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米兰·昆德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8月
定价:29元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某个角落中,隐匿着一棵栗树。
布拉格市中心的彼得山,是一个隐秘的刑场,那里人迹罕至,来往的只有杀手和寻死的人。据说,杀手会温和地扶着颤颤巍巍的受刑者,走向他们所选的安息之树。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果你反悔了,杀手还会立刻把你放走。
女主角特蕾莎的丈夫暗示她去到彼得山上,她靠着的是那棵栗树,那是唯一一棵可以让生者看见自己坟墓的树。旁边沉默麻木的人们被一个个射倒在他们的树下,这一切,对她来说却像是一场程序繁冗的仪式。只消一会,软弱和恐惧就会像雾一样升腾起来,遮住她赴死的决心,直到通往死界的路上已伸手不见五指。她就像童年被困在黑房中的小女孩,禁不住喊出声来。
终于,她喊停,就像仪式一样,阻止最神圣的一刻到来。一个愿意死去的人牺牲了死者的幸福。杀手的嘴角带着难以察觉的戏谑,转身离去。只丢下瘫倒在栗树怀中痛哭的特蕾莎。
米兰·昆德拉在那个场景用了极美的语言:“她抱紧树干,哭得浑身颤抖,仿佛那不是树,而是一位从远古时间深处走来的无比老的老人,在粗糙的树皮中伸出脸来让她紧贴着。”
这就是米兰·昆德拉念念不忘的布拉格,一座被苏联铁蹄蹂躏的城市。只有在那个扭曲倒错的时代里,爱人才会送爱人去死,死者比生者更幸福。杀手的残忍,反而是一种道德。
不知道昆德拉是否借用了耶路撒冷城外的骷髅山上耶稣受难的情节,在布拉格的彼得山上设计出了温和的屠杀。只是与当年冷漠的犹太人不同的是,彼得山上的一株栗树用粗糙的树皮拥抱痛苦的死者,就像那座在盘旋的飞机下默默流泪的城市,收容着竞相赴死的人们。
从这一点来说,那棵栗树亦是布拉格,乃至捷克斯洛伐克的化身。时至今日,在那本繁复的小说里头,我们怀念起那座伤心的艺术之都,那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竟会被那株栗树所感动。它就像“从远古时间深处走来的无比老的老人”,宽慰着人类之子的罪恶。
战火停息的布拉格,亦借着栗树,逐渐作古。在树的两旁,站着两种人,忧郁的人和愤怒的人。忧郁的人要为树做诗,愤怒的人要把树焚毁。
作为在那场历史噩梦醒过来为数不多的人,米兰·昆德拉既不忧郁,又不愤怒。晚年生活在法国的昆德拉,像一株沧桑的栗树,默默守望着祖国捷克。那一片苏联共产主义的废墟中,有一曲未了的牧歌。
昆德拉笔下的树,是沦陷的布拉格,是破裂的祖国捷克斯洛伐克,是被送往古拉格的死亡列车上哀鸣的人们。同时,昆德拉笔下的树,是乡野的牧歌,是慈祥的古稀老人,更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患了肿瘤的小狗卡列宁,被注射安眠针后,在主人怀中安然逝去。在那么轻盈激越的文字的背后,竟隐藏着一颗卑微的心灵。昆德拉渐如那株栗树,在人类的良心史中隐退。
今天,索尔仁尼琴走了,昆德拉亦年老而知天命,就像海边沙滩上的两张脸,即将被历史的潮水淹没。
有一天,树倒塌了,世界或许将沦为荒原。
作者:米兰·昆德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8月
定价:29元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某个角落中,隐匿着一棵栗树。
布拉格市中心的彼得山,是一个隐秘的刑场,那里人迹罕至,来往的只有杀手和寻死的人。据说,杀手会温和地扶着颤颤巍巍的受刑者,走向他们所选的安息之树。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果你反悔了,杀手还会立刻把你放走。
女主角特蕾莎的丈夫暗示她去到彼得山上,她靠着的是那棵栗树,那是唯一一棵可以让生者看见自己坟墓的树。旁边沉默麻木的人们被一个个射倒在他们的树下,这一切,对她来说却像是一场程序繁冗的仪式。只消一会,软弱和恐惧就会像雾一样升腾起来,遮住她赴死的决心,直到通往死界的路上已伸手不见五指。她就像童年被困在黑房中的小女孩,禁不住喊出声来。
终于,她喊停,就像仪式一样,阻止最神圣的一刻到来。一个愿意死去的人牺牲了死者的幸福。杀手的嘴角带着难以察觉的戏谑,转身离去。只丢下瘫倒在栗树怀中痛哭的特蕾莎。
米兰·昆德拉在那个场景用了极美的语言:“她抱紧树干,哭得浑身颤抖,仿佛那不是树,而是一位从远古时间深处走来的无比老的老人,在粗糙的树皮中伸出脸来让她紧贴着。”
这就是米兰·昆德拉念念不忘的布拉格,一座被苏联铁蹄蹂躏的城市。只有在那个扭曲倒错的时代里,爱人才会送爱人去死,死者比生者更幸福。杀手的残忍,反而是一种道德。
不知道昆德拉是否借用了耶路撒冷城外的骷髅山上耶稣受难的情节,在布拉格的彼得山上设计出了温和的屠杀。只是与当年冷漠的犹太人不同的是,彼得山上的一株栗树用粗糙的树皮拥抱痛苦的死者,就像那座在盘旋的飞机下默默流泪的城市,收容着竞相赴死的人们。
从这一点来说,那棵栗树亦是布拉格,乃至捷克斯洛伐克的化身。时至今日,在那本繁复的小说里头,我们怀念起那座伤心的艺术之都,那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竟会被那株栗树所感动。它就像“从远古时间深处走来的无比老的老人”,宽慰着人类之子的罪恶。
战火停息的布拉格,亦借着栗树,逐渐作古。在树的两旁,站着两种人,忧郁的人和愤怒的人。忧郁的人要为树做诗,愤怒的人要把树焚毁。
作为在那场历史噩梦醒过来为数不多的人,米兰·昆德拉既不忧郁,又不愤怒。晚年生活在法国的昆德拉,像一株沧桑的栗树,默默守望着祖国捷克。那一片苏联共产主义的废墟中,有一曲未了的牧歌。
昆德拉笔下的树,是沦陷的布拉格,是破裂的祖国捷克斯洛伐克,是被送往古拉格的死亡列车上哀鸣的人们。同时,昆德拉笔下的树,是乡野的牧歌,是慈祥的古稀老人,更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患了肿瘤的小狗卡列宁,被注射安眠针后,在主人怀中安然逝去。在那么轻盈激越的文字的背后,竟隐藏着一颗卑微的心灵。昆德拉渐如那株栗树,在人类的良心史中隐退。
今天,索尔仁尼琴走了,昆德拉亦年老而知天命,就像海边沙滩上的两张脸,即将被历史的潮水淹没。
有一天,树倒塌了,世界或许将沦为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