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边喁语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hao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诽
  
  腹诽,也叫“腹非”,即嘴上不说,心里却叽里咕噜,认为不对。先秦时,好像还没有这罪名。周厉王的时候,统治很严酷,说话相当危险,弄不好就被杀掉,老百姓在路上见面都不敢用嘴巴打招呼,使一下眼色就拉倒。到了秦王朝,特别重视舆论一律,乱说也不行,“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但是,如果“不语”,好像不算犯罪。
  西汉建立后,刘邦的子孙汉武帝设立了这个罪名。据《史记·平准书》所载,颜异早年为济南亭长(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村主任之类吧),为人耿直为官清廉,最后做到了九卿位置。在一次币制改革中,皇帝及当时的廷尉张汤主张造白鹿皮币,一个单位价值四十万。颜异认为如此一来,这白鹿皮与它本身的价值差的太多了。不久,有人因别的事情告发颜异,汉武帝让张汤办理此案。经审问,查出颜异曾接待过一个客人。这个客人和颜异谈到,朝廷新令有不方便之处,颜异听后没有说话,只是稍微动了动嘴唇。张汤做出的结论是:“不入言而腹诽,论死。”也就是说,颜异虽然口头没有反对这个政策,可他肚子里是反对朝廷的,所以当斩!结果,颜异掉了脑袋。
  我们也常常责备天下奴才太多,不敢讲真话,其实动一动嘴唇都可以惹祸的环境哪里会有真话?能够在沉默中不被疑为“腹诽”就不错了。
  
  隐太子
  
  隐太子即唐太宗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他与长兄李建成、三弟李元霸、四弟李元吉同为正室太穆皇后所生。唐高祖多子,十八个后妃为他生了二十二个儿子。按照传统立储原则,登位之初,唐高祖就确立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
  李建成能被立为皇嗣,并非仅仅靠嫡长子的身份,身份和功劳两种成分加在一起,可能是他成为太子的基础因素。《新唐书》说他“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旧唐书》称:“时太宗功业日盛,高祖私许立为太子,建成密知之,乃与齐王元吉潜谋作乱”,未必是真。
  据说武德九年(626)夏,李建成、李元吉以征讨突厥为契机,夺去秦王府的精兵强将,伺机杀死李世民。形势如此,便有了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引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被尉迟敬德射死。三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八日,唐高祖李渊宣布自己退位为太上皇,由李世民继位。历史从此进入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李建成是否如历史所述的那样不堪,因为记述他的史料“一边倒”,难于刨根寻底。李渊也是南征北战之人,谙熟政治运作,怎么会把社稷江山交给无德无才之人呢?胜王败寇,是历史的一个特点,同是一个人,当他登上胜利者的高位时,四周会响起一片欢呼声,赞美之音也会不绝于耳;但当他成为别人的阶下囚以后,唾骂、诅咒者也会成行成列。李建成的命运不能证明他的能力,只能证明他是失败者。
  
  起居注
  
  “起居注”即皇帝日常言行的记录,由皇帝的近侍臣工记录和编撰。
  不少握有权力者看重起居注,因为那里边不仅记录着他们的言论,也记录着他们的行动。我们把白纸黑字看得很神圣,那是证据。对当时的事,当时的人还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后代就未必清楚了,靠什么写历史?一是地上的文字资料、实物,二是地下的考古资料。不管什么朝代,凡做史,阅读起居注是基础工作。因为重要,权力持有者总希望记录的人把自己描画得高大一些。据说明清多位皇帝都重修过“实录”,为什么如此?不言自明。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想看起居注,主管这方面工作的是谏议大夫褚遂良。据史书说褚遂良拒绝了李世民的要求。实情如何,当时的人早已作古,后人不好乱猜。太宗问:“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褚遂良回答说:“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这是贞观十三年(639)的事。后来李世民在房玄龄那里看到了部分国史,然后发表了重要意见,嘱咐大家要坚持历史真实。
  有人说起居注是监督皇帝的。从理论上讲,可能这样,但在实际中要打不小折扣。连监督者的小命儿都归皇帝所有,他怎么敢、怎么能监督?这里所谓的监督,不过如门上的一把无作用的锁,道德特别高尚者可能见锁而返,无德者就可能破门而入了。
  
  “三吏三别”
  
  世人称《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为“三吏三别”。这六首诗很著名,凡讲杜甫,很少有不提这六首诗的。怎么个好法,治文学者多有论述,在下不必饶舌。
  唐人诗歌丰富多彩。多彩之一便是风格多样,可以颂仙,也可以唱鬼,更可以咏史。咏史,既可以谈陈年旧事,也可以述说当代。比如《石壕吏》写官吏抓人,老百姓痛苦不堪。哪个年代的官吏?杜甫眼皮子底下的年代,也就是当代。文人可以毫无顾忌地描写当代,这很了不起,不是哪个统治者都能做到。《容斋随笔》“续笔”卷二说:“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词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看“三吏三别”,诚哉!
其他文献
在中国崇尚权威的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民众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但在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以下便是几个流传最广泛的谬误。    1、以德报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以德报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人
期刊
苏轼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也是潇洒生命的一个经典,他对生命的科学感悟与圆融阐释,感染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雪泥鸿爪——生命的偶然性    生命,就是一个必然和偶然巧妙组合的魔方。生命的过程是一个必然,但连接这个过程的各个点,却有很大的偶然性。就像人们所比喻的那样:叶子要长在树上,这是一个必然,但要长在哪一棵树的哪一个杈的哪一个枝上,却是一个偶然。苏轼感悟到了这一点,且形象而又灵动地将它
期刊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有一年,曾经帮助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排演过一出舞蹈,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舞蹈内容是用五个汉字——
期刊
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繁衍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
期刊
文化南移的表征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翻阅中华民族的历史,距今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黄河下游两岸生活,他们以捕鱼、狩猎、采果为生,经过母系社会,汉族生齿日繁(繁衍)于黄河中游的中原腹地。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或者更早一些时候,先民们就告别了茹毛饮血,赤身裸体的时代。这个时期经历了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个时期,史称五帝时代。先民们知
期刊
现代书院独立于官方文化教育体制之外,以民间方式表达着对这个世界和文化的关注,具备鲜明的民间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又与传统文化书院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化人一个历史和文化的标识。现代书院的创办,是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士以书院这种形式来实践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书院,就像传统中国留给现代的一个背影,让人们不禁打量起它们的现代命运。    大师匮乏,书院缺失灵魂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自
期刊
我知道,现在的鹦鹉洲,早已不是唐诗中的那个鹦鹉洲了。   崔颢看见的那个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李白看见的那个“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鹦鹉洲,还有孟浩然“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看江中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已在明朝末年随着一个王朝倾覆而沉没。中国文化中有太多的宿命意识,又总以天人感应的方式显现出来。一个王朝的倾覆和一个江心之洲的沉没其实没有丝毫联系,然而在发生的那一刻,以及往后,却让人倍感奇异,蹊
期刊
《三国演义》大结局是“三国归晋”,征战半个多世纪的魏、蜀、吴相继告亡。表面上看三国似乎悉数谢幕,但实际上却是迥然不同的下场,这迥然不同的下场给出的是历史的不同答案,其中包括着咎由自取的真亡与假亡。  抛开个性不突出的吴国不表,且把三国中两股敌对势力魏蜀两国的灭亡方式做出比较。  蜀汉与曹魏,一个是真亡,一个是假亡。三国归晋,蜀汉在邓艾、钟会的夹击下,不堪一击,弱智皇帝刘禅举国投降,是真的死掉了。 
期刊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生是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为易”。中国古代科学首先重视研究生命现象,虽然延误了简单
期刊
商鞅变法?六国赂秦?李斯施才?远交近攻……两千多年来,秦统一中国的原因一直叫人猜不透。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秦统一天下至少借助了小麦的力量。祖籍西方的小麦和其他文化因素在向东传播后,大大地改变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说在公元前221年之前很久,中国历史的进程、天下的分合,已经因为小麦这个西方来客而注定了。     坏心办了好事的郑国渠    秦王嬴政当政初年,秦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已渐显露,燕、齐、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