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有一把普通的苏制莫辛-纳甘步枪,这是最早的无烟发射药军用步枪之一,枪声清脆, 犹如水珠溅落, 因此中国军人为莫辛-纳甘起了一个颇具诗意的绰号——“水连珠”。这种产于20世纪40年代的步枪,是志愿军入朝时的主要装备之一。步枪旁边的简介,陈述着它的不平凡:
抗美援朝战争中,它的主人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狙击手初露锋芒且大展神威的战场。我们最为熟知的二战狙击手角色来自电影《兵临城下》。苏联狙击手瓦西里和他的战友,为斯大林格勒巷战增添了精彩篇章。
而在朝鲜战场,我们的神枪手,也就是那把步枪的主人,叫张桃芳。与自小扛枪打猎的瓦西里不同,入伍之前的张桃芳从来没摸过枪。在参军入朝之前,他甚至只接受过两个月的射击训练。
1952年,朝鲜战场进入胶着状态,毛泽东对回国汇报战况的志愿军参谋长解方说:“在我们老家湖南,有一种很受人欢迎的零食,是用稻米做成的,特点是黏性很强、味道很甜,叫做‘牛皮糖’。不过,这种糖制成后一般有几斤甚至十几斤,必须用铲子和锤子敲成小块,才方便入口。我们对付敌人的新战术,与这种零敲牛皮糖的方法如出一辙啊!”他还特别指出:“彭总知道湖南这种吃糖的办法。实际上,你们在抗美援朝战场已经采取这种战法了。”
在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指挥下,志愿军开始依托有利阵地,以小歼灭战为主,打击敌人有生力量。志愿军选择优秀射手,以单枪为单位隐蔽在前沿阵地 “打活靶”。那时,两军阵地往往间隔只有百余米,敌军凭借先进的装备,时常炮轰我前沿阵地,在白天堂而皇之地晒太阳、打扑克、跳舞,根本不把中朝军队放在眼里,这为志愿军“打活靶”创造了条件。
最初张桃芳的射击水准实在难以让人把他与神枪手联系到一起。刚领到莫辛-纳甘步枪的一次练习中,他接连三发子弹脱靶,“吃了三个大烧饼”。或许正是这三次脱靶,激发了这个“新兵蛋子”的好胜心。几个月之后,张桃芳脱胎换骨。
与“封神”之前的瓦西里一样,张桃芳使用的莫辛-纳甘也只是一杆普通的步枪,并不适合作为狙击枪使用。但就是它,在张桃芳手中变成了“神枪”。436发子弹,32天,击毙敌人214名!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狙击手还不用瞄准镜。 214名敌军正好与他所在的部队志愿军第二十四军七十二师二一四团番号一致。在上甘岭战役中,张桃芳还创造了一个记录,就是连续击毙71个敌人,弹无虚发,枪槍毙命,甚至创造了800米距离使用无光学瞄准镜步枪毙敌的神话。后来,“狙击兵岭”和“狙击棱线”这两个地名,还被作为上甘岭的别名,分别写进了美国和韩国的官方战史之中。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桃芳率领他的班先后毙敌高达760人,几乎等于两个营,分别创造了志愿军个人歼敌和班歼敌的最高纪录,成了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的头号“杀手”。战后,张桃芳没有在狙击手这条路上继续前进,1954年转行成为战斗机飞行员。值得一提的是,战斗机飞行员的选拔十分严格,张桃芳在198名战士中脱颖而出,最后只有他一人经过了层层考验。这才是真正的兵王,美国电影的英雄角色兰博也得甘拜下风,兵王无论做什么都会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1951年2月,美陆军第27步兵团E连发动冲锋,企图攻占志愿军驻守的180高地,第3排的士兵率先冲上山顶,但当美军主力部队到达山顶时,却发现,3排除一位上士排长外,全部被击毙,阵亡的美军士兵全是头部中弹。澳大利亚皇家步兵团也遇到了与美军类似的情况,在他们驻守的阵地,志愿军精确的步枪火力给其造成巨大伤亡,让他们感受到了什么叫“举步维艰”。
在几百公里的战线上,与张桃芳并肩作战的“冷枪手”“神枪手”还有很多。喜欢带着干粮和开水蹲点的邹习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击毙击伤敌军36人;第六十八军二零四师某班14天内击毙敌军64人,其所在的连队在狙击活动中击毙击伤敌军208人。中国的第一代狙击手,在战场上迅速成长。据不完全统计,仅1952年5月至8月,倒在志愿军冷枪冷炮下的敌军至少有1.36万人。
单兵较量尚且如此,志愿军照单抓药,与美军重兵集团较量,也取得了同样的“疗效”!
朝鲜有一个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山头——石岘洞北山,在美国远比上甘岭有名。原因在于这个高地还有一个美国名字,叫猪排山,而奥斯卡影帝格利高里·派克主演过一部同名电影《猪排山》,讲述的就是美军与志愿军反复争夺此地的故事。
针对急于抢占猪排山的美军,志愿军采取的战术是“战而不占,攻而不守,速胜速离,连续作战,反复争夺”。从1953年3月开始,一直到1953年7月,志愿军将此山当作了练兵场,几支部队轮流上阵,打完就撤,让美军重新占领,占领后志愿军再打,再撤,反复杀伤占据猪排山的美军,让美军持续流血,以达到“零敲牛皮糖”的目的。据统计,这个小山头发生的战斗,激烈程度超过上甘岭,投入兵力超过上甘岭(单位面积投入),美军死伤超过上甘岭(单位面积对比)。巧合的是,进攻的美军和上甘岭战役中的美军是同一支部队——美第7步兵师。后期,志愿军坦克也参战了,215号T34坦克在和美军M46的较量中完胜,击毁美军坦克5辆,自己毫发无损,立了大功。
打到最后,美国人似乎明白了,这是让美军不断在这里流血啊!美第8集团军司令泰勒,第1军军长布鲁斯·C·克拉克中将和第7师师长特鲁多紧急碰头,三个美国将军达成一致意见:猪排山不能再打了,美军已经损失3500人,再打第7师就要被消耗光了。达成共识后,美国将军开始讨论一个严肃问题:如何让部队安全地撤出战斗。是的,你没有看错,到了1953年7月,如何安全撤出战斗成为美军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志愿军已经不是1950年刚入朝作战时一次战役只能打出可怜巴巴几百发炮弹的“穷小子”了(志愿军炮兵在第一次战役中仅发射炮弹505发,在第二次战役中发射549发,还不及美军一次连排级进攻),此刻能以每平方米一发的密度“砸”在美军头上,这种火力,向来只有美国人打志愿军的时候才会出现,然而此时角色互换,猪排山的美军也品尝到了被我方炮兵密集覆盖的滋味。战场的主动权已经不在美军手中,他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想打就打,想走就走了。从那一刻开始,美军彻底失去了赢得战争的希望。
至1953年7月27日22时,朝鲜战争停战,美军再也没能夺回猪排山。
后来,猪排山战斗成为我军的经典战例,俗称为“抓一把、连续抓”。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是我军的传统。
毛泽东主席很满意,他在1952年8月的政协常委会上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个大学校,我们在那里实行大演习,这个演习比办军事学校好。如果明年再打一年,全部陆军都可以轮流去训练一回。”
抗美援朝战争中,它的主人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狙击手初露锋芒且大展神威的战场。我们最为熟知的二战狙击手角色来自电影《兵临城下》。苏联狙击手瓦西里和他的战友,为斯大林格勒巷战增添了精彩篇章。
而在朝鲜战场,我们的神枪手,也就是那把步枪的主人,叫张桃芳。与自小扛枪打猎的瓦西里不同,入伍之前的张桃芳从来没摸过枪。在参军入朝之前,他甚至只接受过两个月的射击训练。
1952年,朝鲜战场进入胶着状态,毛泽东对回国汇报战况的志愿军参谋长解方说:“在我们老家湖南,有一种很受人欢迎的零食,是用稻米做成的,特点是黏性很强、味道很甜,叫做‘牛皮糖’。不过,这种糖制成后一般有几斤甚至十几斤,必须用铲子和锤子敲成小块,才方便入口。我们对付敌人的新战术,与这种零敲牛皮糖的方法如出一辙啊!”他还特别指出:“彭总知道湖南这种吃糖的办法。实际上,你们在抗美援朝战场已经采取这种战法了。”
在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指挥下,志愿军开始依托有利阵地,以小歼灭战为主,打击敌人有生力量。志愿军选择优秀射手,以单枪为单位隐蔽在前沿阵地 “打活靶”。那时,两军阵地往往间隔只有百余米,敌军凭借先进的装备,时常炮轰我前沿阵地,在白天堂而皇之地晒太阳、打扑克、跳舞,根本不把中朝军队放在眼里,这为志愿军“打活靶”创造了条件。
最初张桃芳的射击水准实在难以让人把他与神枪手联系到一起。刚领到莫辛-纳甘步枪的一次练习中,他接连三发子弹脱靶,“吃了三个大烧饼”。或许正是这三次脱靶,激发了这个“新兵蛋子”的好胜心。几个月之后,张桃芳脱胎换骨。
与“封神”之前的瓦西里一样,张桃芳使用的莫辛-纳甘也只是一杆普通的步枪,并不适合作为狙击枪使用。但就是它,在张桃芳手中变成了“神枪”。436发子弹,32天,击毙敌人214名!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狙击手还不用瞄准镜。 214名敌军正好与他所在的部队志愿军第二十四军七十二师二一四团番号一致。在上甘岭战役中,张桃芳还创造了一个记录,就是连续击毙71个敌人,弹无虚发,枪槍毙命,甚至创造了800米距离使用无光学瞄准镜步枪毙敌的神话。后来,“狙击兵岭”和“狙击棱线”这两个地名,还被作为上甘岭的别名,分别写进了美国和韩国的官方战史之中。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桃芳率领他的班先后毙敌高达760人,几乎等于两个营,分别创造了志愿军个人歼敌和班歼敌的最高纪录,成了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的头号“杀手”。战后,张桃芳没有在狙击手这条路上继续前进,1954年转行成为战斗机飞行员。值得一提的是,战斗机飞行员的选拔十分严格,张桃芳在198名战士中脱颖而出,最后只有他一人经过了层层考验。这才是真正的兵王,美国电影的英雄角色兰博也得甘拜下风,兵王无论做什么都会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1951年2月,美陆军第27步兵团E连发动冲锋,企图攻占志愿军驻守的180高地,第3排的士兵率先冲上山顶,但当美军主力部队到达山顶时,却发现,3排除一位上士排长外,全部被击毙,阵亡的美军士兵全是头部中弹。澳大利亚皇家步兵团也遇到了与美军类似的情况,在他们驻守的阵地,志愿军精确的步枪火力给其造成巨大伤亡,让他们感受到了什么叫“举步维艰”。
在几百公里的战线上,与张桃芳并肩作战的“冷枪手”“神枪手”还有很多。喜欢带着干粮和开水蹲点的邹习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击毙击伤敌军36人;第六十八军二零四师某班14天内击毙敌军64人,其所在的连队在狙击活动中击毙击伤敌军208人。中国的第一代狙击手,在战场上迅速成长。据不完全统计,仅1952年5月至8月,倒在志愿军冷枪冷炮下的敌军至少有1.36万人。
单兵较量尚且如此,志愿军照单抓药,与美军重兵集团较量,也取得了同样的“疗效”!
朝鲜有一个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山头——石岘洞北山,在美国远比上甘岭有名。原因在于这个高地还有一个美国名字,叫猪排山,而奥斯卡影帝格利高里·派克主演过一部同名电影《猪排山》,讲述的就是美军与志愿军反复争夺此地的故事。
针对急于抢占猪排山的美军,志愿军采取的战术是“战而不占,攻而不守,速胜速离,连续作战,反复争夺”。从1953年3月开始,一直到1953年7月,志愿军将此山当作了练兵场,几支部队轮流上阵,打完就撤,让美军重新占领,占领后志愿军再打,再撤,反复杀伤占据猪排山的美军,让美军持续流血,以达到“零敲牛皮糖”的目的。据统计,这个小山头发生的战斗,激烈程度超过上甘岭,投入兵力超过上甘岭(单位面积投入),美军死伤超过上甘岭(单位面积对比)。巧合的是,进攻的美军和上甘岭战役中的美军是同一支部队——美第7步兵师。后期,志愿军坦克也参战了,215号T34坦克在和美军M46的较量中完胜,击毁美军坦克5辆,自己毫发无损,立了大功。
打到最后,美国人似乎明白了,这是让美军不断在这里流血啊!美第8集团军司令泰勒,第1军军长布鲁斯·C·克拉克中将和第7师师长特鲁多紧急碰头,三个美国将军达成一致意见:猪排山不能再打了,美军已经损失3500人,再打第7师就要被消耗光了。达成共识后,美国将军开始讨论一个严肃问题:如何让部队安全地撤出战斗。是的,你没有看错,到了1953年7月,如何安全撤出战斗成为美军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志愿军已经不是1950年刚入朝作战时一次战役只能打出可怜巴巴几百发炮弹的“穷小子”了(志愿军炮兵在第一次战役中仅发射炮弹505发,在第二次战役中发射549发,还不及美军一次连排级进攻),此刻能以每平方米一发的密度“砸”在美军头上,这种火力,向来只有美国人打志愿军的时候才会出现,然而此时角色互换,猪排山的美军也品尝到了被我方炮兵密集覆盖的滋味。战场的主动权已经不在美军手中,他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想打就打,想走就走了。从那一刻开始,美军彻底失去了赢得战争的希望。
至1953年7月27日22时,朝鲜战争停战,美军再也没能夺回猪排山。
后来,猪排山战斗成为我军的经典战例,俗称为“抓一把、连续抓”。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是我军的传统。
毛泽东主席很满意,他在1952年8月的政协常委会上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个大学校,我们在那里实行大演习,这个演习比办军事学校好。如果明年再打一年,全部陆军都可以轮流去训练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