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导向学习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他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由于他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十分吻合,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勤于思考,改变以往过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通过对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去积极主动的收集信息,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课程的要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知识的讲授,新课程改革更注重于知识的应用,在具体情境中,在应用中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问题导向学习有了很大的用武之地。
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首先要专研教材,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师课堂的全部活动都是通过合理运用教材达到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钻研教材是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基本功,然而,真正做到正确解读则需要我们教师对文本有本质层面的深入理解,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的放矢,落到实处。可见,对文本的研究和挖掘是十分重要的。
问题是问题导向学习法的核心,高质量的化学问题应该紧扣教学目标、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贴近实际生活、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答案要明确、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有所体会、有所提高。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熟练掌控教材和详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置问题。
同时,问题导向学习法设置的问题必须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文献资料是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然而,高中学生迫于时间的压力,不可能查阅过多的资料;而普通高中学校能提供给学生查阅各科课程的文献资料、查阅工具如电脑等都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精心准备一些有用的资料,提供给学生查阅,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少量的信息来提供给学生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尽量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情况相接近,能够吸引学生。因此好的问题应该符合以下几个特征即情境化:问题能够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化学学科抽象性的知识多于实际应用性的知识,但是化学中的很多抽象性的知识本身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教师也需要做一个有心人,不断的去挖掘知识的本原,使得问题既产生于实际又能经过恰当的改变后便于学生去解决。化学当中的应用问题以及课本中的问题均可以利用。合适性:问题的提出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的问题既不会因为太简单而不感兴趣,也不会因为太难而失去继续研究下去的信心。多样性:如果始终提同一种类型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疲倦感,所以问题要多样化,让学生每一次问题的研究都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因此这样的问题可以是实际生活问题,也可以是学科知识的延伸,还可以是学生产生的问题等等。适度性:由于这样的教学模式要应用于课堂,而课堂当中最大的约束条件就是时间,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取得较好的效果,那么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它的适度性:这个问题是否值得在课堂上进行研究,它延伸出来的问题是否太多,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辅助的知识是否太多等等都需要考虑。同时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当前不少教师问题设置的对象是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表面上看,问题能很快得到解决,教学效果也显得较好;实际上则是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解决了问题,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发展,而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则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很少能有机会回答高水平的、来自于生活实践的结构不良问题,因而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既违背了所有学生都应全面发展的思想,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如此,一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全体同学的实际情况,设置难易不等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这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问题导向学习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从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情感的体验等方面加以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主动学习技巧缺乏和知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以避免他们在问题导向学习法中流失。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理解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将相关概念、与当前的问题类别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对这一问题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这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问题导向就必须设计好问题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问题导向学习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设计、形成这样的问题呢?从有关文献来看,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
1.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出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2.问题应该是开放的、真实的,比如真实的反应、实际的现象等。问题应该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实际问题,从而能够在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这有以下好处:学习知识的情境与以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这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在新问题中的迁移;另外,先前学习的实例可以应用到与此类似的问题解决中。
3.这种问题需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
4.一个好问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促进他们的预测和判断。另外,从整个问题导向学习的课程来看,各个概念应在几个问题中多次涉及,以便使学习者建构起更灵活的知识,且避免重要概念的可能遗漏。另外,问题的选择要具体考虑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动机态度等因素。
(二)呈现问题时的注意事项
1.使学生卷入到问题当中,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2.确保所呈现的条件没有把问题的关键因素暴露出来。不要使用所给条件与所需条件完全对应的问题。当然,到底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研究者们在这一点上也有争议,比如是否一定要使用情境性的真实问题等。
“问题”在问题导向学习中具有关键意义,而目前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采用的问题各式各样,对問题导向学习中的问题做深入的、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问题导向学习”对于学生也有很大的要求,学生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参与,有一些学生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导致学习积极性不足,直接影响了问题导向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的作用还是不能削弱,同时对于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需逐步的加以培养,同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还需给予更多的关注。
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勤于思考,改变以往过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通过对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去积极主动的收集信息,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课程的要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知识的讲授,新课程改革更注重于知识的应用,在具体情境中,在应用中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问题导向学习有了很大的用武之地。
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首先要专研教材,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师课堂的全部活动都是通过合理运用教材达到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钻研教材是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基本功,然而,真正做到正确解读则需要我们教师对文本有本质层面的深入理解,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的放矢,落到实处。可见,对文本的研究和挖掘是十分重要的。
问题是问题导向学习法的核心,高质量的化学问题应该紧扣教学目标、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贴近实际生活、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答案要明确、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有所体会、有所提高。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熟练掌控教材和详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置问题。
同时,问题导向学习法设置的问题必须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文献资料是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然而,高中学生迫于时间的压力,不可能查阅过多的资料;而普通高中学校能提供给学生查阅各科课程的文献资料、查阅工具如电脑等都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精心准备一些有用的资料,提供给学生查阅,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少量的信息来提供给学生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尽量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情况相接近,能够吸引学生。因此好的问题应该符合以下几个特征即情境化:问题能够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化学学科抽象性的知识多于实际应用性的知识,但是化学中的很多抽象性的知识本身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教师也需要做一个有心人,不断的去挖掘知识的本原,使得问题既产生于实际又能经过恰当的改变后便于学生去解决。化学当中的应用问题以及课本中的问题均可以利用。合适性:问题的提出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的问题既不会因为太简单而不感兴趣,也不会因为太难而失去继续研究下去的信心。多样性:如果始终提同一种类型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疲倦感,所以问题要多样化,让学生每一次问题的研究都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因此这样的问题可以是实际生活问题,也可以是学科知识的延伸,还可以是学生产生的问题等等。适度性:由于这样的教学模式要应用于课堂,而课堂当中最大的约束条件就是时间,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取得较好的效果,那么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它的适度性:这个问题是否值得在课堂上进行研究,它延伸出来的问题是否太多,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辅助的知识是否太多等等都需要考虑。同时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当前不少教师问题设置的对象是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表面上看,问题能很快得到解决,教学效果也显得较好;实际上则是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解决了问题,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发展,而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则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很少能有机会回答高水平的、来自于生活实践的结构不良问题,因而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既违背了所有学生都应全面发展的思想,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如此,一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全体同学的实际情况,设置难易不等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这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问题导向学习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从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情感的体验等方面加以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主动学习技巧缺乏和知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以避免他们在问题导向学习法中流失。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理解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将相关概念、与当前的问题类别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对这一问题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这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问题导向就必须设计好问题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问题导向学习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设计、形成这样的问题呢?从有关文献来看,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
1.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出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2.问题应该是开放的、真实的,比如真实的反应、实际的现象等。问题应该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实际问题,从而能够在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这有以下好处:学习知识的情境与以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这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在新问题中的迁移;另外,先前学习的实例可以应用到与此类似的问题解决中。
3.这种问题需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
4.一个好问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促进他们的预测和判断。另外,从整个问题导向学习的课程来看,各个概念应在几个问题中多次涉及,以便使学习者建构起更灵活的知识,且避免重要概念的可能遗漏。另外,问题的选择要具体考虑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动机态度等因素。
(二)呈现问题时的注意事项
1.使学生卷入到问题当中,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2.确保所呈现的条件没有把问题的关键因素暴露出来。不要使用所给条件与所需条件完全对应的问题。当然,到底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研究者们在这一点上也有争议,比如是否一定要使用情境性的真实问题等。
“问题”在问题导向学习中具有关键意义,而目前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采用的问题各式各样,对問题导向学习中的问题做深入的、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问题导向学习”对于学生也有很大的要求,学生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参与,有一些学生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导致学习积极性不足,直接影响了问题导向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的作用还是不能削弱,同时对于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需逐步的加以培养,同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还需给予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