他生了二十二个儿子。按照传统立储原则,登位之初,唐高祖就确立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
李建成能被立为皇嗣,并非仅仅靠嫡长子的身份,身份和功劳两种成分加在一起,可能是他成为太子的基础因素。《新唐书》说他“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旧唐书》称:“时太宗功业日盛,高祖私许立为太子,建成密知之,乃与齐王元吉潜谋作乱”,未必是真。
据说武德九年(626)夏,李建成、李元吉以征讨突厥为契机,夺去秦王府的精兵强将,伺机杀死李世民。形势如此,便有了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引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被尉迟敬德射死。三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八日,唐高祖李渊宣布自己退位为太上皇,由李世民继位。历史从此进入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李建成是否如历史所述的那样不堪,因为记述他的史料“一边倒”,难于刨根寻底。李渊也是南征北战之人,谙熟政治运作,怎么会把社稷江山交给无德无才之人呢?胜王败寇,是历史的一个特点,同是一个人,当他登上胜利者的高位时,四周会响起一片欢呼声,赞美之音也会不绝于耳;但当他成为别人的阶下囚以后,唾骂、诅咒者也会成行成列。李建成的命运不能证明他的能力,只能证明他是失败者。
起居注
“起居注”即皇帝日常言行的记录,由皇帝的近侍臣工记录和编撰。
不少握有权力者看重起居注,因为那里边不仅记录着他们的言论,也记录着他们的行动。我们把白纸黑字看得很神圣,那是证据。对当时的事,当时的人还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后代就未必清楚了,靠什么写历史?一是地上的文字资料、实物,二是地下的考古资料。不管什么朝代,凡做史,阅读起居注是基础工作。因为重要,权力持有者总希望记录的人把自己描画得高大一些。据说明清多位皇帝都重修过“实录”,为什么如此?不言自明。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想看起居注,主管这方面工作的是谏议大夫褚遂良。据史书说褚遂良拒绝了李世民的要求。实情如何,当时的人早已作古,后人不好乱猜。太宗问:“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褚遂良回答说:“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这是贞观十三年(639)的事。后来李世民在房玄龄那里看到了部分国史,然后发表了重要意见,嘱咐大家要坚持历史真实。
有人说起居注是监督皇帝的。从理论上讲,可能这样,但在实际中要打不小折扣。连监督者的小命儿都归皇帝所有,他怎么敢、怎么能监督?这里所谓的监督,不过如门上的一把无作用的锁,道德特别高尚者可能见锁而返,无德者就可能破门而入了。
“三吏三别”
世人称《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为“三吏三别”。这六首诗很著名,凡讲杜甫,很少有不提这六首诗的。怎么个好法,治文学者多有论述,在下不必饶舌。
唐人诗歌丰富多彩。多彩之一便是风格多样,可以颂仙,也可以唱鬼,更可以咏史。咏史,既可以谈陈年旧事,也可以述说当代。比如《石壕吏》写官吏抓人,老百姓痛苦不堪。哪个年代的官吏?杜甫眼皮子底下的年代,也就是当代。文人可以毫无顾忌地描写当代,这很了不起,不是哪个统治者都能做到。《容斋随笔》“续笔”卷二说:“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词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看“三吏三别”,诚哉!
腹诽,也叫“腹非”,即嘴上不说,心里却叽里咕噜,认为不对。先秦时,好像还没有这罪名。周厉王的时候,统治很严酷,说话相当危险,弄不好就被杀掉,老百姓在路上见面都不敢用嘴巴打招呼,使一下眼色就拉倒。到了秦王朝,特别重视舆论一律,乱说也不行,“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但是,如果“不语”,好像不算犯罪。
西汉建立后,刘邦的子孙汉武帝设立了这个罪名。据《史记·平准书》所载,颜异早年为济南亭长(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村主任之类吧),为人耿直为官清廉,最后做到了九卿位置。在一次币制改革中,皇帝及当时的廷尉张汤主张造白鹿皮币,一个单位价值四十万。颜异认为如此一来,这白鹿皮与它本身的价值差的太多了。不久,有人因别的事情告发颜异,汉武帝让张汤办理此案。经审问,查出颜异曾接待过一个客人。这个客人和颜异谈到,朝廷新令有不方便之处,颜异听后没有说话,只是稍微动了动嘴唇。张汤做出的结论是:“不入言而腹诽,论死。”也就是说,颜异虽然口头没有反对这个政策,可他肚子里是反对朝廷的,所以当斩!结果,颜异掉了脑袋。
我们也常常责备天下奴才太多,不敢讲真话,其实动一动嘴唇都可以惹祸的环境哪里会有真话?能够在沉默中不被疑为“腹诽”就不错了。
隐太子
隐太子即唐太宗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他与长兄李建成、三弟李元霸、四弟李元吉同为正室太穆皇后所生。唐高祖多子,十八个后妃为他生了二十二个儿子。按照传统立储原则,登位之初,唐高祖就确立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
李建成能被立为皇嗣,并非仅仅靠嫡长子的身份,身份和功劳两种成分加在一起,可能是他成为太子的基础因素。《新唐书》说他“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旧唐书》称:“时太宗功业日盛,高祖私许立为太子,建成密知之,乃与齐王元吉潜谋作乱”,未必是真。
据说武德九年(626)夏,李建成、李元吉以征讨突厥为契机,夺去秦王府的精兵强将,伺机杀死李世民。形势如此,便有了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引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被尉迟敬德射死。三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八日,唐高祖李渊宣布自己退位为太上皇,由李世民继位。历史从此进入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李建成是否如历史所述的那样不堪,因为记述他的史料“一边倒”,难于刨根寻底。李渊也是南征北战之人,谙熟政治运作,怎么会把社稷江山交给无德无才之人呢?胜王败寇,是历史的一个特点,同是一个人,当他登上胜利者的高位时,四周会响起一片欢呼声,赞美之音也会不绝于耳;但当他成为别人的阶下囚以后,唾骂、诅咒者也会成行成列。李建成的命运不能证明他的能力,只能证明他是失败者。
起居注
“起居注”即皇帝日常言行的记录,由皇帝的近侍臣工记录和编撰。
不少握有权力者看重起居注,因为那里边不仅记录着他们的言论,也记录着他们的行动。我们把白纸黑字看得很神圣,那是证据。对当时的事,当时的人还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后代就未必清楚了,靠什么写历史?一是地上的文字资料、实物,二是地下的考古资料。不管什么朝代,凡做史,阅读起居注是基础工作。因为重要,权力持有者总希望记录的人把自己描画得高大一些。据说明清多位皇帝都重修过“实录”,为什么如此?不言自明。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想看起居注,主管这方面工作的是谏议大夫褚遂良。据史书说褚遂良拒绝了李世民的要求。实情如何,当时的人早已作古,后人不好乱猜。太宗问:“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褚遂良回答说:“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这是贞观十三年(639)的事。后来李世民在房玄龄那里看到了部分国史,然后发表了重要意见,嘱咐大家要坚持历史真实。
有人说起居注是监督皇帝的。从理论上讲,可能这样,但在实际中要打不小折扣。连监督者的小命儿都归皇帝所有,他怎么敢、怎么能监督?这里所谓的监督,不过如门上的一把无作用的锁,道德特别高尚者可能见锁而返,无德者就可能破门而入了。
“三吏三别”
世人称《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为“三吏三别”。这六首诗很著名,凡讲杜甫,很少有不提这六首诗的。怎么个好法,治文学者多有论述,在下不必饶舌。
唐人诗歌丰富多彩。多彩之一便是风格多样,可以颂仙,也可以唱鬼,更可以咏史。咏史,既可以谈陈年旧事,也可以述说当代。比如《石壕吏》写官吏抓人,老百姓痛苦不堪。哪个年代的官吏?杜甫眼皮子底下的年代,也就是当代。文人可以毫无顾忌地描写当代,这很了不起,不是哪个统治者都能做到。《容斋随笔》“续笔”卷二说:“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词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看“三吏三别”,诚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