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五邑侨乡丰沃的文化土壤为五邑大学利用优秀侨乡文化,探索加强大学生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提供了现实条件。学校构建的侨乡优秀文化育人体系经历了“自在”到“自发”再到“自由”的状态转化,已经贯彻在学校教学与育人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 侨乡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五邑大学位于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的广东省江门市。目前有370多万五邑籍华侨华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侨乡大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一百多年来,中外文化在五邑大地上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岭南文化为主、以外来文化为辅的侨乡文化。侨乡优秀文化特征可归纳为:寻根认祖、爱国爱乡的“根”文化,扶贫助困、捐资办学的“义”文化,联通五洲、开放兼容的“桥”文化,和睦相处、天下大同的“和”文化,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搏”文化。①五邑侨乡丰沃的文化土壤为学校利用优秀侨乡文化,探索加强大学生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校对不同年级在实施侨乡文化育人过程中设定了不同的教育重点:一年级重点抓“系侨情”, 二年级重点抓“学侨史”, 三年级重点抓“知侨心”, 四年级重点抓“懂侨务”、“建侨乡”,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着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创业”的高素质人才。
1 侨乡优秀文化育人体系的目标与思路
(1)目标: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脉相承的侨乡优秀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为目标,培养邑大学子具有博爱、感恩、通达、兼容、和气、创新、务实的侨乡文化特质。
(2)思路:充分利用侨乡文化资源,把以爱国爱乡、开放兼容、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侨乡文化精髓,融入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建立具有侨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和人文素养。
2 用侨乡优秀文化育人的实施方法与过程
2.1 加强学术研究,为构建侨乡优秀文化育人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学校从创办之初就开展了对侨乡文化和华侨华人历史的挖掘与研究。先后成立了“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和“侨乡文化研究所”。2006年广东省社科联设立的 “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基地”落户我校。2008年,省教育厅在学校设立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学校组建了一支由教授和博士为主的侨乡文化研究团队,始终将侨乡文化研究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的首席专家张国雄教授就是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张国雄、梅伟强、谭金花等专家学者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为广东省第一个综合性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9年6月,在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中,我校张国雄教授及其专家团队撰写的《开平碉楼与村落》荣获一等奖。尤其是近几年来,侨乡文化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发展。五邑大学的专家学者在碉楼与村落、陈白沙心学、侨乡电影人、银信、五邑华侨与辛亥革命、五邑文学、侨乡教育、侨乡建筑、侨乡妇女与儿童、铁路文化、侨乡社会等领域都有涉及,出版了二十多部学术研究专著,发表了多篇相关学术论文,2012年有关“银信”方面的研究成果参加了亚太区记忆遗产申报。经过20多年对侨乡文化的发掘、研究与弘扬,学校逐渐构建起侨乡文化研究的学科体系,使潜在的侨乡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成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大大增强了五邑侨乡的文化影响力,也为我校构建侨乡优秀文化育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 用侨乡优秀文化育人的基本构架
2.2.1 育人体系外在的物质基础——重思源的校园建筑景观设计强化“侨”的概念
五邑大学从建立到发展,都与“僑”有极大的渊源与联系。福建海峡电视台曾在五邑大学拍了一部纪录片《刻着名字的楼》,讲述了五邑大学建校的过程和华侨对学校的支持与关怀。如今,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一座座铭刻捐赠者姓名的楼宇,以及镌刻在楼宇内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学韵味的纪念碑记,彰显着海内外乡亲捐资办学的义举,表达出侨乡人心胸开阔、爱国爱乡的情感,营造了具有浓郁侨乡文化品味的育人氛围。
2.2.2 育人体系内在的文化主体——将侨乡文化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1)由学校组织编写出系列辅助教材,努力将侨乡优秀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从2007年起,五邑大学出版了一系列辅助教材,即《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五邑魂——五邑人与五邑文化精神》、《侨情侨务:侨务工作与政策法规》和《江门五邑海外商业巨子经营之道》,使学生从历史学、管理学、法学和人物文学的学科角度了解侨乡文化的历史渊源、侨乡人物的成就和侨务法规。
(2)在全校开设了华侨史概况、五邑风俗、岭南文化地理等选修课程,使学生领悟侨乡文化的背景、特征和精髓,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华侨资源,邀请校内外的学者作了一系列关于侨乡文化的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多渠道、多形式地了解侨乡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
(3)在相关学院开设侨乡特色课程。文学院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讲授明代大儒陈白沙的诗歌、开设古代戏曲研究介绍粤剧,开设方言与文化分析五邑侨乡方言的特点、还在中国文化地理的教学中介绍五邑侨乡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历史地理变迁等,利用五邑侨乡黎民伟等一大批著名电影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进行讲授;艺术系课程群的教学则融入了侨乡都市风情,侨乡民间工艺,侨乡艺术家及侨乡建筑的艺术特色。
(4)带领学生实地考察,零距离接触侨乡独特文化。对五邑地理、村落、街市,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和五邑侨乡的风俗民情分类进行详细讲述,利用侨乡文化资源进行各种课堂以外的实践,帮助学生更感性化地贴近五邑侨乡。
(5)延展学生课外阅读视野,传承侨乡优秀文化。陆续编写了《侨乡历史文化读本》作为普及侨乡文化知识的通俗读本;编写《院士精神—五邑籍院士小传》和《五邑侨乡文化经典选读》等一系列读物集中展现侨乡文化精髓。 2.2.3 育人体系内涵的外延——将侨乡优秀文化融入到丰富的课外学习实践
(1)学生科研立项经费向侨乡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等方面倾斜。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侨乡开展田野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的优秀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在学报上发表或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并结集出版了《广东侨乡历史文化调查集》,内容涉及江门五邑侨乡的婚姻现象、音乐戏剧、传统工艺、民俗活动、建筑特点、商业活动、侨务法规等。
(2)组织学生参与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配合和协助我校专家进行村史、碉楼史的专项调查,为专家的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3)学生社团积极参与江门市有关部门的侨乡文化活动,在锻炼实际能力的同时接受侨乡文化的熏陶。积极参与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日报》开展的“侨乡文化观潮”和 “城市记忆”大型采访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2.4 全面营造具有浓郁侨乡文化品味的育人氛围——将侨乡文化精华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围绕侨乡文化育人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1)在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建立爱心社、励志社、爱心助学金等,注重用慈善、博爱的侨乡文化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
(2)设立“功德厅”,充分展示海内外乡亲鼎力支持学校建设的感人事迹,安排新生参观“功德厅”,用乡亲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慈善文化、博爱精神,给予青年学生以直观的教育。
(3)利用重大纪念活动,表达我校师生对海内外乡亲的感恩之情,宣传弘扬他们的爱心奉献精神。如:2008年12月29日学校举办了“五邑大学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感恩侨乡文艺晚会”;2010年五邑大学25周年校庆之时又隆重举行了感恩侨乡授荣仪式暨建校25周年庆典。学校首次颁发杰出贡献功德勋章,授予19人杰出贡献勋章、32人功德勋章、11个单位功德金牌,以彰显五邑大学开拓者、创业者的贡献,铭记捐赠者、慈善者的功德;
(4)在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都产生了一批打上侨乡文化烙印的优秀作品。如:我校团委组围绕展现侨乡人民和侨乡学子发奋图强、力争上游的精神创作了《榕树精神》、《禾雀花开的季节》、《鼓舞青春》和《守望》等多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在广东省大学生舞蹈比赛屡获佳绩,尤其是2011年创作的《守望》获得广东省第六届校园文化节舞蹈大赛业余组二等奖和最佳创编奖, 2012年获江门市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舞蹈类精神文明奖。
3 侨乡优秀文化育人的主要成果
在侨乡优秀文化的熏陶下,邑大学子身上逐渐具有了博爱、感恩、通达、兼容、和气、创新、务实的侨乡文化特质。②
(1)邑大学子由侨乡文化的爱国爱乡升华到爱党爱社会主义。仅去年我校共有94人次的学生党员获省级以上科技类比赛奖,11人次的学生党员获省级以上文体类比赛奖;在学生评优中,有662名学生党员获得各类奖学金,有164名学生党员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有142名学生党员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2)学校重视学生诚信教育,积极营造诚信文化,连续9年学生的贷款违约率为0。
(3)学校重视对学生责任心、爱心的培养。侨乡文化中扶贫助困、捐资办学的精神时刻激励着邑大学子以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7年来,共为社会服务831642.5小时。学生爱心组织举办的“手拉手”活动11年来风雨无阻,一直坚持下来,共有560个班级参加,共资助贫困小学生520人,累计金额约117000元。我校大学生近四年共有2072人参加义务献血,总量达435730毫升。在“爱·大家”首届珠江公益节“双千一百”评议活动中,我校“关爱计生特困家庭先天心脏病儿童活动”、“邑大红十字爱“心”团队”等11个项目、6支队伍分别获得了“千个公益项目”和“千家公益社团(团队)”的好成绩。同学们在服务侨乡的实践中砥砺了意志,培养了慈善仁爱之心。
(4)学校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服务社会。在江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期间、在亚运火炬在江门传递期间、在侨乡旅游节及嘉年华的開幕式、大巡游、“群星闪耀江门情”闭幕式晚会等大型活动中都出现了众多五邑大学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此外,他们还深入到当地的敬老院、医院等开展志愿者服务。如红十字会组建 “邑大暖风团队”,作为第一批“广东大学生福彩公益社会实践服务团队”之一,他们每周定期组织35名志愿者到第三人民医院老人精神科及精神康复科进行志愿者服务工作。
(5)学校重视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近两届“挑战杯”大学广东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学生作品获得优秀组织奖和优胜杯,在全国的比赛中也获得优秀组织奖;在第十一届的“挑战杯”中,获得特等奖一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以及三等奖5项;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的电子商务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及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也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在“瑞派杯”第五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中获得了四个铜奖和两银奖的成绩。在建行“e路通”首届海峡两岸/第四届大陆地区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中获得了13个奖项,其中“两广赛区一等奖”就有三项。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了广东赛区的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在第四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上获得了三等奖1项。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4 用侨乡优秀文化育人的经验和心得
(1)作为地方高校,要积极主动地挖掘、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引领文化进步;(2)要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3)坚持第一课堂为德育主渠道,完善现代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4)全面开辟第二课堂,突出实践环节的教育作用。经过20多年的建设,侨乡文化特色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职员工的奋斗业绩里,在2万多毕业校友的创业足迹中,都有侨乡文化的影子,都闪烁着邑大精神的光芒。
注:此论文获广东省教育厅2012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注释
① 王克.传承侨乡优秀文化 构建先进文化育人体系[J].五邑大学学报,2008(4).
② 谭海鸥.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的探索[J].肇庆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 侨乡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五邑大学位于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的广东省江门市。目前有370多万五邑籍华侨华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侨乡大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一百多年来,中外文化在五邑大地上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岭南文化为主、以外来文化为辅的侨乡文化。侨乡优秀文化特征可归纳为:寻根认祖、爱国爱乡的“根”文化,扶贫助困、捐资办学的“义”文化,联通五洲、开放兼容的“桥”文化,和睦相处、天下大同的“和”文化,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搏”文化。①五邑侨乡丰沃的文化土壤为学校利用优秀侨乡文化,探索加强大学生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校对不同年级在实施侨乡文化育人过程中设定了不同的教育重点:一年级重点抓“系侨情”, 二年级重点抓“学侨史”, 三年级重点抓“知侨心”, 四年级重点抓“懂侨务”、“建侨乡”,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着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创业”的高素质人才。
1 侨乡优秀文化育人体系的目标与思路
(1)目标: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脉相承的侨乡优秀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为目标,培养邑大学子具有博爱、感恩、通达、兼容、和气、创新、务实的侨乡文化特质。
(2)思路:充分利用侨乡文化资源,把以爱国爱乡、开放兼容、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侨乡文化精髓,融入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建立具有侨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和人文素养。
2 用侨乡优秀文化育人的实施方法与过程
2.1 加强学术研究,为构建侨乡优秀文化育人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学校从创办之初就开展了对侨乡文化和华侨华人历史的挖掘与研究。先后成立了“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和“侨乡文化研究所”。2006年广东省社科联设立的 “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基地”落户我校。2008年,省教育厅在学校设立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学校组建了一支由教授和博士为主的侨乡文化研究团队,始终将侨乡文化研究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的首席专家张国雄教授就是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张国雄、梅伟强、谭金花等专家学者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为广东省第一个综合性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9年6月,在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中,我校张国雄教授及其专家团队撰写的《开平碉楼与村落》荣获一等奖。尤其是近几年来,侨乡文化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发展。五邑大学的专家学者在碉楼与村落、陈白沙心学、侨乡电影人、银信、五邑华侨与辛亥革命、五邑文学、侨乡教育、侨乡建筑、侨乡妇女与儿童、铁路文化、侨乡社会等领域都有涉及,出版了二十多部学术研究专著,发表了多篇相关学术论文,2012年有关“银信”方面的研究成果参加了亚太区记忆遗产申报。经过20多年对侨乡文化的发掘、研究与弘扬,学校逐渐构建起侨乡文化研究的学科体系,使潜在的侨乡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成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大大增强了五邑侨乡的文化影响力,也为我校构建侨乡优秀文化育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 用侨乡优秀文化育人的基本构架
2.2.1 育人体系外在的物质基础——重思源的校园建筑景观设计强化“侨”的概念
五邑大学从建立到发展,都与“僑”有极大的渊源与联系。福建海峡电视台曾在五邑大学拍了一部纪录片《刻着名字的楼》,讲述了五邑大学建校的过程和华侨对学校的支持与关怀。如今,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一座座铭刻捐赠者姓名的楼宇,以及镌刻在楼宇内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学韵味的纪念碑记,彰显着海内外乡亲捐资办学的义举,表达出侨乡人心胸开阔、爱国爱乡的情感,营造了具有浓郁侨乡文化品味的育人氛围。
2.2.2 育人体系内在的文化主体——将侨乡文化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1)由学校组织编写出系列辅助教材,努力将侨乡优秀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从2007年起,五邑大学出版了一系列辅助教材,即《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五邑魂——五邑人与五邑文化精神》、《侨情侨务:侨务工作与政策法规》和《江门五邑海外商业巨子经营之道》,使学生从历史学、管理学、法学和人物文学的学科角度了解侨乡文化的历史渊源、侨乡人物的成就和侨务法规。
(2)在全校开设了华侨史概况、五邑风俗、岭南文化地理等选修课程,使学生领悟侨乡文化的背景、特征和精髓,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华侨资源,邀请校内外的学者作了一系列关于侨乡文化的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多渠道、多形式地了解侨乡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
(3)在相关学院开设侨乡特色课程。文学院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讲授明代大儒陈白沙的诗歌、开设古代戏曲研究介绍粤剧,开设方言与文化分析五邑侨乡方言的特点、还在中国文化地理的教学中介绍五邑侨乡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历史地理变迁等,利用五邑侨乡黎民伟等一大批著名电影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进行讲授;艺术系课程群的教学则融入了侨乡都市风情,侨乡民间工艺,侨乡艺术家及侨乡建筑的艺术特色。
(4)带领学生实地考察,零距离接触侨乡独特文化。对五邑地理、村落、街市,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和五邑侨乡的风俗民情分类进行详细讲述,利用侨乡文化资源进行各种课堂以外的实践,帮助学生更感性化地贴近五邑侨乡。
(5)延展学生课外阅读视野,传承侨乡优秀文化。陆续编写了《侨乡历史文化读本》作为普及侨乡文化知识的通俗读本;编写《院士精神—五邑籍院士小传》和《五邑侨乡文化经典选读》等一系列读物集中展现侨乡文化精髓。 2.2.3 育人体系内涵的外延——将侨乡优秀文化融入到丰富的课外学习实践
(1)学生科研立项经费向侨乡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等方面倾斜。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侨乡开展田野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的优秀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在学报上发表或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并结集出版了《广东侨乡历史文化调查集》,内容涉及江门五邑侨乡的婚姻现象、音乐戏剧、传统工艺、民俗活动、建筑特点、商业活动、侨务法规等。
(2)组织学生参与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配合和协助我校专家进行村史、碉楼史的专项调查,为专家的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3)学生社团积极参与江门市有关部门的侨乡文化活动,在锻炼实际能力的同时接受侨乡文化的熏陶。积极参与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日报》开展的“侨乡文化观潮”和 “城市记忆”大型采访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2.4 全面营造具有浓郁侨乡文化品味的育人氛围——将侨乡文化精华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围绕侨乡文化育人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1)在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建立爱心社、励志社、爱心助学金等,注重用慈善、博爱的侨乡文化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
(2)设立“功德厅”,充分展示海内外乡亲鼎力支持学校建设的感人事迹,安排新生参观“功德厅”,用乡亲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慈善文化、博爱精神,给予青年学生以直观的教育。
(3)利用重大纪念活动,表达我校师生对海内外乡亲的感恩之情,宣传弘扬他们的爱心奉献精神。如:2008年12月29日学校举办了“五邑大学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感恩侨乡文艺晚会”;2010年五邑大学25周年校庆之时又隆重举行了感恩侨乡授荣仪式暨建校25周年庆典。学校首次颁发杰出贡献功德勋章,授予19人杰出贡献勋章、32人功德勋章、11个单位功德金牌,以彰显五邑大学开拓者、创业者的贡献,铭记捐赠者、慈善者的功德;
(4)在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都产生了一批打上侨乡文化烙印的优秀作品。如:我校团委组围绕展现侨乡人民和侨乡学子发奋图强、力争上游的精神创作了《榕树精神》、《禾雀花开的季节》、《鼓舞青春》和《守望》等多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在广东省大学生舞蹈比赛屡获佳绩,尤其是2011年创作的《守望》获得广东省第六届校园文化节舞蹈大赛业余组二等奖和最佳创编奖, 2012年获江门市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舞蹈类精神文明奖。
3 侨乡优秀文化育人的主要成果
在侨乡优秀文化的熏陶下,邑大学子身上逐渐具有了博爱、感恩、通达、兼容、和气、创新、务实的侨乡文化特质。②
(1)邑大学子由侨乡文化的爱国爱乡升华到爱党爱社会主义。仅去年我校共有94人次的学生党员获省级以上科技类比赛奖,11人次的学生党员获省级以上文体类比赛奖;在学生评优中,有662名学生党员获得各类奖学金,有164名学生党员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有142名学生党员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2)学校重视学生诚信教育,积极营造诚信文化,连续9年学生的贷款违约率为0。
(3)学校重视对学生责任心、爱心的培养。侨乡文化中扶贫助困、捐资办学的精神时刻激励着邑大学子以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7年来,共为社会服务831642.5小时。学生爱心组织举办的“手拉手”活动11年来风雨无阻,一直坚持下来,共有560个班级参加,共资助贫困小学生520人,累计金额约117000元。我校大学生近四年共有2072人参加义务献血,总量达435730毫升。在“爱·大家”首届珠江公益节“双千一百”评议活动中,我校“关爱计生特困家庭先天心脏病儿童活动”、“邑大红十字爱“心”团队”等11个项目、6支队伍分别获得了“千个公益项目”和“千家公益社团(团队)”的好成绩。同学们在服务侨乡的实践中砥砺了意志,培养了慈善仁爱之心。
(4)学校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服务社会。在江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期间、在亚运火炬在江门传递期间、在侨乡旅游节及嘉年华的開幕式、大巡游、“群星闪耀江门情”闭幕式晚会等大型活动中都出现了众多五邑大学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此外,他们还深入到当地的敬老院、医院等开展志愿者服务。如红十字会组建 “邑大暖风团队”,作为第一批“广东大学生福彩公益社会实践服务团队”之一,他们每周定期组织35名志愿者到第三人民医院老人精神科及精神康复科进行志愿者服务工作。
(5)学校重视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近两届“挑战杯”大学广东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学生作品获得优秀组织奖和优胜杯,在全国的比赛中也获得优秀组织奖;在第十一届的“挑战杯”中,获得特等奖一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以及三等奖5项;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的电子商务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及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也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在“瑞派杯”第五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中获得了四个铜奖和两银奖的成绩。在建行“e路通”首届海峡两岸/第四届大陆地区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中获得了13个奖项,其中“两广赛区一等奖”就有三项。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了广东赛区的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在第四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上获得了三等奖1项。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4 用侨乡优秀文化育人的经验和心得
(1)作为地方高校,要积极主动地挖掘、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引领文化进步;(2)要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3)坚持第一课堂为德育主渠道,完善现代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4)全面开辟第二课堂,突出实践环节的教育作用。经过20多年的建设,侨乡文化特色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职员工的奋斗业绩里,在2万多毕业校友的创业足迹中,都有侨乡文化的影子,都闪烁着邑大精神的光芒。
注:此论文获广东省教育厅2012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注释
① 王克.传承侨乡优秀文化 构建先进文化育人体系[J].五邑大学学报,2008(4).
② 谭海鸥.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的探索[J].肇庆学院学报,2009(1).