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德育;德育环境;德育实
践;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0—0016—01
要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着力表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个性,反对空洞的政治说教、生硬的思想灌输和刻板的纪律管制。我国教育界也在孜孜履行着如此的德育原则,创设了诸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创造教育”、“爱的教育”、“合作教育”等面向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德育模式。但要使这些模式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德育工作首先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生品德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而是依靠严密的管理和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而实现的。(1)环境育人。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成为学校丰富的德育资源。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力求使学校的每一块墙壁、每一株花草、每一个教室都能发挥德育功能。(2)榜样育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应当明确提出:要求社会公民做到的,学生必须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要做到。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校长要成为教师学习的榜样,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管理育人。学校为了达到育人目的,要形成严密的德育工作网络,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使学生在学校中得到更多的熏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并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组织学生亲近自然,走向社会,感知时代发展的的脉搏。
二、组织相对自由的德育实践
只有通过自由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主体已有的个性特征才能得到显露。这样,学校的德育实际过程才可以实现双重目的,一方面通过教育在活动中倾注精心设计的德育倾向,使学生个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是在学生个性的充分显示中,让优劣个性特征都展现在各自的评判目光下,通过扬弃、互补,最终实现个性品质的重新建构和不断完善。所以,我们要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德育内容活动化,因为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个性社会化,也是个性形成的过程。有的学生乐于助人,有的学生孝敬父母,有的学生遵纪守法,有的学生勤奋好学。每个学生总有自己闪光的一面,每个学生总会表现出不同的德育潜能。因此,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组织各种兴趣小组,为学生搭建各种文学、艺术、体育实践平台,让广大学生全面释放特长潜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以充实净化心灵,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三、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最高形式。叶圣陶著名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论述,迁移运用于教育领域,同样有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其“不教”的深层意蕴就是学生自我教育。那种试图通过“关”、“管”、“灌”,迫使学生“就范”的德育形式无疑是对德育的亵渎,也必将阻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其德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每个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强烈的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欲望。正是这些内驱力,才使学生个性的调节和发展成为可能。可见,教育工作者首先需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上,不断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机会,并进行适度的调控,进行启发和建构。周记上的自我剖析、班会上的自我认识、操行评语的自我评价、班风问题的小组讨论、学生会的自我管理、班级民主生活会、优秀学生民主评选、学生民主评议教师等等,都是自我教育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轻松而又有导向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评判、选择,实现个性的建构和完善发展。
总之,学校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体系,也是德育本身固有的规律。学校德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方针,实现由社会本位向学生个体本位的科学回归,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入手,遵循德育工作的本质属性,顺应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编辑:郭裕嘉
践;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0—0016—01
要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着力表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个性,反对空洞的政治说教、生硬的思想灌输和刻板的纪律管制。我国教育界也在孜孜履行着如此的德育原则,创设了诸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创造教育”、“爱的教育”、“合作教育”等面向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德育模式。但要使这些模式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德育工作首先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生品德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而是依靠严密的管理和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而实现的。(1)环境育人。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成为学校丰富的德育资源。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力求使学校的每一块墙壁、每一株花草、每一个教室都能发挥德育功能。(2)榜样育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应当明确提出:要求社会公民做到的,学生必须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要做到。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校长要成为教师学习的榜样,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管理育人。学校为了达到育人目的,要形成严密的德育工作网络,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使学生在学校中得到更多的熏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并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组织学生亲近自然,走向社会,感知时代发展的的脉搏。
二、组织相对自由的德育实践
只有通过自由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主体已有的个性特征才能得到显露。这样,学校的德育实际过程才可以实现双重目的,一方面通过教育在活动中倾注精心设计的德育倾向,使学生个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是在学生个性的充分显示中,让优劣个性特征都展现在各自的评判目光下,通过扬弃、互补,最终实现个性品质的重新建构和不断完善。所以,我们要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德育内容活动化,因为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个性社会化,也是个性形成的过程。有的学生乐于助人,有的学生孝敬父母,有的学生遵纪守法,有的学生勤奋好学。每个学生总有自己闪光的一面,每个学生总会表现出不同的德育潜能。因此,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组织各种兴趣小组,为学生搭建各种文学、艺术、体育实践平台,让广大学生全面释放特长潜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以充实净化心灵,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三、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最高形式。叶圣陶著名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论述,迁移运用于教育领域,同样有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其“不教”的深层意蕴就是学生自我教育。那种试图通过“关”、“管”、“灌”,迫使学生“就范”的德育形式无疑是对德育的亵渎,也必将阻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其德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每个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强烈的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欲望。正是这些内驱力,才使学生个性的调节和发展成为可能。可见,教育工作者首先需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上,不断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机会,并进行适度的调控,进行启发和建构。周记上的自我剖析、班会上的自我认识、操行评语的自我评价、班风问题的小组讨论、学生会的自我管理、班级民主生活会、优秀学生民主评选、学生民主评议教师等等,都是自我教育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轻松而又有导向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评判、选择,实现个性的建构和完善发展。
总之,学校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体系,也是德育本身固有的规律。学校德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方针,实现由社会本位向学生个体本位的科学回归,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入手,遵循德育工作的本质属性,顺应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